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第一季度,尽管中国企业海外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数量大幅度减少,但相关专家则认为,包括A股市场在内的亚太资本市场正在彰显作为新兴资本市场的活力
4月18日,由清科集团发布的《2008年第一季度中国企业上市研究报告》显示:一季度中国内地共有9家企业在境外各市场上市,融资金额为34.41亿美元,上市数量同比减少35.7%。早在3月下旬,恒大地产在香港联交所招股失败,宣布中止了在香港上市的计划。由于受到资本市场大环境的影响,许多中国企业推迟或取消了海外IPO计划,宁愿等待更好的上市时机。
企业海外IPO锐减
清科集团发布的报告中显示:2008年第一季度共有31家中国企业上市,融资额为112.73亿美元。与2007年同期相比,一季度共有9家企业在境外各市场上市,融资34.41亿美元,上市数量同比减少35.7%;境内资本市场则吸引了22家企业上市,融资额为78.33亿美元。
据了解,一季度中国企业海外上市数量为近三年来同期的最低值,相比2007年同期减少了5家,比2006年同期减少了13家。与前两年海外上市的热潮相比,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步伐在明显放缓。
相关业内专家对此分析指出,一方面,在经历了2007年年末中国企业较大规模集中上市之后,第一季度的平淡是在预料之中的。另一方面,一季度海外各市场波动的状况决定了现在并不是发行新股的好时机,有一定数量的中国企业因此推迟了上市计划。
虽然上市数量减少,但一季度企业海外上市融资额却为近三年来同期的最高值,比2007年同期增长了67.2%,比2006年同期增长了81.4%。而这主要是因为在香港主板上市的中国铁建单笔融资达23.40亿美元,从而拉高了第一季度的整体融资水平。
据了解,一季度海外IPO的9家中国企业集中在香港主板、新加坡主板、纽约证券交易所和NASDAQ这四个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热门市场。同时,中国企业也成为了香港主板和新加坡主板新股的主力军:香港主板一季度共有6家IPO的企业,其中内地企业就占了4家;新加坡主板的7家新上市企业中有3家为中国企业。
全球IPO市场遇冷
中国企业海外IPO的脚步放缓,很显然是受到了全球IPO市场遭遇“寒冬”的影响。
据华尔街专业数据商Dealogic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放弃IPO融资计划的公司数量达到了自网络泡沫破灭以来的最高水平。
数据显示,总计有90家公司在今年第一季度放弃或推迟了IPO,高于去年第四季度的78家。在2001年第一季度,被搁置的上市交易达到93笔。今年第一季度,全球IPO总额较2007年同期下降11%,至363亿美元。仅信用卡集团Visa一家的IPO筹资额(197亿美元)就占了全球总额的一半以上。欧洲、中东和非洲的IPO交易额暴跌91%,从上年同期的173亿美元跌至区区16亿美元。
香港股市也遭遇了“倒春寒”。今年一季度恒生指数累计下跌4963.45点,跌幅17.8%,是2001年第三季度以来表现最差的一个季度,市场总市值蒸发近3.7万亿港元。股市寒流不仅使投资者损失惨重,也令新股市场表现惨淡。据彭博统计,一季度,香港市场仅有6家公司IPO,同比减少50%,其中半数公司上市首日破发。来自Dealogic的数据显示,今年迄今为止,已有8家公司取消或推迟了在香港上市的计划,使得废弃的IPO数量达到有史以来最高水平。而在此前的五年中,总共才只有14家企业撤回了上市计划。并且今年的1月份成为香港市场近十年来唯一没有新股上市的元月。
在欧洲方面,普华永道的调查显示,欧洲第一季度IPO活动减少,发行总金额为19.92亿欧元,比2007年第一季度的106.31亿欧元显著减少,是普华永道2002年开始季度调查以来最低的季度数据。同时,该公司预计欧洲IPO第二季度的前景非常黯淡,第三季度以前不会有很多公司进行IPO。
普华永道公司的一位合伙人Richard Weaver表示,艰难的市场形势正使投资者不太愿意投资,致使本来准备上市的企业延迟了它们的计划。最新的欧洲主要证券交易所IPO季度调查则显示,1~3月期间有70起IPO,大约是去年同期139起IPO的一半。
日本领先的财经印务公司PRONEXUS公布的一季度日本IPO市场信息显示,一季度IPO数量从去年同期的43家下降为21家,减少了22家,年降幅为51%,和去年7~12月期间记录的下降幅度大致相同。
A股IPO有望渐热
与海外市场相比,A股市场并没有出现异常冷清的状况。清科的报告显示,一季度共有22家企业在境内沪深两市上市,融资78.33亿美元,其中上市企业数量比海外市场多13家,融资额则高出43.92亿美元。
鉴于全球各主要金融市场仍在震荡调整过程中,市场走势并不明朗,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拟上市企业及各交易所都会对新股发行持谨慎态度。因此,业内专家预计第二季度中国企业海外上市仍然会延续第一季度的平淡。而境内资本市场在经历了一个月左右的“IPO真空期”之后,第二季度有可能会迎来一个IPO集中发行的小高潮。
4月初,鱼跃医疗、三力士、濮耐股份和紫金矿业都先后公布了IPO融资计划,申购时间均集中在4月16日之前。A股IPO呈现了回暖之势。
4月9日,参加“2008年中国最具投资价值企业50强评选”活动的软银赛富投资基金合伙人羊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目前国际市场不乐观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应该更多考虑在国内上市。
不仅对于中国市场,国际金融界人士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的新兴资本市场也表示了极大的信心。
同样来自Dealogic的数据显示,亚太地区没有受到全球低迷表现的影响,第一季度IPO金额达到89亿美元(不包括日本和A股市场),较上年同期增长14%。
Dealogic公司全球投资银行技术部主管、高级商业分析师李曦寰在4月10日撰文指出,虽然全球IPO市场不景气,但如果仔细研究IPO资本市场的资金流向,就会发现一些新的趋势。仅次于美国企业237亿美元IPO融资总量,中国企业以87亿美元名列第二,比去年同期上升了50%,排名第三的是印度企业,沙特阿拉伯企业排名第四,其融资总量为3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飙升了1842%。
著名咨询机构麦肯锡在最新出版的一篇报告中将新兴市场这种趋势列为未来全球资本市场的长期发展方向之一,即发达的资本市场和新兴市场的联系将日趋紧密,中国和中东的资本市场不仅将是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也将成为重要的资本来源。
据了解,在次贷危机中损失惨重的花旗银行上季度的资本市场业务变化就很具有代表性,可以说明亚太资本市场的重要性。根据Dealogic的统计,花旗银行在全球共参与了19件IPO上市案,而其中在亚太地区的企业就有11件,包括其担任中铁建的主承销商。亚太地区的盈利对于花旗银行在全球资本市场的竞争显然颇有帮助。目前花旗银行在全球IPO市场的盈利总额达到1.45亿美元,在IPO融资能力排名表上列第三位,仅次于高盛和摩根大通,而花旗的市场份额却比去年同期高了5%。
李曦寰同时指出,亚太市场受到次贷和信贷危机的冲击相对美国市场较小,但融资相对活跃的另一层原因是该地区排队上市的企业仍然很多。麦肯锡公司在同一份报告中指出,虽然许多亚洲地区包括中国的上市企业市盈率普遍偏高,但从长期来看,亚太地区资本市场的扩张将能够持续。原因很简单,目前新兴市场在全球金融资产总量的比例为14%,而这些国家在全球GDP总量的比例已经高达23%。一旦美国资本市场基本面有所恢复,新兴市场不但将提供更多优质企业等待上市,同时还将为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输出资本。
4月18日,由清科集团发布的《2008年第一季度中国企业上市研究报告》显示:一季度中国内地共有9家企业在境外各市场上市,融资金额为34.41亿美元,上市数量同比减少35.7%。早在3月下旬,恒大地产在香港联交所招股失败,宣布中止了在香港上市的计划。由于受到资本市场大环境的影响,许多中国企业推迟或取消了海外IPO计划,宁愿等待更好的上市时机。
企业海外IPO锐减
清科集团发布的报告中显示:2008年第一季度共有31家中国企业上市,融资额为112.73亿美元。与2007年同期相比,一季度共有9家企业在境外各市场上市,融资34.41亿美元,上市数量同比减少35.7%;境内资本市场则吸引了22家企业上市,融资额为78.33亿美元。
据了解,一季度中国企业海外上市数量为近三年来同期的最低值,相比2007年同期减少了5家,比2006年同期减少了13家。与前两年海外上市的热潮相比,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步伐在明显放缓。
相关业内专家对此分析指出,一方面,在经历了2007年年末中国企业较大规模集中上市之后,第一季度的平淡是在预料之中的。另一方面,一季度海外各市场波动的状况决定了现在并不是发行新股的好时机,有一定数量的中国企业因此推迟了上市计划。
虽然上市数量减少,但一季度企业海外上市融资额却为近三年来同期的最高值,比2007年同期增长了67.2%,比2006年同期增长了81.4%。而这主要是因为在香港主板上市的中国铁建单笔融资达23.40亿美元,从而拉高了第一季度的整体融资水平。
据了解,一季度海外IPO的9家中国企业集中在香港主板、新加坡主板、纽约证券交易所和NASDAQ这四个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热门市场。同时,中国企业也成为了香港主板和新加坡主板新股的主力军:香港主板一季度共有6家IPO的企业,其中内地企业就占了4家;新加坡主板的7家新上市企业中有3家为中国企业。
全球IPO市场遇冷
中国企业海外IPO的脚步放缓,很显然是受到了全球IPO市场遭遇“寒冬”的影响。
据华尔街专业数据商Dealogic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放弃IPO融资计划的公司数量达到了自网络泡沫破灭以来的最高水平。
数据显示,总计有90家公司在今年第一季度放弃或推迟了IPO,高于去年第四季度的78家。在2001年第一季度,被搁置的上市交易达到93笔。今年第一季度,全球IPO总额较2007年同期下降11%,至363亿美元。仅信用卡集团Visa一家的IPO筹资额(197亿美元)就占了全球总额的一半以上。欧洲、中东和非洲的IPO交易额暴跌91%,从上年同期的173亿美元跌至区区16亿美元。
香港股市也遭遇了“倒春寒”。今年一季度恒生指数累计下跌4963.45点,跌幅17.8%,是2001年第三季度以来表现最差的一个季度,市场总市值蒸发近3.7万亿港元。股市寒流不仅使投资者损失惨重,也令新股市场表现惨淡。据彭博统计,一季度,香港市场仅有6家公司IPO,同比减少50%,其中半数公司上市首日破发。来自Dealogic的数据显示,今年迄今为止,已有8家公司取消或推迟了在香港上市的计划,使得废弃的IPO数量达到有史以来最高水平。而在此前的五年中,总共才只有14家企业撤回了上市计划。并且今年的1月份成为香港市场近十年来唯一没有新股上市的元月。
在欧洲方面,普华永道的调查显示,欧洲第一季度IPO活动减少,发行总金额为19.92亿欧元,比2007年第一季度的106.31亿欧元显著减少,是普华永道2002年开始季度调查以来最低的季度数据。同时,该公司预计欧洲IPO第二季度的前景非常黯淡,第三季度以前不会有很多公司进行IPO。
普华永道公司的一位合伙人Richard Weaver表示,艰难的市场形势正使投资者不太愿意投资,致使本来准备上市的企业延迟了它们的计划。最新的欧洲主要证券交易所IPO季度调查则显示,1~3月期间有70起IPO,大约是去年同期139起IPO的一半。
日本领先的财经印务公司PRONEXUS公布的一季度日本IPO市场信息显示,一季度IPO数量从去年同期的43家下降为21家,减少了22家,年降幅为51%,和去年7~12月期间记录的下降幅度大致相同。
A股IPO有望渐热
与海外市场相比,A股市场并没有出现异常冷清的状况。清科的报告显示,一季度共有22家企业在境内沪深两市上市,融资78.33亿美元,其中上市企业数量比海外市场多13家,融资额则高出43.92亿美元。
鉴于全球各主要金融市场仍在震荡调整过程中,市场走势并不明朗,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拟上市企业及各交易所都会对新股发行持谨慎态度。因此,业内专家预计第二季度中国企业海外上市仍然会延续第一季度的平淡。而境内资本市场在经历了一个月左右的“IPO真空期”之后,第二季度有可能会迎来一个IPO集中发行的小高潮。
4月初,鱼跃医疗、三力士、濮耐股份和紫金矿业都先后公布了IPO融资计划,申购时间均集中在4月16日之前。A股IPO呈现了回暖之势。
4月9日,参加“2008年中国最具投资价值企业50强评选”活动的软银赛富投资基金合伙人羊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目前国际市场不乐观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应该更多考虑在国内上市。
不仅对于中国市场,国际金融界人士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的新兴资本市场也表示了极大的信心。
同样来自Dealogic的数据显示,亚太地区没有受到全球低迷表现的影响,第一季度IPO金额达到89亿美元(不包括日本和A股市场),较上年同期增长14%。
Dealogic公司全球投资银行技术部主管、高级商业分析师李曦寰在4月10日撰文指出,虽然全球IPO市场不景气,但如果仔细研究IPO资本市场的资金流向,就会发现一些新的趋势。仅次于美国企业237亿美元IPO融资总量,中国企业以87亿美元名列第二,比去年同期上升了50%,排名第三的是印度企业,沙特阿拉伯企业排名第四,其融资总量为3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飙升了1842%。
著名咨询机构麦肯锡在最新出版的一篇报告中将新兴市场这种趋势列为未来全球资本市场的长期发展方向之一,即发达的资本市场和新兴市场的联系将日趋紧密,中国和中东的资本市场不仅将是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也将成为重要的资本来源。
据了解,在次贷危机中损失惨重的花旗银行上季度的资本市场业务变化就很具有代表性,可以说明亚太资本市场的重要性。根据Dealogic的统计,花旗银行在全球共参与了19件IPO上市案,而其中在亚太地区的企业就有11件,包括其担任中铁建的主承销商。亚太地区的盈利对于花旗银行在全球资本市场的竞争显然颇有帮助。目前花旗银行在全球IPO市场的盈利总额达到1.45亿美元,在IPO融资能力排名表上列第三位,仅次于高盛和摩根大通,而花旗的市场份额却比去年同期高了5%。
李曦寰同时指出,亚太市场受到次贷和信贷危机的冲击相对美国市场较小,但融资相对活跃的另一层原因是该地区排队上市的企业仍然很多。麦肯锡公司在同一份报告中指出,虽然许多亚洲地区包括中国的上市企业市盈率普遍偏高,但从长期来看,亚太地区资本市场的扩张将能够持续。原因很简单,目前新兴市场在全球金融资产总量的比例为14%,而这些国家在全球GDP总量的比例已经高达23%。一旦美国资本市场基本面有所恢复,新兴市场不但将提供更多优质企业等待上市,同时还将为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输出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