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者的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操作;探索;合作;交流;思考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并非是对于教师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即“授之以渔”。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表现为以教材为中心,以教案为本,学要围绕教材。长期下去,不仅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性,还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为了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形成带有个性倾向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我在教学工作中作了一些尝试,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谈些自己的做法。
1 创设情境,启动探究
随着教改的深入,情感因素在数学课中愈加显示出它的强大作用,情境的创设已成为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创设现实富有吸引力的情境,有效唤醒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自主探索知识的前提。
在教学“千克的认识”时,一上课我让学生随意掂掂自己带来的或教师给准备的物品,掂后谈感受,从而揭示物体是有重量的,而且有的重一些,有的轻一些。然后出示两个外表一样的装墨水瓶的盒子(一个装有墨水,一个没有墨水)让学生说轻重,学生一致认为一样重,使生活经验和科学在这里发生碰撞。揭示要知道物体的轻重不能光凭肉眼,必须用手掂一掂。再追问学生到底多重时,学生感到困惑,很自然的想到天平,从而引出天平,揭示课题。
2 动手操作,在探索中获得新知
儿童最容易理解自己的动作,学生会根据手的动作使知识以一种儿童可以感知的形式表现出来。
如在教学“整十数的认识”时,我努力组织一系列有趣、有序、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在算珠上拨一拨,画一画珠子等,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巩固对几个十和几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整十数的含义,使学生感受数之间的联系。再如让学生操作学具:有8朵花(摆),拿走4朵(移动),还剩4朵,列出算式:8-4=4。可根据操作的过程表述图意,在操作中组织词语,强化语言组织,比教师单纯的演示效果要好得多,更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由动作—表象一抽象思维。
3 运用生活实例。发挥学生的自身作用
教师要善于运用生活实例,从已有的生活经验或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作用,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运用感性材料来展示数学问题的思维活动。只有理解了问题,才能很好地把握实质,完成知识的积累。
如教学“多少比较”这部分内容时,有一道练习题是让学生看图提出比较的问题并进行解答,图的内容是3个小学生跳绳,并标明了每个人跳动的次数。我想直接用书上的插图进行教学,就显得比较死板,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决定让三个小朋友来进行“一分钟跳绳比赛”,再根据跳的次数提出问题并解答。这样培养了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求知的能力,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离不开生活,又增强了课堂教学活动的氛围。
4 加强合作交流。发挥学生群体的力量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和不同的发展状况,教师应充分关注学习者之间的个性差异,不是去消灭它,而是充分利用它实现有差异的发展。引导学生针对问题开展交流活动,使他们学会向教师和同伴表达数学想法,倾听他人的数学表达,借助同学间的互补学习实现发展,享受成功的喜悦。
如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时,对于数的组成,每数位都有数时,学生能很快说出结果,当碰到有的数位没有数时,不是把数位写少就是数位颠倒混淆。虽经多次讲解,但收效甚微。我和同学们一起探讨:有什么办法帮助记忆?大家七嘴八舌的议论,最后得出借助手指记忆,每一手指代表一数位。有几个几就在相应数位上读写几,没有就用0代替。借助直观实际练习以后效果很明显,以后遇到这类题目学生没有做错的。
5 提倡独立思考,鼓励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作为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手段,它是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只有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独立思考后进行交流,交流才会有意义和价值。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是一种再发现,再创造的主动构建过程,学生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性学习方式,教师要相信他们的潜能,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让他们在探索中感悟再创造。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机会,允许他们大胆设想,敢于质疑,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例如,在学习不进加“43+31”时,学生用竖式做出来后,问他们:“怎样列竖式的?为什么这样列?”学生都能说出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个位和个位对齐写,十位和十位对齐写。再问他们:“从哪一位加起的?”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从个位加起得74,另一种从十位加起也得74。在这里我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让学生再算一道题:43+39,学生做后,经过讨论一致认为应先算个位,如果个位不算出来,不知道个位是不是满十,十位上的数就不能确定。这时再师生共同总结笔算法则,使学生真正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
6 尊重学生的思考习惯,允许算法多样化
教师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一员,和学生一起探索研究问题。一个问题提出来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会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水平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不同的算法,引导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思考,并在比较讨论的基础上各人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自觉提高算法的质量。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例如,对于“9+4=?”教师心中可能有一个最优化的方法一“凑十法”,传统教学中也是运用此法。但如果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会出现多种结果:①数数的方法:从9往后数4个得13;②9+4=10+4-1;③9+4=6+4+3;④9+4=9+1+3。对于各种算法多应给予肯定,因为学生对于自己获得的知识易于掌握,容易迁移,以后学习“8加几”、“7加几”就会轻而易举。
事实证明,在教学实践中,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他们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创造。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善于引导,着意培养,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那么学生定会得到应有的发展,人人都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参考书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操作;探索;合作;交流;思考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并非是对于教师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即“授之以渔”。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表现为以教材为中心,以教案为本,学要围绕教材。长期下去,不仅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性,还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为了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形成带有个性倾向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我在教学工作中作了一些尝试,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谈些自己的做法。
1 创设情境,启动探究
随着教改的深入,情感因素在数学课中愈加显示出它的强大作用,情境的创设已成为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创设现实富有吸引力的情境,有效唤醒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自主探索知识的前提。
在教学“千克的认识”时,一上课我让学生随意掂掂自己带来的或教师给准备的物品,掂后谈感受,从而揭示物体是有重量的,而且有的重一些,有的轻一些。然后出示两个外表一样的装墨水瓶的盒子(一个装有墨水,一个没有墨水)让学生说轻重,学生一致认为一样重,使生活经验和科学在这里发生碰撞。揭示要知道物体的轻重不能光凭肉眼,必须用手掂一掂。再追问学生到底多重时,学生感到困惑,很自然的想到天平,从而引出天平,揭示课题。
2 动手操作,在探索中获得新知
儿童最容易理解自己的动作,学生会根据手的动作使知识以一种儿童可以感知的形式表现出来。
如在教学“整十数的认识”时,我努力组织一系列有趣、有序、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在算珠上拨一拨,画一画珠子等,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巩固对几个十和几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整十数的含义,使学生感受数之间的联系。再如让学生操作学具:有8朵花(摆),拿走4朵(移动),还剩4朵,列出算式:8-4=4。可根据操作的过程表述图意,在操作中组织词语,强化语言组织,比教师单纯的演示效果要好得多,更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由动作—表象一抽象思维。
3 运用生活实例。发挥学生的自身作用
教师要善于运用生活实例,从已有的生活经验或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作用,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运用感性材料来展示数学问题的思维活动。只有理解了问题,才能很好地把握实质,完成知识的积累。
如教学“多少比较”这部分内容时,有一道练习题是让学生看图提出比较的问题并进行解答,图的内容是3个小学生跳绳,并标明了每个人跳动的次数。我想直接用书上的插图进行教学,就显得比较死板,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决定让三个小朋友来进行“一分钟跳绳比赛”,再根据跳的次数提出问题并解答。这样培养了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求知的能力,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离不开生活,又增强了课堂教学活动的氛围。
4 加强合作交流。发挥学生群体的力量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和不同的发展状况,教师应充分关注学习者之间的个性差异,不是去消灭它,而是充分利用它实现有差异的发展。引导学生针对问题开展交流活动,使他们学会向教师和同伴表达数学想法,倾听他人的数学表达,借助同学间的互补学习实现发展,享受成功的喜悦。
如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时,对于数的组成,每数位都有数时,学生能很快说出结果,当碰到有的数位没有数时,不是把数位写少就是数位颠倒混淆。虽经多次讲解,但收效甚微。我和同学们一起探讨:有什么办法帮助记忆?大家七嘴八舌的议论,最后得出借助手指记忆,每一手指代表一数位。有几个几就在相应数位上读写几,没有就用0代替。借助直观实际练习以后效果很明显,以后遇到这类题目学生没有做错的。
5 提倡独立思考,鼓励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作为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手段,它是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只有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独立思考后进行交流,交流才会有意义和价值。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是一种再发现,再创造的主动构建过程,学生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性学习方式,教师要相信他们的潜能,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让他们在探索中感悟再创造。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机会,允许他们大胆设想,敢于质疑,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例如,在学习不进加“43+31”时,学生用竖式做出来后,问他们:“怎样列竖式的?为什么这样列?”学生都能说出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个位和个位对齐写,十位和十位对齐写。再问他们:“从哪一位加起的?”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从个位加起得74,另一种从十位加起也得74。在这里我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让学生再算一道题:43+39,学生做后,经过讨论一致认为应先算个位,如果个位不算出来,不知道个位是不是满十,十位上的数就不能确定。这时再师生共同总结笔算法则,使学生真正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
6 尊重学生的思考习惯,允许算法多样化
教师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一员,和学生一起探索研究问题。一个问题提出来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会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水平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不同的算法,引导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思考,并在比较讨论的基础上各人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自觉提高算法的质量。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例如,对于“9+4=?”教师心中可能有一个最优化的方法一“凑十法”,传统教学中也是运用此法。但如果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会出现多种结果:①数数的方法:从9往后数4个得13;②9+4=10+4-1;③9+4=6+4+3;④9+4=9+1+3。对于各种算法多应给予肯定,因为学生对于自己获得的知识易于掌握,容易迁移,以后学习“8加几”、“7加几”就会轻而易举。
事实证明,在教学实践中,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他们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创造。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善于引导,着意培养,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那么学生定会得到应有的发展,人人都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参考书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