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老照片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lee4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月前,潘昌来兄发给我一张老照片,说是老中城公社的,让我认认还识得几个人。我看了看,只识得一位,就是在公社里烧饭的阿姨。
  几天前,我遇到了潘兄,他说,你再好好认认,里面有你父亲。我吃了一惊,仔细地辨认,果然,在第三排的右二发现了父亲的身影。这张照片上面写有“地委驻中城公社工作队分别合影留念”,时间是1978年,月日已看不清。当时,父亲38 岁,还是年轻人的样子,如今,父亲去世已近40 年。
  我急忙把照片传给弟弟,叫他找父亲,他马上找到了。从照片上看,弟弟像父亲多些;我像母亲多些。我母亲说,我的性格像父亲,弟弟的性格像她。我与弟弟都为能找回父亲的照片感到非常的开心。
  30 多年前,父亲在公社当绣衣厂的厂长,我与弟弟很喜欢到中城公社玩儿。
  弟弟嘴巴很甜,常“姐姐、姐姐”地叫,而我显得安安静静的,一坐就是半天。绣衣厂里的姑娘有五六位,印象最深的有三位:翠翠姐、云姐与莲姐。翠翠姐留着一条大辫子,很文静,说话柔声细语,话未说脸先红。云姐穿着很素净,莲姐则是一头短发,收绣花遇到难处理的事,都由她决断。等有空闲些,这些姑娘会玩儿些小游戏,凑些钱来,朝我俩喊:“军、清,去买糖吃。”于是,我与弟弟到路廊的小店里买些包纸糖、姜糖、芝麻糖、伊拉克枣等等。翠翠姐是武坑人,夏天会带杨梅来,秋天会带橘子来。有一年,她给父亲送了一瓶杨梅烧酒。我只吃了一粒杨梅,就被醉倒了。
  某一年,在中城的圆柱形的粮仓内(有好几座),关着犯错误的许老师。许老师个子高高的,鼻子长长的,穿着一件旧中山装,表袋上插着一支钢笔。公社叫父亲看着他。父亲在的时候,许老师不说话,或者写写字,或者看看书。有时,父亲外出了,许老师就带我们在粮仓里抓麻雀。有一次被父亲看到了,父亲说,他是犯错误的人,不能和他玩。我们搞不清楚许老师这么有趣的人,会犯什么错误,等父亲不在,又和许老师玩。我看到许老师笑得很开心。
  我们在路廊边上的小高叔那里理发。小高叔边理发边讲水浒,什么武松醉打蒋门神、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林冲被逼上梁山、孙二娘做人肉包子、浪子燕青等。他讲的《水浒传》,有许多自己的创造与发挥,活灵活现,悬念迭出,能一直吊着你的胃口,让你欲罢不能。孩子们都喜欢去他的店里理发,有时头发没长,也来蹭故事听。
  公社的东边有一座小山,半山腰有一个城隍庙。有一次,奶奶带我们到城隍庙玩儿。经过一弯小溪,溪水淙淙,有村姑、新妇在洗衣服,小溪边上是一段矮城墙。路边有一只大狗汪汪地叫,奶奶指着大狗边上灰墙黛瓦、斑驳的旧房子说,这里就是三透九明堂,古时候有钱人家住的。城隍庙是一个小庙,香烟袅袅。念佛的大多是老太太,还有几个老头儿,念来念去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听久了也没趣。也有好玩儿的,就是穿八角,这是宗教的舞蹈。那些念佛快睡着的老太太们,突然间来了精神,两眼放光,莲步轻盈,翩翩起舞。虽然是八个角固定的方位,但穿起来却变化万端,让人眼花缭乱,煞是好看。
  我们常在公社食堂吃饭,食堂阿姨对我们极好。卖菜时会多加点儿肉,有时父亲出差回来错过饭点,她会烫碗面或炒碗年糕。所以到現在,我还记得她。
  通过这张老照片,我终于把父亲的模样找回来了,希望他能再入梦来。
其他文献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他乡。  你在一个地方已经住了三代、五代,以为就是这里人了。十代、二十代、三十代以前呢?你的家族来自哪里?历史上由于战乱、灾荒、谋生等各种原因,人类一直在迁徙、流动,终于在一个地方安顿下来,权把他乡作故乡。开始几辈人还记得来自何方,后辈就渐渐淡忘了。好在中国人有修谱建祠的传统,记载故乡,供奉先祖,把繁衍世代记录入册。家谱上还会记载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也是为了教育后人。  我家
期刊
上个世纪70 年代,在乡村是煤油灯唱主角。村民们一家人居一个山坳,或三代人守一个湖汊、一口塘。世世代代的煤油灯,让他们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  大集体时代,最繁重的农事就是抢收抢种。村民白天收割、耕田、插秧,夜晚拖着疲惫的身体赶向晒场。脱粒机轰隆隆地唱响,把收割堆垒的稻穗捋出来,第二天赶上太阳曝晒稻谷,储存到仓库,作为国库的征粮。夜间脱粒少不了照明,能够照亮晒场四周的唯有气灯。  父
期刊
小时候,我曾临摹过一段时日帖子,也临习过一阵子钢笔字,不谦逊地讲,我的字还算拿得出手,上得了台面。  清晰记得四年级时,我就得过全县小学生书法比赛第二名,当初写的那几个工整的楷书,虽略显稚嫩拙朴,但骨架端庄稳重,笔画神韵有致,颇得评委好感。入职国企后三年,我由机修工转身为文书,一做就是十多个年头,从我手下流出的文字,无以计数,一手字不敢说写得有多么清逸隽秀,至少还是人见人夸、出类拔萃的。那时打字机
期刊
去镇雄上班的第一天,因为离家较远,家人陪我一起去。父亲说第一次去上班,要从堂屋里的大门跨出去,知道哪里是起点,才不会忘本。我左脚一出门,八十多岁的祖母就像背书一样,说:“今天是个出门的好日子,愿我孙子在外恶人远离,好人相逢,工作上像竹笋一样节节高升。”  我回头谢祖母时,一眼瞥见她被岁月吸干了脂肪的脸,千沟万壑。她双手拄着拐杖,青筋贴在松树皮一样的手上,似乎可以听见血液在血管里流淌的声音。白发从帽
期刊
小时候,总有去仰山文塔探望的强烈愿望,虽然离家也就3 公里的路途,但由于年少时学业忙,看牛、扯猪草等家务事多,始终未能实现。  那天,正值正月十五,我带着女儿来到古塔脚下,在古塔旁竖立着两块石碑:一块是省政府、省文化厅2006 年立的“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一块是仰山文塔的简介。从简介中得知,古塔始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 年),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 年)曾修葺过。2014 年,省文化厅拨专
期刊
在办公室坐下,有朋友打来电话,说有人要来请我帮忙,她女儿大四了,想到融媒体中心实习。我一时诧然,并不认识她们。对方却说,你认识的,十多年前她丈夫不幸车祸去世后,你帮助过她们的。  我恍然有了印象,似乎有这件事。急忙打开电脑,在我的QQ 空间里,找到了2010 年8 月写的一篇题为《一个鲜活生命的逝去》的日志:  “这几天,心情很是沉重,一个熟人遭遇了车祸,车毁人亡。  他是一个单位的驾驶员,平时因
期刊
香螺一生缠绕着我童年的梦,总在生命的拐角处为我留个父爱的口。  那时候,我们一家四口挤在外婆的老房子里。我是计划生育外的一员,亲戚们叫我“千金”。我一出生,父母被罚款三千元,父亲在单位里班长的职务泡汤,单位宿舍遥遥无期。母亲为了照顾我们两个小孩儿辞职在家。有时候父亲一下班就背上一个大包往外跑。我五岁那年的一个台风夜,母亲不停往巷子口看,不久又哆嗦着回来。来来回回不知道多少趟,嘴里都念叨着:“风越来
期刊
冬日的午后,闲着没事,决定趁着暖阳去登山,去探望樱花、棠梨、火棘、鸟儿、松鼠等故友,去倾听山风的低吟。  我出发的时候,太阳刚刚睡醒午觉。黝黑的远山,金黄的暖阳,与蔚蓝的天空浑然一体,像极了一幅朦胧幽淡的水墨画。顺着滨河路向西前行,离山越近,山色越发清润明朗。刚到山脚,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它用纤柔的手,轻轻摩挲我的脸庞,告诉我,它偶尔会调皮地同我开个小玩笑,给我制造点凉丝丝的“小颜色”瞧瞧。可这点
期刊
清晨,是被鸟叫醒的。黄莺、喜鹊、布谷、麻雀,有的说话,有的呼唤,有的纯粹是为了练嗓子,有的也为了一比高下。乡村的声音清脆、悦耳,让人通透、畅快。  公鸡依然准时鸣叫,却被摩托车、大货车和小轿车的喇叭声时掩时显。  东方刚开亮口,对面山上就传来一阵阵闷响,那是送葬的火炮声。火炮说,再响些,再响些,我们是代儿孙们来响的,可不能输给那四吹四打的锣鼓、唢呐和小号;小儿子在刚刚复工的外省建筑工地,二孙子还要
期刊
一个瞎子在路上走,另外一个人过来把他引上正路,可是瞎子却不知道他的指路人是谁。  一个人正在酣睡,忽然一条毒蛇昂着头向他爬了过来,另一个人赶过来一刀把毒蛇杀死,可是酣睡者却依然在梦中。  当半夜时分,躺在清真寺里生病的旅行者發出沉重呻吟的时候,有一个人一直服侍他到天明。清晨,旅行者死了。可是他到底也没认清这位帮助他的人是谁。  他走在路上,把水果送给孩子们;在沙漠中把水送给了渴得要死的人,把自己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