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条件普遍都很优越,可供选择的食物种类繁多,在幼儿园经常会碰到不“好好吃饭”的孩子。对于正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幼儿来说,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点定量地进餐是很重要的。那么如何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就成了值得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幼儿教育 饮食习惯 培养策略
一、案例呈现:凸显问题
午饭时间到了,孩子们开始用餐了,我一如既往地在孩子们旁边走来走去,观察孩子们吃午餐的情况。大多数孩子都吃得津津有味,只有凡凡虽然手里拿着筷子,但碗里的饭根本没动过。于是,我走过去问:“凡凡,你怎么不吃饭呀?看别的小朋友吃得多快呀!”听我这么一说,他象征性地用筷子往嘴里送了一小口饭。我发现他拿筷子的方式不对:“凡凡,你拿筷子的方法不对,应该这样拿。”我见他开始吃了,就去看别的孩子。过了许久,大多数幼儿都吃完了,搬着小椅子到外面晒太阳去了,只有少数几位孩子还没吃完,其中包括凡凡。没想到走到凡凡那边一看,桌上都是米饭,筷子又拿错了,碗里还是一碗饭,菜好像根本没动过,我有点生气地说:“凡凡,你怎么还是一碗饭,桌上都是米饭,菜也没吃?”他看我生气了就低着头轻声说:“我不要吃了。”听了他的话我又劝道:“你一点饭没吃,会饿的,再吃点。”“我不想吃了,这个菜不好吃。”他轻声地嘀咕了一句。我引导道:“你看其他小朋友都吃完了,加油,再吃一些,吃完我给你奖红苹果!”
二、指南引导:寻求策略
(一)营造宽松、愉快的用餐氛围
《指南》依据幼儿情绪特点与发展需要,提出了不同年龄段幼儿在稳定情绪、保持愉快情绪、适度表达和调节情绪等方面的具体发展目标。幼儿的情绪表现与幼儿所处的环境及其内在感受直接关联,而幼儿进餐是否有食欲与情绪好坏紧密相关。因此对幼儿来说,能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进餐一定会增进幼儿进餐的食欲。教师可以在进餐时为幼儿播放轻音乐,使幼儿在优美轻松的音乐中安静、愉快地进餐。同时,对进餐表现好的幼儿,教师可给他们赞许的目光,用亲切的摸头等形式表示赞扬,激励幼儿积极用餐。但同时,教师要避免对进餐中有过失幼儿的训斥行为,当有的幼儿掉饭菜、剩饭、不小心把饭倒在地上时,教师要采用亲切、关心的态度宽容、谅解孩子。
(二)纠正偏食、挑食的用餐习惯
《指南》在健康领域“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中针对幼儿进餐提出的“教育建议”有: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其中包括合理安排餐点,帮助幼儿养成定点、定时、定量进餐的习惯,帮助幼儿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引导他们不偏食、挑食。教师可以尝试采用以下方法。
1.情境夸张法
幼儿普遍有很强的向师性和模仿性,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用充满激情的话语和夸张的动作感染他们,为他们树立榜样。如进餐前,教师可以用夸张的语气说:“哇,今天的菜好香啊,看,今天有番茄炒鸡蛋,好香啊!营养很丰富,肯定好吃极了。”教师热情、亲切的语气能引发幼儿的食欲,这样幼儿就会学着教师的样子,开始吃饭。对于班里不喜欢吃蔬菜的孩子,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有趣的故事激发他们进餐的欲望。如吃菠菜时,有的幼儿不爱吃菠菜,教师可以问:“小朋友有没有看过《大力水手》啊?”再引导幼儿发现大力水手吃了菠菜会变得很厉害,能完成很多本来做不了的事。这样能有效激发幼儿吃蔬菜的兴趣,保证幼儿摄入有均衡的营养。
2.强弱结合法
幼儿除了对教师有模仿性,对同伴同样具有模仿性。在进餐时,教师可以为幼儿树立吃饭小能手的典型榜样,教育其他幼儿学习他主动把饭菜都吃干净。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地把进餐表现好的幼儿与偏食、吃得慢的幼儿座位安排在一起,用身边的榜样影响带动他们,以强带弱,慢慢提高幼儿的进餐速度。
3.循序渐进法
在盛饭时,教师往往会给幼儿盛满一碗饭,但有的幼儿看到教师给他盛了满满一碗饭后,就开始产生心理压力和畏难情绪。因此,教师在给幼儿盛饭时,可以不用盛得太满,留一点饭菜,等幼儿吃完时再酌情增添。在实际工作中,我发现,幼儿对盛饭、添饭很感兴趣,添饭的次数越多,幼儿越有自豪感。盛菜也一样,有的幼儿不爱吃绿色蔬菜,教师一开始可以少给他盛点,以后逐渐增加,让他慢慢适应,逐渐改掉挑食的毛病。
“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可以通过教育培养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应从幼儿时期抓起。在《指南》的引领下,我虽然找出了几种解决方法,但在我班幼儿进餐上还存在一些细节问题,需要我不断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 幼儿教育 饮食习惯 培养策略
一、案例呈现:凸显问题
午饭时间到了,孩子们开始用餐了,我一如既往地在孩子们旁边走来走去,观察孩子们吃午餐的情况。大多数孩子都吃得津津有味,只有凡凡虽然手里拿着筷子,但碗里的饭根本没动过。于是,我走过去问:“凡凡,你怎么不吃饭呀?看别的小朋友吃得多快呀!”听我这么一说,他象征性地用筷子往嘴里送了一小口饭。我发现他拿筷子的方式不对:“凡凡,你拿筷子的方法不对,应该这样拿。”我见他开始吃了,就去看别的孩子。过了许久,大多数幼儿都吃完了,搬着小椅子到外面晒太阳去了,只有少数几位孩子还没吃完,其中包括凡凡。没想到走到凡凡那边一看,桌上都是米饭,筷子又拿错了,碗里还是一碗饭,菜好像根本没动过,我有点生气地说:“凡凡,你怎么还是一碗饭,桌上都是米饭,菜也没吃?”他看我生气了就低着头轻声说:“我不要吃了。”听了他的话我又劝道:“你一点饭没吃,会饿的,再吃点。”“我不想吃了,这个菜不好吃。”他轻声地嘀咕了一句。我引导道:“你看其他小朋友都吃完了,加油,再吃一些,吃完我给你奖红苹果!”
二、指南引导:寻求策略
(一)营造宽松、愉快的用餐氛围
《指南》依据幼儿情绪特点与发展需要,提出了不同年龄段幼儿在稳定情绪、保持愉快情绪、适度表达和调节情绪等方面的具体发展目标。幼儿的情绪表现与幼儿所处的环境及其内在感受直接关联,而幼儿进餐是否有食欲与情绪好坏紧密相关。因此对幼儿来说,能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进餐一定会增进幼儿进餐的食欲。教师可以在进餐时为幼儿播放轻音乐,使幼儿在优美轻松的音乐中安静、愉快地进餐。同时,对进餐表现好的幼儿,教师可给他们赞许的目光,用亲切的摸头等形式表示赞扬,激励幼儿积极用餐。但同时,教师要避免对进餐中有过失幼儿的训斥行为,当有的幼儿掉饭菜、剩饭、不小心把饭倒在地上时,教师要采用亲切、关心的态度宽容、谅解孩子。
(二)纠正偏食、挑食的用餐习惯
《指南》在健康领域“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中针对幼儿进餐提出的“教育建议”有: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其中包括合理安排餐点,帮助幼儿养成定点、定时、定量进餐的习惯,帮助幼儿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引导他们不偏食、挑食。教师可以尝试采用以下方法。
1.情境夸张法
幼儿普遍有很强的向师性和模仿性,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用充满激情的话语和夸张的动作感染他们,为他们树立榜样。如进餐前,教师可以用夸张的语气说:“哇,今天的菜好香啊,看,今天有番茄炒鸡蛋,好香啊!营养很丰富,肯定好吃极了。”教师热情、亲切的语气能引发幼儿的食欲,这样幼儿就会学着教师的样子,开始吃饭。对于班里不喜欢吃蔬菜的孩子,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有趣的故事激发他们进餐的欲望。如吃菠菜时,有的幼儿不爱吃菠菜,教师可以问:“小朋友有没有看过《大力水手》啊?”再引导幼儿发现大力水手吃了菠菜会变得很厉害,能完成很多本来做不了的事。这样能有效激发幼儿吃蔬菜的兴趣,保证幼儿摄入有均衡的营养。
2.强弱结合法
幼儿除了对教师有模仿性,对同伴同样具有模仿性。在进餐时,教师可以为幼儿树立吃饭小能手的典型榜样,教育其他幼儿学习他主动把饭菜都吃干净。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地把进餐表现好的幼儿与偏食、吃得慢的幼儿座位安排在一起,用身边的榜样影响带动他们,以强带弱,慢慢提高幼儿的进餐速度。
3.循序渐进法
在盛饭时,教师往往会给幼儿盛满一碗饭,但有的幼儿看到教师给他盛了满满一碗饭后,就开始产生心理压力和畏难情绪。因此,教师在给幼儿盛饭时,可以不用盛得太满,留一点饭菜,等幼儿吃完时再酌情增添。在实际工作中,我发现,幼儿对盛饭、添饭很感兴趣,添饭的次数越多,幼儿越有自豪感。盛菜也一样,有的幼儿不爱吃绿色蔬菜,教师一开始可以少给他盛点,以后逐渐增加,让他慢慢适应,逐渐改掉挑食的毛病。
“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可以通过教育培养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应从幼儿时期抓起。在《指南》的引领下,我虽然找出了几种解决方法,但在我班幼儿进餐上还存在一些细节问题,需要我不断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