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据有关资料记载,在我国的鲁北地区,冬枣绿盲蝽每年平均可以发生五代,这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是第一代,每年的4月末到5月初为冬枣绿盲蝽发生的高峰期,修剪后的枝条残茬是越冬卵的主要分布位置,降水对于第二年的虫口数量会产生较大影响,气候干旱并不会影响第二年的虫口数量。
关键词:绿盲蝽 冬枣 气候条件 发生规律 关系
据专家分析,近年来,对冬枣减少农药量和推广的转基因棉花是绿盲蝽发生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气候条件也是冬枣绿盲蝽发生的重要原因。通过专家对鲁北地区的长时间调查,我们已经基本掌握了冬枣绿盲蝽的发生规律,本文对绿盲蝽的发生时间、发生量以及高峰期进行了初步探究,着重探讨了绿盲蝽的生长与气候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些研究成果为冬枣绿盲蝽的预测和防治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一、 绿盲蝽危害规律观察
为了发现绿盲蝽的发生规律和危害规律,我们选择了山东省林业局的冬枣示范园作为主要观测地点,观察对象为平均树龄在4年以上的枣园,分别采集了新、老枝条以及往年和当年的残茬,并且对5厘米环周进行观察,剪下残茬顶部带回室内进行进一步观察,进而统计出越冬卵数。在调查期间,我们需要对园区内进行适当的农事控制,在冬枣的农作期间不采取任何化学药剂对作物进行病虫防治工作,杂草也不必清除,力求让绿盲蝽处于自然发生状态。调查人员需要在地中间和地头分别选取三棵树,每棵树的主干和主枝上需要涂抹一定宽度的粘虫胶,需要强调的是,主干上的胶环要与地面保持一定的宽度,对胶环周围的障碍物进行适当清除,每隔一段时间对胶环上虫体的数量进行记录,在记录之后给予清除,在下雨之后,调查人员需要对主枝进行再次涂胶,进而保证其具有较强的粘着力。在调查期间,会受到降雨等气候因素的影响,必须将调查日期有意地提前或延后,在调查之后得出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发现绿盲蝽的发生和发育规律,最终确定每年发生的代数。
二、 虫口基数和气候条件之间的关系
每年对冬枣示范园内的指定树木进行调查,对每棵树的枝条都进行检查,对绿盲蝽的形态和数量给予准确记录,结合天敌和气候条件对绿盲蝽的影响,进一步分析绿盲蝽发生与气候因素的内在联系。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绿盲蝽越冬卵的越冬地点非常多,在浅层土壤和示范园中的杂草都是绿盲蝽主要的越冬栖息地,同时,我们还发现绿盲蝽还可以在树上进行产卵,产出的卵通常残留于新枝或残茬的顶端。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枣树以及残茬上的越冬卵在总量的85%以上,而且树枝基部的越冬卵数量要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因此,在第二年的春天,填补基部缝隙、对残茬进行修剪、焚烧杂草是减少虫口数量的最有效措施,此外,通过多年的观察,我们发现:绿盲蝽在每年通常会发生5代,这与绿盲蝽发生的基本规律并无矛盾。
本调查还发现,每年的3、4月份,是绿盲蝽越冬卵开始孵化的高峰期,这与春季的降雨影响和气温条件有非常大的关系,可以说,春季的温度是绿盲蝽越冬卵孵化成功率和孵化速度提高的最重要因素。研究发现,在18至30摄氏度,绿盲蝽的发育率与温度成正比,24至27摄氏度是绿盲蝽的生长繁殖的最适宜温度。这一时期,由于降水量少、气温适宜,导致越冬卵的孵化非常顺利。而每年的4月至5月,才是第一代绿盲蝽发生的鼎盛时期,通常情况下,6月份是绿盲蝽第二代发生的鼎盛期,在绿盲蝽发生的5代之中,数这两代的虫口数量最多,对冬枣的危害也是最大的。相比之下,在之后发生的这几代中,虫口数量会发生逐代减少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夏季的气温较高,炎热的气候条件并不利于绿盲蝽发生,研究数据表明,在超过32摄氏度的气温条件下,绿盲蝽的的发生会受到制约,随着温度的升高,绿盲蝽的发生几率会相应降低。在夏季,冬枣中的幼嫩组织会明显减少,而这些幼嫩组织恰恰是绿盲蝽主要摄取的部分,因此,夏季并不是绿盲蝽发生的最佳时期。但是,一旦过了9月份,虫口的数量又会呈现出增多的态势,冬枣的烂果汁液和裂果为绿盲蝽产卵提供了场所,这种现象会持续到10月份的中下旬,但在10月以后,我们仍旧能在枣园的杂草中见到绿盲蝽的活体。
三、绿盲蝽发生和气候条件之间的关系
绿盲蝽爬上冬枣芽、叶的时间段通常在早晨或者夜晚,假设当时的气候条件是晴天,绿盲蝽通常会在树下的土缝或者叶子背面等阴凉处栖息,此时它们的活动性相对较差,一旦受到侵扰,会迅速逃窜,这时成虫会对其他枣园或者其他作物造成危害,主要原因是由于这些成虫的飞行能力非常强。
此外,降雨量与绿盲蝽的发生时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降雨量与虫卵的孵化率有关。据统计,在每次发生降雨之后,绿盲蝽的初卵若虫显著增多。同时我们发现,在冬枣园中,绿盲蝽的空间分布明显呈现出了不均衡的态势,在地头的枣树的虫口密度要明显高于枣园内的虫口密度,这极有可能与地头中杂草数量较多有直接关系,而在棉田附近的冬枣受害程度也较为严重,这说明棉花和冬枣具有转株危害,通常情况下,绿盲蝽在冬枣发芽以前就开始了在杂草中的取食活动,而在冬枣发芽以后,绿盲蝽则主要对树木的主体部分造成侵蚀,由于在6、7月份,植株发生严重老化,绿盲蝽对冬枣的危害并没有春季严重。
本次调查还发现,从萌芽阶段,绿盲蝽就开始对冬枣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绿盲蝽的成虫以及若虫通过吸食果实中的汁液、嫩叶以及幼芽的形式造成冬枣树的枯竭死亡,其中第一代的危害最为明显,当绿盲蝽侵蚀冬枣树之后,树木就会发生严重的扭曲变形,进而使冬枣树的顶芽遭到破坏,生长也不同程度地受到抑制,起初仅仅以小点的形式存在,之后随着时间的发展,叶片开始伸展,小点会逐渐变成小孔,甚至裂痕。第二代绿盲蝽主要侵害的是幼果以及花蕾部分,幼果在遭到破坏以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坏死斑点,内部的果肉组织会发生严重的坏死现象,绝大多数的受害果实会因受到虫害破坏而发生脱落,进而对冬枣的产量和品质造成极大的影响。
总 结:
通过调查,我们已经基本摸清了绿盲蝽冬卵的分布规律,但是就目前而言,防治的形势依然严峻,一些研究人员对冬枣绿盲蝽的越冬卵进行了毒性测定,测定结果表明,常规的杀虫剂可以有效杀灭绿盲蝽越冬卵,但实际情况却是,冬枣绿盲蝽的卵通常隐藏于冬枣树下,且周围充满胶状物,呈现出不规则的排列,在降雨以后,往往是顶部的虫卵优先孵化,而位于深层的虫卵的孵化时间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这就给杀虫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绿盲蝽虫卵的孵化时间各异,最长可以达到50d,最短的只有30d,这就导致很多第一批孵化的若虫产卵后,位于泥土深层的虫卵还没有开始孵化,从绿盲蝽第一代就开始出现了大规模的重叠现象,这在无形当中增加了虫害防治工作的难度。对此,我们应当对绿盲蝽的发生规律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加大绿盲蝽的危害高峰期的防治力度。事实证明,气候干旱并不会对绿盲蝽的虫口数量产生影响,其也不存在天敌,所以,在冬季过后对冬枣树进行再次修剪残茬,加之对田间地头的杂草给予及时清除,是目前控制绿盲蝽数量和降低其危害的最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门兴元,于毅,张安盛,等. 不同温度下绿盲蝽实验种群生命表研究[J]. 昆虫学报,2008,25( 11).
[2]温素卿. 绿盲蝽在枣树上的发生及防治[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 24) .
[3]张柱岐. 冬枣绿盲蝽种群数量时间格局的地统计学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 25) .
关键词:绿盲蝽 冬枣 气候条件 发生规律 关系
据专家分析,近年来,对冬枣减少农药量和推广的转基因棉花是绿盲蝽发生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气候条件也是冬枣绿盲蝽发生的重要原因。通过专家对鲁北地区的长时间调查,我们已经基本掌握了冬枣绿盲蝽的发生规律,本文对绿盲蝽的发生时间、发生量以及高峰期进行了初步探究,着重探讨了绿盲蝽的生长与气候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些研究成果为冬枣绿盲蝽的预测和防治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一、 绿盲蝽危害规律观察
为了发现绿盲蝽的发生规律和危害规律,我们选择了山东省林业局的冬枣示范园作为主要观测地点,观察对象为平均树龄在4年以上的枣园,分别采集了新、老枝条以及往年和当年的残茬,并且对5厘米环周进行观察,剪下残茬顶部带回室内进行进一步观察,进而统计出越冬卵数。在调查期间,我们需要对园区内进行适当的农事控制,在冬枣的农作期间不采取任何化学药剂对作物进行病虫防治工作,杂草也不必清除,力求让绿盲蝽处于自然发生状态。调查人员需要在地中间和地头分别选取三棵树,每棵树的主干和主枝上需要涂抹一定宽度的粘虫胶,需要强调的是,主干上的胶环要与地面保持一定的宽度,对胶环周围的障碍物进行适当清除,每隔一段时间对胶环上虫体的数量进行记录,在记录之后给予清除,在下雨之后,调查人员需要对主枝进行再次涂胶,进而保证其具有较强的粘着力。在调查期间,会受到降雨等气候因素的影响,必须将调查日期有意地提前或延后,在调查之后得出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发现绿盲蝽的发生和发育规律,最终确定每年发生的代数。
二、 虫口基数和气候条件之间的关系
每年对冬枣示范园内的指定树木进行调查,对每棵树的枝条都进行检查,对绿盲蝽的形态和数量给予准确记录,结合天敌和气候条件对绿盲蝽的影响,进一步分析绿盲蝽发生与气候因素的内在联系。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绿盲蝽越冬卵的越冬地点非常多,在浅层土壤和示范园中的杂草都是绿盲蝽主要的越冬栖息地,同时,我们还发现绿盲蝽还可以在树上进行产卵,产出的卵通常残留于新枝或残茬的顶端。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枣树以及残茬上的越冬卵在总量的85%以上,而且树枝基部的越冬卵数量要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因此,在第二年的春天,填补基部缝隙、对残茬进行修剪、焚烧杂草是减少虫口数量的最有效措施,此外,通过多年的观察,我们发现:绿盲蝽在每年通常会发生5代,这与绿盲蝽发生的基本规律并无矛盾。
本调查还发现,每年的3、4月份,是绿盲蝽越冬卵开始孵化的高峰期,这与春季的降雨影响和气温条件有非常大的关系,可以说,春季的温度是绿盲蝽越冬卵孵化成功率和孵化速度提高的最重要因素。研究发现,在18至30摄氏度,绿盲蝽的发育率与温度成正比,24至27摄氏度是绿盲蝽的生长繁殖的最适宜温度。这一时期,由于降水量少、气温适宜,导致越冬卵的孵化非常顺利。而每年的4月至5月,才是第一代绿盲蝽发生的鼎盛时期,通常情况下,6月份是绿盲蝽第二代发生的鼎盛期,在绿盲蝽发生的5代之中,数这两代的虫口数量最多,对冬枣的危害也是最大的。相比之下,在之后发生的这几代中,虫口数量会发生逐代减少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夏季的气温较高,炎热的气候条件并不利于绿盲蝽发生,研究数据表明,在超过32摄氏度的气温条件下,绿盲蝽的的发生会受到制约,随着温度的升高,绿盲蝽的发生几率会相应降低。在夏季,冬枣中的幼嫩组织会明显减少,而这些幼嫩组织恰恰是绿盲蝽主要摄取的部分,因此,夏季并不是绿盲蝽发生的最佳时期。但是,一旦过了9月份,虫口的数量又会呈现出增多的态势,冬枣的烂果汁液和裂果为绿盲蝽产卵提供了场所,这种现象会持续到10月份的中下旬,但在10月以后,我们仍旧能在枣园的杂草中见到绿盲蝽的活体。
三、绿盲蝽发生和气候条件之间的关系
绿盲蝽爬上冬枣芽、叶的时间段通常在早晨或者夜晚,假设当时的气候条件是晴天,绿盲蝽通常会在树下的土缝或者叶子背面等阴凉处栖息,此时它们的活动性相对较差,一旦受到侵扰,会迅速逃窜,这时成虫会对其他枣园或者其他作物造成危害,主要原因是由于这些成虫的飞行能力非常强。
此外,降雨量与绿盲蝽的发生时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降雨量与虫卵的孵化率有关。据统计,在每次发生降雨之后,绿盲蝽的初卵若虫显著增多。同时我们发现,在冬枣园中,绿盲蝽的空间分布明显呈现出了不均衡的态势,在地头的枣树的虫口密度要明显高于枣园内的虫口密度,这极有可能与地头中杂草数量较多有直接关系,而在棉田附近的冬枣受害程度也较为严重,这说明棉花和冬枣具有转株危害,通常情况下,绿盲蝽在冬枣发芽以前就开始了在杂草中的取食活动,而在冬枣发芽以后,绿盲蝽则主要对树木的主体部分造成侵蚀,由于在6、7月份,植株发生严重老化,绿盲蝽对冬枣的危害并没有春季严重。
本次调查还发现,从萌芽阶段,绿盲蝽就开始对冬枣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绿盲蝽的成虫以及若虫通过吸食果实中的汁液、嫩叶以及幼芽的形式造成冬枣树的枯竭死亡,其中第一代的危害最为明显,当绿盲蝽侵蚀冬枣树之后,树木就会发生严重的扭曲变形,进而使冬枣树的顶芽遭到破坏,生长也不同程度地受到抑制,起初仅仅以小点的形式存在,之后随着时间的发展,叶片开始伸展,小点会逐渐变成小孔,甚至裂痕。第二代绿盲蝽主要侵害的是幼果以及花蕾部分,幼果在遭到破坏以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坏死斑点,内部的果肉组织会发生严重的坏死现象,绝大多数的受害果实会因受到虫害破坏而发生脱落,进而对冬枣的产量和品质造成极大的影响。
总 结:
通过调查,我们已经基本摸清了绿盲蝽冬卵的分布规律,但是就目前而言,防治的形势依然严峻,一些研究人员对冬枣绿盲蝽的越冬卵进行了毒性测定,测定结果表明,常规的杀虫剂可以有效杀灭绿盲蝽越冬卵,但实际情况却是,冬枣绿盲蝽的卵通常隐藏于冬枣树下,且周围充满胶状物,呈现出不规则的排列,在降雨以后,往往是顶部的虫卵优先孵化,而位于深层的虫卵的孵化时间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这就给杀虫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绿盲蝽虫卵的孵化时间各异,最长可以达到50d,最短的只有30d,这就导致很多第一批孵化的若虫产卵后,位于泥土深层的虫卵还没有开始孵化,从绿盲蝽第一代就开始出现了大规模的重叠现象,这在无形当中增加了虫害防治工作的难度。对此,我们应当对绿盲蝽的发生规律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加大绿盲蝽的危害高峰期的防治力度。事实证明,气候干旱并不会对绿盲蝽的虫口数量产生影响,其也不存在天敌,所以,在冬季过后对冬枣树进行再次修剪残茬,加之对田间地头的杂草给予及时清除,是目前控制绿盲蝽数量和降低其危害的最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门兴元,于毅,张安盛,等. 不同温度下绿盲蝽实验种群生命表研究[J]. 昆虫学报,2008,25( 11).
[2]温素卿. 绿盲蝽在枣树上的发生及防治[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 24) .
[3]张柱岐. 冬枣绿盲蝽种群数量时间格局的地统计学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