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将创新教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是语文教师的一个教学目标。从引导自主探索、激发创新意识到营造创新氛围,再到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创新精神,最后多角度诱发思维以提高创新能力,本文结合教学案例进行分析论述,对小学语文创新教育进行有价值的探索。
【关键词】个性发展;创新能力;自主;轻松;开放;质疑
激发学生的强烈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不容忽视的事情。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应该是学生个性的张扬者,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学,更应大力实施创新教育。如何充分发挥语文教材蕴含的创新教育因素,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引导自主探索,激发创新意识
何为创新?真正的创新教育应该让学生积极地、自主地去探索。有意识才有动力,有动力才会成功,所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工作,那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索,自主创新的学习场所。
1. 创设情境。要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师生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辩,大胆探索。因此,在课堂上利用“你有何收获?”“谁的答案与众不同?”等问题一石激起千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自然就激发出来了。只有坚持这样做,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 引导发现。在阅读课中,学生在民主、融洽、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进行阅读实践活动,就会不断产生“新发现”。例如:《雪猴》一文中写道:“雪猴是边防战士的好朋友,它们对军人有礼貌,送礼物给军人,预报山区的天气等。”读到这里有同学常产生问题:“雪猴为什么对军人特别有感情?”课文并没有写原因,但同学可以推想出军人平时对雪猴是多么爱护关怀。同学们还各抒己见,猜想平时他们善待学猴的具体事例。同学们描绘得有声有色,也合情合理。这样不仅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而且还能在“新发现”中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
3. 提倡争辩。课堂上,学生会显示对同一问题的认识差异,有差异就有争辩,有争辩,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大大增强,个体潜能就能得到尽情发挥,就能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文,在探究“阮恒复杂心理活动”部分时,笔者提出一个能引发学生争辩的问题:阮恒在献血过程中,先是一动不动,然后啜泣一下,后来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怕死吗?结果出现两种对立意见:一种认为阮恒怕死,所以会哭;一种认为阮恒不是怕死,如果怕死,他怎么会主动献血给小孩?后来经过详细观察上下文,讨论得到共识:阮恒献血时误认为献了血自己会死去,但为了朋友能活下去,仍忍受内心痛苦,坚持献血。通过争辩,学生了解到阮恒复杂的心理活动是真实可信的。争辩有利于学生探索创造,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发表独立见解的思维空间,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在争辩中点燃。
二、营造轻松活泼优质的创新氛围
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在自由自在的思维空间和充分放松的思维状态下,才能孕育诞生。因此,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要让他们充分张扬个性。
1. 民主平等、师生互动。老师要乐于做一个聆听者,很多时候学生的插嘴是他们的灵机一动,是智慧的火花,所以不必过多地限制。只要加以引导和调控,学生就不会乱哄哄一团糟了。老师还要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学习。以亲切的语言,商量的口吻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学生才会畅所欲言。另外,对他们的见解要多加赞赏,许多时候答案都不是唯一的,教者更不能扼杀他们的思维,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如:一年级的《比尾巴》有一个拓展训练:说说小牛、小狗、小鱼的尾巴各有什么特点?一位学生说:“小狗的尾巴弯,小鱼的尾巴像三角形。”
2. 给予选择的自由。给予学生自己选择方式、方法的机会。如:《秋天》一文的教学中,表达秋天的美、可以让学生用诗歌、故事、作画、音乐、舞蹈形式,各尽所长,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展现个性。又如作文训练形式上的自由,包括形式自由、内容自由、心灵自由。让他们写出别人想不到的,不敢想的,写出个性和创意,任想象驰骋,多种想法涌动,自然会碰出创新火花。
3. 给一个开放式拓展空间。语文教育源于生活,生活中无处不是语文。要立足课本,放眼课外,放眼社会。例如学习《北京》,为了让孩子们对祖国首都有更多的了解,以“祖国的首都——北京”为主题让学生设计一份手抄报。学生可灵活选材,灵活剪贴图片,可通过翻阅书报,收听广播,收看电视,甚至有条件的可以去北京旅游……这样让学生把课内、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他们自身的创造能力得到充分施展。
三、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创新精神
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培养。在语文课堂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其实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引疑导释去让他们发现问题。
1. 相信学生“能疑”,变老师的提问为学生的质疑。首先是建立信心,应该对学生有信心,相信学生能够质疑。也要鼓励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相信:“我能行!”因此,在教学中要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质疑,为他们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例如教学《落花生》时,学生看到课题时会产生疑问“花生为什么叫落花生?”让他们朗读课文的对话,并引导他们抓住描写花生果实长在哪里的一段话。后来他们明白花生的可贵之处是把果实埋在地里,从不炫耀自己,把自己的所有奉献给人类。这里,只要有技巧地卖个关子,稍作安排,就让他们得到一个锻炼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同时又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何乐而不为呢?
2. 运用多种释疑方法。光让学生质疑,却没有落实帮助学生释疑,寻找答案,那只会流于形式,得不到实效。因此,一定要做到“有释”,还要运用多种释疑方法。在释疑过程中,教师不可包办代替。一般问题可指导学生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关键、难点、重点的问题,可组织学生讨论,最后教师作适当的讲解、纠正和点评。同时,在课堂无须将所有的疑点一一解决,而应给学生留下思维,再质疑的空间。如:《秋天》一文,学生提出“为什么秋天到,梧桐树的叶子会黄?枫树的叶子会变红?燕子要往南飞?”笔者没有马上给他们解疑,而是让他们课后去学校的图书馆找答案,从中培养他们自主探索、创新的精神。
四、从多角度诱发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要积极地创造开拓求异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 培养发散思维。发散思维能避免单一思维的局限,它通过对一种事物的多角度思考,探求多种解答的可能。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发散中创新。如教《捞铁牛》一课,让学生多角度思考:怀丙和尚用两只大船捞起了铁牛,如果在现代条件下,你还要别的更科学、更省力的办法吗?然后让他们比一比,哪种说法最好。这样既发散又求异的提问,有利于激发创造的火花。
2. 培养变通思维。思维的变通是指思维具有广度和灵活性,受定式思维的心理影响较少,能随机应变地应付复杂多变的客观事物。如教《西门豹》一文,可以启发学生变换西门豹几种不同的解决问题方式。经过一番思考和讨论,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言之有据,最后得出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人物的方法。
3. 训练逆向思维。训练逆向思维就是要“反其道而行之”,从常规思维的反面去想,让学生的思维来个急转弯。如学《黄继光》,为了激发学生的深刻理解,创造火花,我们大胆设想:在这种情况下,黄继光还有其他的选择吗?为什么?学生大胆想象,各抒己见,深刻理解了课文,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品质。
另外,创作能力包括创造思维和创造个性两方面。写作文是最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创造活动。小学生的特点是爱想象。因此,作文要多一点想象的东西,少一点限制。比如可以让他们编故事、写童话、形式可以多样,可以自由编,也可以提供一些图像或文字,让他们依据图像想象作文,还可以给出一些题目,比如《二十年后的我》、《我最想发明…》、《畅想未来》等。也可以根据学过的课文写一些想象作文,例如学了《凡卡》后要求他们以《爷爷收到信以后》为题展开想象,这样能体现学生个性发展,从小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
总的来说,人人都可以创造,天天都可以创造,时时都可以创造。小孩的想象力是一颗奇妙的种子。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创设一个宽松的、优质的、适合其生长的环境,如果我们能悉心地科学地对其加以培养,相信这颗种子,必将健康地发育成长,最后结出累累硕果。那种子名为——创新!
【关键词】个性发展;创新能力;自主;轻松;开放;质疑
激发学生的强烈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不容忽视的事情。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应该是学生个性的张扬者,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学,更应大力实施创新教育。如何充分发挥语文教材蕴含的创新教育因素,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引导自主探索,激发创新意识
何为创新?真正的创新教育应该让学生积极地、自主地去探索。有意识才有动力,有动力才会成功,所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工作,那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索,自主创新的学习场所。
1. 创设情境。要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师生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辩,大胆探索。因此,在课堂上利用“你有何收获?”“谁的答案与众不同?”等问题一石激起千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自然就激发出来了。只有坚持这样做,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 引导发现。在阅读课中,学生在民主、融洽、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进行阅读实践活动,就会不断产生“新发现”。例如:《雪猴》一文中写道:“雪猴是边防战士的好朋友,它们对军人有礼貌,送礼物给军人,预报山区的天气等。”读到这里有同学常产生问题:“雪猴为什么对军人特别有感情?”课文并没有写原因,但同学可以推想出军人平时对雪猴是多么爱护关怀。同学们还各抒己见,猜想平时他们善待学猴的具体事例。同学们描绘得有声有色,也合情合理。这样不仅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而且还能在“新发现”中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
3. 提倡争辩。课堂上,学生会显示对同一问题的认识差异,有差异就有争辩,有争辩,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大大增强,个体潜能就能得到尽情发挥,就能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文,在探究“阮恒复杂心理活动”部分时,笔者提出一个能引发学生争辩的问题:阮恒在献血过程中,先是一动不动,然后啜泣一下,后来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怕死吗?结果出现两种对立意见:一种认为阮恒怕死,所以会哭;一种认为阮恒不是怕死,如果怕死,他怎么会主动献血给小孩?后来经过详细观察上下文,讨论得到共识:阮恒献血时误认为献了血自己会死去,但为了朋友能活下去,仍忍受内心痛苦,坚持献血。通过争辩,学生了解到阮恒复杂的心理活动是真实可信的。争辩有利于学生探索创造,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发表独立见解的思维空间,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在争辩中点燃。
二、营造轻松活泼优质的创新氛围
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在自由自在的思维空间和充分放松的思维状态下,才能孕育诞生。因此,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要让他们充分张扬个性。
1. 民主平等、师生互动。老师要乐于做一个聆听者,很多时候学生的插嘴是他们的灵机一动,是智慧的火花,所以不必过多地限制。只要加以引导和调控,学生就不会乱哄哄一团糟了。老师还要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学习。以亲切的语言,商量的口吻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学生才会畅所欲言。另外,对他们的见解要多加赞赏,许多时候答案都不是唯一的,教者更不能扼杀他们的思维,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如:一年级的《比尾巴》有一个拓展训练:说说小牛、小狗、小鱼的尾巴各有什么特点?一位学生说:“小狗的尾巴弯,小鱼的尾巴像三角形。”
2. 给予选择的自由。给予学生自己选择方式、方法的机会。如:《秋天》一文的教学中,表达秋天的美、可以让学生用诗歌、故事、作画、音乐、舞蹈形式,各尽所长,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展现个性。又如作文训练形式上的自由,包括形式自由、内容自由、心灵自由。让他们写出别人想不到的,不敢想的,写出个性和创意,任想象驰骋,多种想法涌动,自然会碰出创新火花。
3. 给一个开放式拓展空间。语文教育源于生活,生活中无处不是语文。要立足课本,放眼课外,放眼社会。例如学习《北京》,为了让孩子们对祖国首都有更多的了解,以“祖国的首都——北京”为主题让学生设计一份手抄报。学生可灵活选材,灵活剪贴图片,可通过翻阅书报,收听广播,收看电视,甚至有条件的可以去北京旅游……这样让学生把课内、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他们自身的创造能力得到充分施展。
三、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创新精神
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培养。在语文课堂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其实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引疑导释去让他们发现问题。
1. 相信学生“能疑”,变老师的提问为学生的质疑。首先是建立信心,应该对学生有信心,相信学生能够质疑。也要鼓励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相信:“我能行!”因此,在教学中要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质疑,为他们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例如教学《落花生》时,学生看到课题时会产生疑问“花生为什么叫落花生?”让他们朗读课文的对话,并引导他们抓住描写花生果实长在哪里的一段话。后来他们明白花生的可贵之处是把果实埋在地里,从不炫耀自己,把自己的所有奉献给人类。这里,只要有技巧地卖个关子,稍作安排,就让他们得到一个锻炼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同时又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何乐而不为呢?
2. 运用多种释疑方法。光让学生质疑,却没有落实帮助学生释疑,寻找答案,那只会流于形式,得不到实效。因此,一定要做到“有释”,还要运用多种释疑方法。在释疑过程中,教师不可包办代替。一般问题可指导学生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关键、难点、重点的问题,可组织学生讨论,最后教师作适当的讲解、纠正和点评。同时,在课堂无须将所有的疑点一一解决,而应给学生留下思维,再质疑的空间。如:《秋天》一文,学生提出“为什么秋天到,梧桐树的叶子会黄?枫树的叶子会变红?燕子要往南飞?”笔者没有马上给他们解疑,而是让他们课后去学校的图书馆找答案,从中培养他们自主探索、创新的精神。
四、从多角度诱发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要积极地创造开拓求异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 培养发散思维。发散思维能避免单一思维的局限,它通过对一种事物的多角度思考,探求多种解答的可能。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发散中创新。如教《捞铁牛》一课,让学生多角度思考:怀丙和尚用两只大船捞起了铁牛,如果在现代条件下,你还要别的更科学、更省力的办法吗?然后让他们比一比,哪种说法最好。这样既发散又求异的提问,有利于激发创造的火花。
2. 培养变通思维。思维的变通是指思维具有广度和灵活性,受定式思维的心理影响较少,能随机应变地应付复杂多变的客观事物。如教《西门豹》一文,可以启发学生变换西门豹几种不同的解决问题方式。经过一番思考和讨论,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言之有据,最后得出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人物的方法。
3. 训练逆向思维。训练逆向思维就是要“反其道而行之”,从常规思维的反面去想,让学生的思维来个急转弯。如学《黄继光》,为了激发学生的深刻理解,创造火花,我们大胆设想:在这种情况下,黄继光还有其他的选择吗?为什么?学生大胆想象,各抒己见,深刻理解了课文,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品质。
另外,创作能力包括创造思维和创造个性两方面。写作文是最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创造活动。小学生的特点是爱想象。因此,作文要多一点想象的东西,少一点限制。比如可以让他们编故事、写童话、形式可以多样,可以自由编,也可以提供一些图像或文字,让他们依据图像想象作文,还可以给出一些题目,比如《二十年后的我》、《我最想发明…》、《畅想未来》等。也可以根据学过的课文写一些想象作文,例如学了《凡卡》后要求他们以《爷爷收到信以后》为题展开想象,这样能体现学生个性发展,从小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
总的来说,人人都可以创造,天天都可以创造,时时都可以创造。小孩的想象力是一颗奇妙的种子。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创设一个宽松的、优质的、适合其生长的环境,如果我们能悉心地科学地对其加以培养,相信这颗种子,必将健康地发育成长,最后结出累累硕果。那种子名为——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