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要求下,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亟须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从教学场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文章以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电工基础”课程为例,从课程背景目标、资源、结构形式、实施方案、评价等方面结合特种作业低压电工操作证,以及机场助航灯光岗位需求,进行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提出了一种“课、证、岗一体,理实多课程融合”课程教学模式设计方案。
关键词:课程教学;课、证、岗一体;课程融合;教学改革
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是我国高職院校的办学方向[1]。2018年2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通知(教职成〔2018〕1号)明确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协同育人模式蓬勃发展,在此办学理念指导下,高职院校积极探索教学模式改革,创办各种新型特色专业。专业层面为人才培养、技能要求、岗位需求设置教学目标,同时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又以课程建设为基础。“课程始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可以说,课程远比专业重要,因为专业实际上是课程的组合。”[2]在学校、行业、岗位多重主体共同协作下,在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同时兼顾的情况下,本文以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电工基础”课程为例,旨在探讨适应新形势需求下集课程、职业证书、岗位需求于一体,多重知识结构框架的一种课程教学模式。
一、课程背景
近年我国民航事业快速发展,根据我国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转变过程中新形势要求,2015年,我校教师通过调研大量机场,与民航专家探讨民航业岗位需求,确立了开办民航特色专业——机场助航灯光,在广州白云机场灯光站工程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共同为我校机场助航灯光专业确立了以岗位能力要求为目标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电工基础”作为助航灯光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又是获取行业准入资格的考证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设定应始终以岗位要求、行业标准为第一要素,确立基于企业要求的培养模式。我校组织行业、企业、高校的专家以及校内专任教师对课程进行分析,将行业通用能力、岗位专项能力纳入课程体系,确定课程实践、行业准入资格考核、岗位实习三位一体的能力培养目标;将行业通用知识、岗位专业知识、课程基础知识相结合,促进多课程融合,改变当前相关课程独立、知识点无法关联的现状,确定更加系统化的理论知识目标。
我校“电工基础”课程能力目标培养结合校内实践教学平台操作、广州市特种作业低压电工考核、白云机场助航灯光站实习三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技能水平;理论知识目标是培养采用融合“电工基础”“电工考证”“助航灯光站内设备实训”三门课程相关知识为一门复合课程授课,使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化。该课程目标的设定更好地贴合了岗位需求,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岗位。
三、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课程实施提供必需的软、硬件资源,其中教学资源应包括教学平台、教师人才储备、课程资源库。
(1)建立开放式综合教学平台。开放式综合教学平台集整合理论课室、电工考证平台、模拟跑道灯光系统,集理论教学、行业考证实操、岗位工作环境于一体。理论与实践打破传统划分,综合教学平台设置不同区域将理论教学搬入实验室、实训室,让学生能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教师减少理实分割造成的重复导入性知识讲解,学生将知识及时转化为技能便于掌握;模拟灯光系统、电工考证平台的整合,做到课程与行业标准对接、课程与岗位工作过程对接。
(2)组建“双师型”教师为主,兼职教师、行业专家为辅的师资队伍。本课程为考证课程,同时是岗位核心能力培养的必修课程。教师不仅需要具备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岗位工作经验以及行业准入资格证培训经验。根据师资队伍建设模式,教师需参与企业“目视助航灯光维护”“低压电工操作证考核” 培训。我校采用寒暑假进机场灯光站锻炼实习、参加行业相关培训、短期进修等形式培养“双师型”教师五名;同时聘请行业专家、企业技师来校讲课,充实师资队伍。
(3)梳理岗位、行业能力需求、促进多课程知识融合。我校根据岗位核心能力要求、行业操作技能提取、融合多课程知识要素,构建面向职业要求的知识体系。我校“电工基础”课程将低压电工考证、灯光设备维护、电工基础知识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3]重新构建,强调“为了应用”,以递进关系排序,确定基于工作过程的知识体系。
四、课程结构形式
(1)课程项目。以本课程为例,课程内容设定“电机拖动项目”“现场应急处理项目”“工具使用”“现场故障排查”等四大项十八小项内容,将知识结构结合串联。在不同的项目操作中,多种理论知识点融合、多种实践技能综合运用解决问题,学生掌握知识更具有针对性,更加高效。
(2)课程任务。取材岗位工作状态,对企业特种作业工作票签发情景模拟,设定工作任务,以“场内灯具维护”“配电系统操作”“电气线路测量”等十四项工作任务串联工具、防护、维修等操作技能,以任务的形式将不同技能系统化;同时让学生对岗位工作职责、操作制度、工作票签发等实施流程有更深入的了解,以便其走上工作岗位后能更快地适应岗位环境。
五、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分为以项目为导向的课堂教学、以任务为导向的综合实训、以岗位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企业实习。
以项目为导向的课堂教学,以工作过程中某一技能或模块为教学目标。“做中学”“做中教”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实施形式,“教师理论讲解或演示 学生操作或拆装”为具体实施方案。以“电工基础”“触电急救项目”为例,课堂教学实施采用课前准备、课程实施、课后反馈三步骤进行设计,综合采用各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以任务为导向的综合实训,以工作过程中某一实际任务为教学目标,“任务驱动 实景模拟”为主要实施形式,“学生操作解决问题为主、教师巡视点评为辅”的实施方案。以岗位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企业实习,充分利用企业资源采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实习,使学生深入了解企业岗位工作模式,学生将所学结合岗位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多通道考核、校企评价结合
我校建立“校内教师 考证行业 企业岗位多元化”的考核与评价机制。校内教师从基础知识能力储备角度进行评价,行业从通用技能水平角度给出评价,企业岗位从专业技能、综合能力角度给出评价。
“课、证、岗一体,理实多课程融合”课程教学模式在应用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考证通过率有了较大提高。2015级毕业生已经走上工作岗位,毕业生综合能力水平得到了企业的较高评价。
参考文献:
[1]周稽裘.新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J].当代职业教育,2018(1):4-11.
[2][3]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3):1-11,27.
关键词:课程教学;课、证、岗一体;课程融合;教学改革
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是我国高職院校的办学方向[1]。2018年2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通知(教职成〔2018〕1号)明确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协同育人模式蓬勃发展,在此办学理念指导下,高职院校积极探索教学模式改革,创办各种新型特色专业。专业层面为人才培养、技能要求、岗位需求设置教学目标,同时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又以课程建设为基础。“课程始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可以说,课程远比专业重要,因为专业实际上是课程的组合。”[2]在学校、行业、岗位多重主体共同协作下,在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同时兼顾的情况下,本文以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电工基础”课程为例,旨在探讨适应新形势需求下集课程、职业证书、岗位需求于一体,多重知识结构框架的一种课程教学模式。
一、课程背景
近年我国民航事业快速发展,根据我国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转变过程中新形势要求,2015年,我校教师通过调研大量机场,与民航专家探讨民航业岗位需求,确立了开办民航特色专业——机场助航灯光,在广州白云机场灯光站工程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共同为我校机场助航灯光专业确立了以岗位能力要求为目标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电工基础”作为助航灯光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又是获取行业准入资格的考证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设定应始终以岗位要求、行业标准为第一要素,确立基于企业要求的培养模式。我校组织行业、企业、高校的专家以及校内专任教师对课程进行分析,将行业通用能力、岗位专项能力纳入课程体系,确定课程实践、行业准入资格考核、岗位实习三位一体的能力培养目标;将行业通用知识、岗位专业知识、课程基础知识相结合,促进多课程融合,改变当前相关课程独立、知识点无法关联的现状,确定更加系统化的理论知识目标。
我校“电工基础”课程能力目标培养结合校内实践教学平台操作、广州市特种作业低压电工考核、白云机场助航灯光站实习三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技能水平;理论知识目标是培养采用融合“电工基础”“电工考证”“助航灯光站内设备实训”三门课程相关知识为一门复合课程授课,使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化。该课程目标的设定更好地贴合了岗位需求,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岗位。
三、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课程实施提供必需的软、硬件资源,其中教学资源应包括教学平台、教师人才储备、课程资源库。
(1)建立开放式综合教学平台。开放式综合教学平台集整合理论课室、电工考证平台、模拟跑道灯光系统,集理论教学、行业考证实操、岗位工作环境于一体。理论与实践打破传统划分,综合教学平台设置不同区域将理论教学搬入实验室、实训室,让学生能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教师减少理实分割造成的重复导入性知识讲解,学生将知识及时转化为技能便于掌握;模拟灯光系统、电工考证平台的整合,做到课程与行业标准对接、课程与岗位工作过程对接。
(2)组建“双师型”教师为主,兼职教师、行业专家为辅的师资队伍。本课程为考证课程,同时是岗位核心能力培养的必修课程。教师不仅需要具备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岗位工作经验以及行业准入资格证培训经验。根据师资队伍建设模式,教师需参与企业“目视助航灯光维护”“低压电工操作证考核” 培训。我校采用寒暑假进机场灯光站锻炼实习、参加行业相关培训、短期进修等形式培养“双师型”教师五名;同时聘请行业专家、企业技师来校讲课,充实师资队伍。
(3)梳理岗位、行业能力需求、促进多课程知识融合。我校根据岗位核心能力要求、行业操作技能提取、融合多课程知识要素,构建面向职业要求的知识体系。我校“电工基础”课程将低压电工考证、灯光设备维护、电工基础知识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3]重新构建,强调“为了应用”,以递进关系排序,确定基于工作过程的知识体系。
四、课程结构形式
(1)课程项目。以本课程为例,课程内容设定“电机拖动项目”“现场应急处理项目”“工具使用”“现场故障排查”等四大项十八小项内容,将知识结构结合串联。在不同的项目操作中,多种理论知识点融合、多种实践技能综合运用解决问题,学生掌握知识更具有针对性,更加高效。
(2)课程任务。取材岗位工作状态,对企业特种作业工作票签发情景模拟,设定工作任务,以“场内灯具维护”“配电系统操作”“电气线路测量”等十四项工作任务串联工具、防护、维修等操作技能,以任务的形式将不同技能系统化;同时让学生对岗位工作职责、操作制度、工作票签发等实施流程有更深入的了解,以便其走上工作岗位后能更快地适应岗位环境。
五、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分为以项目为导向的课堂教学、以任务为导向的综合实训、以岗位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企业实习。
以项目为导向的课堂教学,以工作过程中某一技能或模块为教学目标。“做中学”“做中教”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实施形式,“教师理论讲解或演示 学生操作或拆装”为具体实施方案。以“电工基础”“触电急救项目”为例,课堂教学实施采用课前准备、课程实施、课后反馈三步骤进行设计,综合采用各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以任务为导向的综合实训,以工作过程中某一实际任务为教学目标,“任务驱动 实景模拟”为主要实施形式,“学生操作解决问题为主、教师巡视点评为辅”的实施方案。以岗位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企业实习,充分利用企业资源采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实习,使学生深入了解企业岗位工作模式,学生将所学结合岗位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多通道考核、校企评价结合
我校建立“校内教师 考证行业 企业岗位多元化”的考核与评价机制。校内教师从基础知识能力储备角度进行评价,行业从通用技能水平角度给出评价,企业岗位从专业技能、综合能力角度给出评价。
“课、证、岗一体,理实多课程融合”课程教学模式在应用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考证通过率有了较大提高。2015级毕业生已经走上工作岗位,毕业生综合能力水平得到了企业的较高评价。
参考文献:
[1]周稽裘.新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J].当代职业教育,2018(1):4-11.
[2][3]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3):1-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