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之悟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shuhui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我曾临摹过一段时日帖子,也临习过一阵子钢笔字,不谦逊地讲,我的字还算拿得出手,上得了台面。
  清晰记得四年级时,我就得过全县小学生书法比赛第二名,当初写的那几个工整的楷书,虽略显稚嫩拙朴,但骨架端庄稳重,笔画神韵有致,颇得评委好感。入职国企后三年,我由机修工转身为文书,一做就是十多个年头,从我手下流出的文字,无以计数,一手字不敢说写得有多么清逸隽秀,至少还是人见人夸、出类拔萃的。那时打字机尚未普及,给领导写材料常用复写纸誊写,若需份数多的,就拿铁笔对着铺在钢板上的蜡纸一笔一画地刻好,再付诸油印。可以说,十多年的历练,早就夯实了我的书写功底,虽非龙飞凤舞,却似行云流水。尔后一个时期,为使自己的字更上一个层次,我默默临习过一段时间任政老师的行楷,略有长进,曾在全国硬笔书法大赛中获奖。
  然,时已过,境亦迁,今日非往昔。我此刻亲手写出来的这行字,竟有的龇牙咧嘴,有的东歪西倒,完全缺乏精气神,尽失了应有的风范,不成体统,连自己都不敢认,不要看了。呜呼,悲哉!
  落寞、懊恼中,我愤然丢下笔,气呼呼地靠在椅背上,喟然长叹。及至心绪稍平复后,我开始冷静反思起自己来。
  平心而论,我虽一介凡夫俗子,但绝非慵懒、颓废之辈。自青年时代始,自律、上进、严谨、整洁,向来是亲友对我的褒奖,也是鄙人的代名词。可好端端的一手字,何以说写不好就写不好了呢?
  凝神细究,我蓦然发觉,笔,那个往日与我朝夕相伴的搭档,如今是多么的陌生,与自己有何等疏远。
  俗语云,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而我扪心自问,自己已有多久没捏笔写字了?
  细思量,从上世纪90 年代末电脑进入千家万户后,我們只需轻松点击鼠标,洒脱敲击键盘,便可自如打印文稿,再也无须那么劳神费心地去一笔一画辛苦写字了,尤其是智能拼音输入法,还可以打出词组或成语,这给大家带来了极大的便捷。
  然而,物极必反,泰去否至。平常握笔频次稀疏,即便偶尔要写点儿文字,不是电脑,就是手机,故而对文字的框架结构早就生疏了,有的甚至彻底淡忘了,书写起来自然不会流利顺畅,甚至生涩僵硬,欠笔力韵致。再则,当下的芸芸众生终日为房、为车奔波,疲于追逐功名利禄,心浮气躁,焉能“宁静致远”?心不静,气不平,写出来的字势必虚浮失真,缺神变形。
  字,是一个人的另一张脸。写得或精致俊秀,或粗疏丑陋,说到底,取决于他的习书功底、审美情趣,以及书写时的心境。相由心生,字如其人,讲的大抵就是这个道理。看来我该少些依赖,多加磨砺,经常活络一下手腕筋骨,静心聆听沙沙声之美妙,既温故,亦知新,理应乐而为之。
其他文献
梁思成曾说:“人有了一个自己的院落,精神才算有了着落。”  跟着先生钻进小城各条小巷寻觅了许久,终于找到了如今这方小院。  我们的父母原先并不同意换这样的旧房子,改造费神耗力,上下楼打扫不便,还时常要与自然界的各种调皮物种拼智力。然而为了拥有一个能平时练声,闲时赏花,静时看星,落寞时听雨的院落,我们已经豁出去了。幸运的是我们遇到了淳良樸实的老家小姑爹,他按我们的要求历时数月,用最经济实用的方式将房
期刊
在我印象中,穷苦出身的父亲很少过生日,至少在五个子女全部成家立业前没有。用父亲的话说,他从小就没有过生日的习惯。  或许,那个年代出生的农村人,大多数都没有条件和心思去庆祝自己的生日。  父亲是1945 年生人,虽说孩提时代就赶上了新中国成立,但幼年丧父的悲惨,加之那个年代农村生活的艰辛,迫使他小学未毕业便回家务农,开启跟奶奶相依为命、为生计而奔波的人生之旅。  自我记事起,父母除了在奶奶生日时给
期刊
那么多隐语,在这个季节低头  好在这个时候,低头的事物有很多  一些从春天里趕过来的好消息  在这里集合,还有故乡的那一片月光  天空晴朗,昨天的乌云  和明天的霜花,都埋进秋的身体里  坐在风上,和坐在瑟瑟的落叶上是一样的  关键这一年,除了行走再没有做什么  不多说了,叶子从青翠到凋落  变换出一年中最后的姿态  风声经过沉甸甸的果实  我想起关于果实的托付  有风有雨的日子就隐藏在  岁月的
期刊
我已然被填充在生活之下,轨在上  “四时莫不有也”,皆有重岩叠嶂  人不渡人,未有窄门  我在地上见旁人行于天上  棕榈树一致示意苍茫的路  谁家立着烟筒,上升  从侧面,承认自己  将由瘪肥皂击破永久的联系  沉默 是掷骰子时留下风  其后,長安盛大而杂乱  有我不能显露  如同今日的星子埋的深
期刊
说来大家可能不信,我在18 岁当兵之前,竟没有见过粽子,更没有品尝过粽子。  1983 年10 月,我入伍到武警河南某部服役。到了第二年4 月底,老兵们在执勤训练之余,就开始议论过端午节的事了,说端午节会餐,可以放开地吃粽子、油条、煮鸡蛋等等。这对我们这些因训练强度大,吃馒头都是四五个起步的新兵来说,无疑充满极大的诱惑,一个个表面看起來像没事人一样,其实内心却无比在意过端午节,怕是早已盼得口水涟涟
期刊
两只酒杯,  在餐桌前碰一碰,  你就走远了。  留给我的,  只有两只空酒杯。  它们在黑夜中,  像死鱼眼,  且有眼无珠。  花花世界  为什么有石榴裙,  就得败下阵来。  绵软的松针和刀枪,  同样有力。  在你面前,我是個  负荆请罪的人。  一朵花开,又是一朵花开。  你流浪,你们流浪,成了花花世界。
期刊
1991年,我第一次去武汉开会。会后,参会的几个人相邀去归元寺。记得归元寺的酒酿汤圆很好吃,那时免费,一勺盛五六个实心糯米小团子,半碗酸酸甜甜、不稀不稠的汤。原本我就喜欢吃黏食,因此对糯米食物更加青睐。  哈尔滨的春天年年姗姗来迟,阴晴不定,说翻脸就翻脸,但属于春天的食物却抢先登场,一拨刚来一拨又到,比如春茶、春笋,当然还有青团。这些都是南方的春季食物,拜网购和迅捷的物流所赐,现在可以在飘着春雪的
期刊
清明应该有三重涵义:一是天地自然的“清明”,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二是心灵境界的清明,人们通过祭扫,获得的是心灵的净化与“清明”。第三,也是人们最易忘却的,却是“政治清明”。春秋战国之时,晋文公重耳当政前曾被迫害流亡,是介子推在他饥饿濒亡之时,割股肉救了重耳,晋文公希望报恩,试图让归隐山林中的介子推入朝为臣之时,这位舍命救主者却与母亲坚辞不受其报,晋文公
期刊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他乡。  你在一个地方已经住了三代、五代,以为就是这里人了。十代、二十代、三十代以前呢?你的家族来自哪里?历史上由于战乱、灾荒、谋生等各种原因,人类一直在迁徙、流动,终于在一个地方安顿下来,权把他乡作故乡。开始几辈人还记得来自何方,后辈就渐渐淡忘了。好在中国人有修谱建祠的传统,记载故乡,供奉先祖,把繁衍世代记录入册。家谱上还会记载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也是为了教育后人。  我家
期刊
上个世纪70 年代,在乡村是煤油灯唱主角。村民们一家人居一个山坳,或三代人守一个湖汊、一口塘。世世代代的煤油灯,让他们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  大集体时代,最繁重的农事就是抢收抢种。村民白天收割、耕田、插秧,夜晚拖着疲惫的身体赶向晒场。脱粒机轰隆隆地唱响,把收割堆垒的稻穗捋出来,第二天赶上太阳曝晒稻谷,储存到仓库,作为国库的征粮。夜间脱粒少不了照明,能够照亮晒场四周的唯有气灯。  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