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官“三镜”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liping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太宗李世民有个著名的“三镜”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被许多为官者奉为警语。可依笔者之见,为官一生,还有“三镜”需照:以“调”为镜,察其是否留有实绩德政;以“下”为镜,观其是否正确对待权位;以“退”为镜,识其是否能够保持晚节。
  以“调”为镜。古人云,“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为官者在一地任职时间有长短,政绩大小,政声好坏,调离之时回头看,便可了然。清乾隆三年,牛运震选授甘肃秦安知县。秦安离州府2000余里,地处偏僻,贫瘠苦寒,士子多视为畏途。牛运震却不以为然,欣然前往。到任时给自己定下为官要“俭、简、检”的“三字经”,杜绝奢侈,不耍官派,与百姓同甘共苦,时刻以“天理”“人情”“良心”为自省标准。在任期间,清积囚、平冤狱、除匪患、清田赋、恳荒地、除苛捐雜税,换来一方清明天地,赢得百姓交口称赞。乾隆九年,牛运震调离秦安,秦安各界人士送行者近万人,许多人跪哭挽留,有的随送三四百里地才回。乾隆二十三年,牛运震因病去世,秦安人家家“各设坛位向东致祭”。古代清官良吏中不少离任时都留下造福于民的政绩,四川的“都江堰”、杭州的“白公堤”、徐州的“苏堤路”、戈壁滩上的“左公柳”,皆因李冰、白居易、苏东坡、左宗棠的德政而名垂青史;当今优秀的人民公仆更有诸多不朽业绩,兰考的泡桐树、东山的木麻黄、晴隆的晴隆羊、大亮山的万亩林场,就是焦裕禄、谷文昌、姜仕坤、杨善洲留下的丰碑。
  相反,有的做懒官,到一地任职多年,四体不勤,无所建树,面貌依旧;有的当贪官,搜刮民财,肥了自己,瘦了百姓;有的为升官,急功近利,竭泽而渔,毁了环境,遗害后世;有的做太平官,不担事,怕惹事,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这些官被百姓憎恨唾弃,留下千古骂名。
  以“下”为镜。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的心态喜上而惧下,乐进而恐退。所谓“下”,即,职务由“上”而“下”,格局由“大”而“小”,条件由“好”而“差”,待遇由“高”而“低”。能否正确对待“下”,更能考验一个人官品之高下。
  历史有鉴。苏轼的文学成就恐怕没有人不知道,但在仕途上,他却坎坷曲折,屡遭贬谪。但不管“下”到哪里,他依然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密州任上,蝗旱严重,他一到任,就治蝗抗旱,堂堂太守也“自食杞菊”度日;徐州任上,黄河决口,他亲自“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与民工一起奋战,战胜了洪水,保全了全城的生命财产;在黄州,他上书太守要求禁止溺婴恶俗;在杭州,他疏浚西湖,不仅解决了水患,一道苏堤至今仍造福大众;在儋州,他为黎民传授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知识,教当地百姓打井饮水,直到现在,海南的许多地方还有“东坡井”。当今也不缺典范。孔繁森放弃拉萨的优越条件,两次请缨到阿里地区工作;“博士县长”柴生芳选择到最贫穷的甘肃定西扶贫;河北农大教授李保国扎根太行山区35年,带领10万农民摘掉“贫困帽”。他们在“下”的考试中,都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优秀的答卷。
  勿需讳言,在我们干部队伍中,也有一些人,“上”畴躇满志,“下”心灰意冷;“上”则喜形于色,“下”则怨气满腹。有的人虽然服从组织安排“下”了,但身下心没下,在履职中,只空谈,不实干,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任职几年,当地面貌依旧,这些人终因“考试”不及格,被组织“召回”,被人民群众“退回”。
  以“退”为镜。有些党员干部在位时还算清廉,却经不起“退”的考验。退休了,认为“船到码头车到站”,放松了自我约束,思想走了下坡路:有的利用“余威”干政,为自己和亲属谋利;有的违规办企业,做违法生意赚钱;有的沉迷于牌桌、赌场,闹得家庭不和;有的甚至滑向腐败的深渊,败坏了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
  退休不过是人生道路的中转站,而不是思想修炼的休止符。作为党员干部,虽然肩负的担子轻了,但退休仍在党,还应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能变,宗旨意识不能丢,清廉品德不能“退”。像“时代先锋”湖南省宜章县退休干部袁贤光退休21年,身患18种病,仍心系群众,关注民生,为癌症患者、为下岗工人、为残疾人募捐而奔走,退休没退共产党人的本色,为退休者树立了光辉典范。
  人生重晚节,慎始不易,善终亦难,必须修身不止。要经得起“退”的考验,以先贤和当代道德楷模为镜,常照照自己;以党章为“矩”,常约束自己,坚守初心,廉洁自律,多行善事,生命的晚霞才能更加绚丽多彩。
其他文献
从前,有位秀才很喜欢猴子,他从耍猴艺人那里买来了两只猴子,一只叫猴大,一只叫猴二。  秀才把两只猴子领进家以后,整日像宾客一样对待,好吃好喝,热情温和,关怀备至。  一段时间下来。猴二便瞧不起主人了.不仅连起码的礼貌不讲,而且经常亵慢奚落秀才。  这一天,秀才抚摸着猴二的脑袋,关切地说:“看看,身上的毛已经脏乱了,让我给你洗刷洗刷吧。”  猴二把秀才猛地一推,阴阳怪气地说:“谁稀罕你瞎摆弄!”  
期刊
春天一向很文艺的上海,今年因了一下数十天的细雨,氤氳的街市像极了吴冠中的水墨悬于窗前。某日,忽推窗,枝头新叶片片,桠间细雨点点,远处银亮亮的黄浦江奔涌而来。如此良辰美景,我选择读向继东编《2018中国杂文年选》。否则,岂不有负春天!  《2018中国杂文年选》一书,延续了向继东先生在选稿上高标准、严要求的一贯风格。入选作家既有鄢烈山、宋志坚、吴非、陆春祥、朱大路这样的杂文名家,也不乏名不见经传的杂
期刊
《杂文月刊》2019年4月上原创版上《安全通报何妨指名道姓》一稿很切中时弊,说的是通报不点名,使大家“心中无数”,被通报者“有了侥幸心理”的现象。时下通报不点名很普遍,多用姓加“某”,如赵某、钱某某。文字学家说“某”字上甘下木,是结甜果子的树,但把“某”字用在通报上,这果子不酸不甜倒透着点怪味。“某”字有不明晰、不明确的意思。不记得哪天了,可说某天,而把清晰明确的事,故意往糊涂里整,有点像我国北方
期刊
天呐,我捅了一个马蜂窝!  那一日,雨过天晴,老伴到一楼阳光房观察云雨气象,抬头一看,突然发现二楼墙角处有一团黑乎乎的东西,似球状,大如碗口。近前凝视,原是一个马蜂窝,不知何时聚结而成。  于是我找来一根钓鱼长竿,轻轻开启一扇小窗,用竿捅之。只一下,馬蜂随即倾巢而出,密密麻麻,上下翻飞。四处逃窜,景象十分骇人。我急忙抽竿,迅速关窗。稍停片刻,只见四处飞散的马蜂重又聚于蜂窝之中。于是,又开窗捅之,成
期刊
看了《杂文月刊》今年第4期原创版《学校也需警惕“痕迹主义”》后,深有同感,该文似乎给人“猛击一掌”的感觉。  说到形式主义,就可能想到人们俗称的面子活、做秀、应景等现象。其实,这仅是表面现象。“痕迹主义”就是花样翻新的形式主义。之所以能糊弄人,原因有三:一是“显摆”的需要,“痕迹”记录了工作过程,  让人看了很“真实”、很“养眼”;二是应付检查的需要,检查必然要看资料,留下“痕迹”,就是工作成效;
期刊
《一枝一叶总关情》,是我最近自费出版的一本杂文集,出版后,留下几十本自用,其余,悉数捐赠给了社会上的图书爱好者。  却没想到,身边有位好心朋友,帮我算了一笔账。他说:老兄啊,你集四五年时间发表的100多篇杂文结集出书,当然是好事,值得庆贺。但是,你想过没有,出书之前,每篇杂文稿酬平均150元吧。总共可得一万多元,而自费出书也花了一万多元。再把书捐赠出去,前后算下来,你是不赔不赚呀,或者说,这些年,
期刊
今年是鲁迅先生逝世83周年,诞辰138周年。重提鲁迅,旨在学习鲁迅,继承和弘扬鲁迅杂文传统。那么,应当向鲁迅学习什么呢?鲁迅杂文传统的精髓又表现在哪里呢?窃以为,所谓鲁迅杂文传统,其精髓就集中表现为鲁迅精神。若非虚应故事,第一要务则是弄懂、认清鲁迅精神究竟是什么?  早于80年前,开国领袖毛泽东在其大著《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明确肯定:“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与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
期刊
读今年前几期《杂文月刊》,看到“寻人启事”和“杂文有新人”栏目的几篇文章,心里乐开了花。因为,据我所知经常给贵刊撰稿的作者,如我这般的中老年人居多。我们还能再写几年?恐怕谁也说不准。现在贵刊吸引在校高中生这些新人,加入到作者队伍,真可谓别出心裁、高瞻远瞩。我衷心地为这一创举点赞。特别是看到小作者的几篇文章,将小青年特有的那股可爱的朝气与杂文必备的特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我情不自禁的高呼,咱们《杂文
期刊
前些年,有些因贪腐落马的官员在忏悔时,将自己走上贪腐之路的原因归咎为“没有严格要求自己,将自己混同于普通老百姓”。贪官的这种诡辩自然遭到了老百姓的强烈不满,他们纷纷口诛笔伐:难道我们老百姓也会公款吃喝、公费旅游、公车私用、贪腐受贿、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包二奶吗?由于贪官们如此忏悔的说辞实在没有技术含量,实在荒唐,实在拙劣,所以近几年贪官落马后的忏悔中“将自己混同于普通老百姓”的说辞几乎绝迹了。  
期刊
咸丰年间,吴县有个名字叫冯桂芬的人,以翰林编修的职务进入南书房任职。一天,冯桂芬没什么事儿要做,就在外面随意溜达,正巧遇到了咸丰皇帝。两人聊天之际,皇帝顺口问道:“你最近在读什么书呢?”  冯桂芬回答道:“我在读《汉书》呢。”皇帝听了很高兴,因为他正巧也在读《汉书》,已经读到了《匡衡传》,就聊起书中的一些內容,也想听听冯桂芬的看法。不料,面对皇帝的提问,冯桂芬显得惊惶失措,大汗淋漓,因为他根本就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