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家华罗庚认为:“就数学本身而言,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数学教学应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启迪智慧。教师要以生为本,为学生营造轻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交流、探索的平台,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着力打破死板、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主要采取以下几点做法。
一、鼓励探究学习,构建活力课堂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机械模仿,学生的探究欲长期受到压抑。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探究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事物提出问题,或做出假设,亲历动手操作、动手实验、观察发现的过程,让学生手脑并用,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归纳提炼,最终得出结论。如在“奇妙的剪纸”教学中,教师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剪纸作品,让学生通过欣赏,对剪纸有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接着让学生观察一组剪纸图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发现这些剪纸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教师适时提出问题:“这些漂亮的图案,你知道是怎样剪成的吗?”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这些作品是对折后画样剪成的。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做一个巧手小艺人,拿出剪刀和纸片,通过合理想象、正确折纸、独立创作,完成漂亮的剪纸作品。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累积,而是在新旧知识作用下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探究式学习中,教师改变了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引领他们通过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走访、处理信息、表达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的发展。探究式教学颠覆了传统“讲解—接受”的教学模式,让数学课堂充满了活力。
二、鼓励合作学习,打造互动课堂
合作学习能使学生主动地传递信息,实现信息共享,能改善课堂气氛,营造轻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协作,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首先,合作学习有利于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发散性。其次,小组成员都有明确的任务分工,合作学习需要全体成员的通力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合作中形成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机制,对小组成员的学习过程、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积分,对优胜的小组予以表扬,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再次,小组合作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学会包容、学会理解、学会配合,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如在“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先确定学习小组,提出问题:“甲、乙、丙三位同学合乘一辆出租车同往一个方向,甲在全程三分之一处下车,乙在全程三分之二处下车,丙坐完全程下车,车费共36元,问甲、乙、丙三位同学各付多少车费比较合理?请你设计一个方案。”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在组内交流,从不同的角度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通过优选,寻求最佳方案。现摘录“进取”组的对话片段如下:
生1:按人平摊,每人应付12元。
生2:按段平摊,前、中、后三段路程各需付12元,因此甲付12元的三分之一,即4元。乙除付4元之外,还需付中间路程费用的二分之一,即4元 6元=10元。丙须付4元 6元 12元=22元。
生3:按路程平摊。甲、乙、丙三人乘坐的路程比为1:2:3,因此他们应付的车费分别为6元、12元、18元。
学生们各抒己见,通过交流、争辩,最后认为生2和生3的方案相对合理。合作学习中,学生们思维活跃,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达、交流、协作的机会,实现了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三、实施生成教学,演绎灵动课堂
理想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的精彩源于充满活力的精彩生成。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预案,为课堂预留生成的空间。通过创设情境,师生互动,围绕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参与问题解决,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
如在简单计算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教学楼前有一花坛,每排摆放29盆花,摆了31排,一共有多少盆花?”
生1:列竖式计算。
生2:29×31=29×30 29=899
生3:29×31=30×31-31=899
正当教师要总结方法时,一个学生发言打破了预设的“圆满”结局:“每排摆放29盆花,摆了31排。改成摆30排,就多29盆;这30排每排摆30盆,就差30盆。即30×30 29-30=899(盆)。”
教者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机会,让学生讨论、推敲这位同学的说法。学生在争议后一致认同他的解法。教师在称赞这位学生“机灵”的同时,提出问题“28×32”、“17×23”……学生很快从中找到了简便计算的方法。
教者不满足于预设的教学设计,善于抓住课堂的生成性资源,让学生在提问、演绎、质疑的过程中,养成了探索钻研的习惯,激发了他们的潜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数学课堂充满灵动的活力,就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尝试、大胆实践,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课堂教学将更加精彩,从而彰显活力和高效。
(责编 周侯辰)
一、鼓励探究学习,构建活力课堂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机械模仿,学生的探究欲长期受到压抑。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探究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事物提出问题,或做出假设,亲历动手操作、动手实验、观察发现的过程,让学生手脑并用,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归纳提炼,最终得出结论。如在“奇妙的剪纸”教学中,教师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剪纸作品,让学生通过欣赏,对剪纸有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接着让学生观察一组剪纸图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发现这些剪纸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教师适时提出问题:“这些漂亮的图案,你知道是怎样剪成的吗?”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这些作品是对折后画样剪成的。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做一个巧手小艺人,拿出剪刀和纸片,通过合理想象、正确折纸、独立创作,完成漂亮的剪纸作品。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累积,而是在新旧知识作用下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探究式学习中,教师改变了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引领他们通过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走访、处理信息、表达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的发展。探究式教学颠覆了传统“讲解—接受”的教学模式,让数学课堂充满了活力。
二、鼓励合作学习,打造互动课堂
合作学习能使学生主动地传递信息,实现信息共享,能改善课堂气氛,营造轻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协作,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首先,合作学习有利于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发散性。其次,小组成员都有明确的任务分工,合作学习需要全体成员的通力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合作中形成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机制,对小组成员的学习过程、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积分,对优胜的小组予以表扬,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再次,小组合作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学会包容、学会理解、学会配合,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如在“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先确定学习小组,提出问题:“甲、乙、丙三位同学合乘一辆出租车同往一个方向,甲在全程三分之一处下车,乙在全程三分之二处下车,丙坐完全程下车,车费共36元,问甲、乙、丙三位同学各付多少车费比较合理?请你设计一个方案。”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在组内交流,从不同的角度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通过优选,寻求最佳方案。现摘录“进取”组的对话片段如下:
生1:按人平摊,每人应付12元。
生2:按段平摊,前、中、后三段路程各需付12元,因此甲付12元的三分之一,即4元。乙除付4元之外,还需付中间路程费用的二分之一,即4元 6元=10元。丙须付4元 6元 12元=22元。
生3:按路程平摊。甲、乙、丙三人乘坐的路程比为1:2:3,因此他们应付的车费分别为6元、12元、18元。
学生们各抒己见,通过交流、争辩,最后认为生2和生3的方案相对合理。合作学习中,学生们思维活跃,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达、交流、协作的机会,实现了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三、实施生成教学,演绎灵动课堂
理想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的精彩源于充满活力的精彩生成。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预案,为课堂预留生成的空间。通过创设情境,师生互动,围绕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参与问题解决,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
如在简单计算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教学楼前有一花坛,每排摆放29盆花,摆了31排,一共有多少盆花?”
生1:列竖式计算。
生2:29×31=29×30 29=899
生3:29×31=30×31-31=899
正当教师要总结方法时,一个学生发言打破了预设的“圆满”结局:“每排摆放29盆花,摆了31排。改成摆30排,就多29盆;这30排每排摆30盆,就差30盆。即30×30 29-30=899(盆)。”
教者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机会,让学生讨论、推敲这位同学的说法。学生在争议后一致认同他的解法。教师在称赞这位学生“机灵”的同时,提出问题“28×32”、“17×23”……学生很快从中找到了简便计算的方法。
教者不满足于预设的教学设计,善于抓住课堂的生成性资源,让学生在提问、演绎、质疑的过程中,养成了探索钻研的习惯,激发了他们的潜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数学课堂充满灵动的活力,就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尝试、大胆实践,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课堂教学将更加精彩,从而彰显活力和高效。
(责编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