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旨在从合同法律风险及防范出发,分析合同法律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探讨合同法律风险管理的措施及策略,思考企业经营和风险防范的关系,将法律与经营、管理融合,促进国有企业健康管理、规范运作。
关键词:国有企业;合同法律风险;管理
一、国有企业合同法律风险管理的内涵
(一)法律风险管理
对于法律风险管理的理解虽然中外学者众说纷纭,但归纳起来有广义与狭义两类。广义的法律风险管理,其实就是传统法律事务处理的“现代化”表述,甚至某些“法律风险管理”或“法律风险防范”、“法律风险控制”,其实只不过是对于传统法律事务的重新包装,因为除了诉讼事务外的其他非诉讼法律事务也都强调对于法律风险的回避或控制。
而狭义的法律风险管理,来源于金融业的风险管理,强调理论性和系统性、强调对各类法律风险的管理,法律风险管理和企业经营管理密切相关。本文讨论的法律风险管理,即指的狭义上的法律风险管理。
(二)合同法律风险管理
合同法律风险管理最主要是通过法律风险管理手段使企业在合同事务中能够实现法律风险最小化以及交易利益的最大化。在中国,国企要承担特别的社会责任,国有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参与经济活动,也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把准市场定位,与各类所有制市场主体签订、履行合同中,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在满足和符合国资审批程序等的情况下,通过规范合同行为,降低法律风险。
二、国有企业合同法律风险的表现阶段
(一)合同签订的法律风险
合同的订立是指缔约人为意思表示并达到合意的状态,作为整个合同事务的开始,也是合同能否生效的前提,合同的订立十分关键。合同的订立,通常要经过要约和承诺两个阶段,要约可能存在要约内容不当、要约撤回和撤销不当等法律风险,而承诺则可能伴随将新要约当作承诺、承诺方式不当等法律风险的发生。
(二)合同履行的法律风险
合同履行是合同制度的中心内容,是指债务人全面、适当完成其合同义务,债权人的合同债权得到完全实现,如交付约定的标的物、完成约定的工作并交付工作成果、提供约定的服务等。债务人履行合同的行为未必总能使债权人实现债权,因此法律有必要对合同的履行加以规制。
三、国有企业合同法律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合同管理制度不健全,权责不分明
合同基本管理制度一般包括合同管理办法、法人授权委托制度、合同专用章管理制度、合同审批制度、合同台账管理制度、合同档案管理制度、招投标管理制度、合同相对方管理制度等。大多数企业会出台《合同管理制度》,但制度体系尚不完备,缺乏协调统一,造成合同管理职责不清。合同签订权限不明,管理流程不清晰,存在先履行后签约情况,对实质性变更合同文本的平行审核程序不清晰等。
(二)合同审查不严,履约管理不到位
对合同相对方缺乏资质审查或审查不严,对其资质缺乏跟踪调查。合同条款约定不明确、不规范,用词不准确,对合同执行情况缺乏监督。合同履约管理不到位,一签了之,在对方违约后,维权意识不强。违规续签合同,违规变更,超合同结算,超进度支付等。这里着重强调的一点,目前在合同管理过程中,强调事前合同审核,但实际履行却出现与合同相脱离的情形,而且证据意识较为薄弱。
(三)合同审核代替事项审核,缺乏统筹安排
在实际工作中,会出现合同审核完成或者合同审核过程中,通知合同取消或者发现合同相对方资信或其他方面存在问题的情形;会出现未对合作对象、合作模式进行评估确认,或未履行事项审批的前提下,即进入合同审核或者合同签署的环节。这种情况下,往往会造成反复或者效率低下的情形。
四、國有企业合同法律风险管理的方法和策略
(一)合同法律风险管理的理念
任何一个法律风险解决方案,都应该充分考虑企业的具体情况,以及经济性、可执行性和效率等因素,而不能削足适履。
受制于资源的有限性和企业能力的有限性,企业应该根据轻重缓急对不同的法律风险采取不同的措施。既不应该由于法律风险的存在而放弃交易和发展,也不应该为了发展和交易而无视法律风险的威胁,而是要实现法律风险管理成本与法律风险损失之间的平衡。实施法律风险控制的精髓,是将法律风险管理与企业经营管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企业日常工作的制度、流程、文本同时成为应对法律风险的防线,通过这些去实现企业合法权益的最大化、法律风险的最小化。
(二)合同法律风险管理的方法
1、对合同文本的法律风险管理。
一是通过对交易机制的设计等,从更高的层面规避法律风险,或将法律风险不利后果或发生概率抑制在一定的程度之内;
二是针对合同的具体文本内容,从主体合格性、内容合法性等方面控制法律风险。
2、对于合同事务的法律风险管理
(1)强化企业员工尤其是领导层的合同风险意识,是识别合同风险、防范合同风险的前提,也是建立健全合同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思想基础。
(2)从管理机制着手,通过为企业设置合同管理制度、合同管理流程、合同管理模式等,对律师与法务、业务人员的责任界面进行分工,并规范相关行为。
a) 完善合同管理制度
按照合同管理全周期的要求,就合同管理全过程的每个环节,建立和健全具体的、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使合同管理有章可循。比如包括合同立项、审核、批准、履行等环节的基本制度;包括合同审查、会签、合同专用章管理、合同监督检查、合同台账及统计报表等制度;包括合同重大失误追究制度,问责、容错纠错、追责等制度。总的来说,要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交易类型、内部分工等情况,分析以往发生过的问题,总结交易内容和交易流程需要注意的事项,制定满足和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合同管理制度。
b)加强合同流程化管理
在当前信息化、流程化管理的大背景下,可以着手实行全周期合同管理,用技术手段控制合同管理风险。合同的全周期管理包括合同的前期管理(合同立项管理、合同文本、法律部内部流程管理、合同的复核、会签和批准、合同专用章管理、合同审查的一般流程)、合同履行管理(法务与其他部门分工与职责、合同管理的风险预警机制、合同变更与转让管理、合同终止与管理、合同索赔管理、合同争议处理)以及合同的后期管理(合同档案的整理和保存、合同执行情况评估、合同总结)。合同管理信息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将各项功能通过模块的设置来实现,整个系统共包括合同订立管理、合同履行管理、履约评价管理、合同查询统计、合同监管、标准文本管理、应用与系统管理、系统接口等模块,各模块功能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必须强调的是,针对合同的管理,要整体系统的操作。
参考文献
[1]李杰、李宗胜著.《合同审查的思维与方法》法律出版社,2016年11月.
[2]吴江水著.《完美的防范》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
[3]吴江水著.《完美的合同——合同的基本原理及审查与修改》(增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
关键词:国有企业;合同法律风险;管理
一、国有企业合同法律风险管理的内涵
(一)法律风险管理
对于法律风险管理的理解虽然中外学者众说纷纭,但归纳起来有广义与狭义两类。广义的法律风险管理,其实就是传统法律事务处理的“现代化”表述,甚至某些“法律风险管理”或“法律风险防范”、“法律风险控制”,其实只不过是对于传统法律事务的重新包装,因为除了诉讼事务外的其他非诉讼法律事务也都强调对于法律风险的回避或控制。
而狭义的法律风险管理,来源于金融业的风险管理,强调理论性和系统性、强调对各类法律风险的管理,法律风险管理和企业经营管理密切相关。本文讨论的法律风险管理,即指的狭义上的法律风险管理。
(二)合同法律风险管理
合同法律风险管理最主要是通过法律风险管理手段使企业在合同事务中能够实现法律风险最小化以及交易利益的最大化。在中国,国企要承担特别的社会责任,国有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参与经济活动,也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把准市场定位,与各类所有制市场主体签订、履行合同中,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在满足和符合国资审批程序等的情况下,通过规范合同行为,降低法律风险。
二、国有企业合同法律风险的表现阶段
(一)合同签订的法律风险
合同的订立是指缔约人为意思表示并达到合意的状态,作为整个合同事务的开始,也是合同能否生效的前提,合同的订立十分关键。合同的订立,通常要经过要约和承诺两个阶段,要约可能存在要约内容不当、要约撤回和撤销不当等法律风险,而承诺则可能伴随将新要约当作承诺、承诺方式不当等法律风险的发生。
(二)合同履行的法律风险
合同履行是合同制度的中心内容,是指债务人全面、适当完成其合同义务,债权人的合同债权得到完全实现,如交付约定的标的物、完成约定的工作并交付工作成果、提供约定的服务等。债务人履行合同的行为未必总能使债权人实现债权,因此法律有必要对合同的履行加以规制。
三、国有企业合同法律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合同管理制度不健全,权责不分明
合同基本管理制度一般包括合同管理办法、法人授权委托制度、合同专用章管理制度、合同审批制度、合同台账管理制度、合同档案管理制度、招投标管理制度、合同相对方管理制度等。大多数企业会出台《合同管理制度》,但制度体系尚不完备,缺乏协调统一,造成合同管理职责不清。合同签订权限不明,管理流程不清晰,存在先履行后签约情况,对实质性变更合同文本的平行审核程序不清晰等。
(二)合同审查不严,履约管理不到位
对合同相对方缺乏资质审查或审查不严,对其资质缺乏跟踪调查。合同条款约定不明确、不规范,用词不准确,对合同执行情况缺乏监督。合同履约管理不到位,一签了之,在对方违约后,维权意识不强。违规续签合同,违规变更,超合同结算,超进度支付等。这里着重强调的一点,目前在合同管理过程中,强调事前合同审核,但实际履行却出现与合同相脱离的情形,而且证据意识较为薄弱。
(三)合同审核代替事项审核,缺乏统筹安排
在实际工作中,会出现合同审核完成或者合同审核过程中,通知合同取消或者发现合同相对方资信或其他方面存在问题的情形;会出现未对合作对象、合作模式进行评估确认,或未履行事项审批的前提下,即进入合同审核或者合同签署的环节。这种情况下,往往会造成反复或者效率低下的情形。
四、國有企业合同法律风险管理的方法和策略
(一)合同法律风险管理的理念
任何一个法律风险解决方案,都应该充分考虑企业的具体情况,以及经济性、可执行性和效率等因素,而不能削足适履。
受制于资源的有限性和企业能力的有限性,企业应该根据轻重缓急对不同的法律风险采取不同的措施。既不应该由于法律风险的存在而放弃交易和发展,也不应该为了发展和交易而无视法律风险的威胁,而是要实现法律风险管理成本与法律风险损失之间的平衡。实施法律风险控制的精髓,是将法律风险管理与企业经营管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企业日常工作的制度、流程、文本同时成为应对法律风险的防线,通过这些去实现企业合法权益的最大化、法律风险的最小化。
(二)合同法律风险管理的方法
1、对合同文本的法律风险管理。
一是通过对交易机制的设计等,从更高的层面规避法律风险,或将法律风险不利后果或发生概率抑制在一定的程度之内;
二是针对合同的具体文本内容,从主体合格性、内容合法性等方面控制法律风险。
2、对于合同事务的法律风险管理
(1)强化企业员工尤其是领导层的合同风险意识,是识别合同风险、防范合同风险的前提,也是建立健全合同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思想基础。
(2)从管理机制着手,通过为企业设置合同管理制度、合同管理流程、合同管理模式等,对律师与法务、业务人员的责任界面进行分工,并规范相关行为。
a) 完善合同管理制度
按照合同管理全周期的要求,就合同管理全过程的每个环节,建立和健全具体的、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使合同管理有章可循。比如包括合同立项、审核、批准、履行等环节的基本制度;包括合同审查、会签、合同专用章管理、合同监督检查、合同台账及统计报表等制度;包括合同重大失误追究制度,问责、容错纠错、追责等制度。总的来说,要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交易类型、内部分工等情况,分析以往发生过的问题,总结交易内容和交易流程需要注意的事项,制定满足和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合同管理制度。
b)加强合同流程化管理
在当前信息化、流程化管理的大背景下,可以着手实行全周期合同管理,用技术手段控制合同管理风险。合同的全周期管理包括合同的前期管理(合同立项管理、合同文本、法律部内部流程管理、合同的复核、会签和批准、合同专用章管理、合同审查的一般流程)、合同履行管理(法务与其他部门分工与职责、合同管理的风险预警机制、合同变更与转让管理、合同终止与管理、合同索赔管理、合同争议处理)以及合同的后期管理(合同档案的整理和保存、合同执行情况评估、合同总结)。合同管理信息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将各项功能通过模块的设置来实现,整个系统共包括合同订立管理、合同履行管理、履约评价管理、合同查询统计、合同监管、标准文本管理、应用与系统管理、系统接口等模块,各模块功能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必须强调的是,针对合同的管理,要整体系统的操作。
参考文献
[1]李杰、李宗胜著.《合同审查的思维与方法》法律出版社,2016年11月.
[2]吴江水著.《完美的防范》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
[3]吴江水著.《完美的合同——合同的基本原理及审查与修改》(增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