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愉悦性”是美术课程的基本属性。在美术课程强调了多年的“愉悦性”以后,我们面对的是怎样的愉悦常态呢?在培植小学美术核心素养的路上,我们更应激活美术学习活动的愉悦基因,快乐出发与回归,从美术学习的本体愉悦与经验愉悦着手,探寻具有实践意义的愉悦架构,让其存在于美术学习的每一个时间与空间里,让小学美术学习弥漫愉悦的心灵体验、具身感受与价值向往。
【关键词】小学美术;愉悦性;实践
愉悦铸就专业。在美国的NBA联盟中,从不将这项享誉全球的顶级篮球赛事定义为体育竞技项目,而是丰富为一种带有篮球基因的娱乐表演。由此,这一庞大体系的观赏性征服了全球亿万球迷与观众,其商业操作模式值得各种活动学习借鉴。虽然联盟不着力铸就篮球本身的专业性,但每一名球员都是地球上最优秀的运动员之一,甚至不会打球的人也甘愿成为其忠实的粉丝,快乐地享受篮球运动带来的愉悦。这是个全民娱乐的时代,不同的文化与多元的信息冲击着发展中的每一种事物,能够吸引眼球并引发欢乐的事物更容易被接收和扩散。那么,“愉悦”在当下教育环境中会對小学美术学习活动有何启示呢?
唐王昌龄《过华阴》诗曰:“人生屡如此,何以肆愉悦。”应该说,“愉悦”历来是人们追求的某种价值倾向和生活态度,它存在于我们经验的每一个时间与空间里,无处不在也无时不在。营造愉悦轻松活泼灵动的美术课堂,一直是我们崇尚的课堂印象。为助推小学美术核心素养的培植形成,我们更应激活多元化的小学美术愉悦基因。小学美术课程中的愉悦性来自哪里,又指向何处?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更好地释放课程的愉悦力量呢?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美术课程性质辩证而又统一地交互在一起,一定意义上,我们也可以将美术课程的愉悦性归结为视觉性愉悦、实践性愉悦和人文性愉悦三个方面。
1. 视觉性愉悦,看看就开心
视觉性愉悦是美术学习过程能够给人带来视觉上的愉悦感。美术学习活动以美术作品为载体,通过感受、理解、欣赏、体验、表达等行为方式,从作品的构图、造型、色彩、肌理等入手,学习美术的基本语言和形式法则,从而获得对美的形式的独特感受,提高视觉感知力。以审美的观赏方式看待周围的其他事物时,其审美体验和视觉感受会带来愉悦感。
2. 实践性愉悦,做做更快乐
开展美术学习活动应充满愉悦感。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时应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包括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的组织形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语言系统、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价都应体现愉悦性,注重学习的内在体验和独特感受,倡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表达与创作。
3. 人文性愉悦,想想也高兴
美术活动能够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感。美术能起到良好的道德教化作用,可以说人类的图腾艺术是最早体现出这一目的的艺术。美术能够表达人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当我们在欣赏一幅美术作品时,情绪会被作品所感染或震撼,甚至引起强烈的共鸣。当我们进行美术创作时,也可以表达和释放不同的情感,享受精神的自由表达。很多学生画画时沉醉其中,乐此不疲,这正是因为美术活动给他们带来了快乐。
这种“愉悦性”带给美术教育的启示:小学美术课可以通过激发理想化的创作动机,建立参与性的评价机制,开发综合性的课程资源等途径实现美术课的“愉悦性”,具体做法可以如下。
(1)激发理想化的创作动机,注入美术学习源动力
儿童美术持久兴趣的培养,通过积极的情绪调动可以为美术学习活动注入动力,进而产生愉快的创作动机。动机学习理论的价值适用于各种学习活动过程,美术学习动机自然会激发无限的创作潜能,切合学生年龄特点与生活实际的动机更能吸引孩子们的参与。
如三年级《动物装饰画》一课,学生对于小学阶段图案装饰画的参与热情不高,原因多出于作业本身的枯燥,加上教师生怕忽略重难点的讲授过程,一厢情愿地将学生的创作热情耗散,看似说通了讲透了,最终的美术作品中却找不到预设的目标体现。究其原因,还在于教师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作动机。教学中教师不妨换个思路,带着为什么要装饰动物的问题出发,去找寻美术学习的动机。结合中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教师以绘本故事《花格子大象艾玛》引入课题:大象艾玛因为身上有着花格子而与众不同却又格格不入,为了和大家一样,它想了好多办法都行不通,大伙为了帮助艾玛,决定举办一个化装舞会,每个大象都装饰上各种图案花纹。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大象身上不同的花纹特点,让学生尝试将自己变成大象来打扮一番,这样学生带着最原始的美术创作动机进行创作,将美术知识与技能丢在一旁,创作的作品更具有童趣。而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在模仿和探索中思考如何装饰得更漂亮,作品自然充分展现孩子的个性特点与表达愉悦。在这样尝试装饰的基础上,教师通过比较和引导,让学生发现动物装饰画的绘制方法和要领,将知识与技能作为作品的提升需要,进而将学习活动推向深入。
美术学习动机的激发具有学科的独特性,这是一个将主观想象转化为客观存在的实践过程,是抽象与具象循环融通的视觉表达,通过不同内容与形式的动机调动,可以为儿童美术学习带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2)建立参与性的评价机制,焕发美术活动鲜活力
儿童美术学习的评价是即时性与长程性互补调和的过程。每一课时点状的现场评价可以汇成一条美丽的红丝带,激发孩子们一路迎风招展。每一次不同阶段与节点的过程评价更为美术学科的自主管理与建设提供策略保障。评价本身具有的激励性被多数教师所重视,而评价在学科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美术教师在上好每一节课的同时,更要认识到学科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意义,这也是美术学习活动持久兴趣培养的良方妙招,更是学科愉悦性的幕后推手。
在课时评价中,常用的等第或星级都以美术语言为评价要素,每个等级或星星对应着不同的目标要求。如五星评价在低年级可以采用简单的五个字来理解:“大、满、色、趣、完”,分别对构图中存在小而空的现象提出要求,对绘画色彩和用心程度做出暗示,对画面趣味性和完成情况留出时间。当然对造型的要求就可以灵活、自由一些。中高年级可以是“造型、构图、色彩、创意、完成”等五个层面,当然针对不同的作业内容和形式可以做相应的调整,如手工课和欣赏课的参与表达过程也应是评价的要素。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活动,学生给出星级等第的同时,还能说出自己的见解和理由,让美术学科评价成为师生多维的互动过程,也让美术学科评价具有可操作的愉悦感。 如果说课时评价强调目标的达成度,那过程性的阶段评价更注重学科的长效管理,在大视野中注入美术活动的持久愉悦。基于儿童不同年段特点可以设计不同侧重点的评价表格,以中年级为例谈谈以学期为节点的过程评价体系。如下表:
表格在每课学习结束批阅完成后由学生自行填写,并算出课时得分,阶段性算出总分,也可以期中期末各算一次,进行多种形式的奖励与表扬。表格以图标积分的形式体现学科性,增强趣味性,不同的图標表示不同的分值。具体积分及操作情况如下:工具用√表示,记1分/次,没带工具的画“×”,不得分;作业完成情况用“√”表示,积分方式同工具;作业得星数用“☆”表示,记1分/ 颗,最多为五颗星(也可灵活使用);课堂表现用 或 表示,记2分 / ,每个 / -4分,笑脸的获得方式有多种途径,工具连续三个“√”加一个 ,连续完成三次作业加一个 ,小组被连续表扬三次可以加一个 ,作业得星在四颗以上也可以加一个 ,当然获得很难也很“贵”,对于部分得到 的学生可以通过二次奖励来消除 ,让每个孩子都有感受成功的喜悦和进步的快乐。评价表格的设计要体现知识与技能的把握,要关照过程与方法的探寻,更要兼顾情感与态度的价值,将课堂内外学习前后有机整合,让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实施,感受小学美术课程的愉悦体验。
(3)开发综合性的课程资源,聚焦美术创作吸引力
小学阶段美术学习活动涉及的知识面较为广泛,既有点、线、面、色彩、构图、肌理等美术语言的学习,也有水墨、剪纸、立体造型、纸版画、篆刻等不同美术表现形式的尝试,不同美术表现形式和美术语言要素占有较大篇幅,多为认知与体验性的基础课程。尽管在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中兼顾了创作体验的趣味性表现,但部分教师在把握和处理教材时还是不能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学习活动,儿童往往对美术新颖的形式感兴趣,而对知识点的学习和把握缺少耐心,这就需要教师有效地综合课程资源,让美术技能与知识学习更具愉悦性。如整合剪纸和纸立体造型课,开展寒假台历设计活动,用台历记录寒假生活的每日安排与活动,并用学习过的团花剪纸和生肖剪纸装饰台历,让其具有过年的气息,学生在制作与装饰台历的过程中自觉地去探究剪纸的技法,这样的形式激发了孩子们的参与兴趣,并期待下一次的学习。在元宵节同样可以设计这样的花灯制作课程,通过形式的创新来渗透美术知识的学习,从而培养良好的美术素养,植养人文气韵。
儿童喜欢的方式,就是好的学习方式。美术学习活动的愉悦性有其自身独有的内涵和气质,通过对学习活动的多维解读,我们发现从美术课程到美术课堂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从教学到教师还有很多的细节需要去打磨。在实践中探寻美术课程的愉悦性,培养学生持久学习美术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快乐出发,载着愉悦归来,美术学习活动的趣味性研究,我们一直在路上。
【关键词】小学美术;愉悦性;实践
愉悦铸就专业。在美国的NBA联盟中,从不将这项享誉全球的顶级篮球赛事定义为体育竞技项目,而是丰富为一种带有篮球基因的娱乐表演。由此,这一庞大体系的观赏性征服了全球亿万球迷与观众,其商业操作模式值得各种活动学习借鉴。虽然联盟不着力铸就篮球本身的专业性,但每一名球员都是地球上最优秀的运动员之一,甚至不会打球的人也甘愿成为其忠实的粉丝,快乐地享受篮球运动带来的愉悦。这是个全民娱乐的时代,不同的文化与多元的信息冲击着发展中的每一种事物,能够吸引眼球并引发欢乐的事物更容易被接收和扩散。那么,“愉悦”在当下教育环境中会對小学美术学习活动有何启示呢?
唐王昌龄《过华阴》诗曰:“人生屡如此,何以肆愉悦。”应该说,“愉悦”历来是人们追求的某种价值倾向和生活态度,它存在于我们经验的每一个时间与空间里,无处不在也无时不在。营造愉悦轻松活泼灵动的美术课堂,一直是我们崇尚的课堂印象。为助推小学美术核心素养的培植形成,我们更应激活多元化的小学美术愉悦基因。小学美术课程中的愉悦性来自哪里,又指向何处?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更好地释放课程的愉悦力量呢?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美术课程性质辩证而又统一地交互在一起,一定意义上,我们也可以将美术课程的愉悦性归结为视觉性愉悦、实践性愉悦和人文性愉悦三个方面。
1. 视觉性愉悦,看看就开心
视觉性愉悦是美术学习过程能够给人带来视觉上的愉悦感。美术学习活动以美术作品为载体,通过感受、理解、欣赏、体验、表达等行为方式,从作品的构图、造型、色彩、肌理等入手,学习美术的基本语言和形式法则,从而获得对美的形式的独特感受,提高视觉感知力。以审美的观赏方式看待周围的其他事物时,其审美体验和视觉感受会带来愉悦感。
2. 实践性愉悦,做做更快乐
开展美术学习活动应充满愉悦感。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时应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包括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的组织形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语言系统、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价都应体现愉悦性,注重学习的内在体验和独特感受,倡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表达与创作。
3. 人文性愉悦,想想也高兴
美术活动能够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感。美术能起到良好的道德教化作用,可以说人类的图腾艺术是最早体现出这一目的的艺术。美术能够表达人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当我们在欣赏一幅美术作品时,情绪会被作品所感染或震撼,甚至引起强烈的共鸣。当我们进行美术创作时,也可以表达和释放不同的情感,享受精神的自由表达。很多学生画画时沉醉其中,乐此不疲,这正是因为美术活动给他们带来了快乐。
这种“愉悦性”带给美术教育的启示:小学美术课可以通过激发理想化的创作动机,建立参与性的评价机制,开发综合性的课程资源等途径实现美术课的“愉悦性”,具体做法可以如下。
(1)激发理想化的创作动机,注入美术学习源动力
儿童美术持久兴趣的培养,通过积极的情绪调动可以为美术学习活动注入动力,进而产生愉快的创作动机。动机学习理论的价值适用于各种学习活动过程,美术学习动机自然会激发无限的创作潜能,切合学生年龄特点与生活实际的动机更能吸引孩子们的参与。
如三年级《动物装饰画》一课,学生对于小学阶段图案装饰画的参与热情不高,原因多出于作业本身的枯燥,加上教师生怕忽略重难点的讲授过程,一厢情愿地将学生的创作热情耗散,看似说通了讲透了,最终的美术作品中却找不到预设的目标体现。究其原因,还在于教师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作动机。教学中教师不妨换个思路,带着为什么要装饰动物的问题出发,去找寻美术学习的动机。结合中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教师以绘本故事《花格子大象艾玛》引入课题:大象艾玛因为身上有着花格子而与众不同却又格格不入,为了和大家一样,它想了好多办法都行不通,大伙为了帮助艾玛,决定举办一个化装舞会,每个大象都装饰上各种图案花纹。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大象身上不同的花纹特点,让学生尝试将自己变成大象来打扮一番,这样学生带着最原始的美术创作动机进行创作,将美术知识与技能丢在一旁,创作的作品更具有童趣。而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在模仿和探索中思考如何装饰得更漂亮,作品自然充分展现孩子的个性特点与表达愉悦。在这样尝试装饰的基础上,教师通过比较和引导,让学生发现动物装饰画的绘制方法和要领,将知识与技能作为作品的提升需要,进而将学习活动推向深入。
美术学习动机的激发具有学科的独特性,这是一个将主观想象转化为客观存在的实践过程,是抽象与具象循环融通的视觉表达,通过不同内容与形式的动机调动,可以为儿童美术学习带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2)建立参与性的评价机制,焕发美术活动鲜活力
儿童美术学习的评价是即时性与长程性互补调和的过程。每一课时点状的现场评价可以汇成一条美丽的红丝带,激发孩子们一路迎风招展。每一次不同阶段与节点的过程评价更为美术学科的自主管理与建设提供策略保障。评价本身具有的激励性被多数教师所重视,而评价在学科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美术教师在上好每一节课的同时,更要认识到学科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意义,这也是美术学习活动持久兴趣培养的良方妙招,更是学科愉悦性的幕后推手。
在课时评价中,常用的等第或星级都以美术语言为评价要素,每个等级或星星对应着不同的目标要求。如五星评价在低年级可以采用简单的五个字来理解:“大、满、色、趣、完”,分别对构图中存在小而空的现象提出要求,对绘画色彩和用心程度做出暗示,对画面趣味性和完成情况留出时间。当然对造型的要求就可以灵活、自由一些。中高年级可以是“造型、构图、色彩、创意、完成”等五个层面,当然针对不同的作业内容和形式可以做相应的调整,如手工课和欣赏课的参与表达过程也应是评价的要素。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活动,学生给出星级等第的同时,还能说出自己的见解和理由,让美术学科评价成为师生多维的互动过程,也让美术学科评价具有可操作的愉悦感。 如果说课时评价强调目标的达成度,那过程性的阶段评价更注重学科的长效管理,在大视野中注入美术活动的持久愉悦。基于儿童不同年段特点可以设计不同侧重点的评价表格,以中年级为例谈谈以学期为节点的过程评价体系。如下表:
表格在每课学习结束批阅完成后由学生自行填写,并算出课时得分,阶段性算出总分,也可以期中期末各算一次,进行多种形式的奖励与表扬。表格以图标积分的形式体现学科性,增强趣味性,不同的图標表示不同的分值。具体积分及操作情况如下:工具用√表示,记1分/次,没带工具的画“×”,不得分;作业完成情况用“√”表示,积分方式同工具;作业得星数用“☆”表示,记1分/ 颗,最多为五颗星(也可灵活使用);课堂表现用 或 表示,记2分 / ,每个 / -4分,笑脸的获得方式有多种途径,工具连续三个“√”加一个 ,连续完成三次作业加一个 ,小组被连续表扬三次可以加一个 ,作业得星在四颗以上也可以加一个 ,当然获得很难也很“贵”,对于部分得到 的学生可以通过二次奖励来消除 ,让每个孩子都有感受成功的喜悦和进步的快乐。评价表格的设计要体现知识与技能的把握,要关照过程与方法的探寻,更要兼顾情感与态度的价值,将课堂内外学习前后有机整合,让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实施,感受小学美术课程的愉悦体验。
(3)开发综合性的课程资源,聚焦美术创作吸引力
小学阶段美术学习活动涉及的知识面较为广泛,既有点、线、面、色彩、构图、肌理等美术语言的学习,也有水墨、剪纸、立体造型、纸版画、篆刻等不同美术表现形式的尝试,不同美术表现形式和美术语言要素占有较大篇幅,多为认知与体验性的基础课程。尽管在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中兼顾了创作体验的趣味性表现,但部分教师在把握和处理教材时还是不能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学习活动,儿童往往对美术新颖的形式感兴趣,而对知识点的学习和把握缺少耐心,这就需要教师有效地综合课程资源,让美术技能与知识学习更具愉悦性。如整合剪纸和纸立体造型课,开展寒假台历设计活动,用台历记录寒假生活的每日安排与活动,并用学习过的团花剪纸和生肖剪纸装饰台历,让其具有过年的气息,学生在制作与装饰台历的过程中自觉地去探究剪纸的技法,这样的形式激发了孩子们的参与兴趣,并期待下一次的学习。在元宵节同样可以设计这样的花灯制作课程,通过形式的创新来渗透美术知识的学习,从而培养良好的美术素养,植养人文气韵。
儿童喜欢的方式,就是好的学习方式。美术学习活动的愉悦性有其自身独有的内涵和气质,通过对学习活动的多维解读,我们发现从美术课程到美术课堂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从教学到教师还有很多的细节需要去打磨。在实践中探寻美术课程的愉悦性,培养学生持久学习美术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快乐出发,载着愉悦归来,美术学习活动的趣味性研究,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