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如何进幼儿园

来源 :动漫界·幼教365(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z1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是民族之魂,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支柱,但凡涉及教育的问题,都不可能脱离文化。学前教育也不例外。我国学前教育理应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那么,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又称华夏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思想和精神遗产,是社会各种意识形态的总和,是中华文明的软实力,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乃至教育的根本。
  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内核,以道德文化为本体,由儒家、道家、释家等多元思想相互包容、融通而成的一个和谐体系。
  中华传统文化与每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与每个中国人的关系就如同水与鱼的关系一般,虽然鱼离不开水,但是“鱼是最后一个知道水的存在的”。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富含哲理、辩证求和、讲究意境,至今无人能运用简洁的语言和文字概括其精髓和要义,如果一定要这样做,也许可以用28个字勉强概括之:禅释因果,儒教人和,易懂规律,道得众合,兵出运筹,医利身心,史能明志。
  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诸多学说各有所长。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期,儒家只是众多学术门派中的一个,但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和历史验证之后,它显示出比其他众多学术门派更能反映具有五千年传统的历史古国的精神,因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主流文化。
  儒家思想的精髓“中庸之道”,以及“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准则,奠定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和历史基础,迄今依然深深地影响着中华这片广袤土地上的每一个人。
  儒家学术的核心思想是“仁”。
  从词义上讲,“仁”指的是二人(“仁”=“人”+“二”),可以理解为二人的相处之道。在《易经》里,“一”代表道,“二”即两条道(天道与地道),人在生命的道路上必须不断地遵循天道、地道,才能修成“仁”。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孔子主张以“仁”为本体,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就是,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对人则有爱心。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他认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
  孔子所谓的“仁”,不是“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之仁”,而是治理有方、为民造福的“大仁大义”;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就是告诫人们,克制私欲,遵循天理,方可达到“仁”的境界。
  中庸是儒家哲学基础、道德准则和处世智慧,孔子把中庸称为至德。孔子所谓的中庸之道,就是要反对“过”与“不及”,主张在“过”与“不及”两端之间转折或把握一个中点或度,即从量变到质变的关节点,以保持事物的常态。
  从历史上看,儒家学说是一种适合于治世的、稳定社会的思想和理论。儒家学说在个人层面提倡君子风范,在社会层面提倡纲常伦理,在国家层面提倡仁政爱民、为政以德,在国际层面提倡天下一家、仁者无敌,因此,它是一种维稳型、秩序型、中和型和进取型的文化,有益于社会稳步发展,有益于国家安定和谐,有益于世界万邦和合。
  而今,我国进入了文化复兴的发展时期,儒家文化中优秀的、具有时代意义的经典部分,会对崛起中的中国文化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优秀的、精华的部分,也有其拙劣的、糟粕的部分。对所谓的优秀、精华或者拙劣、糟粕的评判是一种价值判断,因此是主观的,是与评判者的价值取向相一致的,是与该文化所处的情境紧密关联的。
  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精华的部分?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拙劣的、糟粕的部分?从不同的视角或维度来回答这些问题,就会有不一样的答案,不同的评判者对这些问题也会有不一样的答案。
  下面所述的仅是笔者认定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精华的部分,认定的依据是对当今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方面具有时代价值,即为当今生活在社会主义中国的人所达成共识的最核心和最基本的价值。
  1.天之道、人之道,尊重生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尊重自然的价值,尊重人的价值”,就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对待天道、人道的态度,敬畏生命、尊重生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这是中华文化非常有深度的一种觉醒。
  深度的觉醒就是人性的发挥,是对人的存在价值的认识。中华文化早就有这样一种认识,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十分重视生命,这就是所谓的“人命關天”,儒家学说中的“仁”,本意就出于尊重生命。
  2.重民本、求大同,重义轻利
  孔子所谓的大同,是指人的道德素质高,深层意思是人人无心作恶,安居乐业,没有战争,这叫善的大同。用现在的话来解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所谓大同和以民为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陈述的富强的、民主的、文明的、和谐的、自由的、平等的、公正的、敬业的、诚信的与友善的社会和公民道德是一致的。
  3.崇仁义、讲仁爱,恪守诚信
  儒家文化认定,人性是善的,人性里本来就包含着“仁”,包含着对人的爱心。孔子提出,应该把人当“人”看,统治者应当把劳动者当“人”来爱护。用现在的话来解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诚即天道”“人言为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是同一意义。
  4.重道德、讲人格,修身养性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道德、讲人格、修身养性”讲的是类似的公民道德规范。
  5.讲中庸、尚和合,辩证统一
  儒学讲究中庸之道,中庸之道的要义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通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以及“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兄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成为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以伦理为核心的文化系统。中国人崇奉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讲求和谐有序,倡导仁义礼智信,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全面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可以说,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华文化脉动几千年的核心力量。
  当今的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接或转换,或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以承载。换言之,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国人正在通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的学前教育应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绑定
  中西方的文化存在诸多差异,这些差异并不能以孰是孰非、谁优谁劣为标准加以判断。在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丢弃或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任何来自外部的强加或内部的叛离,都不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教育的价值,是与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一些所谓的“教育理念”,包括“学前教育的理念”,不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必须与文化绑定。中国的学前教育应该主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绑定。
  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环境、条件和人都不相同,它们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由此演绎而来的学前教育价值取向也必然会有诸多不同。例如,由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演绎而来的学前教育价值取向会偏重于讲究道德、讲究规矩;而由西方文化演绎而来的学前教育价值取向则会偏重于强调自主、自我,强调自律。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演绎而来的学前教育价值取向会偏重于讲究集体利益,“顾及他人,为别人着想”;而由西方文化演绎而来的学前教育价值取向则会偏重于强调“我就是我”“我的事情我做主”,强调个人利益大于集体利益,强调个性张扬。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演绎而来的学前教育价值取向会偏重于“和”“合”,“求大同,存小异”;而由西方文化演绎而来的学前教育价值取向则会偏重于强调竞争,强调“独占鳌头”“我最行、我最棒”,强调“与众不同”……
  在全球化的背景中,东西方文化在相互学习,相互交融,各自吸取异文化中对自身有益的成分,以实现文化的濡化过程(文化的代代相传过程)和涵化过程(文化在与异文化接触中的变迁过程)。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价值基础的学前教育应该而且可以吸取基于西方文化的某些教育理念和方法,将这些理念和方法“为我所用”,但是其“根”必須是中华优秀文化。
  不顾及文化,教育就会失去根本价值;用异文化的视角审视、评判自己文化中的教育,就会异化本文化背景中的教育。学前教育也不例外。P
其他文献
张梅玲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心理所现代小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真人案例  一對年轻的夫妇家中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胡轩溢,今年五岁半。小儿子叫杨恩溢,今年两岁。大儿子很容易生气,情绪无常,易怒,只想听赞美表扬的话,不能接受大人的批评。小儿子整天笑眯眯的,惹人喜爱。不过,随着大儿子 “异常”行为的反复出现,小儿子也开始模仿哥哥的行为。(案例选自
大学英语教师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力军,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在专业成长的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师遭遇了职业生涯中的发展困境,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