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视角”观看一类导数问题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教师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jididix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解决一类导数题的过程中,如果用常规方法就会带来烦琐的讨论,并且学生不易掌握.笔者大胆下放部分相关的高等数学知识,实践证明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和操作. 本文主要讲述利用罗比达法则、函数的极限、函数的图象等高等数学中的基本知识来解决这一类导数难题.
  关键词:导数;罗比达法则;函数极限;图象
  
  笔者在进行导数教学的时候,留意到近几年高考很多导数的所谓的“难题”,如果能够学会利用高等数学中的导数知识画出函数的大致图象,结合图象来解题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笔者就讲讲如何利用好导数这个工具画出函数的大致图象.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函数的大致图象有哪些要点需要我们关注,也就是画图时哪些是需要我们大致弄清楚的. 笔者发现,要画出函数的大致图象不外乎要关注以下几点:
  一、得到函数的单调区间,极值点、极值
  实现这点并不难,只要能够准确求导就可以了.
  二、得出函数与坐标轴的交点
  函数图象与y轴的交点一般不难求出,但是与x轴的交点往往不能轻易求出,我们的原则是能求尽量求出.
  三、?摇求出函数在所给区间端点的函数值或函数值的变化趋势
  在这个过程中,值得提出的是有些区间比如[a,b],函数在区间端点的函数值f(a),f(b)很容易求出,但是有时区间为开区间(a,b),此时函数值f(a),f(b)可能不存在,这时我们可以求出■f(x)和■f(x),再利用这些极限值来解决问题.当我们遇到的区间是(a,+∞),(-∞,a),(-∞,+∞)这些结构时,我们也需要求出■f(x)和■f(x),再利用这些极限值来解决问题. 当然,在求函数极限时,可能会遇到■,■的形式,这时我们就要利用罗必达法则来求出函数的极限.下面先讲讲罗必达法则:
  定理1:(罗必达法则I)假设函数f(x)和g(x)在x0的邻域可微,且g′(x0)≠0,且■f(x)=0,■g(x)=0,■■=A,则■■=■■=A.
  定理2:(罗必达法则Ⅱ)假设函数f(x)和g(x)在x0的邻域可微,且g′(x0)≠0,且■f(x)=∞,■g(x)=∞,■■=A,则■■=■■=A.
  以上两个定理的证明方法,读者可以参考高校数学分析教材,在此笔者不再累述.下面笔者结合近几年高考题讲讲如何利用上述方法做出函数的大致图象解决导数综合问题.
  例1(2005全国卷Ⅱ)已知a≥0,函数f(x)=(x2-2ax)ex.
  (1)当x为何值时,f(x)取得最小值?证明你的结论;
  (2)设f(x)在[-1,1]上是单调函数,求a的取值范围.
  解:(1)易得f′(x)=(x2+2x-2ax-2a)·ex. 令f′(x)=0,得[x2+2(1-a)x-2a]ex=0,从而x2+2(1-a)x-2a=0,解得x1=a-1-■,x2=a-1+■.
  当x变化时,f(x),f′(x)的变化如表1:
  所以f(x)在x=x1处取得极大值,在x=x2处取得极小值.
  当a≥0时,x1<-1,x2≥0,f(x)在(x1,x2)上为减函数,在(x2,+∞)上为增函数,且■f(x)=0,■f(x)=+∞;易得函数与坐标轴交点坐标为(0,0),(2a,0).
  利用以上信息,所以我们可以得到函数的大致图象,如图1.
  所以由图1可得,函数在x=x2处取得最小值.
  (2)利用(1)所得到的函数大致图象可知,要使得f(x)在[-1,1]上为单调函数的充要条件是x2≥1,且必为递减函数. 于是,a-1+■≥1,解得a≥■,即f(x)在[-1,1]上为单调函数的充要条件是a≥■,a的取值范围是■,+∞.
  例2(2006年全国卷Ⅱ)设函数f(x)=(x+1)ln(x+1),若对所有的x≥0,都有f(x)≥ax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1)当x=0时,不等式f(x)≥ax即为f(0)=0≥a·0=0,显然成立,此时a∈R.
  (2)当x∈(0,+∞)时,不等式f(x)≥ax变形为a≤■,所以问题就转化为当x∈(0,+∞)时,不等式a≤■恒成立,则只需a≤■min.
  下面令g(x)=■,其中x∈(0,+∞). 易得g′(x)=■=■>0,?摇因为当x∈(0,+∞)时,x>ln(x+1)恒成立(证明略). 于是g(x)在x∈(0,+∞)上递增,且■g(x)=■■. 由于■(x+1)ln(x+1)=0,■x=0,所以我们利用罗必达法则可得■g(x)=■■=■■=1.
  我们利用以上信息得到函数g(x)在x∈(0,+∞)上的大致图象如下:
  ■
  图2
  结合图象可得,当x∈(0,+∞)时,a≤(g(x))min=■g(x)=1.
  例3(2008辽宁卷22)设函数f(x)=■-lnx+ln(x+1).
  (1)求f(x)的单调区间和极值;
  (2)是否存在实数a,使得关于x的不等式f(x)≥a的解集为(0,+∞)?若存在,求a的取值范围;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
  解:(1)f′(x)=■-■-■+■=-■. 当x∈(0,1)时,f′(x)>0;
  当x∈(1,+∞)时,f′(x)<0.所以f(x)在(0,1)单调递增,在(1,+∞)单调递减.
  由此知f(x)在(0,+∞)的极大值为f(1)=ln2,没有极小值.
  所以结合图象可得,要使得关于x的不等式f(x)≥a的解集为(0,+∞),只需要a≤0.
  导数是一个很强大的数学工具,在新课程中导数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我们一线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引导学生利用好这个工具解决问题. 有必要时,可以下放一些高等数学中的知识,比如上述的罗必达法则,非常实用,操作性也很强.这样会使得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也会使得学生在高考中尽显优势.
其他文献
摘要:生态课堂是一种较新的教育理念,它主张创设凸显以学生发展为本、彰显学生生命活力、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原生态课堂环境. 本文通过对《认识函数》的课堂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课堂小结等环节进行分析与点评,在同课异构中探讨如何构建以人为本的生态课堂,并在课堂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关键词:同课异构;以人为本:生态课堂     2010年10月28日,绍兴市初中数学优质课的观摩
期刊
大學不仅是教育机构,更是一种文化机构,其基本职能在于传承文化,我们知道数學课程是大學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學生经过了从小學到高中的数學知识的积累,更易理解数學文化的丰富内涵,學生可从更广阔的视角、更广泛的领域和更充裕的时间来领悟数學和欣赏数學,作为数學教师,该怎样引领學生以怎样的视角去品味数學、欣赏数學和体悟数學文化?笔者主要以《大學数學》课程的教學为研究对象,反思当前《大學数學》课程教學中传播数學
期刊
摘 要:每一个数学问题通常有所谓的通性通法与特殊解法,教学中既要注重通性通法的示范效应,又要适当应用特殊解法,关键是应用得自然,衔接得紧密,二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 本文结合一道与向量相关的三角形求值问看解题方法的发现与运用.  关键词:通性通法;特殊解法;向量;三角形    众所周知,对于每一个数学问题通常有所谓的通性通法与特殊解法,那么这些方法在解题时是如何体现与运用的呢?下面结合一道与
期刊
“实数”是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3章第2节的内容,实数是有理数的和谐扩展,它是表示现实生活中数量和解决问题的需要提出来的,目前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普遍存在“过程”短暂的问题,导致课堂教学隐去了蕴涵在“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学生失去了在“过程”体会思维方法和思想方法以及在“过程”中发展能力和个性的机会,其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价值引导,鉴于此,笔者对这节课的教学进行了重建:方法
期刊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吸引学生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爱好和动力,一旦学生对某种事物感到有兴趣,就会产生迫切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就会主动去研究知识的形成原理及发生发展,学文科的学生在长期学习数学的挫败中,往往失去了学习新知的兴趣,如何来提升他们学习和探究新知的欲望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设置课堂教学的引入时,根据文科学生的实际情况,剖析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融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素材,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景
期刊
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会习惯性给出一些生成结论,但缺失对生成结论再应用的引导,因此如何让这些结论跳出记忆引导思维,就成了我们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拟从不同角度阐述对生成结论的再应用,供参考。
期刊
2011年高考已尘埃落定,各地考试数学试题及参考答案陆续在有关媒体登载,具有高层次数学思维与数学素养的试题层出不穷,本文主要介绍对江苏高考第20题第二问求解的认识与思考。
期刊
摘  要:习题讲评课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它的主要功能是矫正学生在答题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延伸了的具有特殊性的复习课. 然而,现在习题讲评课的现状不容乐观,其主要原因是重讲评轻反馈、重结果轻过程、按顺序乏梳理,笔者尝试提出了分析找类、启发诱导、变式拓展和引导自主反思的策略,以期改进习题讲评课的疲软现状.  关键词:初中数学;习题讲评课;有效性
期刊
摘要:我们对一道高考试题在《高考难题难从何来》一文的基础上进行了直接、深入的讨论,得出若干较好的结果。  关键词:高考试题;数列;改进
期刊
总体评价    今年的数学试卷的命题仍然遵循《考试大纲》的要求,既重视考生对中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常见方法的掌握程度,又注意考查学生进入大学继续学习的潜能,将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考查融为一体,全面检测学生的数学素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