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也许一颗心漂泊得太久,始终靠不了别处的岸。回家的念想,随着时光流逝,随着岁月更迭,变得一天比一天更强烈!这个家,不是简单意义的小家,是能找寻到我生命脉络的老家!
溧白路,东庐山下,一条景观大道笔直而宽阔,像一根劲道十足的风筝线,不怕再高,不怕再远,也能将在外的游子们往回拉。路的两侧,格桑花舞动着婀娜的身姿,行道树列队欢迎鼓掌。家,越来越近;情,越来越怯,隐于心底厚厚的相思,此刻如泉般喷涌。
小时候,妈妈在哪里,哪里就是家;长大了,丈夫在哪里,哪里就是家;到老时,可能儿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了。家,是依靠,是归宿,更是遮风挡雨的港湾。而我们每个人尘封心中而鲜于触碰的,还有一个骨子里生了根的老家。那个家,藏着言之不尽的欢快:有着幼时蹒跚学步的谷场;有着倚墙而立高高的可以躲猫猫的稻草垛;有着老屋后一片绿茵且被风吹得沙沙响的小竹林;有着奶奶颠簸着小脚在长满了青苔的院落里匆忙来去;还有着一家人晚间赖以照明的那盏古旧的小油灯……那个家,也曾显现着难以言喻的悲哀:屋顶漏雨,山墙透风;塞满书包的山芋,永远无法塞满饥饿的肚子;上学的路泥泞而漫长;早晚各一班往返县城的班车,总因付不起钱,而一次次望车兴叹。小时候还弄不懂新娶回的婶婶为什么通红的双眼与陪嫁的新马桶一样通红?为什么四爷家六个女儿个个如花似玉,却谁也不肯嫁在村中?妈妈说:是贫穷,让每个人随时都准备着要远走高飞。留下的,自然多是伤心!
记忆中这片让我们曾经不顾一切奔逃,被誉为“西伯利亚”的故土,再也想不到,当初有多么迫切想背弃它,今天就有多么渴望靠近它!
到家了!到家了!这个家,在爸爸逝去,妈妈因工作远离,就已经再也没有了我任何名义的方寸之地。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有一种错觉:家,是发自乡音“共和”的两个字;家,是那个童年居住过叫东塘的小村庄;家,是村前那一方年代久远养育过我的小池塘。甚至,家,就是那一张张布满皱纹的老长辈们熟悉的脸。
如今的老家,有了更新的具象。虽然回家的路不止一条,但溧白路,不得不说。它是秦淮之源东庐山脚底一条丝绸般闪亮的缎带,一头寄给日新月异的溧水城,一头送达昂首奋进的白马镇,然后以延伸至几欲齐名故宫的周园,并在美丽新农村店上的繁花锦簇里驻足。路两侧苍翠欲滴的山峦,郁郁葱葱的树木,高低错落的各色小花,色彩艳丽的骑行专用道,与远处的东庐山,近旁的观音寺,构成一幅唯美的图画。有人说,南京没有一条公路像溧白路一样,可以让人们在电影般的美景和光影中穿梭。它可是南京首条绿色低碳公路干线!置身其中,骑行或自驾,享受白云的自由和蓝天的清新,心情自然无比轻松惬意。无论回家,还是出门,上宁杭高速,还是去城际铁路溧水站,全程都只需十几二十分钟,便眨眼而至。老家的县城上班族每天早出晚归,几乎成了常态。就是留守家里的老人,也不会像从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公交车、旅游专线连续不断,车资极少或免票。老人们进城溜达,只要腿脚利落,上了车就可以东西南北。而今这条路,让回家早已没有了距离!
白马国家农业科技园,坐落老家的附近,更是溧白路回家必经的亮点。它矗立我们曾经上学以脚丈量的贫瘠土地上,壮观而又夺目。走过白马农业科技园,转瞬就到周园。每每从电视里传来:北有故宫,南有周园的旅游宣传词,眼底的温柔情不自禁随着它肆意流淌。周园与祖居的村子隔路相望。周园坐落的地方,是儿时的粮仓。麦苗、水稻曾经就在那一片土地一年年绿了又黄;童年的书声琅琅,欢快游戏也是在那一片土地渐行渐远,长成了现在享誉全国展露古韵遗风的徽派模样。周园,目前是中国最大的私人收藏馆,由英国华人周贺桐出资建设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佛教文化与徽派建筑为主题,汇集众多石雕、木雕、玉雕、古床、古典家具、佛像、壁画等综合性的古代文化艺术品。有令人咂舌的占地30平方米的红木床王,据说是末代皇帝溥仪的龙榻;有树龄3000年的独木桌王;有重达6.5吨的龙凤砚台,珍稀的红豆杉茶海,还有大大小小4000余尊石刻佛像,2000多平米的大型精美手绘壁画等等价值不菲的藏品,汇聚了周家五代人的心血与资产。第一次走进周园,几乎所有人都和我一样惊叹不已!被它雕龙画凤的四柱三楼檐三门震撼;被它如意形布局的院落吸引;被它众多昂贵稀有精致的藏品惊叹;被形态各异材质不同的石刻千佛折服!連祖籍溧水的表演艺术家濮存昕也在此留下过足迹,徜徉于千佛廊,流连于百床馆,在周家大院的大戏台品茶、看戏、听曲。可见,旧时溧水传言“西伯利亚”的恶名,已然被“南有周园”的盛名取代。但凡提到“周园”,乡人会情不自禁把嗓门提高八度:那儿,就是我家!
紧邻周园的墙外,新农村“店上”,与我们村最近。小时候的记忆里,村落不大,人家不多。似乎都沾点亲,带点故。家家也都和我们一样穷得叮当响。有一年冬天,爷爷背着我晚归,只见店上村火光冲天,人声鼎沸。失火了!失火了!我以为,没有房子,没有家,是多么痛不欲生的一件事。过后,听大人说,房主家里根本没东西烧,只要人没事,就是万幸。烧掉的草房重搭就行了。足见其穷,连悲哀都省了。如今的店上村,格桑花引领我走遍全村;家家户户楼房青砖小瓦;农副产品随季上市;特色民俗街区淘宝铺各异;农家乐里觥筹交错不停……最喜欢停在老同学的庭院,两棵高大的夫妻树交缠,浓荫蔽日;两进宽阔的院落,清爽而敞亮;青苔绿衣的奶奶辈的古老土坯围墙,年代感颇强。房屋,前一排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父辈们盖的砖混瓦房,后一排是孝顺儿女为父母建造的混凝土新屋。新与旧,留下历史变迁的影子,显得如此统一与和谐。古稀之年淳朴的叔叔阿姨庭院里穿梭,忙着在树下支桌倒茶;中年的我们望着参天的树冠,回首当年;身后探头探脑的娃娃,嬉戏笑闹。老家的理想模样,就应该是这样!老,有老的怡然,新,有新的欢畅!
一脚踏入对面笔直的西行村路,我的泪,刹那间盈满眼眶。那是根的方向,是我生命来时的方向。一排排,一栋栋的楼房错落有致;锃亮大气的铁门把庭院护好,葡萄藤、牵牛花围栏上凌空缠绕;小车卧在庭院,像随时待命的士兵。虽及不上新农村的整体美感,却有着血脉至亲包裹的深情。小叔把鱼虾起水,婶婶在灶膛杀鸡生火做饭,堂弟抱着娃娃和我逗趣,哈巴狗在脚底撒欢……家,已不是儿时的旧家;家,还是儿女们一心向往惦念的老家!
魂牵梦萦的老家啊,年龄长一岁,思念就长十分!回程的路旁,田地一片片青绿,密密匝匝的庄稼,肆意闯进我的眼帘,扑进我的心怀!正是芝麻开花时,节节向上,向上……开在我心里,开在我梦里!
溧白路,东庐山下,一条景观大道笔直而宽阔,像一根劲道十足的风筝线,不怕再高,不怕再远,也能将在外的游子们往回拉。路的两侧,格桑花舞动着婀娜的身姿,行道树列队欢迎鼓掌。家,越来越近;情,越来越怯,隐于心底厚厚的相思,此刻如泉般喷涌。
小时候,妈妈在哪里,哪里就是家;长大了,丈夫在哪里,哪里就是家;到老时,可能儿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了。家,是依靠,是归宿,更是遮风挡雨的港湾。而我们每个人尘封心中而鲜于触碰的,还有一个骨子里生了根的老家。那个家,藏着言之不尽的欢快:有着幼时蹒跚学步的谷场;有着倚墙而立高高的可以躲猫猫的稻草垛;有着老屋后一片绿茵且被风吹得沙沙响的小竹林;有着奶奶颠簸着小脚在长满了青苔的院落里匆忙来去;还有着一家人晚间赖以照明的那盏古旧的小油灯……那个家,也曾显现着难以言喻的悲哀:屋顶漏雨,山墙透风;塞满书包的山芋,永远无法塞满饥饿的肚子;上学的路泥泞而漫长;早晚各一班往返县城的班车,总因付不起钱,而一次次望车兴叹。小时候还弄不懂新娶回的婶婶为什么通红的双眼与陪嫁的新马桶一样通红?为什么四爷家六个女儿个个如花似玉,却谁也不肯嫁在村中?妈妈说:是贫穷,让每个人随时都准备着要远走高飞。留下的,自然多是伤心!
记忆中这片让我们曾经不顾一切奔逃,被誉为“西伯利亚”的故土,再也想不到,当初有多么迫切想背弃它,今天就有多么渴望靠近它!
到家了!到家了!这个家,在爸爸逝去,妈妈因工作远离,就已经再也没有了我任何名义的方寸之地。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有一种错觉:家,是发自乡音“共和”的两个字;家,是那个童年居住过叫东塘的小村庄;家,是村前那一方年代久远养育过我的小池塘。甚至,家,就是那一张张布满皱纹的老长辈们熟悉的脸。
如今的老家,有了更新的具象。虽然回家的路不止一条,但溧白路,不得不说。它是秦淮之源东庐山脚底一条丝绸般闪亮的缎带,一头寄给日新月异的溧水城,一头送达昂首奋进的白马镇,然后以延伸至几欲齐名故宫的周园,并在美丽新农村店上的繁花锦簇里驻足。路两侧苍翠欲滴的山峦,郁郁葱葱的树木,高低错落的各色小花,色彩艳丽的骑行专用道,与远处的东庐山,近旁的观音寺,构成一幅唯美的图画。有人说,南京没有一条公路像溧白路一样,可以让人们在电影般的美景和光影中穿梭。它可是南京首条绿色低碳公路干线!置身其中,骑行或自驾,享受白云的自由和蓝天的清新,心情自然无比轻松惬意。无论回家,还是出门,上宁杭高速,还是去城际铁路溧水站,全程都只需十几二十分钟,便眨眼而至。老家的县城上班族每天早出晚归,几乎成了常态。就是留守家里的老人,也不会像从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公交车、旅游专线连续不断,车资极少或免票。老人们进城溜达,只要腿脚利落,上了车就可以东西南北。而今这条路,让回家早已没有了距离!
白马国家农业科技园,坐落老家的附近,更是溧白路回家必经的亮点。它矗立我们曾经上学以脚丈量的贫瘠土地上,壮观而又夺目。走过白马农业科技园,转瞬就到周园。每每从电视里传来:北有故宫,南有周园的旅游宣传词,眼底的温柔情不自禁随着它肆意流淌。周园与祖居的村子隔路相望。周园坐落的地方,是儿时的粮仓。麦苗、水稻曾经就在那一片土地一年年绿了又黄;童年的书声琅琅,欢快游戏也是在那一片土地渐行渐远,长成了现在享誉全国展露古韵遗风的徽派模样。周园,目前是中国最大的私人收藏馆,由英国华人周贺桐出资建设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佛教文化与徽派建筑为主题,汇集众多石雕、木雕、玉雕、古床、古典家具、佛像、壁画等综合性的古代文化艺术品。有令人咂舌的占地30平方米的红木床王,据说是末代皇帝溥仪的龙榻;有树龄3000年的独木桌王;有重达6.5吨的龙凤砚台,珍稀的红豆杉茶海,还有大大小小4000余尊石刻佛像,2000多平米的大型精美手绘壁画等等价值不菲的藏品,汇聚了周家五代人的心血与资产。第一次走进周园,几乎所有人都和我一样惊叹不已!被它雕龙画凤的四柱三楼檐三门震撼;被它如意形布局的院落吸引;被它众多昂贵稀有精致的藏品惊叹;被形态各异材质不同的石刻千佛折服!連祖籍溧水的表演艺术家濮存昕也在此留下过足迹,徜徉于千佛廊,流连于百床馆,在周家大院的大戏台品茶、看戏、听曲。可见,旧时溧水传言“西伯利亚”的恶名,已然被“南有周园”的盛名取代。但凡提到“周园”,乡人会情不自禁把嗓门提高八度:那儿,就是我家!
紧邻周园的墙外,新农村“店上”,与我们村最近。小时候的记忆里,村落不大,人家不多。似乎都沾点亲,带点故。家家也都和我们一样穷得叮当响。有一年冬天,爷爷背着我晚归,只见店上村火光冲天,人声鼎沸。失火了!失火了!我以为,没有房子,没有家,是多么痛不欲生的一件事。过后,听大人说,房主家里根本没东西烧,只要人没事,就是万幸。烧掉的草房重搭就行了。足见其穷,连悲哀都省了。如今的店上村,格桑花引领我走遍全村;家家户户楼房青砖小瓦;农副产品随季上市;特色民俗街区淘宝铺各异;农家乐里觥筹交错不停……最喜欢停在老同学的庭院,两棵高大的夫妻树交缠,浓荫蔽日;两进宽阔的院落,清爽而敞亮;青苔绿衣的奶奶辈的古老土坯围墙,年代感颇强。房屋,前一排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父辈们盖的砖混瓦房,后一排是孝顺儿女为父母建造的混凝土新屋。新与旧,留下历史变迁的影子,显得如此统一与和谐。古稀之年淳朴的叔叔阿姨庭院里穿梭,忙着在树下支桌倒茶;中年的我们望着参天的树冠,回首当年;身后探头探脑的娃娃,嬉戏笑闹。老家的理想模样,就应该是这样!老,有老的怡然,新,有新的欢畅!
一脚踏入对面笔直的西行村路,我的泪,刹那间盈满眼眶。那是根的方向,是我生命来时的方向。一排排,一栋栋的楼房错落有致;锃亮大气的铁门把庭院护好,葡萄藤、牵牛花围栏上凌空缠绕;小车卧在庭院,像随时待命的士兵。虽及不上新农村的整体美感,却有着血脉至亲包裹的深情。小叔把鱼虾起水,婶婶在灶膛杀鸡生火做饭,堂弟抱着娃娃和我逗趣,哈巴狗在脚底撒欢……家,已不是儿时的旧家;家,还是儿女们一心向往惦念的老家!
魂牵梦萦的老家啊,年龄长一岁,思念就长十分!回程的路旁,田地一片片青绿,密密匝匝的庄稼,肆意闯进我的眼帘,扑进我的心怀!正是芝麻开花时,节节向上,向上……开在我心里,开在我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