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外阅读的盲目性、随意性和功利性,造成课外阅读的尴尬地位:理论上重视,实践中漠视。只有重新认识阅读的本义,明确阅读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语文教师要参与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外阅读;调查;对策
引言
苏霍姆林斯基:“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吕叔湘:“我发现语文程度好,作文水平高的,不是那些整日照着课本苦读的,而是那些在课外大量阅读课外书的同学。”
莎士比亚:“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时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一、问题的提出
为了加强阅读,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背诵篇数和课外阅读量,并增加了阅读推荐篇目。初中课外阅读不少于1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至3部,背诵篇数不少于80篇。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阅读推荐篇目。推荐篇目大多是古今中外一流大家的精品,如《西游记》、《水浒》、《骆驼祥子》、《繁星春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常有家长和学生焦急地询问老师“读了那么多书,怎么成绩不见提高”,这类问题总让老师们无言以对。课外阅读的地位尴尬而微妙:一方面,社会上大声疾呼利用读名著等方式唤起学生的人文精神,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教师、家长、学生也认识到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的作用,但另一方面,课外阅读对语文成绩的直接影响的确不如课内阅读,在中考的指挥棒下,考试成绩的利益攸关,让人难以理直气壮地为课外阅读撑腰:学生爱读,却怕家长老师反对;家长老师也不是不想让学生读,但学生若因此影响了成绩,却是谁也担不起这个责任的。
二、现状调查
新学期初拟定一份《中学生课外阅调查问卷》,对在校5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其基本情况是:
1、大多数学生表示喜欢看课外书。调查结果显示:48%以上的学生平均每周阅读3小时以上;25%以上的学生平均每周阅读2个小时以上;18%以上的学生每周阅读时间达到1小时;只有不到9%的学生每周的阅读时间在1小时以下。说明学生大多数都有多看课外书的意识,但真正坚持做到的不多。
2、半数以上的学生阅读热情来源于兴趣,爱看什么就看什么;其次是因为阅读可增长知识,提高写作水平;再次是为修身养性,陶治性情;少数人将课外阅读作为消遣。
3、大多数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课外阅读并没能作硬性要求。相比之下,家长比老师更关心孩子的课外阅读量。(见下表数据)
4、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爱看杂志(55%),小说(50%)及科普类书籍(50%),其中《读者》的受欢迎程度高居榜首。对古代文学、地理、历史、外国名著及专业研究涉及较少。许多学生的阅读还不够一定的数量。
三、对现状的原因分析
1、阅读资源的匮乏
课程标准在新大纲的基础上明确了阅读总量和各学段的阅读分量,这个意义是很重大的,阅读必须要有量的保证。在这一点上,大家基本形成了共识,但关键问题在于,这么多的阅读量怎样得到保证。认真分析学生可能拥有的阅读材料,无非是这些来源:(1)教材;(2)补充阅读;(3)家中订阅的报刊和藏书;(4)学校图书馆(5)向他人借阅;(6)社区及公益图书馆。但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除了教材,他们可能拥有的阅读材料是非常有限的。
2、教师教学的误区
现在的教学许多时候只是让学生关注答案。语文教学从属于人文科学,人文科学研究人的精神和思想,它使主观世界变得丰富多彩,研究人的精神、思想活动,即使有答案,也不是惟一的;而且,答案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这种活动的背后是更为广阔的思想和精神。
3、课外阅读的功利性
我经常问学生:你们为什么读书?他们的回答十有八九是为了学习作文的写法。在这样的目标召唤下,学生读得最多的是作文法之类的读物,如作文大全、作文选刊、作文向导等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对于课外阅读,现在并非不重视,但只要看一看文化市场上的语文阅读类书籍,大多被冠以“训练”、“教程”之名目,其功利性就可想而知了。
4、课外阅读的随意性
再从课外读物的体裁范围来看,大部分学生读的是小说、故事类书籍,特别是武侠小说、港台流行小说、神话演义小说等,甚至有些学生对言情、刺激性极强的“地摊书籍”也爱不释手,津津乐道。而科技类、社会科学类、百科知识类书籍很少问津。
五、开展有效课外阅读的途径
1、改变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标准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是一项重在提高学生素质,发展自读能力的教学措施。大多数学校评价教师是以升学率为唯一依据。大多数教师追求的是“短期效益”,对课外阅读望而生畏,只注重课堂教学,轻视课外阅读;只教讲读文,放弃自读文;只学重点语段,堂堂做试题,天天练片子,周周有考试,月月搞模拟。学生整天泡在作业堆中,量化了“硬件作业”,却挤跑了课外阅读这一“软件作业”。
2、推荐有益读物,制订课外阅读计划
推荐课外书籍首先要从学生的文化基础、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等着眼,初中学生应着重给他们推荐名家名篇。其次应将《语文课程标准》指定书目或那些与语文有关的中外名著、优秀作品作为选读书目。还有一些贴近学生的作品虽然和课文并没有什么联系,但是这些作品在中学生中影响很大、深受好评,也应该向学生推荐,如《十六岁的花季》、《花季雨季》、《三重门》等,还应该推荐精彩的时文和自然科学书籍,使学生阅读的视野更加开阔。
3、教师参与学生的课外阅读
学生爱读休闲书,爱读同龄人的习作,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读这类书轻松省力,读经典之作既费力又费神。为了引导学生读一些上档次、有质量的课外书,辅导是不可或缺的。对那些有一定深度的或内容生疏的读物,教师最好在学生阅读前作些具体辅导,或背景说明,或评价分析,或提挈要领,或释疑解难;对有些读物,教师事先点一点,指导一下,学生阅读起来往往省力得多,理解起来也容易得多;对有些读物,如果教师在学生阅读后作些分析评价,学生可能会一下子豁然开朗。
总之,中学生课外阅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是靠一时的热情就可取得效果的,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努力。阅读影响的是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理”指的就是这个影响。教学生“会阅读”仅仅靠课本远远不行,必须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去实践。学生能够自己去安排自己的阅读活动,这才是我们语文素质教育成功的一个有力体现。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为学生营造一方广泛阅读的天地。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 巢宗祺 雷实 陆志平 主编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5月
[2]《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 张德胜主编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1年1月
[3]《试论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最优化》程蓉芬(《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1999.3)
[4]《初中语文课程理念与实施》李福灼 陈玉秋 主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
关键词:课外阅读;调查;对策
引言
苏霍姆林斯基:“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吕叔湘:“我发现语文程度好,作文水平高的,不是那些整日照着课本苦读的,而是那些在课外大量阅读课外书的同学。”
莎士比亚:“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时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一、问题的提出
为了加强阅读,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背诵篇数和课外阅读量,并增加了阅读推荐篇目。初中课外阅读不少于1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至3部,背诵篇数不少于80篇。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阅读推荐篇目。推荐篇目大多是古今中外一流大家的精品,如《西游记》、《水浒》、《骆驼祥子》、《繁星春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常有家长和学生焦急地询问老师“读了那么多书,怎么成绩不见提高”,这类问题总让老师们无言以对。课外阅读的地位尴尬而微妙:一方面,社会上大声疾呼利用读名著等方式唤起学生的人文精神,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教师、家长、学生也认识到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的作用,但另一方面,课外阅读对语文成绩的直接影响的确不如课内阅读,在中考的指挥棒下,考试成绩的利益攸关,让人难以理直气壮地为课外阅读撑腰:学生爱读,却怕家长老师反对;家长老师也不是不想让学生读,但学生若因此影响了成绩,却是谁也担不起这个责任的。
二、现状调查
新学期初拟定一份《中学生课外阅调查问卷》,对在校5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其基本情况是:
1、大多数学生表示喜欢看课外书。调查结果显示:48%以上的学生平均每周阅读3小时以上;25%以上的学生平均每周阅读2个小时以上;18%以上的学生每周阅读时间达到1小时;只有不到9%的学生每周的阅读时间在1小时以下。说明学生大多数都有多看课外书的意识,但真正坚持做到的不多。
2、半数以上的学生阅读热情来源于兴趣,爱看什么就看什么;其次是因为阅读可增长知识,提高写作水平;再次是为修身养性,陶治性情;少数人将课外阅读作为消遣。
3、大多数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课外阅读并没能作硬性要求。相比之下,家长比老师更关心孩子的课外阅读量。(见下表数据)
4、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爱看杂志(55%),小说(50%)及科普类书籍(50%),其中《读者》的受欢迎程度高居榜首。对古代文学、地理、历史、外国名著及专业研究涉及较少。许多学生的阅读还不够一定的数量。
三、对现状的原因分析
1、阅读资源的匮乏
课程标准在新大纲的基础上明确了阅读总量和各学段的阅读分量,这个意义是很重大的,阅读必须要有量的保证。在这一点上,大家基本形成了共识,但关键问题在于,这么多的阅读量怎样得到保证。认真分析学生可能拥有的阅读材料,无非是这些来源:(1)教材;(2)补充阅读;(3)家中订阅的报刊和藏书;(4)学校图书馆(5)向他人借阅;(6)社区及公益图书馆。但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除了教材,他们可能拥有的阅读材料是非常有限的。
2、教师教学的误区
现在的教学许多时候只是让学生关注答案。语文教学从属于人文科学,人文科学研究人的精神和思想,它使主观世界变得丰富多彩,研究人的精神、思想活动,即使有答案,也不是惟一的;而且,答案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这种活动的背后是更为广阔的思想和精神。
3、课外阅读的功利性
我经常问学生:你们为什么读书?他们的回答十有八九是为了学习作文的写法。在这样的目标召唤下,学生读得最多的是作文法之类的读物,如作文大全、作文选刊、作文向导等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对于课外阅读,现在并非不重视,但只要看一看文化市场上的语文阅读类书籍,大多被冠以“训练”、“教程”之名目,其功利性就可想而知了。
4、课外阅读的随意性
再从课外读物的体裁范围来看,大部分学生读的是小说、故事类书籍,特别是武侠小说、港台流行小说、神话演义小说等,甚至有些学生对言情、刺激性极强的“地摊书籍”也爱不释手,津津乐道。而科技类、社会科学类、百科知识类书籍很少问津。
五、开展有效课外阅读的途径
1、改变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标准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是一项重在提高学生素质,发展自读能力的教学措施。大多数学校评价教师是以升学率为唯一依据。大多数教师追求的是“短期效益”,对课外阅读望而生畏,只注重课堂教学,轻视课外阅读;只教讲读文,放弃自读文;只学重点语段,堂堂做试题,天天练片子,周周有考试,月月搞模拟。学生整天泡在作业堆中,量化了“硬件作业”,却挤跑了课外阅读这一“软件作业”。
2、推荐有益读物,制订课外阅读计划
推荐课外书籍首先要从学生的文化基础、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等着眼,初中学生应着重给他们推荐名家名篇。其次应将《语文课程标准》指定书目或那些与语文有关的中外名著、优秀作品作为选读书目。还有一些贴近学生的作品虽然和课文并没有什么联系,但是这些作品在中学生中影响很大、深受好评,也应该向学生推荐,如《十六岁的花季》、《花季雨季》、《三重门》等,还应该推荐精彩的时文和自然科学书籍,使学生阅读的视野更加开阔。
3、教师参与学生的课外阅读
学生爱读休闲书,爱读同龄人的习作,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读这类书轻松省力,读经典之作既费力又费神。为了引导学生读一些上档次、有质量的课外书,辅导是不可或缺的。对那些有一定深度的或内容生疏的读物,教师最好在学生阅读前作些具体辅导,或背景说明,或评价分析,或提挈要领,或释疑解难;对有些读物,教师事先点一点,指导一下,学生阅读起来往往省力得多,理解起来也容易得多;对有些读物,如果教师在学生阅读后作些分析评价,学生可能会一下子豁然开朗。
总之,中学生课外阅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是靠一时的热情就可取得效果的,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努力。阅读影响的是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理”指的就是这个影响。教学生“会阅读”仅仅靠课本远远不行,必须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去实践。学生能够自己去安排自己的阅读活动,这才是我们语文素质教育成功的一个有力体现。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为学生营造一方广泛阅读的天地。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 巢宗祺 雷实 陆志平 主编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5月
[2]《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 张德胜主编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1年1月
[3]《试论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最优化》程蓉芬(《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1999.3)
[4]《初中语文课程理念与实施》李福灼 陈玉秋 主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