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ggio126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围以高墙的园林,早已不是只属于文人的林泉,园林脱离了以往的人类生活情境而成为特殊的文化载体。如今,几乎每一个走进园林的人都会怀想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也都在尽可能地感知那些别具匠心的设计和发自内心的表达。园林,是中国人心中的“桃花源”。“桃花源”是造园者给予园林的情感表达,是一种意境的体现。
  关键词:园林意境;中国古典园林;园林艺术
  园林,寄托了中国人太多的美好念想。其中的亭台楼阁、花草树木,无不体现出中国人所特有的情感表达。如果说陶渊明在诗中对桃花源的向往充分展现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那园林便是将诗句中的美好转化为现实中的场景。中国人在筑造园林时融入了太多的情感,园林就是艺术地再现自然,这种艺术的表达呈现在人们对园林意境的追求之中。中国古典园林自诞生起,可以说就与山水画卷、田园诗歌相生相融,园林便如同诗画中的桃花源。
  意境,在《说文解字》中意为“意象”,属于主观,境为“景物”,属于客观。由此可见,意境便是在景物中所体现出的意象。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追求诗和画的情趣,重视神思与韵味,向往诗一般的意境。园林建筑效仿诗画,追求写意,既顾及自然中的原本面貌,又注入人的主观情感,把对自然的感情用写意的表达手法再现于园林之中。《园冶》中提到:“多方胜景,咫尺山林。”实际上,将大自然中的真实缩影通过艺术的写意手法呈现出来,理应具有诗画的情趣。清代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这体现出造园如同模仿诗文格式,其所追求的内涵便是诗的意境美。中国古典园林开始就与诗画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园林中凝聚诗意、幻化画境,能够表达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通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触景生情等手法也能够烘托出园林的艺术境界。园林的意境便体现在筑山叠石、植物配置、园林理水和建筑营造之中。
  筑山叠石和园林理水是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水是中国古典园林景观造景的骨干,《林泉高致》中说:“山以水为血脉……故山得水而活,水以山为面……故水得山而媚……”中国绘画遵循此手法,中国古典园林建造也是这样。筑山叠石在园林空间中运用主要有两种表现手法,一种为在有限的空间内叠石,另一种为在粉墙中嵌理壁岩。在空间内叠石注重石料的形体,《园冶》中讲石料要“稍点玲珑石块”,要具有漏、透、瘦、皱的特点,体现石料的形体美感。而在粉墙中嵌理壁岩则是对石料运用的一种升华,在有限的空间中高度利用空间,又使其达到烘托意境的作用。嵌理壁岩配以花木形成的画面犹如一幅山水画卷,这也更好地佐证了中国园林与诗画的融合,体现出诗画的意境。园林理水的意境营造主要体现在布局与情态之中,布局有集中与分散之别,情态有动静之别。在园林理水中,集中而静带给游人开朗宁静之感,分散而动则带给游人活跃灵动之美。分散而动的水体一般为大、中型庭院所采用的园林理水方式,例如拙政园便采用这种营造方式,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把园林水体划分为相通的若干小型水体,使园林水体形成“来无源,去无流”的视觉效果,从而达到隐约迷离和变化多端的意境之感,同时若干水体相连通形如银蛇,使园林水系曲折回环,也增添了深邃藏幽的情趣。集中而静的水体一般为中、小型庭院所采用的方式,例如留园在园林景观营造之中,以水池为中心,沿水池四周配以花草树木、亭台楼阁,从而在园林空间中形成一种向内聚合的园林空间格局,同时静态水体如同一面素镜,将水体周边的景物呈现于水面之上,既丰富了空间形式,又产生了深远空灵的意境之美。
  《“造园”词义的阐述》 中说:“园,所以种树木也。”这可以看出植物配置在中国古典园林筑造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中国古典园林在营造意境时考虑了多种感官效果,因此,四季的变化和气候的不同都会促使园林产生不同的意境之美。声韵之美表现在借助植物发出某些声响来起到烘托园林景观空间气氛的作用,例如拙政园中的听雨轩庭院内种植有芭蕉,在雨天雨打芭蕉所产生的声响能够产生一种良好的雨景气氛。色彩之美是通過植物的颜色衬托园林空间情趣,进而使处于景观空间中的游人产生情感共鸣,例如拙政园中的枇杷园通过植物的颜色影响人的感受,从而烘托园林意境。植物的形态之美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为孤植,在园林景观中以单株植物形式出现,一般选用高大、树形优美的树种进行配置,具有烘托陪衬周边建筑物的作用,例如留园的石林小院种植有高大且挺拔的苍松,对庭院空间起到极好的点缀作用,很好地烘托出了园林景观的气氛;而另一种为群植,种植大量的植物形成茂密成林的视觉效果,例如南京中山陵的茂密植被烘托出绿意连绵的空间视觉效果,带给人们以宁静安详之感。园林中的一山、一水、一池、一花、一木都被赋予了某些含义或者寄托着园林主人的某些情感,这种筑园思想也很好地体现在园林的植物配置之中。例如:松、竹、梅这三种植物在寒冬之中依然挺立,被文人誉为“岁寒三友”,莲“出淤泥而不染”,菊花“此花开尽更无花”,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类似这样的诗句还有许多,源于自然界中的植物被诗人赋予了更多的寓意,寄托了诗人的理想抱负,从而达到高于自然的意境追求,烘托出了园林的意境之美。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营造强调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中国古典园林将建筑美与自然美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建筑美主要体现在情趣的表达、独特的构图原则和对待自然的态度中,情趣美主要体现为与中国传统诗画相结合,建筑成为诗画表达的载体,凝聚诗与画,呈现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中国园林建筑没有明确的程式规定,强调有法而无定式,园林通过参差错落、蜿蜒曲折、因势定形等建筑形式被赋予无限的变化,从中体现出不定性,具有一种“无为胜有为”“因势利导”的道家哲学思想韵味。对待自然来说,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营造主要强调“天人合一”,以求达到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景象。建筑美与自然美相结合,致使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具有一种特有的美感。
  园林,中国人心目中的“桃花源”,从这里我们穿越历史沿着“桃源”小径寻访我们的来处与归途。在现实世界中筑造人间仙境,追寻美好生活的信念超越了时间,也超越了空间,园林便是中国人所追求的桃源仙境。园林中的一水、一石、一花、一木、一亭,经得住时间的冲刷,始终保持鲜活。“桃花源”便是中国人的内心意境,这意境包含在园林之中。园林,是人化的自然,蕴含物化的心境。
  参考文献:
  [1]喜龙仁,黄晓.中国园林:巧夺天工的艺术[J].中华书画家,2018(9):4-10.
  [2]凡一,沈海濱,攝圖網.源远流长的中国园林情结[J].金桥,2018(6):26-31.
  [3]兰青,段渊古.画境与心境:界画中的中国古代园林意境营造[J].美术教育研究,2020(5):13-15.
  [4]杨天熠.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美[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20):187-188.
  [5]项锡黔.论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表现[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3):20-23,100.
  作者单位: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社会公众对科普的需求程度越来越高,博物馆科普创作的传统模式已无法满足公众的需求。文章以青岛贝壳博物馆在科普内容、科普产品创作与开发的理念、实践为基础,从作者多元化、作品形式多元化、科普创作质量控制与保障机制等方面,对博物馆科普创作多元化模式做出探讨。  关键词:博物馆;科普创作;多元化;模式  博物馆具有收藏、研究和教育三大功能,其中教育功能的主要指的是面向公众开展社会教育,即科普功能
期刊
作者简介:   黄桂锋,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西南民族传统建筑与现代环境设计。   基金项目:本作品系广西民族师范学院2020年度校级科研项目青年项目“桂西南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設计中的应用研究”(2020QN011)研究成果。
期刊
作者簡介:  朱俊,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史、艺术理论与批评。
期刊
摘 要:文章选取河南省郑州市东风渠作为此次调查对象,因其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形成了独有的滨水景观特点,在拥有中原地区滨水景观的共性的基础上,又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通过现场调研并结合GIS地图的方法来获取数据和实地资料,并对东风渠的滨水景观进行景观评价,针对河道两旁植被群落构成、营造文化氛围、提高景观品质等方面提出建议,促进城市生态系统和城市文化系统发展完善。  关键词:东风渠;滨水
期刊
摘 要: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具有完整的创作体系,且与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在目标和特质营造上存在耦合性。文章以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格塘村景观改造实践为例,系统梳理了格塘村的景观设计现状,将传统绘画技法融入岭南乡村景观规划中,以期构建岭南特色与创新元素于一体的乡村小镇特色景观。  关键词:岭南传统建筑;文化特色;荔枝湾;建筑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科研项目“传统绘画视角下的岭南乡村小镇
期刊
摘 要:“乡村振兴”落实到农村,便是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弘扬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将其与生态科学技术相结合,发展低碳生态建筑。在生态农村建设过程中,遵循生态理论,充分体现地域特色,科学合理地进行乡村规划对推动新农村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至关重要。文章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将生态与科技融合到乡村振兴中,营造一个生态与科技并存的会客厅。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科技;低碳建筑;乡村会客厅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
期刊
摘 要:文学与建筑虽为不同的艺术门类,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的异质文本之间存在着深层次的、内在的共通。罗兰·巴特提出的互文性理论作为一种源于文本理论的艺术哲思,为文学与建筑的互动建立了桥梁。文章通过讨论罗兰·巴特所提出的文本理论,解析文学与建筑之间的共通性,分析现有的文学与建筑的互文案例,为跨学科视角下文学与建筑的互文性提供具有参考性的建议。  关键词:文学;建筑;互文性;罗兰·巴特  建筑是一门重
期刊
摘 要:老街区的保护与开发是城镇化推进过程中面临的共性问题,基于各街区地域情况的差异化,老街区的保护与开发并无统一的模式与方法。钦州骑楼老街区存在产权分散、建筑损毁及商业氛围不足等地域情况,文章通过分析其他老街区保护思路,提出了政府牵头和商业化模式的保护与开发策略。  关键词:钦州;骑楼老街;老街区;保护;开发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北部湾地区传统老
期刊
摘 要:“十三五”时期,天津打造全域式旅游城市,完善“一带、三区、九组团”的空间规划布局,一批项目初见成效。“十四五”规划纲要中继续明确提出促进全域旅游发展,以“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市场化运作”为路径,深入推进蓟州区、和平区等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建设国内旅游目的地城市。文章由此入手,选择地处北部山野旅游区的蓟州区西井峪村和市中心都市文化休闲旅游区的和平区五大道风情旅游区开展实地调研
期刊
摘 要:文章将生态旅游概念融入辽西北低山丘陵区的绿道开发中,基于对该地区生态旅游绿道网建设现状及主要问题的分析,制订规划目标与原则,进而通过提炼绿道网在串联旅游业态与生态环境方面所具有的“藤、脉、蔓”效应,提出了三项实施策略,以期推动辽西北低山丘陵区的旅游业发展,并为我国生态旅游绿道网的建设提供路径指导。  关键词:辽西北低山丘陵区;生态旅游绿道网;设计研究;规划目标;旅游业态  基金项目:辽宁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