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生态文明建设与弘扬国学的内在联系

来源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c20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建设生态文明旨在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中国国学思想所倡导的人与然、人与社会、人的身心和谐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必须在生态文明设中关注与弘扬国学思想,中国国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经过洗练也更能实现其价值。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弘扬国学 内在联系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一、生态文明概述
  生态文明一方面指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共生、全面发展、良性循环、持续繁荣为根本目标的文化伦理形态,另一方面也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三方和谐发展的规律而取得的一切精神与物质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会促成人类社会形态出现根本性转变,过去三百年的工业文明的主要特征是人类征服自然。世界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促使人类征服自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然而大量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预示着地球已经无力承担工业文明飞速发展带来的地球负担,这时就需要探索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
  二、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一)伦理价值观的转变。
  在西方传统哲学中,只存在人这一主体,自然界和生命被视作是人的对象,因而只需要对人讲道德,不必对其自然界和他生命讲道德,认为只有人有价值,自然界和其他生命没有价值,这就是工业文明时期人统治自然的哲学根据。生态文明认为,人不是唯一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人不是唯一有价值的事物,自然也有价值,人不是唯一有主动性的物体,自然也有主动性,人不是唯一依靠自然的生命,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生态文明就要求我们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需要其他生命共享这个地球。不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还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或者西方的可持续发展,都表明生态文明是一个生态性与人性和谐统一的社会形态。这种统一不存在谁服从谁的问题,既不是人性服从于生态性,也不是生态性服从于人性。用我们现在的话说,每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提就是要遵守以人为本的生态和谐原则。
  (二)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生态文明的目标是创造一个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主要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而在工业文明时期,生产方式是从原料到产品再到废弃物,这是一个非循环的生产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以高消费为特征,以物质主义为原则,主张对资源更多消费就是对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要想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最重要的是要实现人的主动性。人的生活方式就是要主动地把实用节约作为原则,以适度消费为根本特征,只需要满足基本生活需要,重视文化和精神方面的享受。生态文明作为世界新潮流,按理首先应该在发达国家开展,因为发达国家工业发展较早,生态危机也出现的较早。但是一方面因为西方工业文明具有很大关心惯,还需要维持很长一段时间;二方面因为西方强大的技术资金使得本国的生态危机实现缓解;三方面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生态成本。这几个方面的原因导致西方失去了发展生态文明的机会,但这也为中华民族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会 。
  三、国学的生态理念
  (一)人是自然的产物。
  人是万物之灵,是大自然的产物。孔子是我国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人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所倡导的伦理学是一种“仁学”或“人学”。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它始终从人文关爱的角度去看待世界和人生。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
  以国学的视角来看,宇宙是一个和谐有序的、广大圆融的有机整体,人是万物的根本,人与自然一定要和谐相处,不然就会受到大自然的处罚。荀子则认为人不仅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还能对自然进行改造,而这种改造是建立在彼此和谐的基础上的。孟子倡导“爱物”,并且根据实际给出了保护生态平衡的详细措施,孟子通过其微妙的分析提出了三点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思想:首先,自然界有自身固有的变化规律,是一个相对平衡的系统;其次,人类的活动一定要遵守自然界的规律;第三,人类的活动会受到自然的约束,一是人类必须要依赖自然才能得以生存,二是,人类一定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造。只有做好这些,人们的生活才能富裕,经济才能发展,否则就一定受得到自然的惩罚。
  (三)人际关系的和谐。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中国国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中国国学可以认为是“君子之学”、“为人之学”。可以把国学的基本理念划分为人格理想论、“仁学”道德本体论及“成人”功夫论或修养论三个主要层面的内容。以人生理想为目标,以仁学本体论作为基础,实现实践活动中的践履,然后通过刻苦的修养,从而达到内在精神超越,实现知行合一。
  (四)人的身心和谐。
  中国国学对人的身心和谐十分重视。人有各种各样的需求,怎么才能把人的各种需求进行正确引导,实现人自身的身心和谐,减少人格的分裂的出现,这也是国学的研究目标之一。中国国学指出,真正的人应该是在理性的追求中实现精神层面的满足,超越感官的欲求,强调身心健康。
  四、生态文明建设与弘扬国学的内在联系
  生态文明的思想在中国国学文化是有深厚的国学根基的,并不是毫无联系的。孟子思想中的“知性则知天”,把人性的来源指为天。孔子追求的理想人格是“仁和知”,“仁和知”不仅有人间关怀,还有自然关怀。“仁者乐山,知者乐水”,既表达出来美学上的审美体验,更体现了伦理上的自然关怀 。所有这些都证明了天地人物不是相互对峙、各自独立的系统,而是彼此之间有着难以分割的联系,在大自然的统一中,各遂其性,各安其位,各得其所。生态文明建设与弘扬国学的内在联系主要在下面三点体现:
  (一)要以自然界为“本”。
  不可以把人类的低位看作高于自然界。自然界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虽然我们倡导以人为本,但不可以因此强调人类中心论,把人的低位看作高于自然界,人主宰自然界。如若真是这样,就是“忘本”。并且,人之所以为贵,就在于人的主体性和社会性,有思虑忧患,并不是说能够对自然界实行为所欲为破坏和索取。否则,就一定会受到自然规律和法则的严惩。  (二)要对自然界科学地开发利用。
  既要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又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在遵循自然界是生命之源的前提条件下,适时的进行开发利用。就像荀子强调对自然界的开发利用要“适时”而“有节”一样,一定不可以违背自然界的循环规律,乱伐、乱砍、乱采,无节制地对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所有这些对于我们今天实现可持续发展,实施环境保护国策,还是具有很大意义的。我们要把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作为指导,掌握和认识自然规律,对自然进行科学开发利用。
  (三)要弘扬中国国学中的生态文明思想。
  搞好生态文明建设要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国学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智慧,具有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道家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倡导“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佛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分析得出万物是佛性的统一,把“勿杀生”奉为“五戒”之首,认为众生平等,体现了慈悲为怀的生态伦理精神,强调一切人们的行动和作为,要把尊重自然规律作为最高准则 。我们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精华生态文明思想发扬光大,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让人民在更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五、结语
  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与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基本保持一致,生态伦理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以儒、道、释为核心的中国学术所蕴含的朴素的生态理论与生态文化具有世界的唯一性,全覆盖性。
  注释:
  刘启营. 从中国传统文化解读生态文明. 前沿. 2008(08).
  张立文. 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10(04).
  王丽媛. 试论生态文明.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5).
其他文献
摘要 如何让高校校园文化更好的服务地方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当前各地方高校学者们争论的主战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与农村落后的文化现状呈现出较为突出的矛盾,怎样解决在新时期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摆在诸多学者面前的难题,笔者就高校校园文化服务地方新农村文化建设谈点体会。  关健词 校园文化 新农村文化建设 服务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
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对张纯如《蚕丝:钱学森传》解读,分析了钱学森的骄傲。正是这份骄傲,使他脱颖而出,成为不朽的传奇。  关键词 钱学森 两弹一星 “春蚕”导弹 空气动力学 工程控制论  中图分类号:K826      文献标识码:A  张纯如(Iris Chang,1968年3月28日-2004年11月9日),美国著名的华裔女作家、历史学家和自由撰稿人,以出版英文历史著作《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T
期刊
摘要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深入,多数高校有逐渐趋同的趋势,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保持各高校的教育特色,有利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结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实际情况,讨论航空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在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 高等教育大众化 航空特色人才培养体系 中原经济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高校层次定位  今年9月又有将近
期刊
摘要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从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以培养个性化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体现了21世纪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由于个性化发展是“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内在要求,且在具体实践中的很多做法仍有待改进,因此需要我们创新思维与方法,从平台载体、组织体系、保障机制、激励措施等方面着手,构建一套更为完善的“大学生个性化素质拓展体系”。  关键词 个性化 素质拓展 素质教育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
期刊
摘要 通过对三都水族自治县三洞乡的田野调查,笔者了解到三洞乡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过程在着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该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尾绣、水书和端节最具代表性。三洞乡资文化遗产流失的现象十分严重,马尾绣进一步发展受到制约。三洞乡水族传统非物质文化在传承保护和发展现状方面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改变。这种改变既给其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问题。针对当地的具体情况,笔
期刊
摘要 当前我国高校德育面临多元化而来的社会性道德危机。高校德育要摆脱困境首先必须转变观念,改革创新。高校德育改革的出路在于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理论联系实践,让学生从被动教育变成自我教育。  关键词 大学生 德育教育 缺失表现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传统的道德,指的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沉积下来被历代人们所传承的道德成果的总和,也是中华民族传
期刊
摘 要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是一个包含多个子系统的复合系统,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性进行研究成为必然,然而当前国内外相关研究要么停留在定性阶段,要么只对单个子系统进行系统内研究,要么只对绝对能力或相对效率做单目标研究。因此,本文提出运用熵值法和DEA评价模型来构建区域“高等教育-经济”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的多目标综合评价模型,旨在突破传统模式中存在的主观性、单系统、单目标评价模
期刊
摘要 在产业集聚和城市化问题方面,目前已经有很多研究成果和结论,很多学者也开始关注于两者的实证关系研究。江苏作为中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省份,其城市化水平与产业集聚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采用地理集中指数来衡量产业的集聚程度,并以江苏省的城市化数据为例,对两者建立回归模型,发现二者存在正的相关关系,由此得出江苏的城市化发展对产业集聚尤其是制造业集聚影响较大的结论。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制造业 城市化 
期刊
摘要 在我国,国有企业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历程,在国民经济社会的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近年来,我国国内的消费环境并不乐观,虽然市场消费潜力巨大,但是还存在着资源却相对较少,消费者的需求多样,技术创新的程度不高等问题。如何通过国有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的转变,有效整合国内、外不同的资源和市场,已经成为时下我国市场经济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国际化的视角,对国有企业经营战略的演进和转变问题进行了研
期刊
摘要  本文以金昌市为例,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 城市 发展  中图分类号:F752.62      文献标识码:A  一、金昌市在城市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金昌市在经营城市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沿海发达地区城市相比较,金昌市经营城市工作只能算刚刚起步,从整体上还尚未建立起切实有效的运行机制。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