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十年,我有幸参加了国家基础课程改革实验,在近十年的课改实验中,我们始终围绕“求实、求真、创新”做文章,取得积极进展,参加课改的自己,工作渐入佳境,课内外教学面貌一新。求实,是课改实验成功的基础。学校领导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实实在在地制定了一个操作性强的课改规划,保证课改每走一步都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求真,是课改实验的目的。面对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怎样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怎样体现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思想,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一个个全新的问题,都有待于属于实验教师的我去不断地学习、探索总结、提高,在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与规律。创新,是课改实验的灵魂。我们进行课改实验的教师敢于否定自我,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从改革中找出路,从创新中谋发展。十一年的课改历程,我努力实践,真切感悟,快乐成长。
一、依托课内外教学研究,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我从改造现实教学的基点出发,用新课程的观念审视自己的教学,想办法解决以下问题:①赋予学生以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②以合作交流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③学会交往,学会倾听,建立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④如何体现开放。至于在接到城区、市级以上的研讨课时,而是根据①个人设计思路;②以学情为宗旨;③组内研讨交流的三步操作进行,试教后还要开展教学反思,综合各方面意见后才上课。例如教学“统计”,虽然已有全国一等奖的课例,但是我却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枯燥地看图学习统计图,掌握统计基本知识的方法。我让学生自行组合成学习小组,结合生活实际以活泼的形式进行课前调查,如街头记录各种车辆经过校门口的次数、同学们最爱吃的早餐品种等,结合观察记录的情况绘制成统计图,使学生在实践交流活动中体会了解统计图的制作过程和作用等基本知识。学生在整个交流活动中,相互启发、小组间质疑,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学习气氛热烈,学习效果明显。
通过课例研究,我的教学方式已发生重大的转变,比如会关注那些不参与活动、被动的学生,能积极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更多地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来。又如,在有效地组织小组合作探究中,我摸索出了一套方法:①安排轮流的组长,由组长分工,全员负责;②安排轮流的主持人、发言人,全员参与补充意见与交流;③会合适筛选组内的意见,会综合评价他组的见解;④会共同帮助有解题困难的同学;⑤力争每人想出与众不同的看法,并综合评价他人。我亲历了教材的调整与修改、情境与启思、交流与合作、巩固与运用,真正地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角色发生了根本的转化。
二、结合教学与课题及学科的整合,倡导新型的学习方式
这次课题改革最显著的特征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我抓住这一最显著的特征,选择参与课题《新课程标准与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标准主张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怎样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可持续的学习动机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我们的做法是:
1.改变评价体系,注重人文性的鼓励评价,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实行多元性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面对评价方式转变的要求,教师明确了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因此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水平。而我更关注学生在各学科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1)重视课堂教学的即时语评价,如“你的想法很独特”“没想到你想得比老师还要快”“你真会仔细观察”“很有创意”等等。
(2)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变为主动探究。“我认为……”“我不同意××的看法,我觉得……”“我们小组的意见是……”已成为学生发表己见时的习惯用语。这些评价和激励语的使用,鼓舞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热情。
2.注重学科学习与实际的联系,全面进行学科整合,开拓实践活动。
(1)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带来学习方式的变革。我充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将学生的传统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性学习。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一课时,我精心设计教学课件,通过计算机为学生提供了更为直观的学习途径和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两次拓展实践中真正体会到确定位置必须的条件为方向与距离,使学生在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
(2)数学学科与美术、音乐、科学、综合实践等学科和谐自然地整合,实现学生学习状态的改善。在各科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合理利用,与各学科紧密联系,创设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如在情境欣赏中进行数学口语的训练,在科学课上测量植物的高度,动手制作数学动手操作作业并进行美工创作……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无形中使学生既感受到知识的美,又不失时机地渗透了环保、艺术欣赏、创新精神等各种人文教育,使学生更充分地体验到了数学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不可分。
十一年的实验研究工作使我茁壮地成长了起来。课改前,“一言堂”“满堂灌”“地毯式轰炸”等现象十分普遍,我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津津乐道的是某某学生考得怎么样,却闭口不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只字不提如何提高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能力……参加课改实验后,我渐渐在实践中感悟到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都应该是多元的、多角度的,学生学习方式应是多样的、可持续地自主发展的。因此,教师教育教学方式的革新,应该在民主与科学的基础上还人文、自主给学生。还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之中获取新知,采取启发、讨论、质疑、思辨、自学、互动、评价等这些被实践证明了的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效益,发展学生个性。
从前,我对“爱”的理解颇为严肃,以为“严即爱”,更多的教师认为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是爱。前者失之过度,后者流之肤浅。通过课改,我知道:面对有情感有活力的一群学生,只有洒下爱之甘霖,才可获取爱之回报。真正的爱,必须营造彼此沟通心心相印的氛围,而如此则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多看到学生的闪光之处,从做人、求知等方面予以悉心关照,确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服务观,以新朋故友式的角色来定位,这样才能构筑师生之间的桥梁,收到“春风风人,夏雨雨人”之效。
(责编陈剑平)
一、依托课内外教学研究,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我从改造现实教学的基点出发,用新课程的观念审视自己的教学,想办法解决以下问题:①赋予学生以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②以合作交流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③学会交往,学会倾听,建立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④如何体现开放。至于在接到城区、市级以上的研讨课时,而是根据①个人设计思路;②以学情为宗旨;③组内研讨交流的三步操作进行,试教后还要开展教学反思,综合各方面意见后才上课。例如教学“统计”,虽然已有全国一等奖的课例,但是我却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枯燥地看图学习统计图,掌握统计基本知识的方法。我让学生自行组合成学习小组,结合生活实际以活泼的形式进行课前调查,如街头记录各种车辆经过校门口的次数、同学们最爱吃的早餐品种等,结合观察记录的情况绘制成统计图,使学生在实践交流活动中体会了解统计图的制作过程和作用等基本知识。学生在整个交流活动中,相互启发、小组间质疑,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学习气氛热烈,学习效果明显。
通过课例研究,我的教学方式已发生重大的转变,比如会关注那些不参与活动、被动的学生,能积极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更多地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来。又如,在有效地组织小组合作探究中,我摸索出了一套方法:①安排轮流的组长,由组长分工,全员负责;②安排轮流的主持人、发言人,全员参与补充意见与交流;③会合适筛选组内的意见,会综合评价他组的见解;④会共同帮助有解题困难的同学;⑤力争每人想出与众不同的看法,并综合评价他人。我亲历了教材的调整与修改、情境与启思、交流与合作、巩固与运用,真正地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角色发生了根本的转化。
二、结合教学与课题及学科的整合,倡导新型的学习方式
这次课题改革最显著的特征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我抓住这一最显著的特征,选择参与课题《新课程标准与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标准主张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怎样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可持续的学习动机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我们的做法是:
1.改变评价体系,注重人文性的鼓励评价,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实行多元性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面对评价方式转变的要求,教师明确了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因此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水平。而我更关注学生在各学科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1)重视课堂教学的即时语评价,如“你的想法很独特”“没想到你想得比老师还要快”“你真会仔细观察”“很有创意”等等。
(2)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变为主动探究。“我认为……”“我不同意××的看法,我觉得……”“我们小组的意见是……”已成为学生发表己见时的习惯用语。这些评价和激励语的使用,鼓舞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热情。
2.注重学科学习与实际的联系,全面进行学科整合,开拓实践活动。
(1)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带来学习方式的变革。我充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将学生的传统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性学习。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一课时,我精心设计教学课件,通过计算机为学生提供了更为直观的学习途径和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两次拓展实践中真正体会到确定位置必须的条件为方向与距离,使学生在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
(2)数学学科与美术、音乐、科学、综合实践等学科和谐自然地整合,实现学生学习状态的改善。在各科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合理利用,与各学科紧密联系,创设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如在情境欣赏中进行数学口语的训练,在科学课上测量植物的高度,动手制作数学动手操作作业并进行美工创作……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无形中使学生既感受到知识的美,又不失时机地渗透了环保、艺术欣赏、创新精神等各种人文教育,使学生更充分地体验到了数学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不可分。
十一年的实验研究工作使我茁壮地成长了起来。课改前,“一言堂”“满堂灌”“地毯式轰炸”等现象十分普遍,我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津津乐道的是某某学生考得怎么样,却闭口不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只字不提如何提高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能力……参加课改实验后,我渐渐在实践中感悟到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都应该是多元的、多角度的,学生学习方式应是多样的、可持续地自主发展的。因此,教师教育教学方式的革新,应该在民主与科学的基础上还人文、自主给学生。还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之中获取新知,采取启发、讨论、质疑、思辨、自学、互动、评价等这些被实践证明了的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效益,发展学生个性。
从前,我对“爱”的理解颇为严肃,以为“严即爱”,更多的教师认为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是爱。前者失之过度,后者流之肤浅。通过课改,我知道:面对有情感有活力的一群学生,只有洒下爱之甘霖,才可获取爱之回报。真正的爱,必须营造彼此沟通心心相印的氛围,而如此则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多看到学生的闪光之处,从做人、求知等方面予以悉心关照,确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服务观,以新朋故友式的角色来定位,这样才能构筑师生之间的桥梁,收到“春风风人,夏雨雨人”之效。
(责编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