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学后教”教学理念旨在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具有特色、充满活力、高效和谐的课堂教学模式。自从我校采用“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以来,我校的科学老师一直“让教于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就“研学后教”理念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所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简单梳理和原因总结,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促使“研学后教”理念在小学科学课堂更有效地实施。
【关键词】关注;问题;生成
一、我校科学课堂实施“研学后教”的问题
1.“研学案”的设计缺乏针对性
研学案的设计是“研学后教”的一个重要载体,它的目的和作用是通过学生对研学问题的“先学”,为教师的“后教”提供针对性、切实性的引导。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
【现象一】所设计的问题和呈现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个别问题围绕着陈述性知识进行,缺少思考的元素,问题开放度不够,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也难以激发学生的思考。
【现象二】没有化课本的实验为己用,对实验的要求既不具体,又不明确,造成学生对科学实验不敏感,毫无头绪,不知从何入手,自主开展科学实验的能力较低。
【现象三】研学问题不能多多益善,造成学生感到繁琐、零碎、重点不突出,甚至个别问题的设计在具体的实践中根本无法完成,造成时间浪费、顾此失彼。
2. 课堂展示忽视学生的思考
基于“研学后教”理念,“展示”环节是集中、充分地展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想法”、“做法”和“说法”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学生向全体学生汇报为什么这样探究(想法),探究的经过(做法),探究结论的解释(说法)。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展示都是直接汇报自己小组所得出的结论,小组和小组之间也难有交集,很少在生生之间形成“对话”,师生与生生之间的追问较少,全体的参与度不足。
3. 合作热闹的场面容易造成假象
【现象一】“组长一言堂,组员一旁观。”只听见组长一个人发表意见,其他成员乐得做个听众,最后的结果是组长的个人意见成了小组的群体意见。
【现象二】“群龙无首,众说纷纭。”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但是无人组织,场面变成了想说则说,到头来,随意点一人发表意见。
【现象三】“组织不当,分工不明。”小组成员缺少明确的分工,基本上处于无序状态,发言、组织、提问、记录等工作或无或乱。
4. 课堂评价内容空泛
评价反馈是“研学后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合作学习的重要一环。评价反馈不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对”或“错”,而是通过反馈、评价和引导,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除此之外,还要激励学生,鼓舞学生的信心。
二、造成“研学后教”出现问题的原因
“研学后教”课堂实施出现上述问题不排除学生个体的原因,但同时也反映出我们在进行教学管理和日常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
1. 部分教师对教材的研究不够透彻,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编写研学案时,不清楚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与方法,环节目标不明,教学针对性不强。造成教师在教学时,不注意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维程度,教学效果差,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不够。
2. 科学教师少,身兼其他学科的教学,工作繁杂,精力不够
大部分科学教师既要教科学,又要教其他学科,还要管理实验器材,工作量大,事务性工作多,占据了教师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影响了教师对新教学理念学习与实施的质量。
3. 部分学校不重视科学学科,常规要求与管理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
有些学校认为科学是副科,学校对科学学科不重视,相关配套设施不到位,教师缺乏专业成长环境,相关理论的学习不足,对教师日常的教研与教学管理不到位。
4. 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探究、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培养有待加强
学生缺乏对小组合作学习方面的认识,教师、家长以及学生的重视力度不够,锻炼不多,造成“研学后教”课堂上学生的展示比较薄弱。
三、探索解决问题、有效实施新理念之策
1. 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实现自主灵动课堂
要实现高效的教学质量,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前提和保障。科学教师要真正从思想层面接受“研学后教”的理念,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学是教学的灵魂,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打造独立自主、团结合作、富有灵性、显现智慧的科学课堂。
2. 通过集体备课,完善研学案的设计
因此,要求我校全体科学教师必须积极认真地参与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以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研究带动日常的“研学后教”课堂教学,并以各级的备课组为单元展开研究,编写“研学案”。各备课组围绕我校推进“研学后教”课改的总课题,开展一系列的案例研究活动,并构建起我校各科组的教研模式“三·三”课改校本教研模式,即学科备课过程体现“三级研课”(个体备课、级组备课、科组备课)。观课议课过程体现“三层展示”(个体备课后“首次展示及点评”,级组备课后“二次展示及点评”,科组备课后“精品展示及点评” )。
“三·三”教研模式结构流程:
通过集体备课,集合备课组甚至整个学科组及专家的智慧,完善“研学案”的设计。并在这一“磨课”的教研过程,促进我校科学科组的进一步发展。要设计一个好的“研学案”应遵循三个原则: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思维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知识问题化的原则;学习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原则。
3. 情牵学生,用心建立合作学习小组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的自身条件不同,可以把他们安排在一个小组内互相学习、互相影响,最终起到互补的效果。在构建合作小组时,首先要注意结构的合理化。采取动静结合、男女搭配、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兼顾。这样组合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其次,每组人数不宜过多,4~6人为一小组最合适。同时要注意小组内的合理分工,一般设置小组长、实验员、记录员、汇报员、材料员等角色,这些角色实行定期轮换。只有小组内分工明确了,才会使探究过程“活而有序”,每个人有事情做,各尽所能地参与其中。通过一段时期的训练,学生就会形成较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为以后的合作学习创造条件。
4. 注重细节,优化小组合作学习实效
课堂小组的合作学习更要注重细节,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活动。刨根问底、能说会道、用心聆听、传情达意等教学细节,都是需要我们日渐渗透到课堂教学中的,老师应该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的小组中去,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及时疏导、矫正,以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如在讲授《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我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我只是为各组学生准备了一根导线、大小不同的两枚铁钉、三节电池、大头针若干等研究材料,其余自主权都交由学生,让他们自行研讨提出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各自分工、共同合作探究。我作为组织者和参与者,在一旁观察并适当指点。发现他们在小组学习中分工明确,有的动手操作、有的动眼监督、有的动笔记录,在这个小集体中各自找准自己的定位,有分工有合作,有争议也有统一。
5. 心系学生,合理评价学习结果
评价反馈是“研学后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合作学习的重要一环。其评价的标准主要是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如是否经常主动地对不理解的问题提出疑问,在其他同学回答问题时是否能认真听取别人的观点,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是否给予过帮助,对于同学之间是否和睦相处等。评价的定义不仅仅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相互评价或者是自我评价,如学生评价老师、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学生对老师的评价。
总之,新课程改革深刻地改变教师的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方法。在科学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主要表现在“少给予”、“多引导”,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想、假设,利用小组的团队智慧,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进行验证。让学生进行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法、方案,并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再加上老师的有效指导,到调整实验方案,再到全组同学合作实验验证,这一系列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实现“研学后教”理念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郭华.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假设与实践操作模式[J].北京:中国教育学刊,1998(05).
[2]罗星凯,李萍昌.探究:小学科学教学的思想、观点与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04).
【关键词】关注;问题;生成
一、我校科学课堂实施“研学后教”的问题
1.“研学案”的设计缺乏针对性
研学案的设计是“研学后教”的一个重要载体,它的目的和作用是通过学生对研学问题的“先学”,为教师的“后教”提供针对性、切实性的引导。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
【现象一】所设计的问题和呈现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个别问题围绕着陈述性知识进行,缺少思考的元素,问题开放度不够,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也难以激发学生的思考。
【现象二】没有化课本的实验为己用,对实验的要求既不具体,又不明确,造成学生对科学实验不敏感,毫无头绪,不知从何入手,自主开展科学实验的能力较低。
【现象三】研学问题不能多多益善,造成学生感到繁琐、零碎、重点不突出,甚至个别问题的设计在具体的实践中根本无法完成,造成时间浪费、顾此失彼。
2. 课堂展示忽视学生的思考
基于“研学后教”理念,“展示”环节是集中、充分地展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想法”、“做法”和“说法”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学生向全体学生汇报为什么这样探究(想法),探究的经过(做法),探究结论的解释(说法)。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展示都是直接汇报自己小组所得出的结论,小组和小组之间也难有交集,很少在生生之间形成“对话”,师生与生生之间的追问较少,全体的参与度不足。
3. 合作热闹的场面容易造成假象
【现象一】“组长一言堂,组员一旁观。”只听见组长一个人发表意见,其他成员乐得做个听众,最后的结果是组长的个人意见成了小组的群体意见。
【现象二】“群龙无首,众说纷纭。”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但是无人组织,场面变成了想说则说,到头来,随意点一人发表意见。
【现象三】“组织不当,分工不明。”小组成员缺少明确的分工,基本上处于无序状态,发言、组织、提问、记录等工作或无或乱。
4. 课堂评价内容空泛
评价反馈是“研学后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合作学习的重要一环。评价反馈不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对”或“错”,而是通过反馈、评价和引导,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除此之外,还要激励学生,鼓舞学生的信心。
二、造成“研学后教”出现问题的原因
“研学后教”课堂实施出现上述问题不排除学生个体的原因,但同时也反映出我们在进行教学管理和日常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
1. 部分教师对教材的研究不够透彻,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编写研学案时,不清楚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与方法,环节目标不明,教学针对性不强。造成教师在教学时,不注意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维程度,教学效果差,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不够。
2. 科学教师少,身兼其他学科的教学,工作繁杂,精力不够
大部分科学教师既要教科学,又要教其他学科,还要管理实验器材,工作量大,事务性工作多,占据了教师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影响了教师对新教学理念学习与实施的质量。
3. 部分学校不重视科学学科,常规要求与管理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
有些学校认为科学是副科,学校对科学学科不重视,相关配套设施不到位,教师缺乏专业成长环境,相关理论的学习不足,对教师日常的教研与教学管理不到位。
4. 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探究、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培养有待加强
学生缺乏对小组合作学习方面的认识,教师、家长以及学生的重视力度不够,锻炼不多,造成“研学后教”课堂上学生的展示比较薄弱。
三、探索解决问题、有效实施新理念之策
1. 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实现自主灵动课堂
要实现高效的教学质量,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前提和保障。科学教师要真正从思想层面接受“研学后教”的理念,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学是教学的灵魂,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打造独立自主、团结合作、富有灵性、显现智慧的科学课堂。
2. 通过集体备课,完善研学案的设计
因此,要求我校全体科学教师必须积极认真地参与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以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研究带动日常的“研学后教”课堂教学,并以各级的备课组为单元展开研究,编写“研学案”。各备课组围绕我校推进“研学后教”课改的总课题,开展一系列的案例研究活动,并构建起我校各科组的教研模式“三·三”课改校本教研模式,即学科备课过程体现“三级研课”(个体备课、级组备课、科组备课)。观课议课过程体现“三层展示”(个体备课后“首次展示及点评”,级组备课后“二次展示及点评”,科组备课后“精品展示及点评” )。
“三·三”教研模式结构流程:
通过集体备课,集合备课组甚至整个学科组及专家的智慧,完善“研学案”的设计。并在这一“磨课”的教研过程,促进我校科学科组的进一步发展。要设计一个好的“研学案”应遵循三个原则: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思维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知识问题化的原则;学习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原则。
3. 情牵学生,用心建立合作学习小组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的自身条件不同,可以把他们安排在一个小组内互相学习、互相影响,最终起到互补的效果。在构建合作小组时,首先要注意结构的合理化。采取动静结合、男女搭配、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兼顾。这样组合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其次,每组人数不宜过多,4~6人为一小组最合适。同时要注意小组内的合理分工,一般设置小组长、实验员、记录员、汇报员、材料员等角色,这些角色实行定期轮换。只有小组内分工明确了,才会使探究过程“活而有序”,每个人有事情做,各尽所能地参与其中。通过一段时期的训练,学生就会形成较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为以后的合作学习创造条件。
4. 注重细节,优化小组合作学习实效
课堂小组的合作学习更要注重细节,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活动。刨根问底、能说会道、用心聆听、传情达意等教学细节,都是需要我们日渐渗透到课堂教学中的,老师应该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的小组中去,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及时疏导、矫正,以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如在讲授《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我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我只是为各组学生准备了一根导线、大小不同的两枚铁钉、三节电池、大头针若干等研究材料,其余自主权都交由学生,让他们自行研讨提出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各自分工、共同合作探究。我作为组织者和参与者,在一旁观察并适当指点。发现他们在小组学习中分工明确,有的动手操作、有的动眼监督、有的动笔记录,在这个小集体中各自找准自己的定位,有分工有合作,有争议也有统一。
5. 心系学生,合理评价学习结果
评价反馈是“研学后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合作学习的重要一环。其评价的标准主要是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如是否经常主动地对不理解的问题提出疑问,在其他同学回答问题时是否能认真听取别人的观点,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是否给予过帮助,对于同学之间是否和睦相处等。评价的定义不仅仅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相互评价或者是自我评价,如学生评价老师、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学生对老师的评价。
总之,新课程改革深刻地改变教师的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方法。在科学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主要表现在“少给予”、“多引导”,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想、假设,利用小组的团队智慧,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进行验证。让学生进行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法、方案,并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再加上老师的有效指导,到调整实验方案,再到全组同学合作实验验证,这一系列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实现“研学后教”理念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郭华.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假设与实践操作模式[J].北京:中国教育学刊,1998(05).
[2]罗星凯,李萍昌.探究:小学科学教学的思想、观点与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