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师必须确立学生在课堂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正确、科学、合理地对学生学习作出评价,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主轴、课堂的主人”的新思想、新理念。要体现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首先要创设情境,激活主体参与意识,情景创设包括问题情境创设和体验情境创设。其次要教给学生学法,促使学生学会探究。最后要参与积极性评价调控,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学生 主体地位 体现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确立学生在课堂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正确、科学、合理地对学生学习做出评价,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主轴、课堂的主人”的新思想、新理念。
一、创设情境,激活主体参与意识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于精心创设一个让学生置身于其中的情境。这种“情境”是作为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和感悟的“教学刺激”和“学习条件”而存在的。它只是借助于某些可供利用的资源去唤起学生的内心活动,去调动学生的经验储备,使他们自主地学习。那么,我们怎么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潜在的内驱力呢?我认为以下两点是必不可少的。
(一)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思维的核心。课堂中的问题情境是由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中质疑形成的,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我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分析。学生在引导下,通过读课文提出了一些高水平的问题,如:“谁向谁借箭?”“为什么借?”“怎样借?”“结果如何?”等。当这些问题出现后,学生都很自觉地拿起了书,带着以上问题再次读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分清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更好地理解了文章内容,甚至对有些问题的理解超乎我的想象。由此不难看出,当学生的学习处于“真实的任务情境”中时,他们就会为解决问题而学习,形成主动寻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就会去自主地寻觅、探究和发展。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主动地寻求,所获得的东西比讲授给他们的知识要丰富得多、扎实得多。而且这样做对激起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基本素养,意义更为深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无论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还是口语交际,都不能忽视情境创设这一环节。
(二)创设体验情境
教师应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空间去感受、实践、体验。在新课程中,有许多教学资源直接与生活、大自然密切相关,只要教师能适时挖掘这些取之不尽的课程资源,就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情绪也会因此变得高涨起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被激发起来,学习的动力就会增加或持续,他们就会带着情感,怀着浓厚的兴趣,走进情境,去进一步体验。
我常让我的学生扮演“小老师”,在黑板前示范带读,回答下面同学提出的问题。当黑板前的“小老师”不能解决同学们的提问时,下面有的同学就会上黑板来,非常有礼貌地说:“小老师,我来帮帮你。”在教学情景性强、对话多的课文中,我也常常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当训练学生朗读能力时,我也常常叫学生伴着有意义的动作读,并把课文的表情在小脸上体现出来。他们通过有意义的体验、实践,所学知识显然比教师直接讲授的要有意义得多。
二、教给学法,促使学生学会探究
教学重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怎样学习的人。”由此可见学生学习方法尤为重要。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有助于获得学习的成功,增强自信心和动力,从而更加自主地探究新知。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普遍存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学生抄”的知识结论复制过程,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实践、探究。这样的做法,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成了堆积的“仓库”。我们应充分激活、融汇学生的生活经历、认识经验,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边做边学,在做中体验;在探究中与同学、教师共同合作,搜集、提取、分析、处理各种信息,使学生共同沟通、学会合作。应该说,学生回答一个问题或解答一道题,结果是否正确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从中学到了什么方法,悟出了什么道理,他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我经过和学生长期的实践和总结,得出了一种一般性的学习策略或方法: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合作交流—总结提高。这种一般性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另外,学完一课后,我会适时引导学生总结该课的具体的学习方法。
三、参与积极性评价调控,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我们以往的重视结果、忽视过程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合理的,造成评价模式的单一性、片面性,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应吸取教训,调动全部课堂主体,参与多途径、多形式的评价,如学生间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师生间的评价等活动。这种多元化的评价不仅能从教学模式上打破单一的评价模式,而且能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自己的优点,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根据教学实践,我认为评价应注意以下三点。首先是关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都要积极地关注班上的每个学生。教师讲授时,眼睛不能只看书本和教案,而应该与学生保持交流,连在角落里的学生都能感觉到教师亲切的目光。其次,要适时使用恰当的激励性、民主性语言。如:请学生起来回答问题时应使用“你回答好吗”“你能试一试吗”“说得好”“说得很有道理”等赞扬和激励学生的话应适时出现。即使对于说错的学生,也不能漠然置之,更不能随意责难,而是要想方设法减轻学生因发言不好而带来的心理压力,并在适当的时候再给机会,让他们尝试获得成功的快乐,从而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再次是多开展一些师生间评价,学生间的评价及学生的自我评价。最后,对层次不同的学生,要求目标也应该有所差异,教师应作科学的安排。这样的做法,对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很有必要的。这还需要我们大家作更进一步的探究和实践。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学生 主体地位 体现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确立学生在课堂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正确、科学、合理地对学生学习做出评价,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主轴、课堂的主人”的新思想、新理念。
一、创设情境,激活主体参与意识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于精心创设一个让学生置身于其中的情境。这种“情境”是作为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和感悟的“教学刺激”和“学习条件”而存在的。它只是借助于某些可供利用的资源去唤起学生的内心活动,去调动学生的经验储备,使他们自主地学习。那么,我们怎么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潜在的内驱力呢?我认为以下两点是必不可少的。
(一)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思维的核心。课堂中的问题情境是由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中质疑形成的,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我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分析。学生在引导下,通过读课文提出了一些高水平的问题,如:“谁向谁借箭?”“为什么借?”“怎样借?”“结果如何?”等。当这些问题出现后,学生都很自觉地拿起了书,带着以上问题再次读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分清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更好地理解了文章内容,甚至对有些问题的理解超乎我的想象。由此不难看出,当学生的学习处于“真实的任务情境”中时,他们就会为解决问题而学习,形成主动寻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就会去自主地寻觅、探究和发展。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主动地寻求,所获得的东西比讲授给他们的知识要丰富得多、扎实得多。而且这样做对激起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基本素养,意义更为深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无论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还是口语交际,都不能忽视情境创设这一环节。
(二)创设体验情境
教师应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空间去感受、实践、体验。在新课程中,有许多教学资源直接与生活、大自然密切相关,只要教师能适时挖掘这些取之不尽的课程资源,就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情绪也会因此变得高涨起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被激发起来,学习的动力就会增加或持续,他们就会带着情感,怀着浓厚的兴趣,走进情境,去进一步体验。
我常让我的学生扮演“小老师”,在黑板前示范带读,回答下面同学提出的问题。当黑板前的“小老师”不能解决同学们的提问时,下面有的同学就会上黑板来,非常有礼貌地说:“小老师,我来帮帮你。”在教学情景性强、对话多的课文中,我也常常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当训练学生朗读能力时,我也常常叫学生伴着有意义的动作读,并把课文的表情在小脸上体现出来。他们通过有意义的体验、实践,所学知识显然比教师直接讲授的要有意义得多。
二、教给学法,促使学生学会探究
教学重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怎样学习的人。”由此可见学生学习方法尤为重要。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有助于获得学习的成功,增强自信心和动力,从而更加自主地探究新知。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普遍存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学生抄”的知识结论复制过程,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实践、探究。这样的做法,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成了堆积的“仓库”。我们应充分激活、融汇学生的生活经历、认识经验,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边做边学,在做中体验;在探究中与同学、教师共同合作,搜集、提取、分析、处理各种信息,使学生共同沟通、学会合作。应该说,学生回答一个问题或解答一道题,结果是否正确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从中学到了什么方法,悟出了什么道理,他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我经过和学生长期的实践和总结,得出了一种一般性的学习策略或方法: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合作交流—总结提高。这种一般性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另外,学完一课后,我会适时引导学生总结该课的具体的学习方法。
三、参与积极性评价调控,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我们以往的重视结果、忽视过程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合理的,造成评价模式的单一性、片面性,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应吸取教训,调动全部课堂主体,参与多途径、多形式的评价,如学生间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师生间的评价等活动。这种多元化的评价不仅能从教学模式上打破单一的评价模式,而且能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自己的优点,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根据教学实践,我认为评价应注意以下三点。首先是关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都要积极地关注班上的每个学生。教师讲授时,眼睛不能只看书本和教案,而应该与学生保持交流,连在角落里的学生都能感觉到教师亲切的目光。其次,要适时使用恰当的激励性、民主性语言。如:请学生起来回答问题时应使用“你回答好吗”“你能试一试吗”“说得好”“说得很有道理”等赞扬和激励学生的话应适时出现。即使对于说错的学生,也不能漠然置之,更不能随意责难,而是要想方设法减轻学生因发言不好而带来的心理压力,并在适当的时候再给机会,让他们尝试获得成功的快乐,从而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再次是多开展一些师生间评价,学生间的评价及学生的自我评价。最后,对层次不同的学生,要求目标也应该有所差异,教师应作科学的安排。这样的做法,对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很有必要的。这还需要我们大家作更进一步的探究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