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1)09-0-01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要学生写好习作,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我觉得想要使学生学好作文,有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一是学生要有丰厚的语言积累,其次是老师的指导。而老师的指导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觉得小学生的作文指导不能只局限于作文课。我们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倡导的读写“长线”与“短线”相结合是行之有效的策略。阅读教学中,除了因课而设的仿写练笔外,还应在阅读教学中有机渗透与习作相关的习作方法指导。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就有这么一个《习作》:写参观记。看见这个题目,我就想到学生以前写的参观记,大部分都是在写“流水帐”。我在学生参观前也讲参观的方法:1、要有序。2、边看边思考。3、抓住重点景物进行观察。可是大部分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总是令人很失望。我想:可能还是我的方法问题。于是,我这次就琢磨着在这单元的教学中渗透一些习作方法。
一、弄清文本作者的观察顺序
《秦兵马俑》这篇课文着重介绍了兵马俑的两大特点:一是规模宏大,二是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篇课文的观察顺序并不明显。所以,当学生感受完兵马俑的这两个特点后。我问学生:“作者来到兵马俑先感受到那个特点?”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先感受到规模宏大,后感受到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我接着追问到:“由此看出作者的观察顺序是什么?”有学生回答:“作者的观察顺序是由远到近!”还有学生说:“作者的观察顺序是从整体到局部。”(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接着,就问学生:“我们还学过那些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学生说:“〈黄果树瀑布〉是按照移步换景的顺序写的。”“〈三味书屋〉是按照方位顺序写的。”……那请同学们记住:“无论到什么地方参观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这样才会对景点有全面的认识。”看似简单的一个问题,其实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应该是印象深刻的,比老师作文课上空洞的说教效果好得多。今天又掌握了一种观察与习作的方法。我想,在这里先讲比在作文课上讲效果应该更好。更有说服力。
二、 弄清文本作者究竟观察什么
《秦兵马俑》和《埃及金字塔》两篇课文在描写规模宏大时,有一系列的数据。我就问学生:“作者的这些数据是从哪儿观察到的?”答案有两种。一种是查资料;一种是在参观时看的介绍。接着,我就提醒学生:“我们今后在在参观时别忘了看景点介绍,只有看了景点介绍你才会对所观察的景点有全面的了解,便于你更好的参观和了解景点。”
三、弄清文本作者的情如何表达
我们都知道,景物描写对语言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景物的再现完全靠语言的建造和修饰。写景还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它既是客观景物的文字介绍,同时对景物的描述,必定包含着个人主观审美情趣的偏向。也就是景中要有情。为了使学生能够景中有情。我在课文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秦兵马俑》中,那些个性鲜明的兵俑和馬俑,作者不仅写了客观的存在,还写了自己的主观感受。才使得那些兵俑和马俑惟妙惟肖。我首先让学生用“——”划出作者看见的句子,用“﹏﹏”划出作者想到的句子。接着让学生读读这些饱含作者情感的句子。想一想:这些句子中饱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学生读后回答“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对秦兵马俑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我又追问:“作者的情感是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同学们得出结论:作者的情感是在参观的时候产生的。我立即就出示了几副兵俑的图片,让学生模仿作者写写。写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让学生当一回文章的作者。学生都能够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了下来。我就顺水推舟问学生:“那我们在参观的时候除了用眼睛看,还要注意什么?”学生回答:“想!”“想什么?”“参观的时候,脑子里的想法和感受。” “对!这就是真情实感!”最后让学生只读划“——”的句子。问到:“这样的文章你愿意读吗?”“不愿意!”此时 ,我总结到:今后参观时不但要“观”,而且还要会“察”“察”就是认真看的同时,还要调查研究。只有仔细观察思考,对景、物才会有清晰的印象和深刻的理解。进而写出特点来。只有情景结合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四、弄清文本作者的写作思路
三篇课文学完了,我让学生把这三篇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读一读,有什么发现。不难发现,开头都是写景物概貌和位置等,结尾更多的是它的伟大意义。而且,都只有几句话。再让学生看看重点部分作者是怎样突出中心的?“用总分的写作手法突出中心。”这样简单的几个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这类文章的写作思路。为后面的习作教学作了必要的铺垫。
经过以上的渗透教学,使得我的这节作文指导课有点水到渠成的感觉。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读例文《参观龟山汉墓》,然后问学生:“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作者是按照参观的顺序写的。”学生很快回答到。“你从文中看出作者在参观时,他一边……一边……”学生回答:“作者参观时一边观察,一边听导游的介绍。”接着问学生:“我们参观时应该怎么做?”学生总结到:“看、听、思”“那我们怎么看?听什么?又怎么思呢?”学生自己都能总结出来:“看景点介绍,有顺序的看。听导游介绍。边看边思考,也就是当时有什么想法和感受。”“对,我们只有用心投入参观,才会发现景点有什么特点,才能象我们的作家一样,写出好文章出来。明天我们这些作家就出去参观,你们准备好了吗?”同学们都胸有成竹的样子。第二天,组织学生去参观时,发现同学们这次不但不象以前那样“叽叽喳喳”,还发现有些同学还带上了小本子。同学们看的仔细,记得认真。只有及少数同学小声的议论着。回来后,我问学生的第一个问题是:“参观后有什么感受?(你觉得“文昌广场”有什么特点?)”同学们都很快总结出来。“你准备重点写那些地方的景物,又是围绕什么特点来写的?”“我准备先写树,它是形态各异”(文昌广场有各种各样的树。)显然,学生是从名字入手的。最后,我又让学生读读例文的开头和结尾,给学生加深印象,问学生:“会开头结尾吗?”学生连连点头。有的学生已经迫不及待的写了起来。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一张张自信的脸。这次,学生交上来的作文让我很吃惊。大部分同学都能写出符合要求的文章,虽然语言还是那么稚嫩,但几乎没有看见“流水帐”。文章不但有重点,而且情感也很丰富。就连开头结尾都在模仿课文中作者的写法。我想:学生今后写这类文章应该有路可走了。
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中的习作指导,是值得我们老师研究的。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要学生写好习作,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我觉得想要使学生学好作文,有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一是学生要有丰厚的语言积累,其次是老师的指导。而老师的指导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觉得小学生的作文指导不能只局限于作文课。我们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倡导的读写“长线”与“短线”相结合是行之有效的策略。阅读教学中,除了因课而设的仿写练笔外,还应在阅读教学中有机渗透与习作相关的习作方法指导。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就有这么一个《习作》:写参观记。看见这个题目,我就想到学生以前写的参观记,大部分都是在写“流水帐”。我在学生参观前也讲参观的方法:1、要有序。2、边看边思考。3、抓住重点景物进行观察。可是大部分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总是令人很失望。我想:可能还是我的方法问题。于是,我这次就琢磨着在这单元的教学中渗透一些习作方法。
一、弄清文本作者的观察顺序
《秦兵马俑》这篇课文着重介绍了兵马俑的两大特点:一是规模宏大,二是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篇课文的观察顺序并不明显。所以,当学生感受完兵马俑的这两个特点后。我问学生:“作者来到兵马俑先感受到那个特点?”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先感受到规模宏大,后感受到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我接着追问到:“由此看出作者的观察顺序是什么?”有学生回答:“作者的观察顺序是由远到近!”还有学生说:“作者的观察顺序是从整体到局部。”(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接着,就问学生:“我们还学过那些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学生说:“〈黄果树瀑布〉是按照移步换景的顺序写的。”“〈三味书屋〉是按照方位顺序写的。”……那请同学们记住:“无论到什么地方参观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这样才会对景点有全面的认识。”看似简单的一个问题,其实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应该是印象深刻的,比老师作文课上空洞的说教效果好得多。今天又掌握了一种观察与习作的方法。我想,在这里先讲比在作文课上讲效果应该更好。更有说服力。
二、 弄清文本作者究竟观察什么
《秦兵马俑》和《埃及金字塔》两篇课文在描写规模宏大时,有一系列的数据。我就问学生:“作者的这些数据是从哪儿观察到的?”答案有两种。一种是查资料;一种是在参观时看的介绍。接着,我就提醒学生:“我们今后在在参观时别忘了看景点介绍,只有看了景点介绍你才会对所观察的景点有全面的了解,便于你更好的参观和了解景点。”
三、弄清文本作者的情如何表达
我们都知道,景物描写对语言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景物的再现完全靠语言的建造和修饰。写景还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它既是客观景物的文字介绍,同时对景物的描述,必定包含着个人主观审美情趣的偏向。也就是景中要有情。为了使学生能够景中有情。我在课文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秦兵马俑》中,那些个性鲜明的兵俑和馬俑,作者不仅写了客观的存在,还写了自己的主观感受。才使得那些兵俑和马俑惟妙惟肖。我首先让学生用“——”划出作者看见的句子,用“﹏﹏”划出作者想到的句子。接着让学生读读这些饱含作者情感的句子。想一想:这些句子中饱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学生读后回答“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对秦兵马俑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我又追问:“作者的情感是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同学们得出结论:作者的情感是在参观的时候产生的。我立即就出示了几副兵俑的图片,让学生模仿作者写写。写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让学生当一回文章的作者。学生都能够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了下来。我就顺水推舟问学生:“那我们在参观的时候除了用眼睛看,还要注意什么?”学生回答:“想!”“想什么?”“参观的时候,脑子里的想法和感受。” “对!这就是真情实感!”最后让学生只读划“——”的句子。问到:“这样的文章你愿意读吗?”“不愿意!”此时 ,我总结到:今后参观时不但要“观”,而且还要会“察”“察”就是认真看的同时,还要调查研究。只有仔细观察思考,对景、物才会有清晰的印象和深刻的理解。进而写出特点来。只有情景结合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四、弄清文本作者的写作思路
三篇课文学完了,我让学生把这三篇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读一读,有什么发现。不难发现,开头都是写景物概貌和位置等,结尾更多的是它的伟大意义。而且,都只有几句话。再让学生看看重点部分作者是怎样突出中心的?“用总分的写作手法突出中心。”这样简单的几个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这类文章的写作思路。为后面的习作教学作了必要的铺垫。
经过以上的渗透教学,使得我的这节作文指导课有点水到渠成的感觉。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读例文《参观龟山汉墓》,然后问学生:“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作者是按照参观的顺序写的。”学生很快回答到。“你从文中看出作者在参观时,他一边……一边……”学生回答:“作者参观时一边观察,一边听导游的介绍。”接着问学生:“我们参观时应该怎么做?”学生总结到:“看、听、思”“那我们怎么看?听什么?又怎么思呢?”学生自己都能总结出来:“看景点介绍,有顺序的看。听导游介绍。边看边思考,也就是当时有什么想法和感受。”“对,我们只有用心投入参观,才会发现景点有什么特点,才能象我们的作家一样,写出好文章出来。明天我们这些作家就出去参观,你们准备好了吗?”同学们都胸有成竹的样子。第二天,组织学生去参观时,发现同学们这次不但不象以前那样“叽叽喳喳”,还发现有些同学还带上了小本子。同学们看的仔细,记得认真。只有及少数同学小声的议论着。回来后,我问学生的第一个问题是:“参观后有什么感受?(你觉得“文昌广场”有什么特点?)”同学们都很快总结出来。“你准备重点写那些地方的景物,又是围绕什么特点来写的?”“我准备先写树,它是形态各异”(文昌广场有各种各样的树。)显然,学生是从名字入手的。最后,我又让学生读读例文的开头和结尾,给学生加深印象,问学生:“会开头结尾吗?”学生连连点头。有的学生已经迫不及待的写了起来。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一张张自信的脸。这次,学生交上来的作文让我很吃惊。大部分同学都能写出符合要求的文章,虽然语言还是那么稚嫩,但几乎没有看见“流水帐”。文章不但有重点,而且情感也很丰富。就连开头结尾都在模仿课文中作者的写法。我想:学生今后写这类文章应该有路可走了。
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中的习作指导,是值得我们老师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