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全面改革的快速发展时期,各高校正大力推行教学改革,导师制是近年来高职院校新兴的一项探索性教育管理制度。本文分析高职院校实施导师制的背景和现成意义,对实行导师制的实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学生成长导师制的思考和对策。
关键词:导师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高等教育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性。近年来,高等教育的连续扩招,为加速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做出积极的贡献,但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构成、生源素质、校园学习生活环境、办学条件等因素,也使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困难和新的挑战。
1 高职院校推行学生成长导师制的意义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中一个类型的高职教育,学生生源往往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学习方法不当,依赖心理很强,甚至部分高职学生存在政治信仰迷茫,价值观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坚持把班主任辅导员统一性教育管理与人生导师的个性化引导教育相结合,为部分“潜能学生”增配人生导师,将全面引领学生成长、成人、成才。
高职学生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类人才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根据这一培养目标,高职学生在校期间不但要掌握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更重要的要具有实践技能和某一领域的技术应用能力及适应生产实际的能力。但由于教学资源不足的局限性,很大一部分有余力或有个性发展需求的学生如何在教学计划之外满足求知欲和个性发展的需求,是高职院校教学实施过程中一直面临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多实行班主任制或辅导员制,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比较侧重对日常事务和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辅导员管理的学生比较多,根本无法掌握每个学生的思想、个性、兴趣爱好、学习和生活等情况,从而无法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此外,由于岗位需求的特殊性,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大多数由刚毕业的青年教师担任,虽然容易与学生交流沟通,但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和学术造诣,难以对学生进行全面恰当的指导。在这种形势下,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难以适应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高职院校探索推行学生成长导师制的育人模式势在必行。
2 高职院校学生导师制的探索
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这种制度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导师制”是研究阶段教育的主要形式,导师制是一种切实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充分开发有限的教育资源,开展因材施教,促进优秀人才的快速成长。导师可通过指导和示范,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及专业兴趣,为学生进入实验室,接触高水平的科研领域创造良好条件。导师制不应该只是研究生的特有教育形式,也不只是本科院校特色。近年来高职院校加大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涌现出大批优秀教师,他们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领域方面较高,这部分教师是高职院校中的重要教育资源。如何调动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探索一条切实适应高职院校教育模式的办学途径,是目前所需解决的问题。高职院校引入“导师制”教学模式可充分发挥双师型教育资源优势,调动教师积极性,在高职院校中探索实行高职学生导师制度,能改变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更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高职院校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研究生、本科生教育,主要着重于高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和理论知识的拓展,着重于应用技术能力和社会岗位群适应能力的提高,使培养出的学生零距离贴近社会需求。高职院校可充分利用本校校外企业兼职教师,发挥校外实习基地教学资源优势,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社会实践教学。高职院校导师制融合了研究生导师制的特色和优点,利用“知识与技能相结合,松散与紧密相结合”的组织与管理方式,以导师为主体,选拔对导师从事的研究方向、项目有兴趣或有个性发展需求的学生作为重点培养对象。高职院校导师在知识的学习上,类似于研究生的导师,在技能学习上,类似于企业的师傅,不影响三年的正常专业学习,不流于形式。
3 高职院校学生导师制的实施
为了把人生导师制工作落到实处,努力夯实人生导师制工作基础,科学构建人生导师制实施的长效机制。导师制能够使隐性知识的传递成为可能,在企业学习过程中,最难传授的是隐性知识,而导师制则可以通过导师和学员的结合,通过一些具体的学习中的知识或项目,让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掌握一些隐性知识。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和学生的选择尤为重要。导师制对导师素质的要求,导师制在高职院校中的特点,导师资格的标准和制定方法,导师选拔学生的方法,导师制在高职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考核等问题的解决成为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不流于形式的关键因素。
3.1准确定位导师职责
坚持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明确人生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学业辅导、生活引导、心理疏导、就业指导”,进一步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
3.2 导师和学生的选择
师资队伍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师资队伍素质的优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人生导师制的选聘,严格人生导师的准入标准,从政治思想素质、师德师风表现、专业学术素养、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期望威信等方面明确导师标准。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以双师型教学队伍为主要发展要求,中级职称以上教师必须有自己的专业主攻方向,必须走向社会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必须有研究课题或开发项目,保证导师制实施的质量,促进教师的积极性,从而保证导师制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每个导师在各自专业范围内根据学生专业特长和发展需求选择对导师从事课题和项目有兴趣和有发展意义的学生,根据专业方向导师公开自己的情况和导航计划,接受学生的问询和报名,学院进行调配协调。经过公开招聘和师生互选,签订协议明确导师的责任、权利、义务、考核方式以及奖惩办法,期满后学院根据工作表现、考核结果和人生导师个人意愿决定是否继续聘用,同时举行聘用仪式,正式发放聘书。 4 完善高职院校导师制的思考和对策
通过对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工程造价专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道路与桥梁技术专业等一定范围内学生参与导师制培养的研究,在导师制研究时间内,学生在导师的引导下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参与了具体时间项目的开发和实施工作,成立了多个课题组。导师制在高职学生理论知识拓展和实践动手能力提高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总结分析出进一步完善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措施。
4.1高职院校导师制的宣传解读
导师制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认同,但是部分学生存在着对导师制的不理解,只是被动地参与到导师的指导活动中,缺乏主动提问、探索创造的精神。因此我们应加大对导师制重要性的宣传,让导师制深入人心,得到导师制师生的重视和广泛的支持,最终使该项制度落到实处,产生实效。
4.2提高导师人格魅力的影响
在导师制推行的过程中,导师要重视自身人格魅力的影响,通过强大的创造力、感召力和辐射力影响学生,导师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吸引学生。除了自身具有高尚的品德、广博的知识、扎实的科学技能和专业素养外,导师还需具备一种把其品德、思想、知识、智慧和创新能力传送给学生,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能力。导师如果具备了这三种能力,才可以较好担负起培养学生的重任,才可以真正地发挥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学习的作用。
4.3、加强导师制的规范管理,建立对导师工作合理的激励和考核机制
当前,导师制的实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导师制往往被看做“软”任务,往往导师工作安排下去后主动开展工作的较少,都是结合系党总支举办的一系列活动才去实施,很少有人主动地组织活动引导学生的学习。在实施的过程中随意性较大,规范性较差,导师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因此,要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必须将导师制纳入到整个教育教学体系当中,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导师工作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估办法以及考核指标,定期考核导师指导学生的工作成效。高职院校要通过科学、客观和公正评价导师工作过程和工作绩效,将考评与奖惩措施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 结语
目前高职院校不急于扩大导师制的规模,以免导师精力有限和设备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使导师制流于形式。高职院校中实施导师制教学是对正常教学模式的一种很好的补充,通过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先在学生中培养一部分应用技术能力很强的学生,以点带面,形成高职院校的良好学风,使专业办学形成特色,开辟学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从而形成以导师制和辅导员制相互依托、相互协调和相互补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体化架构。 [今]
参考文献:
[1] 冯向东.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2(3).
[2] 张海峰.论高职专业开发的目标、原则与机制[J].职业技术教育,2003(6).
[3] 王延臣.高职院校实行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J].交通职业教育.
[4] 孙延埙,孙峰.高职院校实施导师制的基本形式[J].重庆职业技术院学报.
作者单位:山东水利职业学院。
(编辑:李敬)
关键词:导师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高等教育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性。近年来,高等教育的连续扩招,为加速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做出积极的贡献,但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构成、生源素质、校园学习生活环境、办学条件等因素,也使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困难和新的挑战。
1 高职院校推行学生成长导师制的意义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中一个类型的高职教育,学生生源往往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学习方法不当,依赖心理很强,甚至部分高职学生存在政治信仰迷茫,价值观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坚持把班主任辅导员统一性教育管理与人生导师的个性化引导教育相结合,为部分“潜能学生”增配人生导师,将全面引领学生成长、成人、成才。
高职学生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类人才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根据这一培养目标,高职学生在校期间不但要掌握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更重要的要具有实践技能和某一领域的技术应用能力及适应生产实际的能力。但由于教学资源不足的局限性,很大一部分有余力或有个性发展需求的学生如何在教学计划之外满足求知欲和个性发展的需求,是高职院校教学实施过程中一直面临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多实行班主任制或辅导员制,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比较侧重对日常事务和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辅导员管理的学生比较多,根本无法掌握每个学生的思想、个性、兴趣爱好、学习和生活等情况,从而无法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此外,由于岗位需求的特殊性,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大多数由刚毕业的青年教师担任,虽然容易与学生交流沟通,但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和学术造诣,难以对学生进行全面恰当的指导。在这种形势下,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难以适应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高职院校探索推行学生成长导师制的育人模式势在必行。
2 高职院校学生导师制的探索
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这种制度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导师制”是研究阶段教育的主要形式,导师制是一种切实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充分开发有限的教育资源,开展因材施教,促进优秀人才的快速成长。导师可通过指导和示范,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及专业兴趣,为学生进入实验室,接触高水平的科研领域创造良好条件。导师制不应该只是研究生的特有教育形式,也不只是本科院校特色。近年来高职院校加大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涌现出大批优秀教师,他们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领域方面较高,这部分教师是高职院校中的重要教育资源。如何调动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探索一条切实适应高职院校教育模式的办学途径,是目前所需解决的问题。高职院校引入“导师制”教学模式可充分发挥双师型教育资源优势,调动教师积极性,在高职院校中探索实行高职学生导师制度,能改变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更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高职院校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研究生、本科生教育,主要着重于高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和理论知识的拓展,着重于应用技术能力和社会岗位群适应能力的提高,使培养出的学生零距离贴近社会需求。高职院校可充分利用本校校外企业兼职教师,发挥校外实习基地教学资源优势,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社会实践教学。高职院校导师制融合了研究生导师制的特色和优点,利用“知识与技能相结合,松散与紧密相结合”的组织与管理方式,以导师为主体,选拔对导师从事的研究方向、项目有兴趣或有个性发展需求的学生作为重点培养对象。高职院校导师在知识的学习上,类似于研究生的导师,在技能学习上,类似于企业的师傅,不影响三年的正常专业学习,不流于形式。
3 高职院校学生导师制的实施
为了把人生导师制工作落到实处,努力夯实人生导师制工作基础,科学构建人生导师制实施的长效机制。导师制能够使隐性知识的传递成为可能,在企业学习过程中,最难传授的是隐性知识,而导师制则可以通过导师和学员的结合,通过一些具体的学习中的知识或项目,让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掌握一些隐性知识。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和学生的选择尤为重要。导师制对导师素质的要求,导师制在高职院校中的特点,导师资格的标准和制定方法,导师选拔学生的方法,导师制在高职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考核等问题的解决成为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不流于形式的关键因素。
3.1准确定位导师职责
坚持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明确人生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学业辅导、生活引导、心理疏导、就业指导”,进一步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
3.2 导师和学生的选择
师资队伍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师资队伍素质的优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人生导师制的选聘,严格人生导师的准入标准,从政治思想素质、师德师风表现、专业学术素养、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期望威信等方面明确导师标准。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以双师型教学队伍为主要发展要求,中级职称以上教师必须有自己的专业主攻方向,必须走向社会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必须有研究课题或开发项目,保证导师制实施的质量,促进教师的积极性,从而保证导师制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每个导师在各自专业范围内根据学生专业特长和发展需求选择对导师从事课题和项目有兴趣和有发展意义的学生,根据专业方向导师公开自己的情况和导航计划,接受学生的问询和报名,学院进行调配协调。经过公开招聘和师生互选,签订协议明确导师的责任、权利、义务、考核方式以及奖惩办法,期满后学院根据工作表现、考核结果和人生导师个人意愿决定是否继续聘用,同时举行聘用仪式,正式发放聘书。 4 完善高职院校导师制的思考和对策
通过对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工程造价专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道路与桥梁技术专业等一定范围内学生参与导师制培养的研究,在导师制研究时间内,学生在导师的引导下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参与了具体时间项目的开发和实施工作,成立了多个课题组。导师制在高职学生理论知识拓展和实践动手能力提高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总结分析出进一步完善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措施。
4.1高职院校导师制的宣传解读
导师制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认同,但是部分学生存在着对导师制的不理解,只是被动地参与到导师的指导活动中,缺乏主动提问、探索创造的精神。因此我们应加大对导师制重要性的宣传,让导师制深入人心,得到导师制师生的重视和广泛的支持,最终使该项制度落到实处,产生实效。
4.2提高导师人格魅力的影响
在导师制推行的过程中,导师要重视自身人格魅力的影响,通过强大的创造力、感召力和辐射力影响学生,导师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吸引学生。除了自身具有高尚的品德、广博的知识、扎实的科学技能和专业素养外,导师还需具备一种把其品德、思想、知识、智慧和创新能力传送给学生,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能力。导师如果具备了这三种能力,才可以较好担负起培养学生的重任,才可以真正地发挥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学习的作用。
4.3、加强导师制的规范管理,建立对导师工作合理的激励和考核机制
当前,导师制的实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导师制往往被看做“软”任务,往往导师工作安排下去后主动开展工作的较少,都是结合系党总支举办的一系列活动才去实施,很少有人主动地组织活动引导学生的学习。在实施的过程中随意性较大,规范性较差,导师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因此,要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必须将导师制纳入到整个教育教学体系当中,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导师工作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估办法以及考核指标,定期考核导师指导学生的工作成效。高职院校要通过科学、客观和公正评价导师工作过程和工作绩效,将考评与奖惩措施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 结语
目前高职院校不急于扩大导师制的规模,以免导师精力有限和设备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使导师制流于形式。高职院校中实施导师制教学是对正常教学模式的一种很好的补充,通过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先在学生中培养一部分应用技术能力很强的学生,以点带面,形成高职院校的良好学风,使专业办学形成特色,开辟学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从而形成以导师制和辅导员制相互依托、相互协调和相互补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体化架构。 [今]
参考文献:
[1] 冯向东.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2(3).
[2] 张海峰.论高职专业开发的目标、原则与机制[J].职业技术教育,2003(6).
[3] 王延臣.高职院校实行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J].交通职业教育.
[4] 孙延埙,孙峰.高职院校实施导师制的基本形式[J].重庆职业技术院学报.
作者单位:山东水利职业学院。
(编辑:李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