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冲刺训练六

来源 :高考进行时·高三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wx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关羽,真神
   蒋子龙
  
  老版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公映许多年来,在片中扮演关羽的青岛演员陆树铭,一直大受社会欢迎,走到哪里都被当做“关老爷般地敬奉”,这甚至因此而改变了他的戏路和生活,他自觉胸中平添了一股忠义之气,“关老爷”仿佛就站在他身后,敢于出头做好事,很长时间不能接演其他角色,更绝无可能再演反派人物。一个角色竟然对演员具备这样的影响力,不也是颇为神奇吗?
  由人变成神,至少要有两个先决条件:巨大的人格魅力和有口皆碑的丰功伟绩。关羽神勇异常,一生战功赫赫:诛文丑杀颜良、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水淹七军……青龙偃月势挟风雷,美髯飘动绝伦逸群。陈寿在《三国志》中称关羽“威震华夏”。蒋星煜先生考证说:“整部《二十四史》,也未有任何名将有过‘威震华夏’的声势。更值得注意的是‘群盗或遥受羽印号’,这说明除魏、蜀、吴三国公卿百官之外,流落社会上贩夫走卒以及流氓无产阶级也都对关羽心悦诚服,愿意为之驱使。”
  只有具备大本事、真本事,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人们才会确信他能护佑大家。所谓“真本事”是不能弄虚作假、编造历史,时间一长若想不露馅是不可能的,一旦被戳穿,便要跌下神坛。关羽从解白马之围获封汉寿亭侯到成神,经受了900余年的漫长考验,经历过许多朝代更迭,他的声望几乎是呈直线上升。
  先后曾有16位皇帝,23次为关羽颁旨加封,且一个比一个高。至清朝中期,“全国就约有关帝庙30余万座,仅北京就有116座”,其数量之多,居各种庙之首(《文史参考》2011年7期)。成神就要有神性、神品,关羽的品行恰恰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寄托着万千民众的道德精神,日月可鉴,妇孺皆晓,所以被尊为“万世人极”。
  关羽的人格魅力首先体现在一个“忠”字上,其次是义、仁、勇、烈……气贯千秋,亘古一人。而且“赤面秉赤心”,内外一致,“隐微处不愧青天”,磊落落、坦荡荡,人前背后都没有见不得人的事。凡成了神又被推下神坛的,人格上一定有大缺陷,做的那些上愧青天、下负百姓的事一旦曝光,头上的光环便立刻消散,为人民所不耻。
  关羽还活着时,就已经跟神差不多了,即使受挫或失败,也能成就千古名句,被传为美谈。如“刮骨疗毒”、“华容道义释曹操”、“大意失荆州”、“走麦城”……如此生得忠勇,死得伟烈,纵然被杀,也令人觉得不馁反雄,不丑反美。而杀他的人反而担惊受怕、惶惶不可终日。孙权就急忙将关羽的首级给曹操送去,想转嫁恐惧和祸患,曹操却将关羽的头颅厚葬于洛阳,孙权随后也以诸侯之礼将关羽的身躯葬于湖北当阳。人死后仍能让曹操、孙权如此敬畏,可见关羽已经具备了强大的神性。然后便在各种民间传说中频频“显灵”、“显圣”,救苦脱危,广济民生,其英灵之威在社会上越传越神。
  人变的神,之所以能越来越神,是因为社会上正需要这尊神。需要是因为欠缺。缺少信仰的时代,关羽的忠忱便成了稀有品质;商品社会唯利是图,而关羽却是“春秋大义”、“义薄云天”。当散漫、怯懦、自私成为风气时,关羽的勇武、骨子里的刚硬,在现代人眼里似乎只有神才能办得到。关羽身上集中代表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他怎能不成神?他的成神可以说是水到渠成,成全民意,顺乎历史潮流,因此才会“儒佛道三教并尊,士农工商四民同拜”,凡是人们能想得到的行业,诸如剃头刮脸、描金制革、屠宰典当、治病除灾、辟邪驱恶、开饭馆、办酱园、设武馆、建学校、做衣服、磨豆腐等等,有100多种职业拜奉关羽为“祖师爷”或“保护神”。他真是“万能之神”,全民崇拜。
  
  这又因为他曾是人,他这个神是人的“升级版”,能实实在在地折射出人的理想和愿望,所以才愿意拜他、求他,相信他能理解人间疾苦。
  (选自《光明日报》2011年10月19日,有删节)
  
  1. 通读全文,综合概括关羽能成为神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关羽真神的?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根据文章内容中关羽成神的过程推断中国的神大致能分为哪两种情况?并简要分析关羽在当今社会仍受到推崇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论解嘲
  林语堂
  人生有时颇感寂寞,或遇到危难之境,人之心灵,却能发出妙用,一笑置之,于是又轻松下来。这是好的,也可以看出人之度量。古代名人,常有这样的度量,所以成其伟大。希腊大哲人苏格拉底,娶了姗蒂柏(Xantippe),她是有名的悍妇,常作河东狮吼。传说苏氏未娶之前,已经闻悍妇之名,然而苏氏还是娶她。他有解嘲方法,说娶老婆有如御马,御驯马没有什么可学,娶个悍妇,于修心养性的功夫有大补助。有一天家里吵闹不休,苏氏忍无可忍,只好出门。正到门口,他太太由屋顶倒一盆水下来,正巧淋在他的头上。苏氏说:“我早晓得,雷霆之后必有甘霖。”真亏得这位哲学家雍容自若的态度。
  林肯的老婆也是有名的,很泼辣,喜欢破口骂人。有一天一个送报的小孩子,十二三岁,不知道送报太迟,或有什么过失,遭到林肯太太百般恶骂,詈不绝口。小孩去向报馆老板哭诉,说她不该骂人过甚,以后他不肯到那家送报了。这是一个小城,于是老板向林肯提起这件小事。林肯说:“算了吧!我能忍她十多年。这小孩子偶然挨骂一两顿,算什么?”这是林肯的解嘲。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林肯以后成为总统,据他小城的律师同事赫恩顿(Herndon)写的传记,说是应归功于这位太太。赫恩顿书中说,林肯怪可怜的。每星期六半夜,大家由酒吧要回家时,独林肯一人不大愿意回家。所以林肯那副出人头地,简练机警,应对如流的口才,全是在酒吧中学来的。又苏格拉底也是家里不得安静看书,因此成一习惯,天天到市场去,站在街上谈空说理。因此乃开始“游行派的哲学家”(Peripatetic School)的风气。他们讲学,不在书院,就在街头逢人问难驳诘。这一派哲学家的养成,也应归功于苏婆。
  关于这类的故事很多,尤其关于几个名人临终时的雅谑。这种修炼功夫,常人学不来的。苏格拉底之死,由柏拉图写来是最动人的故事。市政府说他巧辩惑众,贻误青年子弟,赐他服毒自尽。那夜他慷慨服毒,门人忍痛陪着,苏氏却从容阐发真理。最后他的名言是:“想起来,我欠某人一支雄鸡未还。”叫他门人送去,不可忘记。这是他断气以前最后的一句话。金圣叹判死刑,狱中发出的信,也是这一派。“花生米与豆腐干同嚼,大有火腿滋味”(大约如此)。历史上从容就义的人很多,不必列举。
  
  西班牙有一传说:一个守礼甚谨的伯爵将死,一位朋友去看他。伯爵已经气喘不过来,但是那位访客还是刺刺不休长谈下去。伯爵只好忍着静听,到了最后关头,伯爵不耐烦地对来客说:“对不起,求先生原谅,让我此刻断气。”他翻身朝壁,就此善终。
  我尝读耶稣最后一夜对他门徒的长谈,觉得这段动人的议论,尤胜过苏氏临终之言。而耶稣在十字架上临死之言:“上帝啊,宽恕他们,因为他们所为,出于不知。”这是耶稣的伟大,出于人情所不能及。这与他一贯的作风相同:“施之者比受之者有福。”可惜我们常人能知不能行,常做不到。
  
  1.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章列举了几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解嘲”方法分别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结尾一段“施之者比受之者有福”这句话有何深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赣榆县教研室 刘跃夫 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 阎振松 仲玉梅提供)
其他文献
一、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父亲的神鞭  刘红庆  ①30多年前,父亲是我们那个边远小城最著名的拳师。正月闹元宵时,最受欢迎的便是他的神鞭。相熟的人兴奋地传诵:“蛮五昌又耍神鞭喽!”——五昌是父亲的名字。  ②1970年代初,我上小学那阵儿,隐隐约约记得是个夜晚,家里来了两三个北街村的干部,请父亲教村里的年轻人打拳。父亲答应了下来。  ③开始,父亲的徒弟总有十几二十个。但坚持认父亲为
期刊
一、 基础梳理  1. 可以的语句叫做命题.(填判断真假)  2. 四种命题:  原命题:若p则q;逆命题:;(填若q则p) 否命题:;(填若    p则    q)逆否命题:;(填若    q则    p)为等价命题.(填互为逆否命题)  3.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 若pq,则p是q的,(填充分条件)q是p.(填必要条件)  (2) 若pq,qp,则p是q的.(填充
期刊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王 忠 嗣  六载十月,帝欲使王忠嗣攻吐蕃石堡城,忠嗣上言:“石堡险固,吐蕃举国守之,今顿兵其下,非杀数万人不能克,臣恐所得不如所亡,不如且厉兵秣马,俟其有衅,然后取之。”帝意不快,将军董延光自请将兵取石堡城,帝命忠嗣分兵助之,忠嗣不得已奉诏而不尽副延光所欲,延光怨之。李光弼言于忠嗣曰:“大夫以爱士卒之故不欲成延光之功,虽迫于制书,实夺其谋也,何以知之?
期刊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 雁  崔 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1)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
期刊
1.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客 思  贾 岛  促织声尖尖似针,更深刺著旅人心。  独言独语月明里,惊觉眠童与宿禽。  (1) 阅读两首诗,从诗歌表达情感和修辞技巧两个方面,分析两首诗的相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期刊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登 楼  杜 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1) 分别概括这首诗歌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尾联运用
期刊
【考点分析】  汉语句式丰富多彩,灵活多变。同一个意思,可以用多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而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尽相同。  《考试说明》中对该考点的考查提出的要求是“按照具体要求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这一考点和扩展、压缩、修辞等同属语言运用这一大类型。但考查形式灵活多变,题型出新率高,在高三复习中,同学们往往对其忽视,觉得是一个可练可不练的题目,在平时训练中或多或少忽视了此题型的训练。  【考查方式
期刊
作文题1    数学运算中求两数之差的计算方法叫“减”;将事物去除或者降低某些部分,也称之为“减”;生活中,人们又常常把 “减” 拿来与 “加” 比对着说事。对此,你有什么经历、体验或者想法、思考?  请以“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作文题2  车跑要停站,船行要靠岸,停靠可以是途中的需要,也会是终点的抵达。生活中,停靠显然
期刊
一、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大师何以诞生  李海默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会不会诞生真正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学术大师呢?笔者日来苦思此“问题”,发现其中实有一大悖论,此悖论不解决,这“问题”终究是个伪问题。  首要的问题是,为什么今天中国需要大师?在笔者看来,呼唤大师的焦点正来源于公众与社会的一种普遍认知:既然中国已经如此发达,学识领域的文化大师的缺失就是明显不合理与不匹配的(晚
期刊
题1 阅读下面这首歌词,根据要求作文。  天地悠悠,过客匆匆,潮起又潮落  恩恩怨怨,生死白头,几人能看透  红尘滚滚,痴痴情深,聚散总有时  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  我在梦里把你追随  我拿青春赌明天  你拿真情换此生  岁月不知人间多少的忧伤  何不潇洒走一回  你会唱这首曾经风靡一时的歌曲吗?你唱这首歌时有什么感受?你是如何理解“潇洒”的?你对这首歌流露出来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什么看法?你有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