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自主探索;发展性;开放性;可挖性;参与性;独创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讲:“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可见自主探索精神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培养下一代的自主探究创新能力刻不容缓。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主动探素规律的知识,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与其他对象的区别与联系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特点。通过不断的探索,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在小学数学“圆的面积”一课的教学时,我研究总结出学生自主探索的“六性”,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
一、自主探索目标的方向性
让学生自主探索要有一定的目标方向,不是盲目地进行。教师设计问题必须引导学生明确探素的目标、方向。例如在出示课题后,启发学生探索的问题:一是圆的面积公式怎样来的,二是怎样去求圆的面积?教师做好这一“导向”,使学生明确;第一个问题探索的方向是圆 转化 已学过的长方形图形 探索 两圆之间的关系 推导 圆的面积公式;第二个问题 探索方向是:将圆面积公式灵活运用求解。
二、自主探索目标的发展性
探索目标必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圆的面积”一课的发展性体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探索其公式来源,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采取实物直观模型演示,渗透“转化”的思想,从多角度探索公式来源,不局限于书本上单一推导方法。二是探索解题目标不限于题目所给条件(如半径、直径),没一些相关条件拓展,让学生自己找条件(如告诉直径或周长,学生自己去找半径)计算圆面积时,引导学生多思考,条件不足该怎么办?这样进行他们自己探索,或动手测量所需条件,然后解决所求问题。通过亲手操作,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自主探索时空的开放性
学生自主探索时空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扩展探索的间,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探索公式来源,小组合作讨论:如何将圆转化为已学图形,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思考,拓展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第二,向课外扩展,课堂教学可以留下空白点,课后解决。要让学生将已学知识带入生活与社会,走向实践,这样既保留了学生好奇心,又激发了学生求知欲。如让学生在家中找出稍硬的纸板剪成图片或到木匠师傅那里去任选几个圆木块等,动手测量,计算出圆面积。这样让学生从实践中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实践能力。
四、探索过程的可控性
由于学生缺乏自覺能力,因此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不是放任自流,需要教师组织引导调控。如在引导学生探索圆面积公式时要做好三点:其一,引导学生知识迁移。其二,控制转化过程,指导学生放手实验,将学具通过分切,再拼凑为已学的图形。其三,启发指导学生去探究关系,再根据内在关系推导公式。
五、探索活动的参与性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探索活动,在推导公式时,可以分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动手实验。一是用学具切拼成书本中已学图形。二是自由拼合图形,引导共同讨论。三是分组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验、去讨论,人人都有机会参与。
六、探索方向的独创性
一般认为,将圆切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来推导公式较好,但从发展眼光来看,教学中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只要学生有自己独到见解,教师就应鼓励。虽然有些方法显得繁琐一点,或不很科学,但学生的这种创新精神值得保护和提倡。
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通过学生不断探索活动,使学生可能获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机会。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积极反思,在未来社会生活中拥有更强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2).
[2]周军.教学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1).
[3]吕月霞.杜威的从做中学之我见[J].教育新论,2009(5).
关键词:自主探索;发展性;开放性;可挖性;参与性;独创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讲:“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可见自主探索精神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培养下一代的自主探究创新能力刻不容缓。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主动探素规律的知识,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与其他对象的区别与联系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特点。通过不断的探索,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在小学数学“圆的面积”一课的教学时,我研究总结出学生自主探索的“六性”,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
一、自主探索目标的方向性
让学生自主探索要有一定的目标方向,不是盲目地进行。教师设计问题必须引导学生明确探素的目标、方向。例如在出示课题后,启发学生探索的问题:一是圆的面积公式怎样来的,二是怎样去求圆的面积?教师做好这一“导向”,使学生明确;第一个问题探索的方向是圆 转化 已学过的长方形图形 探索 两圆之间的关系 推导 圆的面积公式;第二个问题 探索方向是:将圆面积公式灵活运用求解。
二、自主探索目标的发展性
探索目标必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圆的面积”一课的发展性体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探索其公式来源,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采取实物直观模型演示,渗透“转化”的思想,从多角度探索公式来源,不局限于书本上单一推导方法。二是探索解题目标不限于题目所给条件(如半径、直径),没一些相关条件拓展,让学生自己找条件(如告诉直径或周长,学生自己去找半径)计算圆面积时,引导学生多思考,条件不足该怎么办?这样进行他们自己探索,或动手测量所需条件,然后解决所求问题。通过亲手操作,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自主探索时空的开放性
学生自主探索时空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扩展探索的间,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探索公式来源,小组合作讨论:如何将圆转化为已学图形,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思考,拓展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第二,向课外扩展,课堂教学可以留下空白点,课后解决。要让学生将已学知识带入生活与社会,走向实践,这样既保留了学生好奇心,又激发了学生求知欲。如让学生在家中找出稍硬的纸板剪成图片或到木匠师傅那里去任选几个圆木块等,动手测量,计算出圆面积。这样让学生从实践中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实践能力。
四、探索过程的可控性
由于学生缺乏自覺能力,因此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不是放任自流,需要教师组织引导调控。如在引导学生探索圆面积公式时要做好三点:其一,引导学生知识迁移。其二,控制转化过程,指导学生放手实验,将学具通过分切,再拼凑为已学的图形。其三,启发指导学生去探究关系,再根据内在关系推导公式。
五、探索活动的参与性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探索活动,在推导公式时,可以分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动手实验。一是用学具切拼成书本中已学图形。二是自由拼合图形,引导共同讨论。三是分组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验、去讨论,人人都有机会参与。
六、探索方向的独创性
一般认为,将圆切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来推导公式较好,但从发展眼光来看,教学中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只要学生有自己独到见解,教师就应鼓励。虽然有些方法显得繁琐一点,或不很科学,但学生的这种创新精神值得保护和提倡。
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通过学生不断探索活动,使学生可能获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机会。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积极反思,在未来社会生活中拥有更强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2).
[2]周军.教学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1).
[3]吕月霞.杜威的从做中学之我见[J].教育新论,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