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级管理就是从小处做大文章,从做中成形成规、润品立德。教师要把问题看淡一点,原因找深一点,学会读心,扬长避短,让错误之花嫁接于正确的枝干上同样绽放,帮助每个幼儿在共性道路上走出属于自己的个性成长轨迹。
一、扬长避短——你的缺点改掉了,真不错!
(一)具体案例
明明是我们班个子最高、胆子最大、精力最充沛的孩子。在课堂活动中每当我提问时,他总是不举手就大声嚷嚷;在区域活动时,经常带着一群男孩子模仿奥特曼等动画片里的武打动作,东打西杀,让人很是担心,老怕出差错;平时总有幼儿来告他的状,说他打人。以前一直采用批评的方式,问他为什么要打人,告诉他打人不对,应该怎么怎么做。刚开始效果还不错,批评后他能够平静一两天,可到后来,批评的作用慢慢减弱了。我想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既影响到班里其他幼儿的学习生活,更是对明明的不负责任。于是我上网查阅了大量资料,每天认真观察明明的一举一动,分析原因,最终决定采用以长补短的策略,顺势引导改变他,他忙着帮这帮那,也就没时间淘气捣蛋了,短处慢慢得到克服。半年下来,他变成了班上的小骨干。
(二)案例分析
明明虽然在课堂上缺乏自律,但不可否认他具备很强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如按常规出牌,就是让他少说话、不乱说话、少动,这样就会束缚住他的个性,遏制创造力发展,“一刀切”式的教育方式只会让孩子变得一模一样,甚至催生极度反抗的心理。如换种思路,反其道行之,恰当利用好他的这些优势,把好插嘴转化为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发言,既锻炼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活跃他的思维;把好动转化为热心为同伴服务,把打人变成约束自己争做小老师,发挥自我服务能力和号召力强的特点,让他在尝试管理同伴、服务同伴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受一些集体常规,不知不觉中学会自我约束,水到渠成地养成好的习惯,这样的教育方式体现了“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理念,能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对策建议
1.找出错误背后的“美丽”原因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常会遇到许多类似问题。但对于每一个幼儿来说,他们的“出格”行为是有原因的,如一味立于成人的视角,仅凭主观判断,往往会误解孩子,强迫式地告诉他们如何做是治标不治本的。但如果换位于孩子的角度,走到孩子身边耐心地观察和了解,找到幼儿产生出格行为的个体特性,在尊重他们个性的前提下进行行为互换,扬长补短,引入正格,那么不足也会闪闪发光。学会当个伯乐,读懂幼儿的心理,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实践、体验、理解,以前大家眼中的“坏孩子”都会变成可造之才。
2.把每一个幼儿都装在心里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特个体,会因年龄、生活经验、个人情绪、健康水平等状况而表现出不同的发展水平。在实施班级管理中顾及幼儿的个体差异,教师要尽量做到熟悉每一个幼儿,不用划一的标准要求所有幼儿,根据幼儿不同的现实表现“区别对待”,量体裁衣,“对症”施教,让每个幼儿在共同发展的道路上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成长轨迹。
3.扮演好“老顽童”的角色
幼儿和成年人一样,同样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如果老师只站在成人的角度看待幼儿,采取简单说教方式解决问题,就会觉得幼儿有许多“刺眼”的行为,让幼儿感到老师不是他们“一伙的”,导致教和学分离、断点,效果自然不持久。所以无论幼儿所做的事是对是错,老师都要站在幼儿的一边,融入他们中间,展现自己活泼的一面,用幼儿般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少一些斥责,多一些理解,以同伴的身份帮助幼儿通过产生内力、克服不足,这样会更有利于他们终身成长。
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可顺利解决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二、小鬼当家——你们真负责,好样的!
(一)具体案例
新班级的孩子缺乏自控力,常把玩具材料到处乱扔。针对这一情况,我采用物品分区、“小管家”负责的管理办法,把活动区分成建筑、毛巾、图书等多个区,设计图标,每周一上午和幼儿一起评选“小管家”,由他们具体负责管理各区,他们都很看得起教师分配的工作,干起活来并不亚于老师,带领本区幼儿整理积木,检查毛巾收挂和图书取放情况,及时提醒别的小朋友将毛巾挂好,制止撕书行为,要求修补破书,等等。到了周五,再和幼儿共同评出优秀的小管家,奖励大红花,然后重新评选各区的新管家。这样一来,我们班变得很整洁,物品摆放合理,无论幼儿还是老师存取东西都成了一件轻松简单的事,班上的日常琐碎小事明显减少。
(二)案例分析
如果长期由老师指着幼儿做,幼儿处于被动地位,依赖性和等待性会逐渐增强,形成“听老师的”的潜意识,做什么事都缺少主观能动性和个性思考。“师控”只能控制现象,无法提高幼儿的自控能力和创造力。幼儿是班级管理的主人,主体意识的形成需要老师放权培育。把班里的事情分配给幼儿管理,适时加以引导启发,既让他们得到锻炼,又培养他们的责任心,使班级井井有条,以前需要老师天天重复提醒的事情都很轻松地解决。温室中的花朵总是要经历风吹雨打的,相信幼儿,他们会变得跟老师一样出色。
(三)对策建议
1.为每个幼儿创造均等的锻炼机会
幼儿的创造力是锻炼出来的。老师和家长总感觉现在的孩子不懂事、长不大,那是因为缺少学习锻炼的机会。老师要创造机会,把幼儿可以做的交给幼儿做,暂时做不到的慢慢放手让幼儿一步步去做,给幼儿成长的空间,让他们与同伴一起劳动,学会合作,锻炼能力,培养责任心,都成为老师身边出色的小助手。
2.為幼儿制造能促其思考的“难题”
日本有句很流行的谚语:“如果疼爱孩子,就让他去旅行吧!”这句话道出了如何给孩子制造思考的“难题”,锻炼孩子的思维和受挫能力。孩子只有在遭遇挫折的时候,才能充分发挥大脑的思考力,进而拿起思考的利剑发现自身的缺点和提升自己应对困难的能力。 3.不要轻易用“结论”帮助幼儿
在美国,当孩子跌倒时,家长只向孩子说一两句话,让他们自己站起来;在非洲有些部落,母亲干脆模仿孩子也跌倒,然后引导孩子自己如何站起来,更不会用手扶起他们。他们更注重身教的作用,给孩子思考的机会和自行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孩子有了自己独立思考的机会,才能形成思考和创新的能力。所以,孩子遇到困难时才是锻炼孩子思考的绝佳机会,引导孩子找到解决困难的正确方法才是最长效的教育。
4.指导幼儿学会分工与合作
分工和合作是幼儿适应集体生活必须学会的一个方面,也是现代社会成员不可缺少的重要能力之一。对于幼儿来说,在游戏、学习、生活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作用。一是创造物质、精神环境,为幼儿营造积极与他人互动、合作的良好环境和氛围,鼓励幼儿敢于合作、乐于合作;二是设计以合作为主题的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識,引导幼儿学会交往,练习合作,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三是创造多种机会,如一起拼图、搭积木、作画、看图书、跳皮筋等,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四是及时鼓励、合理评价,强化合作性行为。
三、权利平等——你们都是好法官,祝贺你们!
(一)具体案例
小孩子之间经常会发生磕磕碰碰的事,每天都有向我告状的。为此,我邀请小朋友一起制订了一份规则,便于幼儿记住,就画出图形表示。如“拳头”的图形代表打人、推人,“书本”图形代表撕毁图书,扔图书,卷图书,“嘴巴”图形代表骂人,吃东西时说话等不文明用语的等。自规则实施以后,每天都安排一个小老师观察记录,一开始并不写上学号,但小老师或大老师提醒后还不改正的就要写上去。如果在一天活动中受到老师表扬的,就可以将功抵过去掉他的学号。通过轮流当小老师互相监督,孩子们逐渐自觉起来,我断的官司明显少了。
(二)案例分析
本案例中有两处有力的促进点:一是幼儿参与了班级常规的制定,他们对规则的理解不是从听老师说开始的,而是来源于自己的思考和与同伴的讨论,规则自然铭记于心,这种成就感很顺理成章地转移到行为跟进上;二是轮流监督、逐步内化,监督别人必定得从监督自己做起,做好了方能服众,做不好将失去发言权,这种自觉与监督他人自觉并进的方式比老师的一言堂更适合幼儿管理。
(三)对策建议
1.让幼儿参与班级常规的制定
实践证明,幼儿自己出的主意比老师提的意见更有说服力,他们更愿意遵守。幼儿虽小,但也有一定的明辨是非能力,他们出的主意和想的办法或许在成人眼中显得很“小儿科”,但这是孩子通过思考协商后达成的规则,他们理解起来更容易。
2.给幼儿练习与实践的机会
幼儿对规则的内化与把握是在一次又一次实践中完成,并在反复实践中强化,进而逐步形成良好的班级常规。规则制订后,幼儿便会自动地相互督促,无需老师过多干预和管理。
每天,当你身处天真活泼的小孩中,都会发现不少奇妙的趣事,随手拈来些许经验,就如捡到颗颗美丽晶莹的珍珠,令人久久回味和遐想无限。它是智慧的花朵,是活学活用的方法,是小事情里的大道理,更是花开时美妙的乐曲;它,很平凡,也很实在。就让这条清澈的溪水,静静地在心底流淌。
一、扬长避短——你的缺点改掉了,真不错!
(一)具体案例
明明是我们班个子最高、胆子最大、精力最充沛的孩子。在课堂活动中每当我提问时,他总是不举手就大声嚷嚷;在区域活动时,经常带着一群男孩子模仿奥特曼等动画片里的武打动作,东打西杀,让人很是担心,老怕出差错;平时总有幼儿来告他的状,说他打人。以前一直采用批评的方式,问他为什么要打人,告诉他打人不对,应该怎么怎么做。刚开始效果还不错,批评后他能够平静一两天,可到后来,批评的作用慢慢减弱了。我想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既影响到班里其他幼儿的学习生活,更是对明明的不负责任。于是我上网查阅了大量资料,每天认真观察明明的一举一动,分析原因,最终决定采用以长补短的策略,顺势引导改变他,他忙着帮这帮那,也就没时间淘气捣蛋了,短处慢慢得到克服。半年下来,他变成了班上的小骨干。
(二)案例分析
明明虽然在课堂上缺乏自律,但不可否认他具备很强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如按常规出牌,就是让他少说话、不乱说话、少动,这样就会束缚住他的个性,遏制创造力发展,“一刀切”式的教育方式只会让孩子变得一模一样,甚至催生极度反抗的心理。如换种思路,反其道行之,恰当利用好他的这些优势,把好插嘴转化为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发言,既锻炼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活跃他的思维;把好动转化为热心为同伴服务,把打人变成约束自己争做小老师,发挥自我服务能力和号召力强的特点,让他在尝试管理同伴、服务同伴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受一些集体常规,不知不觉中学会自我约束,水到渠成地养成好的习惯,这样的教育方式体现了“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理念,能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对策建议
1.找出错误背后的“美丽”原因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常会遇到许多类似问题。但对于每一个幼儿来说,他们的“出格”行为是有原因的,如一味立于成人的视角,仅凭主观判断,往往会误解孩子,强迫式地告诉他们如何做是治标不治本的。但如果换位于孩子的角度,走到孩子身边耐心地观察和了解,找到幼儿产生出格行为的个体特性,在尊重他们个性的前提下进行行为互换,扬长补短,引入正格,那么不足也会闪闪发光。学会当个伯乐,读懂幼儿的心理,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实践、体验、理解,以前大家眼中的“坏孩子”都会变成可造之才。
2.把每一个幼儿都装在心里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特个体,会因年龄、生活经验、个人情绪、健康水平等状况而表现出不同的发展水平。在实施班级管理中顾及幼儿的个体差异,教师要尽量做到熟悉每一个幼儿,不用划一的标准要求所有幼儿,根据幼儿不同的现实表现“区别对待”,量体裁衣,“对症”施教,让每个幼儿在共同发展的道路上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成长轨迹。
3.扮演好“老顽童”的角色
幼儿和成年人一样,同样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如果老师只站在成人的角度看待幼儿,采取简单说教方式解决问题,就会觉得幼儿有许多“刺眼”的行为,让幼儿感到老师不是他们“一伙的”,导致教和学分离、断点,效果自然不持久。所以无论幼儿所做的事是对是错,老师都要站在幼儿的一边,融入他们中间,展现自己活泼的一面,用幼儿般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少一些斥责,多一些理解,以同伴的身份帮助幼儿通过产生内力、克服不足,这样会更有利于他们终身成长。
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可顺利解决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二、小鬼当家——你们真负责,好样的!
(一)具体案例
新班级的孩子缺乏自控力,常把玩具材料到处乱扔。针对这一情况,我采用物品分区、“小管家”负责的管理办法,把活动区分成建筑、毛巾、图书等多个区,设计图标,每周一上午和幼儿一起评选“小管家”,由他们具体负责管理各区,他们都很看得起教师分配的工作,干起活来并不亚于老师,带领本区幼儿整理积木,检查毛巾收挂和图书取放情况,及时提醒别的小朋友将毛巾挂好,制止撕书行为,要求修补破书,等等。到了周五,再和幼儿共同评出优秀的小管家,奖励大红花,然后重新评选各区的新管家。这样一来,我们班变得很整洁,物品摆放合理,无论幼儿还是老师存取东西都成了一件轻松简单的事,班上的日常琐碎小事明显减少。
(二)案例分析
如果长期由老师指着幼儿做,幼儿处于被动地位,依赖性和等待性会逐渐增强,形成“听老师的”的潜意识,做什么事都缺少主观能动性和个性思考。“师控”只能控制现象,无法提高幼儿的自控能力和创造力。幼儿是班级管理的主人,主体意识的形成需要老师放权培育。把班里的事情分配给幼儿管理,适时加以引导启发,既让他们得到锻炼,又培养他们的责任心,使班级井井有条,以前需要老师天天重复提醒的事情都很轻松地解决。温室中的花朵总是要经历风吹雨打的,相信幼儿,他们会变得跟老师一样出色。
(三)对策建议
1.为每个幼儿创造均等的锻炼机会
幼儿的创造力是锻炼出来的。老师和家长总感觉现在的孩子不懂事、长不大,那是因为缺少学习锻炼的机会。老师要创造机会,把幼儿可以做的交给幼儿做,暂时做不到的慢慢放手让幼儿一步步去做,给幼儿成长的空间,让他们与同伴一起劳动,学会合作,锻炼能力,培养责任心,都成为老师身边出色的小助手。
2.為幼儿制造能促其思考的“难题”
日本有句很流行的谚语:“如果疼爱孩子,就让他去旅行吧!”这句话道出了如何给孩子制造思考的“难题”,锻炼孩子的思维和受挫能力。孩子只有在遭遇挫折的时候,才能充分发挥大脑的思考力,进而拿起思考的利剑发现自身的缺点和提升自己应对困难的能力。 3.不要轻易用“结论”帮助幼儿
在美国,当孩子跌倒时,家长只向孩子说一两句话,让他们自己站起来;在非洲有些部落,母亲干脆模仿孩子也跌倒,然后引导孩子自己如何站起来,更不会用手扶起他们。他们更注重身教的作用,给孩子思考的机会和自行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孩子有了自己独立思考的机会,才能形成思考和创新的能力。所以,孩子遇到困难时才是锻炼孩子思考的绝佳机会,引导孩子找到解决困难的正确方法才是最长效的教育。
4.指导幼儿学会分工与合作
分工和合作是幼儿适应集体生活必须学会的一个方面,也是现代社会成员不可缺少的重要能力之一。对于幼儿来说,在游戏、学习、生活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作用。一是创造物质、精神环境,为幼儿营造积极与他人互动、合作的良好环境和氛围,鼓励幼儿敢于合作、乐于合作;二是设计以合作为主题的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識,引导幼儿学会交往,练习合作,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三是创造多种机会,如一起拼图、搭积木、作画、看图书、跳皮筋等,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四是及时鼓励、合理评价,强化合作性行为。
三、权利平等——你们都是好法官,祝贺你们!
(一)具体案例
小孩子之间经常会发生磕磕碰碰的事,每天都有向我告状的。为此,我邀请小朋友一起制订了一份规则,便于幼儿记住,就画出图形表示。如“拳头”的图形代表打人、推人,“书本”图形代表撕毁图书,扔图书,卷图书,“嘴巴”图形代表骂人,吃东西时说话等不文明用语的等。自规则实施以后,每天都安排一个小老师观察记录,一开始并不写上学号,但小老师或大老师提醒后还不改正的就要写上去。如果在一天活动中受到老师表扬的,就可以将功抵过去掉他的学号。通过轮流当小老师互相监督,孩子们逐渐自觉起来,我断的官司明显少了。
(二)案例分析
本案例中有两处有力的促进点:一是幼儿参与了班级常规的制定,他们对规则的理解不是从听老师说开始的,而是来源于自己的思考和与同伴的讨论,规则自然铭记于心,这种成就感很顺理成章地转移到行为跟进上;二是轮流监督、逐步内化,监督别人必定得从监督自己做起,做好了方能服众,做不好将失去发言权,这种自觉与监督他人自觉并进的方式比老师的一言堂更适合幼儿管理。
(三)对策建议
1.让幼儿参与班级常规的制定
实践证明,幼儿自己出的主意比老师提的意见更有说服力,他们更愿意遵守。幼儿虽小,但也有一定的明辨是非能力,他们出的主意和想的办法或许在成人眼中显得很“小儿科”,但这是孩子通过思考协商后达成的规则,他们理解起来更容易。
2.给幼儿练习与实践的机会
幼儿对规则的内化与把握是在一次又一次实践中完成,并在反复实践中强化,进而逐步形成良好的班级常规。规则制订后,幼儿便会自动地相互督促,无需老师过多干预和管理。
每天,当你身处天真活泼的小孩中,都会发现不少奇妙的趣事,随手拈来些许经验,就如捡到颗颗美丽晶莹的珍珠,令人久久回味和遐想无限。它是智慧的花朵,是活学活用的方法,是小事情里的大道理,更是花开时美妙的乐曲;它,很平凡,也很实在。就让这条清澈的溪水,静静地在心底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