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对外贸易专业人才的供需矛盾严重,尤其是要翻译成外文的各类文书的日益剧增,高水平的英语翻译人才供不应求。像内蒙古这样的欠发达地区,由于起步较晚,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才设立英语翻译专业和课程,且多集中在重点院校,由于生源、师资等原因,学生的竞争力不强。
一、翻译选择与适应论核心理论与核心概念
我国以往的翻译理论对翻译标准的界定都较为模糊。本理论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对译评标准的界定,提出了多维转换程度、读者反馈、译者素质三个参考指标,并在这三个标准下提出了最佳翻译的概念。该理论认为最佳翻译是“最佳翻译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累计结果;对于译者,适者生存、发展;对于译文,适者生存、生效”。
二、内蒙古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概况
随着内蒙古自治区改革开放的推进,内蒙古高等教育英语专业的发展,推动了内蒙古英语翻译专业的开展。据了解内蒙古大学和内蒙古工业大学的翻译硕士专业招生前景都非常好。其他高校例如内蒙古师范大学、集宁师范学院等院校的英语专业都早已开设了相关的口译和翻译课程。但内蒙古还没有任何一个高校的英语专业开设翻译本科专业。
三、基于翻译选择与适应论的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实证分析
1.实验目标
为了探索基于翻译选择与适应论的英语翻译人才的基本模式,检验通过基于翻译选择与适应论的英语翻译人才的教学法,是否让学生对英语翻译的主要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有所提高,开发创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人际交往等能力是否比传统教学法有所提高,并提出对内蒙古地区英语翻译教学的建议和意义,提供更多理论和实践依据。
2.实验设计
2.1实验工具
实验教材:对照组采用的教材为《英汉翻译简明教程》(庄绎传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2002年
调查表:《<英语翻译>教学实施问卷调查表》、《<英语翻译>教学实施访谈表》。
试卷:《英语翻译》考试试卷。
2.2实验参与者
此次实验对象是集宁师范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2015级一班和二班学生。其中一班为实验班,学生人数为40人;二班为对照班,学生人数为42人,
3.实验过程
自2017年8月21日至2017年11月19日,每周2个课时,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英语翻译教学,两班采用不同的教材体系,完成英语翻译的学习。
实验班采用基于翻译选择与适应论设计的自编教材,同时学生还在试验中自行选择相关的学习资料。实验班采用基于翻译选择与适应论的“译者中心”翻译教学,学生自主选材并合作。对照班采用《英汉翻译简明教程》作为教材,以篇章为教学单位讲授翻译技巧。同时,对照班仍采用传统教学法,教师选材并提供参考译文作为唯一标准。
4.实验结果与分析
4.1成绩分析
在进行实验前,首先对实验班(一班)以及对照班(二班)的学生进行了摸底测试,测试结果显示两个班级并无明显差异如下表所示:
教学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再次进行测验,考试采用闭卷的形式,满分100分,时间为一个半小时,两个班级统一进行测试结果如表所示:
如图所示,两班后测成绩的总体分布比较中可以看出:后测成绩的总体分布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差异,实验班的平均分为89.2,对照班的平均成绩为83.1分,实验班的后测成绩明显高于对比班的后测成绩,且实验班高分成绩(80分及以上)为52.5%,明显高于对照班的40.5%。
4.2学习兴趣、态度分析
期末测试以后,对实验班(一班)和对照班(二班)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形式与之前的调查基本相同,依旧采取匿名,对照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在英语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翻译知识和英语知识、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变化。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通过以上的调查可以看出,與传统教学法相比,绝大多数(97.5%)的同学对基于翻译选择与适应论的教学方法持认可态度,并且认为通过这种方法学习,使学生摆脱了被动听课者的角色,使自己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实施者(100%),积极主动地运用己有知识和学到的新知识去完成文本的翻译。大部分学生(97.5%,100%)认为通过基于翻译选择与适应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翻译知识、英语知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结论
基于翻译选择与适应论的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自主选材和学生合作自然选择最优译文为突破点,从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切合。能够对学生的英语翻译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并提升学生对完成翻译任务的自信心,更重要的是明显提升学生整体翻译水平和语言、文化、交际3个维度的转换能力,可以在有条件的部分高校进行试点推行,并逐步推开,总结经验。
作者简介:李一,1980.10,女,籍贯:内蒙古赤峰市,讲师,研究方向:翻译,集宁师范学院外语系。
本文系2016年度内蒙古社科规划外语专项课题的研究论文,项目名称为:“基于翻译选择与适应论的内蒙古地区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批准号2016ZWY015)。
一、翻译选择与适应论核心理论与核心概念
我国以往的翻译理论对翻译标准的界定都较为模糊。本理论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对译评标准的界定,提出了多维转换程度、读者反馈、译者素质三个参考指标,并在这三个标准下提出了最佳翻译的概念。该理论认为最佳翻译是“最佳翻译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累计结果;对于译者,适者生存、发展;对于译文,适者生存、生效”。
二、内蒙古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概况
随着内蒙古自治区改革开放的推进,内蒙古高等教育英语专业的发展,推动了内蒙古英语翻译专业的开展。据了解内蒙古大学和内蒙古工业大学的翻译硕士专业招生前景都非常好。其他高校例如内蒙古师范大学、集宁师范学院等院校的英语专业都早已开设了相关的口译和翻译课程。但内蒙古还没有任何一个高校的英语专业开设翻译本科专业。
三、基于翻译选择与适应论的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实证分析
1.实验目标
为了探索基于翻译选择与适应论的英语翻译人才的基本模式,检验通过基于翻译选择与适应论的英语翻译人才的教学法,是否让学生对英语翻译的主要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有所提高,开发创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人际交往等能力是否比传统教学法有所提高,并提出对内蒙古地区英语翻译教学的建议和意义,提供更多理论和实践依据。
2.实验设计
2.1实验工具
实验教材:对照组采用的教材为《英汉翻译简明教程》(庄绎传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2002年
调查表:《<英语翻译>教学实施问卷调查表》、《<英语翻译>教学实施访谈表》。
试卷:《英语翻译》考试试卷。
2.2实验参与者
此次实验对象是集宁师范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2015级一班和二班学生。其中一班为实验班,学生人数为40人;二班为对照班,学生人数为42人,
3.实验过程
自2017年8月21日至2017年11月19日,每周2个课时,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英语翻译教学,两班采用不同的教材体系,完成英语翻译的学习。
实验班采用基于翻译选择与适应论设计的自编教材,同时学生还在试验中自行选择相关的学习资料。实验班采用基于翻译选择与适应论的“译者中心”翻译教学,学生自主选材并合作。对照班采用《英汉翻译简明教程》作为教材,以篇章为教学单位讲授翻译技巧。同时,对照班仍采用传统教学法,教师选材并提供参考译文作为唯一标准。
4.实验结果与分析
4.1成绩分析
在进行实验前,首先对实验班(一班)以及对照班(二班)的学生进行了摸底测试,测试结果显示两个班级并无明显差异如下表所示:
教学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再次进行测验,考试采用闭卷的形式,满分100分,时间为一个半小时,两个班级统一进行测试结果如表所示:
如图所示,两班后测成绩的总体分布比较中可以看出:后测成绩的总体分布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差异,实验班的平均分为89.2,对照班的平均成绩为83.1分,实验班的后测成绩明显高于对比班的后测成绩,且实验班高分成绩(80分及以上)为52.5%,明显高于对照班的40.5%。
4.2学习兴趣、态度分析
期末测试以后,对实验班(一班)和对照班(二班)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形式与之前的调查基本相同,依旧采取匿名,对照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在英语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翻译知识和英语知识、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变化。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通过以上的调查可以看出,與传统教学法相比,绝大多数(97.5%)的同学对基于翻译选择与适应论的教学方法持认可态度,并且认为通过这种方法学习,使学生摆脱了被动听课者的角色,使自己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实施者(100%),积极主动地运用己有知识和学到的新知识去完成文本的翻译。大部分学生(97.5%,100%)认为通过基于翻译选择与适应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翻译知识、英语知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结论
基于翻译选择与适应论的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自主选材和学生合作自然选择最优译文为突破点,从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切合。能够对学生的英语翻译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并提升学生对完成翻译任务的自信心,更重要的是明显提升学生整体翻译水平和语言、文化、交际3个维度的转换能力,可以在有条件的部分高校进行试点推行,并逐步推开,总结经验。
作者简介:李一,1980.10,女,籍贯:内蒙古赤峰市,讲师,研究方向:翻译,集宁师范学院外语系。
本文系2016年度内蒙古社科规划外语专项课题的研究论文,项目名称为:“基于翻译选择与适应论的内蒙古地区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批准号2016ZWY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