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层政府因为其自身在政府机构中所处的特殊位置,与农业农村发展紧密相关。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正在面临着亟需通过改革进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农业农民问题作为最基本的问题,需要在新地形式下得到解决,农业农村的发展亟需通过新的动力找到新的发展突破口,增添经济发展的新型动力机制。
关键词:基层政府;改革;批发市场
农民问题始终关乎中国发展问题的全局。关注新农村建设,对于中国实现社会转型和实现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目标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基层政府组织与农业、农村发展的联系比较密切,因为其处在农业农村发展的第一线,在农业、农村发展过程当中,能够依据国家政策发挥直接有效的作用。
一、社会转型期中国“三农”发展面临的问题探讨
“三农问题”始终是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对于发展基础相对薄弱的农村来说,制约农业、农民发展的矛盾依然存在。
(一)农业发展统一规划性与发展地域性之间存在矛盾
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存在经济体制上过分集中,经营上又过于单一,再加上市场经济自身的缺陷和国家宏观调控的滞后性,许多基于国家发展战略而制定的农业政策不能有效的落实。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国家政策由于这些地域差异导致其实用性和时效性被大大消弱,从而导致一些农业发展的路子完全与农业整体发展规划背道而驰。因此,农业区域性发展的不均衡特征日益突出。
(二)农民的主体地位在农业发展实践中难以实现
农民的主体地位与农业发展有一种质的规定性,农民的主体性地位越是得到彰显和尊重,农业发展就越繁荣。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体,一切有关农业、农民问题的政策都要紧紧围绕农民这个主体的活动进行。在农业发展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参与者:各级党委和政府、农村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以及广大农民。但是在农业发展过程当中,农民的主体地位却被忽视,农业发展策略的制定往往采取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农民处于最底端的地位,由于缺少话语权,许多政策被脱离实际的盲目执行,导致农业资源浪费 。而且,许多农业发展获取的现实利益往往是以牺牲农民的长远利益为代价的。
(三)由农民致富所带来的其他问题
农民致富大致有土地经营致富、农业劳动输出和发展乡镇企业几种路径。原有的土地经营因为生产力水平落后,再加上生产成本较高,许多土地被遗弃,导致土地荒芜,可耕地面积下降。对土地的过分依赖和不科学利用最终也会损坏农业生态环境。城市化作为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结构变革带来了便利。但是城市化也带来了农业发展所需劳动力的缺失。丧失必要劳动力,导致农业减产,农业基础地位下降。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农村转移、也会导致农村中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问题产生。此外,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也会给城市的稳定和有序管理带来压力。
二、基层政府在加快促进新农村建设过程当中的路径探析
(一)基层政府应把农业发展真正纳入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格局
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我国农村人口占据着全国总人口的大多数,这些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高度重视和优先解决“三农”问题,因为“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严重障碍。把农业发展纳入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地位,就是要深化对农业和农村基础地位的认识、凸显对农业和农民的服务和保障功能,真正实现农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对于农业和农民发展要进行战略定位,就是要把农业和农民问题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当中,使农业发展和农民问题的解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契合。无论是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都要始终做到把人民的根本利益落到实处,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把农民问题纳入到国家复兴,民族兴旺发达的战略高度。
(二)基层政府重视农民主体作用,增强区域农村发展内动力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就“生是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就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社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发展的新农村。农民的主体作用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当中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参与主体,新农村的基础性建设和各项指标的完成都要靠农民自己来完成。农民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利益主体。农民要树立主体意识,实现对自身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有效结合与协调。在农村发展动力方面,要注重农村自主发展能力的培养。可以根据区域农村发展的现状和区域资源的自然禀赋条件,充分发挥农民集体智慧进行一些特色的农业生产技术研发,构建特色农业生产系统,以农村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在同一区域的存在差异的不同地方实现因地制宜的农村自我发展能力。
(三)基层政府鼓励农民坚持靠科技和教育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农民致富需要科技和教育作支撑。农业生产需要加大科技投入、“追求农业科技进步是一个不断创造新理论和发明新技术,推广应用新成果,把新的农业科学技术资源变为物质财富的增值”,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的前进过程。农业采取科技形式进行生产,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以同样的农业资源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农产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投入则有利于提升农民素质。通过教育提升农民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农民由于自身内在的相对狭隘和保守的思想意识以及相对较低的教育水平,在接收新事物或者在对旧事物进行革新时难以在有效时间内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所以对农民采取一定的教育措施提升农民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助于农民进行观念革新,推动农村的经济发展真正依赖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四)基层政府要注重农产品发展市场化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制度化建设
针对中国农村第一产业发达的状况,可以实事求是的建立批发市场,因为市场具有先天的的资源优化配置优势,那么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先关制度建设也很关键。以制度的形式为农产品交易行为提供规范和保障。另外,还要注重加强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设,为农产品批发市场提供金融服务和拓展多种融资渠道。最重要的是还要注重多种市场主体的培养。把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当中的经纪人制度和中介组织纳入到农业批发市场的构建过程当中。从而将生产、加工、储藏、保鲜运输等环节连为一体,流通环节的立体化。实现消费领域的延伸,使固有的农产品批发、拍卖、零售、直销、运送等环节连为一体,实现流通的一条龙服务。
参考文献:
[1]周庆智.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与现代化建設[J].社会治理研究,2014,(4).
[2]高巍.浅析多元治理的社会管理新模式[J].学术理论,2014,(2).
[3]谭崇台等.发达国家发展初期与当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比较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陈俊龙,生于1991年1月,河南南阳人,在中共重庆市江津区委党校工作,职称:助讲。
关键词:基层政府;改革;批发市场
农民问题始终关乎中国发展问题的全局。关注新农村建设,对于中国实现社会转型和实现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目标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基层政府组织与农业、农村发展的联系比较密切,因为其处在农业农村发展的第一线,在农业、农村发展过程当中,能够依据国家政策发挥直接有效的作用。
一、社会转型期中国“三农”发展面临的问题探讨
“三农问题”始终是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对于发展基础相对薄弱的农村来说,制约农业、农民发展的矛盾依然存在。
(一)农业发展统一规划性与发展地域性之间存在矛盾
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存在经济体制上过分集中,经营上又过于单一,再加上市场经济自身的缺陷和国家宏观调控的滞后性,许多基于国家发展战略而制定的农业政策不能有效的落实。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国家政策由于这些地域差异导致其实用性和时效性被大大消弱,从而导致一些农业发展的路子完全与农业整体发展规划背道而驰。因此,农业区域性发展的不均衡特征日益突出。
(二)农民的主体地位在农业发展实践中难以实现
农民的主体地位与农业发展有一种质的规定性,农民的主体性地位越是得到彰显和尊重,农业发展就越繁荣。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体,一切有关农业、农民问题的政策都要紧紧围绕农民这个主体的活动进行。在农业发展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参与者:各级党委和政府、农村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以及广大农民。但是在农业发展过程当中,农民的主体地位却被忽视,农业发展策略的制定往往采取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农民处于最底端的地位,由于缺少话语权,许多政策被脱离实际的盲目执行,导致农业资源浪费 。而且,许多农业发展获取的现实利益往往是以牺牲农民的长远利益为代价的。
(三)由农民致富所带来的其他问题
农民致富大致有土地经营致富、农业劳动输出和发展乡镇企业几种路径。原有的土地经营因为生产力水平落后,再加上生产成本较高,许多土地被遗弃,导致土地荒芜,可耕地面积下降。对土地的过分依赖和不科学利用最终也会损坏农业生态环境。城市化作为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结构变革带来了便利。但是城市化也带来了农业发展所需劳动力的缺失。丧失必要劳动力,导致农业减产,农业基础地位下降。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农村转移、也会导致农村中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问题产生。此外,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也会给城市的稳定和有序管理带来压力。
二、基层政府在加快促进新农村建设过程当中的路径探析
(一)基层政府应把农业发展真正纳入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格局
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我国农村人口占据着全国总人口的大多数,这些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高度重视和优先解决“三农”问题,因为“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严重障碍。把农业发展纳入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地位,就是要深化对农业和农村基础地位的认识、凸显对农业和农民的服务和保障功能,真正实现农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对于农业和农民发展要进行战略定位,就是要把农业和农民问题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当中,使农业发展和农民问题的解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契合。无论是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都要始终做到把人民的根本利益落到实处,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把农民问题纳入到国家复兴,民族兴旺发达的战略高度。
(二)基层政府重视农民主体作用,增强区域农村发展内动力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就“生是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就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社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发展的新农村。农民的主体作用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当中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参与主体,新农村的基础性建设和各项指标的完成都要靠农民自己来完成。农民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利益主体。农民要树立主体意识,实现对自身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有效结合与协调。在农村发展动力方面,要注重农村自主发展能力的培养。可以根据区域农村发展的现状和区域资源的自然禀赋条件,充分发挥农民集体智慧进行一些特色的农业生产技术研发,构建特色农业生产系统,以农村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在同一区域的存在差异的不同地方实现因地制宜的农村自我发展能力。
(三)基层政府鼓励农民坚持靠科技和教育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农民致富需要科技和教育作支撑。农业生产需要加大科技投入、“追求农业科技进步是一个不断创造新理论和发明新技术,推广应用新成果,把新的农业科学技术资源变为物质财富的增值”,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的前进过程。农业采取科技形式进行生产,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以同样的农业资源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农产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投入则有利于提升农民素质。通过教育提升农民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农民由于自身内在的相对狭隘和保守的思想意识以及相对较低的教育水平,在接收新事物或者在对旧事物进行革新时难以在有效时间内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所以对农民采取一定的教育措施提升农民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助于农民进行观念革新,推动农村的经济发展真正依赖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四)基层政府要注重农产品发展市场化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制度化建设
针对中国农村第一产业发达的状况,可以实事求是的建立批发市场,因为市场具有先天的的资源优化配置优势,那么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先关制度建设也很关键。以制度的形式为农产品交易行为提供规范和保障。另外,还要注重加强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设,为农产品批发市场提供金融服务和拓展多种融资渠道。最重要的是还要注重多种市场主体的培养。把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当中的经纪人制度和中介组织纳入到农业批发市场的构建过程当中。从而将生产、加工、储藏、保鲜运输等环节连为一体,流通环节的立体化。实现消费领域的延伸,使固有的农产品批发、拍卖、零售、直销、运送等环节连为一体,实现流通的一条龙服务。
参考文献:
[1]周庆智.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与现代化建設[J].社会治理研究,2014,(4).
[2]高巍.浅析多元治理的社会管理新模式[J].学术理论,2014,(2).
[3]谭崇台等.发达国家发展初期与当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比较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陈俊龙,生于1991年1月,河南南阳人,在中共重庆市江津区委党校工作,职称:助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