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铁路建设网络不断拓展,作为主要交通路径,铁路在我国整体交通体系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铁路设备及轨道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后,需要展开养护,避免铁路运行中发生安全问题。但目前我国铁路养护工作还受到人员因素及管理理念的制约,导致铁路养护管理工作质量无法提升。对此,探究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并明确铁路养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全面质量管理下铁路养护管理实践。
关键词:铁路养护;铁路维修;铁路运输效率
中图分类号:F53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随着中国铁路运输的不断发展,在创新铁路组织建设过程中,各级铁路有关部门均做了相应改善。开展实际工作时,以确保高速铁路与旅客安全为核心,深入强化了铁路运输调度系统安全管理。而提升铁路运输调度管理工作水平与效率,对调度指挥系统安全稳定维护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下面对铁路运输调度高质量发展优化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论述。
1 铁路养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人员素质致使管理效果不佳
自全面管理理论角度看,需展开全过程控制及质量管理、人员参与,结合工务段成员看,全体成员参与质量管理积极性不高。安全作为铁路运行的主题,铁路日常工作的核心便是处理安全问题,针对铁路轨道日常养护工作,管理人员需引起足够重视,建立办公网络及工务安全管理体系。针对目前已经启动的轨道管理系统,系统内容依旧不够成熟,系统数据未通过统计学理论处理,无法对轨道设备质量及状态进行预测,单纯按照里程数进行分界,展开设备动态报警及公里数具体指标统计,生成的报告较为简单,具有较大局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人员素质问题,为实施高效及科学的管理模式带来困难。
1.2 静态质量管理模式问题
全面质量管理需要结合管理方案,展开检查、评价等步骤,但工务段静态质量管理角度看,检查、评价处理较为粗糙。静态轨道设备质量检修工作并未区分,无法全面观察设备静态结构情况。线路养护班组作为管理静态养护工作的主体,通过自己计划、检查及评价等方式完成养护,但可能存在设备病害未报及检查不仔细问题,导致铁路轨道静态问题无法全面暴露,技术人员也无法客观评价轨道具体情况。检修科室及养护科室、线路车间管理层现场检查范围及频率不高,检查强度无法与线路工区相比,在上级抽查时只能简单回答问题,设备风险无法全面控制,导致质量风险无法及时消除,也无法对养护质量进行全面监督。
1.3 数据管理系统性不足
质量管理的核心在于利用数理分析规律找到轨道设备质量管理规律。利用各类轨道设备可将使用年限划分为多个阶段。首先,针对刚上线使用的设备,质量状态波动幅度小。其次,已经在线上使用一段时间的设备,受到外部环境影响对轨道设备产生冲击及扰动,轨道设备质量处于稳定状态。再次,线上已经很久的设备,在列车对轨道冲击及扰动作用后,轨道设备质量波动幅度大,养护次数增多,频率相对较高,轨道设备质量需定期检验。最后,年代久远的設备及轨道,在外部环境冲击下,设备已经发生磨损及老化情况,轨道质量波动频度大,维护作业效果不明显,此阶段需更换设备。工务段在管理过程中,对以上四个阶段的数据统计关注度不高,无法在其中发现隐性规律,管理部门及业务一段时间无法对单位设备状态进行总结,导致存在隐患的设备无法及时排除,对铁路正常运行产生不利影响。
1.4 施工管理方面
施工管理方面主要存在施工管理队伍人员薄弱,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施工量要求,施工管理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路内施工队伍培训管理不到位,站段施工从业人员业务能力不高,路外施工队伍资格审核不严,涉铁施工对铁路基础知识掌握不够;铁路局集团公司施工计划编制不合理,现场踏勘不充分,未能充分考虑现场实际情况;行车设备设施日常养护不到位,施工计划范围之外发现影响行车安全的隐患需要临时要点上线进行处理,需要对线上运行列车采取临时扣停措施,影响正常运输秩序;因施工准备不足、自然灾害影响或者施工过程中出现其他施工计划之外的状况而造成未能按计划时间完成施工或维修作业,施工延点频繁,影响日班计划兑现和正常运输秩序,尤其是繁忙干线施工延点,对正常运输秩序影响巨大。
1.5 运输组织方面
运输组织方面主要存在施工与运输一体化统筹不够,在全路货运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施工条件下路网能力无法满足运输需求,造成车流积压;施工日日班计划兑现率较低,日班计划对运输的指导作用被弱化;施工前后和施工过程中线路通过能力利用率较低,影响阶段计划兑现;施工情况下主要干线平行通道能力及主要区域平行通道能力未能充分释放,制约车流输送;遇突发情况造成施工延点时,应急预案不充分,不能及时开通正线,浪费运输能力;施工结束后列车集中到达编组站或区段站,编组站或者区段站不能满足列车集中到发需求造成列车等线,影响运输效率。
2 提高铁路运输效率对策
2.1 加强调度集中统一指挥水平
(1)健全区域协调机制。对铁路运输调度工作而言,在铁路整个范围内必须要定期进行调度会议,处理与布置在运输调度中发生的问题与工作。各铁路站段在调度运输中,必须严格按照阶段运输重点开展组织会议活动,经过区域运输交流,分享运输调度中的经验。同时,落实区域运输协议,解决局部和阶段性调度运输中产生的问题。在此阶段中,需要将铁路局作为重点,同时以主管运输副经理为领头者,协调好运输相关部门参加到协调机制构建中,有效处理运输调度中发生的问题。另外,对铁路局和铁路局相互之间的协调制度,铁路局和站段以及铁路专业运输企业相互间的协调制度,都必须要加以健全与完善,保证铁路运输调度中每个环节均可以维持畅通。(2)健全评价考核制度。对铁路运输调度考核而言,评价平时工作质量时,需要将运输调度中发布的生产任务与分界口交接等当成重点考核目标。可是,针对这部分评价考核指标,必须要在15日或30日内对其加以跟踪与分析,同时把分析结果和每月调度工作质量与运输组织差异化相结合,对工作质量展开合理评估与考核。对评价考核中发生的问题,需要拟定针对性举措,并且对其进行实时有效的处理。考核和评价制度需要伴随生产任务的持续变化而改变力度[1]。 2.2 服务大局,加强重点运输保障
实现货运增量方案。巩固增加货运增量成果,合理采用通道能力,实现方案目标。首先,需要合理优化运输组织,有效确保重点运输任务。首先,需要为精准脱贫提供服务,始终坚持开好公益性列车,合理优化运力配置方案,确保贫困区域人们出行与应急物资运输需求,构建完整运输台账,不定期加强分析与整理归纳。其次,为一带一路服务,着重分析中欧班列开行组织经验,强化箱车运力保障,优化干支线班列接续组织,压缩运输时间,加强技术站作业等重要环节盯控,控制好运到时限,持续提升开行质量,提高中欧班列品牌影响力。最后,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合理优化沿江班列开行模式,健全班列整个过程组织盯控,强化机列衔接与有效落实作业标准,提升班列正点率[2]。
2.3 施工管理方面
(1)强化施工管理办公室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施工办职能作用。随着铁路营业线里程的不断增加,日均施工量也会进一步增加,尤其是新线路开通、引入等大型施工将会更多。只有进一步增加施工办人员配置,强化施工办队伍建设,不断引入施工与运输方面的综合型人才,才能不断满足铁路营业线施工发展要求。施工办应进一步发挥职能作用,综合统筹全路施工安排,尤其是干线集中修安排,进一步总结经验,编制更加科学合理的全路施工年度轮廓计划和月度计划,优化枢纽天窗安排,减少天窗错牙现象。日常加强对施工计划的审核、审批和把关,施工过程中的管控及施工结束后的总结分析,加大对施工延点及计划外施工的分析考核力度。(2)强化路内施工队伍的培训管理,以及路外施工单位的资格审核。对于路内施工单位,应加强日常培训管理,熟悉各类施工作业流程及施工机具设备的使用,不断提高施工队伍的业务素质和能力。经常性演练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突发情况,提高施工过程中的应急处突能力,不断提高施工作业效率。對路外施工单位应严格资格、资质的审核,提高准入门槛。应加强路外施工单位施工前培训管理,使其熟悉铁路设备设施及铁路基本常识,同时施工中加强监督指导,并与优秀的路外施工单位建立长效稳定合作机制[3]。
2.4 建立健全监察体系
众所周知,“无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完善的监察体系是保证招投标工作顺利开展和完成的重要前提。在招投标开始阶段,相关的监管部门要加强对投标单位的资格审查,禁止出现无证或者盗用他人证件情况的出现,监管部门要保证工作过程中的公平性和合法性,在招投标工作结束之后,监管部门要对工程的进度进行跟踪和检查,保证工程的整体质量。另外建立相应的评标体系是很重要的,目前受到欢迎的是合理低价中标和无标底招标两种模式,有利于排除人为因素的干预,确保招投标工作的有效进行。同时还要建立系统的配套制度,法律事务部门要对招投标起到监管的作用,并对招标的结果进行检查和跟踪。
3 结束语
随着新线路的不断开通,新设备不断投入使用,铁路运输服务供给品质也会不断提升,对运营效率效益及铁路治理体系也会提出更高要求。为适应铁路的不断发展,保障铁路运输安全的持续安全稳定,铁路营业线施工组织应积极探索新的模式。通过不断引进先进设备,提高现场作业效率,强化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智能化计划编制水平及现场管控水平,探索新的施工组织模式,不断优化施工条件下运输组织,提高运输效率,以适应铁路新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孟一君.关于铁路货运常见问题的分析和探讨[J].中国航务周刊,2021(36):56-57.
[2]徐志伟.全面质量管理在铁路养护管理中的实践[J].黑龙江交通科技,2021(8):198-199.
[3]杜云環.铁路运输调度高质量发展优化策略分析[J].设备管理与维修,2021(15):111-113.
关键词:铁路养护;铁路维修;铁路运输效率
中图分类号:F53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随着中国铁路运输的不断发展,在创新铁路组织建设过程中,各级铁路有关部门均做了相应改善。开展实际工作时,以确保高速铁路与旅客安全为核心,深入强化了铁路运输调度系统安全管理。而提升铁路运输调度管理工作水平与效率,对调度指挥系统安全稳定维护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下面对铁路运输调度高质量发展优化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论述。
1 铁路养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人员素质致使管理效果不佳
自全面管理理论角度看,需展开全过程控制及质量管理、人员参与,结合工务段成员看,全体成员参与质量管理积极性不高。安全作为铁路运行的主题,铁路日常工作的核心便是处理安全问题,针对铁路轨道日常养护工作,管理人员需引起足够重视,建立办公网络及工务安全管理体系。针对目前已经启动的轨道管理系统,系统内容依旧不够成熟,系统数据未通过统计学理论处理,无法对轨道设备质量及状态进行预测,单纯按照里程数进行分界,展开设备动态报警及公里数具体指标统计,生成的报告较为简单,具有较大局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人员素质问题,为实施高效及科学的管理模式带来困难。
1.2 静态质量管理模式问题
全面质量管理需要结合管理方案,展开检查、评价等步骤,但工务段静态质量管理角度看,检查、评价处理较为粗糙。静态轨道设备质量检修工作并未区分,无法全面观察设备静态结构情况。线路养护班组作为管理静态养护工作的主体,通过自己计划、检查及评价等方式完成养护,但可能存在设备病害未报及检查不仔细问题,导致铁路轨道静态问题无法全面暴露,技术人员也无法客观评价轨道具体情况。检修科室及养护科室、线路车间管理层现场检查范围及频率不高,检查强度无法与线路工区相比,在上级抽查时只能简单回答问题,设备风险无法全面控制,导致质量风险无法及时消除,也无法对养护质量进行全面监督。
1.3 数据管理系统性不足
质量管理的核心在于利用数理分析规律找到轨道设备质量管理规律。利用各类轨道设备可将使用年限划分为多个阶段。首先,针对刚上线使用的设备,质量状态波动幅度小。其次,已经在线上使用一段时间的设备,受到外部环境影响对轨道设备产生冲击及扰动,轨道设备质量处于稳定状态。再次,线上已经很久的设备,在列车对轨道冲击及扰动作用后,轨道设备质量波动幅度大,养护次数增多,频率相对较高,轨道设备质量需定期检验。最后,年代久远的設备及轨道,在外部环境冲击下,设备已经发生磨损及老化情况,轨道质量波动频度大,维护作业效果不明显,此阶段需更换设备。工务段在管理过程中,对以上四个阶段的数据统计关注度不高,无法在其中发现隐性规律,管理部门及业务一段时间无法对单位设备状态进行总结,导致存在隐患的设备无法及时排除,对铁路正常运行产生不利影响。
1.4 施工管理方面
施工管理方面主要存在施工管理队伍人员薄弱,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施工量要求,施工管理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路内施工队伍培训管理不到位,站段施工从业人员业务能力不高,路外施工队伍资格审核不严,涉铁施工对铁路基础知识掌握不够;铁路局集团公司施工计划编制不合理,现场踏勘不充分,未能充分考虑现场实际情况;行车设备设施日常养护不到位,施工计划范围之外发现影响行车安全的隐患需要临时要点上线进行处理,需要对线上运行列车采取临时扣停措施,影响正常运输秩序;因施工准备不足、自然灾害影响或者施工过程中出现其他施工计划之外的状况而造成未能按计划时间完成施工或维修作业,施工延点频繁,影响日班计划兑现和正常运输秩序,尤其是繁忙干线施工延点,对正常运输秩序影响巨大。
1.5 运输组织方面
运输组织方面主要存在施工与运输一体化统筹不够,在全路货运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施工条件下路网能力无法满足运输需求,造成车流积压;施工日日班计划兑现率较低,日班计划对运输的指导作用被弱化;施工前后和施工过程中线路通过能力利用率较低,影响阶段计划兑现;施工情况下主要干线平行通道能力及主要区域平行通道能力未能充分释放,制约车流输送;遇突发情况造成施工延点时,应急预案不充分,不能及时开通正线,浪费运输能力;施工结束后列车集中到达编组站或区段站,编组站或者区段站不能满足列车集中到发需求造成列车等线,影响运输效率。
2 提高铁路运输效率对策
2.1 加强调度集中统一指挥水平
(1)健全区域协调机制。对铁路运输调度工作而言,在铁路整个范围内必须要定期进行调度会议,处理与布置在运输调度中发生的问题与工作。各铁路站段在调度运输中,必须严格按照阶段运输重点开展组织会议活动,经过区域运输交流,分享运输调度中的经验。同时,落实区域运输协议,解决局部和阶段性调度运输中产生的问题。在此阶段中,需要将铁路局作为重点,同时以主管运输副经理为领头者,协调好运输相关部门参加到协调机制构建中,有效处理运输调度中发生的问题。另外,对铁路局和铁路局相互之间的协调制度,铁路局和站段以及铁路专业运输企业相互间的协调制度,都必须要加以健全与完善,保证铁路运输调度中每个环节均可以维持畅通。(2)健全评价考核制度。对铁路运输调度考核而言,评价平时工作质量时,需要将运输调度中发布的生产任务与分界口交接等当成重点考核目标。可是,针对这部分评价考核指标,必须要在15日或30日内对其加以跟踪与分析,同时把分析结果和每月调度工作质量与运输组织差异化相结合,对工作质量展开合理评估与考核。对评价考核中发生的问题,需要拟定针对性举措,并且对其进行实时有效的处理。考核和评价制度需要伴随生产任务的持续变化而改变力度[1]。 2.2 服务大局,加强重点运输保障
实现货运增量方案。巩固增加货运增量成果,合理采用通道能力,实现方案目标。首先,需要合理优化运输组织,有效确保重点运输任务。首先,需要为精准脱贫提供服务,始终坚持开好公益性列车,合理优化运力配置方案,确保贫困区域人们出行与应急物资运输需求,构建完整运输台账,不定期加强分析与整理归纳。其次,为一带一路服务,着重分析中欧班列开行组织经验,强化箱车运力保障,优化干支线班列接续组织,压缩运输时间,加强技术站作业等重要环节盯控,控制好运到时限,持续提升开行质量,提高中欧班列品牌影响力。最后,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合理优化沿江班列开行模式,健全班列整个过程组织盯控,强化机列衔接与有效落实作业标准,提升班列正点率[2]。
2.3 施工管理方面
(1)强化施工管理办公室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施工办职能作用。随着铁路营业线里程的不断增加,日均施工量也会进一步增加,尤其是新线路开通、引入等大型施工将会更多。只有进一步增加施工办人员配置,强化施工办队伍建设,不断引入施工与运输方面的综合型人才,才能不断满足铁路营业线施工发展要求。施工办应进一步发挥职能作用,综合统筹全路施工安排,尤其是干线集中修安排,进一步总结经验,编制更加科学合理的全路施工年度轮廓计划和月度计划,优化枢纽天窗安排,减少天窗错牙现象。日常加强对施工计划的审核、审批和把关,施工过程中的管控及施工结束后的总结分析,加大对施工延点及计划外施工的分析考核力度。(2)强化路内施工队伍的培训管理,以及路外施工单位的资格审核。对于路内施工单位,应加强日常培训管理,熟悉各类施工作业流程及施工机具设备的使用,不断提高施工队伍的业务素质和能力。经常性演练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突发情况,提高施工过程中的应急处突能力,不断提高施工作业效率。對路外施工单位应严格资格、资质的审核,提高准入门槛。应加强路外施工单位施工前培训管理,使其熟悉铁路设备设施及铁路基本常识,同时施工中加强监督指导,并与优秀的路外施工单位建立长效稳定合作机制[3]。
2.4 建立健全监察体系
众所周知,“无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完善的监察体系是保证招投标工作顺利开展和完成的重要前提。在招投标开始阶段,相关的监管部门要加强对投标单位的资格审查,禁止出现无证或者盗用他人证件情况的出现,监管部门要保证工作过程中的公平性和合法性,在招投标工作结束之后,监管部门要对工程的进度进行跟踪和检查,保证工程的整体质量。另外建立相应的评标体系是很重要的,目前受到欢迎的是合理低价中标和无标底招标两种模式,有利于排除人为因素的干预,确保招投标工作的有效进行。同时还要建立系统的配套制度,法律事务部门要对招投标起到监管的作用,并对招标的结果进行检查和跟踪。
3 结束语
随着新线路的不断开通,新设备不断投入使用,铁路运输服务供给品质也会不断提升,对运营效率效益及铁路治理体系也会提出更高要求。为适应铁路的不断发展,保障铁路运输安全的持续安全稳定,铁路营业线施工组织应积极探索新的模式。通过不断引进先进设备,提高现场作业效率,强化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智能化计划编制水平及现场管控水平,探索新的施工组织模式,不断优化施工条件下运输组织,提高运输效率,以适应铁路新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孟一君.关于铁路货运常见问题的分析和探讨[J].中国航务周刊,2021(36):56-57.
[2]徐志伟.全面质量管理在铁路养护管理中的实践[J].黑龙江交通科技,2021(8):198-199.
[3]杜云環.铁路运输调度高质量发展优化策略分析[J].设备管理与维修,2021(15):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