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永远是惆怅——《社戏》重读

来源 :教育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es_gig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该论文在查阅相关资料后,尝试运用文本细读以及小说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对文本做出主题新解。笔者认为鲁迅的《社戏》是借叙述者三次不同的看戏经历,来展现成年世界与童年世界、都市与乡村的极端差异,在这两对差异之中透露着作者无可奈何的惆怅。
  关键词:成年;童年;都市;乡村
  鲁迅带有回忆色彩的无论散文还是小说,可谓多之又多。王富仁在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这样说道:“往事,并不能留在作者的记忆里,大量的往事是早已被忘却了的,为什么到独有些还留在作者的记忆里,还能如此鲜明地呈现在作者的脑海里呢?这说明这些往事较之所有已经忘却的往事在事发的当时就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作者,或者给予他以外的惊喜,或者给予过他意想不到的痛苦,或者使他产生过浓厚的兴趣,或者使他感到厌恶或厌倦。”当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属于散文,真实可靠,属于鲁迅的真实回忆。而《社戏》虽说是被收在《呐喊》里的一篇小说,不一定是写实,即使是虚构,但也是在展现叙述者内心深处极其痛苦和极其舒畅的记忆,从而促使作者对之所以造成这两种极端情绪的思考。
  首先我们从文本结构和叙述视角来进行分析。
  《社戏》一文通篇运用回忆与回忆对比式的结构来展开全文。其中叙述者有三次回忆,前两次是成人视角下的都市看戏经历,后一次是儿童视角下的乡村看戏经历。文本是回忆与回忆的对比,是回忆成年看戏与回忆童年看戏的对比。这与《故乡》在回忆方法上有所不同,《故乡》只有一次回忆,就是对儿时的回忆,由叙述者的现在与叙述者的过去直接对比,来表现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童年生活的向往。而《社戏》中叙述者“我”的两次回忆则是在成年视角和童年视角之下完成的。并且对于两种视角也有地域的限制,成年视角是在都市看戏和儿童视角是在乡村看戏,因此文本就是通过这不同视角不同地域看戏时的不同感受来完成的文本结构。其中对比有二:一是成年与童年的对比;一是乡村与都市的对比。
  • 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极端差异

  鲁迅的小说诸如《故乡》还有其他一些小说则是写“我”成人之后对故乡的感受以及童年的“我”对故乡的感受,但是无论童年还是成年,两者的对象都是一样的,都是对乡村的感受。而《社戏》则不同的是成年的“我”都市看戏产生了不尽人意的感受,童年的“我”在乡村看社戏产生了极尽人意的感觉。从这来看,二者的对象是不一样,一个是都市戏,一个是乡村戏。如果我们假想成人的“我”去了乡村再看社戏,成年之后回到乡村再接触的人看到的事想必也是成年之后的伙伴,再看到的事也是成年之后的事,还会和童年的“我”再看社戏感觉一样吗?《故乡》的抒写则是一种证明,成年的闰土還是童年的那个闰土吗?反之,假如童年的“我”去都市看园子戏还会有成年之后的这种精神的创伤吗?从这点来看,看戏本身似乎并没有太大影响。当然由于都市环境和乡村环境的不同也会造成心态的不同,这点在下文会提到。笔者认为,产生重要影响的还是,成年世界与童年世界的一种巨大的差异。
  那么文本中所描述的两种世界到底是怎样一种世界呢?从成年时候看戏的细节来看,致使成年的“我”看戏的结局是“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原因当然不是因为没有座位。从文中来看,刚开始“我”还是兴致勃勃跑去戏园子,说明对此次看戏是充满希望的。接着“挨门进去”,发现中间有座位,“便挤进去”,然而得来的是冷漠的腔调:“有人,不行!”当然即使如此“我”还是没有走,“我们退到了后面”,这时“一个辫子很光的却来领我们到了侧面,指出一个地位来”。从文本叙述的座位来看,首先是位于侧面,并且“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狭到四分之三,他的脚比我的下腿要长过三分之二”,这么来看这种座位是给没有身份或是身价不高的人坐的,明显的带有尊卑之分,有歧视与看不起。至此,“我”便不能再忍耐着看下去,而是“走出了”。“我”的逃离可以说是歧视与看不起带来的自尊心受到伤害造成的。
  二、都市与乡村的对立
  在这点上,笔者着重对比分析都市与乡村的环境差异。都市的戏园子,无论是第一回看戏还是第二次看戏,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挤”。一个“挤”字在前两回看戏之中总共出现了六次,看得出来,都市戏园子的在空间感觉上给人一种拥挤压抑之感。“咚咚喤喤的响”之类的描写也是在文中反复的出现,可想都市戏园子的那种嘈杂。并且戏院长凳过狭、过长,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可能就是不舒服之类的,而“我”则“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这么看来戏园子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监狱。在这种声音极其吵闹,空间极其拥挤,坐具极其恐惧的环境之下,本来看戏是一种消遣娱乐的方式或是精神的熏陶之地,连娱乐都不能满足,反而给人带来一种沉闷的压抑之感,让人心不免浮躁不安,甚至如入地狱般的恐怖。
  而乡村世界则不一样。在叙述视角的眼里,外祖母家的平桥村是一个“离海不远,常年靠种田、打鱼为生的小村庄”,然而这座小村庄却是较少的受到世俗浸染,更多的保留着古朴自然的气息,是一方“净土”,当然也是对于来自鲁镇的“我”来说的一方“乐土”。二十年来,乡村世界更让“我”向往的当然还是那个看社戏的晚上。
  在这诗情画意的晚间乡村,即不看戏,单单欣赏这风景也是足够了的。这里的环境给人一种轻松和谐舒畅之感,不免让人的内心得到几分沉静。在“我”来看,“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
  在这种人间地狱与人间仙境的极端对比之中,笔者看到的却是作者的一种神往同时也是一种无奈和一种“醒着的梦”。
  如果细究,“我”其实是游离于城市与乡村的一个局外人。“我”的身份是鲁镇人,鲁镇其实并非真正的城市,当然也不是农村。北京相对于鲁镇来说自然是大都市,鲁镇相对于平桥村,按六一公公的话说是“大市镇”,又算得上个“小都市”。“我”似乎作为一个饱经都市生活沧桑的边缘人,来描写都市的“污浊”,乡村的美好。正所谓“旁观者清”。但是虽然这么去写,身居都市的“我”充满的依旧只是无奈,批判却又不能离开。向往又不能追寻,对于乡村的美好描写也只是一个“醒着的梦”而已。
  当然,处于“只能看病,而不能抓药”境地的作者,在选择“逃离”的同时,描写乡村的美好以寻求心理上的一种慰藉和平衡,让内心充满神往与希望。
  对于那让“我”永远铭记的内心深处的“痛”,虽然文本轻描淡写道,“此后再没有想到他,即使偶尔经过戏园,我们也漠不相关,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但成年后的“我”想起来依旧是愤激。对于心向往之的那天地,但是“却实在已经是‘远哉遥遥’”的了。
  张爱玲曾说,“回忆永远是惆怅的!愉快的使人觉得,可惜已经完了;不愉快的,想起来还是伤心”。大概也是如此吧!
  当然从这个角度去解读,未免太过悲伤。而在中学生教材选编时只选取了童年看社戏的那个部分,虽然这么选编不能从整体去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但是在对初中生认知目标、能力目标的培养上后半部分的截取也是足够的了。更重要的是情感目标的培养,教材对童年时期看社戏的选取更能让学生们发现其中的美,而非全文对比之后剩下的全是悲凉。
其他文献
一、朗读教学的迷失与回归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无论是古代还是近年来的新课改,朗读教学一直在小学低年段语文课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朗读教学的目标不明确、缺乏科学的指导方法以及评价内容不具体是现在小学语文低年级段课堂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長期以来,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的朗读方法和技巧,比如字词的重音、句子的停顿及语速的变化,甚至对学生朗读时的速度与声线提出要求,却忽视了学生对文本整体
期刊
合作学习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合作学习也属于一种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相比,它们有着许多质的不同。合作学习有以下四条特征:①有明确的小组讨论,或需解决的教学任务;②小组内成员面对面互动;③小组内有相互合作帮助的互动的气氛;④小组内人人参与,每人都有自己的职责。  一、合作学习的形式  根据学习时间
期刊
摘要:“尊重教育”指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生命成长的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性、尊重教育者、受教育者的劳动成果。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目的是通过尊重学生、尊重个性而激励创新,从而起到德育教育的目的。本文从反思现阶段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入手,通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体现尊重教育的案例分析,提出了如何在低年级学生中实施尊重教育的基本教学理念和方法。  关键字:德育;实效;尊重  一、尊重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期刊
一、倡导民主化评价  教师应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个体性,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民主式的评价,能给学生成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自信心,促使他们以愉悦的、高涨的情绪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能培养学生的自我反馈和自我评价能力,促进元认知的形成和发展。对阅读教学来说,学生有不同的感悟和不同的理解,教师不能用“标准答案”来禁锢学生的思维,应该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
期刊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这种整齐划一的国家课程满足不了社会经济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满足不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也不能完全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特色。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学校工作的主旋律。学校文化、办学特色、课程改革是主旋律下的三大课题,是新历史起点上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体现。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条件拓展课程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是当前社
期刊
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是地理学科最概括的理性知识,它们揭示了地理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反映了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本质联系与必然趋势。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梁进社[1]在《地理学的十四大原理》一书中指出“这些要义重复地出现在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我们可以将它们称之为‘原理’,即‘规律的规律’”。因此,基本原理可以认为是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它规律的基础的规律。地理原理主要在于理解,是解决和分析地理问
期刊
新课标要求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初步的语感,获得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为真实交际打下基础。英语教学作为非母语的语言教学,加强学生的听、说训练尤为重要。为此,笔者在教学的实践中做了如下几点尝试。  一、创设英语氛围进行听说训练  教师要尽可能运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创设英语交际情景,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的感受到英语语言的刺激,从而增加学生的语言实践机会
期刊
关键词:心理阴影 留守儿童 集体的温暖  内容摘要: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困扰着农村的教育发展,困扰着一部分家庭,影响到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是个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学校切实转变了教育观念,注重素质教育,努力发展特长教育,尤其是“留守儿童”的特长,更要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展,使他们也在成功中得到新的感受,同时增长才干。 在学校开展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如“体谅父母教育”活动、“感恩教育”、体育比
期刊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良好的兴趣,不仅能使人开阔视野、丰富人的知识、开发人的智力,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常常使学生难以理解,对数学望而生畏,因此不容易对数学产生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对学生培养数学兴趣的要求:提出了“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使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由此可见,如何使学生对数学产生
期刊
新课程提倡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是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法之一。它是以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为目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合作,从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实施,意义是深远的。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建立学生学习自信心;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良好的师生关系;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因材施教,注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