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通常是指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形成新的认识结构的过程。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因此,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个体的心理因素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般的心理过程由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所组成。既然数学学习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所以数学学习是知、情、意三者相统一的心理过程。三种心理活动究竟是怎样影响数学学习的,是个复杂的问题。心理学家认为,学生是靠自身的认知系统和动力系统来控制学习的。认知系统控制认知过程,它由注意、感知、表象和思维等心理因素发挥作用,它们是学习的智力因素。动力系统控制人的情感和意志活动,为学习提供动力。动力系统主要由动机、兴趣、态度、意志等心理因素发挥作用。这些因素是学习的非智力因素。
对智力因素,本文不做研究。而在非智力因素中,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驱力,动机来自于人的需要,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兴趣等形式。动机含有两个主要成分:一个是认识兴趣,另一个是学习的目的性。认识兴趣也叫求知欲。它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现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一个人对其所学的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会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而热情是一种魔力,它会创造出奇迹。”兴趣可引起大脑兴奋,提高思维效率和诱发学习的创造力。兴趣可抑制疲劳,使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任务面前愉快地学习。兴趣相对于其它方面更具有使动作用,因此,兴趣是学习活动的第一推动力。当今提倡的快乐教学,就是要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愉快兴奋的气氛中进行教学。
在研究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个非智力因素来促进数学学习之前,先来研究一下数学学习活动是如何一种过程。
学习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对同一知识不同的学生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获是不同的经验,从而形成学生自己的认识结构。所谓学生的认知结构,是指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是学生对客观知识结构的理解,形成的观念。而数学认知结构是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知识和经验,按照学生自己的理解,形成的数学知识结构。学生对某一数学内容的总看法就是该生内容形成的数学认知结构的核心观念。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是从与生俱来的心理结构开始,然后在学习过程中,对新知识中与旧知识相似的,有联系的,予以同化,从而扩大原有的认知结构;有时新旧知识差别很大,难于在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到相近内容的起固定强化作用的观念,于是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自行进行改造,再接纳新的内容,予以顺应。一般来说,同一认识过程中,同化和顺应往往同时存在,新旧知识的矛盾通过同化和顺应得到解决,使旧认知结构达到一个新水平,并处于一种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在下一次新的学习中又被新旧知识的冲突所破坏,接着开始新一轮的同化和顺应过程,达到新的平衡。如此循环,使学生的数学认训结构建立和发展起来。
数学学习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活动,它的特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习的对象是数学理论体系。数学理论是人类数千年来直接经验知识的结晶。学生学习的不是直接的经验知识,而是间接的经验知识。因此,学习的主要模式不是发现,而是在前人发现基础上的再发现。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教师通过创设教育情境,运用恰当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创设一条较之前人大大缩短且铺平了的学习路线,让学生去体验前人的经验。
2.学生学习中始终点要与数学的庞大符号系统打交道。这个系统是一个严密的形式化语言系统,也是数学的一个特色。学生能否适应和掌握这个语言系统是学习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
3.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数学活动一刻也离不开逻辑推理和抽象概括这两种思维,这是因为逻辑严谨性和内容抽象性正是数学的显著特征。这种特征必然反映到数学学习中去。
在了解了学生认知结构建立的过程这一生理机制和数学学习活动所固有的学生无法改变的特征的,教师应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让学生也能了解自己认知结构的建立过程,深刻理解数学学习活动的特点和所在地面临的困难,这有助于学生从本质上认识数学学习活动,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同时教师应传授给他们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实践证明: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后,他们才有兴趣进一步学习,并且当他们感觉自己有能力解决难题时,他们的学习兴趣会更强。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就学生而言,学习数学的良好开端是对数学感兴趣;对教师而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是数学教学的首当其冲工作。教师应当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并注意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这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双边活动:
1.学生主动学习是发展兴趣的基础
如果学生学习是被动的,对数学毫无求知欲,那老师教得再好,学生也无兴趣,自然也就学不好。因此,学生本人应首先对数学有一定的兴趣。另外,学习态度和学习意志品质对学习兴趣的培养有一定的影响。
2.引导学生恰当地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
从对学习意义的理解来看,学习可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机械学习是指学习者并未理解由符号所代表的知识,仅仅是记住了某些符号或某些词句的形式组合。相反,有意义学习是指学习者能理解由符号所代表的知识,懂得其实际内容,能抓住本质融会贯通的学习。
3.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
实践证明,与课文有关的问题情境可引起学生好奇和思考,是激发学生认识兴趣的有效手段。为此,教师在引入新课时应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即在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从而引起学生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等一系列学习过程。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一般要求:问题小而具体;问题有趣;有适当难度;富有启发性。
4.通过揭露学生知识上的片面和缺陷来激发兴趣
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时可能出现错误和缺陷,这时教师可正面揭露,也可迂回地揭露,揭露的艺术在于引起学生警觉和反省。有的可用正误对比,有的可举反例反驳,有的可用诡辩来揭示矛盾。这些比简单地责怪学生不认真听讲或简单地批评“错”好得多。
一般的心理过程由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所组成。既然数学学习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所以数学学习是知、情、意三者相统一的心理过程。三种心理活动究竟是怎样影响数学学习的,是个复杂的问题。心理学家认为,学生是靠自身的认知系统和动力系统来控制学习的。认知系统控制认知过程,它由注意、感知、表象和思维等心理因素发挥作用,它们是学习的智力因素。动力系统控制人的情感和意志活动,为学习提供动力。动力系统主要由动机、兴趣、态度、意志等心理因素发挥作用。这些因素是学习的非智力因素。
对智力因素,本文不做研究。而在非智力因素中,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驱力,动机来自于人的需要,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兴趣等形式。动机含有两个主要成分:一个是认识兴趣,另一个是学习的目的性。认识兴趣也叫求知欲。它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现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一个人对其所学的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会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而热情是一种魔力,它会创造出奇迹。”兴趣可引起大脑兴奋,提高思维效率和诱发学习的创造力。兴趣可抑制疲劳,使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任务面前愉快地学习。兴趣相对于其它方面更具有使动作用,因此,兴趣是学习活动的第一推动力。当今提倡的快乐教学,就是要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愉快兴奋的气氛中进行教学。
在研究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个非智力因素来促进数学学习之前,先来研究一下数学学习活动是如何一种过程。
学习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对同一知识不同的学生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获是不同的经验,从而形成学生自己的认识结构。所谓学生的认知结构,是指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是学生对客观知识结构的理解,形成的观念。而数学认知结构是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知识和经验,按照学生自己的理解,形成的数学知识结构。学生对某一数学内容的总看法就是该生内容形成的数学认知结构的核心观念。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是从与生俱来的心理结构开始,然后在学习过程中,对新知识中与旧知识相似的,有联系的,予以同化,从而扩大原有的认知结构;有时新旧知识差别很大,难于在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到相近内容的起固定强化作用的观念,于是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自行进行改造,再接纳新的内容,予以顺应。一般来说,同一认识过程中,同化和顺应往往同时存在,新旧知识的矛盾通过同化和顺应得到解决,使旧认知结构达到一个新水平,并处于一种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在下一次新的学习中又被新旧知识的冲突所破坏,接着开始新一轮的同化和顺应过程,达到新的平衡。如此循环,使学生的数学认训结构建立和发展起来。
数学学习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活动,它的特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习的对象是数学理论体系。数学理论是人类数千年来直接经验知识的结晶。学生学习的不是直接的经验知识,而是间接的经验知识。因此,学习的主要模式不是发现,而是在前人发现基础上的再发现。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教师通过创设教育情境,运用恰当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创设一条较之前人大大缩短且铺平了的学习路线,让学生去体验前人的经验。
2.学生学习中始终点要与数学的庞大符号系统打交道。这个系统是一个严密的形式化语言系统,也是数学的一个特色。学生能否适应和掌握这个语言系统是学习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
3.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数学活动一刻也离不开逻辑推理和抽象概括这两种思维,这是因为逻辑严谨性和内容抽象性正是数学的显著特征。这种特征必然反映到数学学习中去。
在了解了学生认知结构建立的过程这一生理机制和数学学习活动所固有的学生无法改变的特征的,教师应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让学生也能了解自己认知结构的建立过程,深刻理解数学学习活动的特点和所在地面临的困难,这有助于学生从本质上认识数学学习活动,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同时教师应传授给他们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实践证明: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后,他们才有兴趣进一步学习,并且当他们感觉自己有能力解决难题时,他们的学习兴趣会更强。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就学生而言,学习数学的良好开端是对数学感兴趣;对教师而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是数学教学的首当其冲工作。教师应当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并注意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这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双边活动:
1.学生主动学习是发展兴趣的基础
如果学生学习是被动的,对数学毫无求知欲,那老师教得再好,学生也无兴趣,自然也就学不好。因此,学生本人应首先对数学有一定的兴趣。另外,学习态度和学习意志品质对学习兴趣的培养有一定的影响。
2.引导学生恰当地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
从对学习意义的理解来看,学习可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机械学习是指学习者并未理解由符号所代表的知识,仅仅是记住了某些符号或某些词句的形式组合。相反,有意义学习是指学习者能理解由符号所代表的知识,懂得其实际内容,能抓住本质融会贯通的学习。
3.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
实践证明,与课文有关的问题情境可引起学生好奇和思考,是激发学生认识兴趣的有效手段。为此,教师在引入新课时应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即在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从而引起学生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等一系列学习过程。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一般要求:问题小而具体;问题有趣;有适当难度;富有启发性。
4.通过揭露学生知识上的片面和缺陷来激发兴趣
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时可能出现错误和缺陷,这时教师可正面揭露,也可迂回地揭露,揭露的艺术在于引起学生警觉和反省。有的可用正误对比,有的可举反例反驳,有的可用诡辩来揭示矛盾。这些比简单地责怪学生不认真听讲或简单地批评“错”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