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传播下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zcz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主要从新媒体传播的角度着手,探索了如何有效地解决新媒体传播技术传承和发展云南省西双版纳的优质非物质文化遗产泼水节这一民俗节日,促使相关文化得到更好传承与发展,为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新媒体;非物质文化遗产;泼水节;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4-0067-02
  傣族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有着极为优秀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泼水节的起源、传播以及发展,节日期间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等等,包含有大量的人文与历史信息。泼水节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还是加深民族情感的纽带。当前时代,随着新媒体的推广和应用,其在各类民俗文化传承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泼水节,也可以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作用使其得到更好传承与发展。
  一、傣族泼水节的概况
  当前傣族人民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是傣族人民的主要聚集区之一。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水在傣族文化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水在傣族人民的文化中可谓是无处不在的,泼水节就是傣族人民的重要节日之一,从其字面意思来看,就可以发现该民俗节日与水有关。关于泼水节的由来有着多种多样的美丽传说,经过数百年的演化发展,泼水节逐渐发展成为傣族人民最为重要的节日,与汉族人民的春节相差不大,其也被看作是傣族的新年,在傣历的六月至七月间举行,也就是公历清明时节后,泼水节的持续时间比较长,通常3-7天,在这期间将会举行多种多样的活动,并非只是简单地拿着水盆或者其他容器互相泼水,除了传统的泼水活动外,人们载歌载舞聚集在一起,青年男女在泼水节上彼此倾心则会约会,此外人们还会互相拜年、堆沙佛塔等等。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傣族人民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不断丰富,泼水节也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其活动内容不断丰富。
  二、泼水节在傣族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一)泼水节是傣族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
  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最为直接、有效的传承载体,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说,民族节日期间通常都会有各种传统的民俗活动开展,比如说春节贴春联、拜年;清明节扫墓祭祖、追思先人;端午节包粽子、划龙舟等等。通过这些特殊的民族节日,人们得以对本民族的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对于傣族人民来说,泼水节的意义重大,不亚于汉族人民的春节。民族特色浓厚的泼水节,包含有大量与傣族人民有关的历史以及人文信息,其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傣族的宗教信仰、审美、音乐、舞蹈以及饮食、服饰等多方面的文化,节日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傣族人民特有的文化得以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与此同时,泼水节也为人们了解、认识和研究傣族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窗口。
  (二)泼水节是加深傣族民族情感的纽带
  傣族人民淳朴、善良、热情好客。在泼水节到来的时候,节日将聚居在各个村落的傣族人民迅速地聚集在一起,人们盛装出席挑着清泉圣水,聚集到佛寺浴佛,之后则会以采摘的花枝树叶沾水,互相喷洒,互道祝福。人们在泼水的过程中,享受着水的洗礼与祝福。除了泼水之外,在泼水节还有赛龙舟、放高升、孔明灯、赶摆、歌舞表演以及巡游等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这些丰富多彩的节庆民俗活动有效丰富了居民的生活,与此同时,对于人们了解和认识优秀的民族文化也有重要的帮助,对于增加民族友谊、促进民族团结,加深民族感情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帮助。
  (三)泼水节是促进傣族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云南省是我国的旅游大省,旅游业为当地的创收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助力,而西双版纳地区则因为少数民族众多,民族风情浓厚,深受外地游客的喜欢。许多游客对于傣族泼水节虽未亲历,但是却早有耳闻,比如说,许多人对泼水节的了解来源于小学时学习的课文《难忘的泼水节》。泼水节的历史渊源悠久,现如今其已经发展成为了傣族人民最重视的节日之一,在泼水节期间将会开展多种多样的民俗活动,传承和发展泼水节,可以帮助更多来到西双版纳旅游的游客了解傣族的民俗文化特点,同时借助富有趣味性的民俗节日也可以有效地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吸引更多游客前往当地旅游,这对于当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进步有着极为重要的帮助。
  三、非物资文化遗产泼水节新时代的傳承发展困境
  (一)泼水节传统文化削弱
  泼水节作为傣族人民重要的传统文化,其早在2006年就已经入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民俗文化全面客观地展现了傣族的水文化、宗教以及民俗文化,对于傣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云南省当地对于该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发展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但随着社会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泼水节被更多人所熟知,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其传统文化内涵也悄然发生了新的变化。首先,在过去人们之所以庆祝泼水节,其寓意和内涵往往比较深刻,比如说,人们希望通过泼水将烦恼、疾病和灾祸带走,迎接健康、幸福等等。而现如今,泼水节的传统文化内涵则不断被削弱,泼水节的娱乐性特点被不断放大,如许多前往西双版纳地区旅游的游客乐于参加泼水节,只是因为这一节日新颖有趣,自己此前从未体验过,但是其对于泼水节的起源、历史以及文化等可以说是一无所知。而当地的部分旅游景点,为了更好吸引游客注意力,也会将泼水节作为宣传的噱头,泼水节不再只是在固定的时间开展,其发展成为部分旅游景点的常驻项目,“泼水节”活动的开展次数虽然越来越频繁,但是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却没有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
  (二)泼水节商业气息浓厚
  作为傣族的民族文化象征泼水节是一项极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对于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及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西双版纳地区逐渐发展成为旅游胜地之一,当地每年承载大量游客,新兴的商业文化对于传统的民俗文化也产生了巨大冲击和影响。泼水节的商业化特色日趋明显,为了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展现自身的特色,当地的诸多旅游景点将泼水节制作成为了常规演出节目,泼水节在某些景区可以说是每日的常规活动,但是这种千篇一律的泼水节活动,显然无法有效传承和发展传统泼水节活动中所蕴藏的人文以及文化内核,也削弱了游客对于泼水节的期待和好奇心,其对于泼水节这一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健康传承与发展也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四、新媒体支持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泼水节的传承与发展
  为了更好解决当前泼水节这一傣族传统民俗文化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使得优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发展,本文尝试从新媒体的角度入手,分析如何更好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作用与优势,扩大泼水节的影响力,使其得到更好传承与发展,其具体策略如下:
  (一)借助新媒体实现传承群体的民族化
  傣族泼水节的主要传承人是特定的浴佛中的僧人和赞哈,其一直都存在有传承人单一的问题。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则可以逐步实现传承群体的民族化。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之下,时空的局限被打破,人们得以更好地进行交流和沟通,民族文化在此过程中也不断地碰撞和交流。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说,其文化发展都不可能是封闭式的,否则相关文化必将会被历史所淘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傣族泼水节的传承人不可能只是局限在僧人以及赞哈身上,而要想使得相关文化更好传承就可以积极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作用优势,借助新媒体推广泼水节文化,促使更多人了解和认识该问题。
  (二)借助新媒体实现传播方式的多样性
  新媒体背景下,民族传统节日的传播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其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比如说,在过去泼水节只能在当地传播,被当地居民所了解。但是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之下,人们可以借助手中的电子设备在泼水节活动实施期间,记录泼水节期间的一系列特色活动,促使更多人了解和认识泼水节这一民俗文化的深层次内涵,人们可以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入手,全方位地感受泼水节的魅力,这样的话必然能够有效地提升泼水节的影响力,吸引更多受众的注意。
  (三)借助新媒体技术实现传承内容的多元化
  傣族泼水节之所以能够长久地传承和发展下去,吸引诸多游客的注意力,不仅是因为其传播方式多样、传播渠道广,更为重要的是其本身就具备特殊的文化精髓,其是傣族文化的集大成和符号。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之下,傣族泼水节中的一系列文化得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文化的特色借助新媒体能够更好凸显,这对于泼水节的传承与发展都有着较大的帮助。
  总之,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对于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其要想获得更好传承与发展,扩大自身影响力,使得自身生生不息,就必须要积极拥抱新技术和新方法,新媒体技术有效地扩大了泼水节的传播人群、丰富传播方式,使得传播内容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未来要想更好地推进泼水节的传承与发展,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地挖掘新技术的作用与优势。
  参考文献:
  [1]黎沫君,刀微,查禄慧.云南德宏傣族泼水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17):203-206.
  [2]丁有鹏,杨文杰.云南傣族泼水节场域中民俗体育的社会学解读[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20,39(03):122-124.
  [3]石奕洁.传统文化的整合与建构[D].云南大学,2019.
  [4]蚌小云.德宏傣族泼水节文化的基本特征[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7(05):63-66.
  作者简介:
  王之一,第一作者,女,汉族,本科,研究方向:民俗文化、文化传承保护。
  郭倩,第二作者,女,汉族,本科,研究方向:民俗文化、文化传承保护。
  趙梓淇,女,满族,本科,研究方向:民俗文化、文化传承保护。
其他文献
【摘要】 《山海经》从定性上一般被认为是上古神话的总集。随着袁珂“广义神话”概念的提出,有关神话与仙话讨论的热度一直有增无减。而仙话在明清神魔小说的神仙体系构建上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总结梳理《山海经》中的仙话思维的核心模式——不死、飞升,并在此基础上发现其对《西游记》的神仙体系建构的影响要素——不死、修炼、服药及山岳信仰,从而得出这些要素在法力和身份地位方面建构起《西游记》神仙体系的结论。
期刊
【摘要】 孝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之一,因此一直以来中华文化特别注重孝。孝作为一种伦理道德规范对每个民族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蒙古民族接受儒家孝思想后,也发展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孝伦理思想,因此,汉、蒙两个民族孝伦理思想有其各自的特点。  【关键词】 孝;礼;忠;亲;异同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4-0050-02  一、
期刊
【摘要】 个人内心修养是中西方哲学的关注焦点之一,亚里士多德和孟子关于“善”的讨论因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应运而生,与国家的政治和政体相联系。亚里士多德倡导善政,涵盖了伦理和治理两个方面的内容,伦理是治理的基础、目标和标准,治理是伦理的实施和载体。国家的目的是实现善,为了使人们过上优质的生活,在政治中得到享受和满足。孟子的“性善论”,是传统儒家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是与心连在一起而加以论述的,“性善”的“
期刊
【摘要】 在历史背景下的笛卡尔需要点燃理性的火炬,重建哲学之塔。因此笛卡尔另辟蹊径,以否定的、怀疑的方式来证明那些不证自明、毫无疑问的东西。笛卡尔的丰富哲学思想被称为哲学的革命,他把几何学的方法引入哲学,把“我思故我在”的思想作为形而上学的第一原则,开创了现代哲学的先河。当大家从当代的角度来思考笛卡尔的形而上学,特别是“我思故我在”作为第一形而上学原则时,对“我思”和“我是”的内涵进行分析,不只是
期刊
【摘要】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大量的篇幅阐述了生态思想,文章主要讲述了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来源依据、主要内容,彰顯了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深刻性,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构建美丽中国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生态思想;现实价值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4-0054-0
期刊
【摘要】 撒尔荷作为土家族独有的丧葬仪式,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它记录了祖先生活的画面,是对土家族文化遗存的传承,反映出土家族人对于生命的达观态度。撒尔荷的这些特质对于现代文化有着重要而积极的影响,对当代丧葬文化也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 土家族;撒尔荷 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4-0061-02  基金项
期刊
【摘要】 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在法律和政策的支持下,博物馆文创产品已日益成为博物馆对外宣传的重要一环,它的设计、种类、质量乃至于销售渠道和受众面较之以往都有了很大进步。河南博物院推出“考古盲盒”文创产品,将考古学探索未知的特性与盲盒消费的随机性与不确定性紧密结合,是一次成功探索,并对河南博物院和地域文化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  【关键词】 博物馆;文创产品;考古盲盒  【中图分类号】G269
期刊
【摘要】 “礼乐”教化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之一,自孔子伊始,儒家即重视礼乐在个体修身和社会和谐中的教化作用。与孔、孟讲人性善不同,战国后期的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人之性善是生于“伪”,进而人的道德人格的养成需通过不断的习师法、积礼义而所得。外在的礼乐,礼仪皆是“伪”之所在;另一方面,荀子将礼乐作为个体修身养性的手段与内容而特别重视,他以“礼乐”涵养人之心性成就德性自我,造就治世的方式,与其所倡导
期刊
【摘要】 清代规定,科举中式年满六十周年的耄耋老人即可重赴该科乡试鹿鸣宴。作为“满汉四相”之一的潘世恩在耄耋之年也再次参加了这一筵宴。鹿鸣宴对朝廷而言具有多重政治意义,对于再次参加鹿鸣宴的耄耋举人而言更是一种莫大的荣耀。  【关键词】 清代;重赴鹿鸣宴;潘世恩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4-0063-02  潘世恩(17
期刊
【摘要】 我国地大物博,茶叶种类繁多,不同的茶叶类型都与当地的地理、自然、人文有着重要的关联,随着茶叶的不断发展,也逐渐形成了我国历史悠久的茶文化。茶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它不仅仅是物质文明的产物,更是一种精神文明的体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新时代多元背景下,经济、文化、科技、信息、网络等都在进行交流融合。茶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文化内涵特征突出,茶文化的发展同样可以呈现包容多元的状态,从而实现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