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思想品德学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2016年开始,这门课程正式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其内容也由单纯的思想教育转变为核心素养的培养。但对于大多数农村中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方式依旧以简单的知识灌输为主,授课理念还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率比较低下。对此,本文以核心素养作为论述基础,从多个角度探究农村中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如何才能有效实施课堂教学行为,为提高农村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法治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核心素养;农村中学;有效教学;道德与法治;部编版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30-025-02
道德与法治学科所涉及到的核心素养范围比较宽广,其中囊括知识底蕴、探究精神、团队素养、学习品质、健康生活、责任意识、创新能力、生活实践等等,这些核心素养是健全学生人格、强化学生心理品质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然而素质教育实施到今日,许多农村中学依旧墨守成规,遵循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和“填鸭式”授课模式,导致农村中学生如同流水化生产作业一般,学习效果十分呆板,缺乏个性化的发展。以点窥面,这个问题并不仅仅出现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上,其他学科一样有相同的弊病。因此,如何在核心素养教育的基础上有效开展学科教学,才是当前农村中学教师需要着重完成的教育任务。
一、农村中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农村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观察研究
本文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法来观察研究农村中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1.教案研究法。笔者首先确定需要观察研究的农村中学,将该中学近十年能搜集到的道德与法治教案进行归纳,从教案分析教师的教学倾向,是否仍旧以传统教育为主?有没有渗透核心素养教育?
2.問卷调查法。笔者以某地农村十数所中学的全体道德与法治教师以及随机选择的数百名学生为调查对象,为其发放调查问卷,渗透核心素养培养问题,询问教师的教学现状,并针对问卷结果分析教师关于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情况。
3.对比分析法。笔者随机选择某家农村中学近20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堂教学,旁听教师的讲课情况,与典型的核心素养教学课堂建立对比,评估农村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教学情况。
通过以上三种研究方法,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在观察农村中学教师教学状况的同时,针对分析产生教学问题的原因。
(二)农村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现状及原因分析
结合以上三种观察研究法的分析结果,可以得知农村道德与法治中学教师对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现状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太过注重形式,没有考虑中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由于新课程改革较为注重素质教育,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变革授课方法,尽量摒弃知识接受性灌输的现况。比如合作教学法的错误实施,部分农村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用合作教学法的方式太过死板、僵硬,他们认为新课改强调了学生之间的学习合作互助,还要求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团队素养、协调水平、人际交往能力。那么就应当把合作教学法当做授课的固定模式,成为每天学生都必须经历的学习流程。发展到最严重时,好像不经历小组讨论合作,整堂课就缺少了灵魂。这样的教学模式看似热热闹闹、煞有其事,但在实质上已经被形式化和教条主义所蒙蔽,完全忽略了学生个人对知识的思考、感悟。
原因分析:首先,有些农村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提供的学习主题并没有合作学习的意义,在实质上就是单纯的“为赋新词强说愁”。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第三课“发现自己”的教学为例,与其让学生们以小组形式讨论如何“认识自己”,不如让学生自主学习思考,这样反而可以避免学生的思维受其他人的影响,能敢于正确的评价自己。归根结底,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问题都适合应用合作教学法,还需要教师仔细斟酌,合理调整授课模式。
2.“满堂灌”教学模式“换汤不换药”
以往农村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教学模式大多以“满堂灌”为主,换言之,也就是不考虑学生是否理解知识内容。而是单纯的将知识重难点列举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公式化的套用在试卷上。虽然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农村中学教师尝试将教学途径向素质教育方面发展。但这其中有所失误的是,教师将“满堂灌”模式转变成了“满堂问”模式,在课堂上大量引入问题,意图支配课堂节奏。问题内容虽然多变,有填空题、选择题、是非题、问答题等多种模式,但实质上只是新瓶装旧酒。教师只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简单做一下对错判断,或者补充讲解一下知识内容,中学生在这种“疯狂问答”的学习过程中,往往应付教师的思路就已经疲于奔命,更没有余地来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
原因分析:有些农村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曾经学习过问题教学法,他们认为问题可以提高中学生的思考活力,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核心素养。但他们对于问题教学法的理解比较片面。问题教学法并非盲目无脑的引入教学问题,而是要将问题与合作讨论结合到一起,保障学生的思维弹性。否则,大量的问题轰炸只会让学生产生思维疲惫感[2]。此外,问题内容也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感。要做到由浅至深,逐渐引领中学生的思考深度,这样才能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品质。因此,“满堂问”授课模式其实是一种另类的知识灌输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必然十分被动,无法体现教学的有效性。
3.教师的关注点不够全面
既然当前的课程改革强调核心素养教育,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农村中学教师的关注点就要更为全面。但当前有部分道德与法治教师明显存在教学偏向的倾向,更为关心思维敏捷、学习优异的学优生,对学困生、学庸生明显没有一视同仁,从而让教学过程中出现优者愈优、差者愈差的恶性循环。同时,许多农村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没有意识到培养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性。这也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过强,习惯在教师的指挥下开展学习活动,十分欠缺主动学习意识。 原因分析:由于新课程教育理念普及的不够彻底,部分农村中学教师依旧抱有陈旧的授课理念。崇尚将教学资源集中给优秀的学生,放任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学生自生自灭。这种教学理念太过功利性,仅以保证教学的优秀率为前提,农村中学教师应当积极改正这个教学弊端。
二、基于核心素养,农村中学教师的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研究
(一)基于核心素养,农村中学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特点分析
在核心素养教育的基础上,农村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的课堂有效教学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1.教学具有开放性
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公共生活”第一课“我们的公共生活”的教学为例,为了教导学生提高在社会中保护自己的意识,需要通过开放性的课堂为学生普及社会生活中存在哪些不健康、不安全的真实事件。比如教师可以播放青少年误入传销组织,被哄骗教唆去从事黄赌毒等非法工作,从而锒铛入狱,不仅让他们的父母感到痛苦,也毁掉了他们的人生。通过视频,可以启发农村学生的思考,因为农村环境龙蛇混杂,视频中的事例很可能就发生在他们的身边。看到视频中主人公的下场,学生们就会产生自我保护的意识,这也体现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
2.教学中渗透情感
考虑到农村中学生的思维还比较偏向于感性层面,若想在保证核心素养教育的基础上构建高效课堂,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让学生能对生活、自然、学习等方面充满热情。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维护公共利益”第七课“心系公共利益”的教学为例,为了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组织志愿者活动,比如“宣传保护环境标语”“为敬老院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等等,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深化自身的思想情感与责任意识。
3.教学内容贴合实际
如果农村中学教师想要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必然要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充分联系到一起。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基本上都是对生活经验的总结。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公共规则”第五课“心中有法”的教学为例,针对第三节“善用法律”的课程讲解,教师就可以引入生活中的“农民工讨薪”“社会不良青年勒索钱财”“公交车抢方向盘”等案例,引发学生的讨论思考,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契合到一起,帮助学生进一步将道德与法治知识内化于心。
(二)农村中学教师课堂有效教学的操作实例
教学内容:《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社会生活讲道德》第四课
【关键词】核心素养;农村中学;有效教学;道德与法治;部编版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30-025-02
道德与法治学科所涉及到的核心素养范围比较宽广,其中囊括知识底蕴、探究精神、团队素养、学习品质、健康生活、责任意识、创新能力、生活实践等等,这些核心素养是健全学生人格、强化学生心理品质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然而素质教育实施到今日,许多农村中学依旧墨守成规,遵循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和“填鸭式”授课模式,导致农村中学生如同流水化生产作业一般,学习效果十分呆板,缺乏个性化的发展。以点窥面,这个问题并不仅仅出现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上,其他学科一样有相同的弊病。因此,如何在核心素养教育的基础上有效开展学科教学,才是当前农村中学教师需要着重完成的教育任务。
一、农村中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农村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观察研究
本文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法来观察研究农村中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1.教案研究法。笔者首先确定需要观察研究的农村中学,将该中学近十年能搜集到的道德与法治教案进行归纳,从教案分析教师的教学倾向,是否仍旧以传统教育为主?有没有渗透核心素养教育?
2.問卷调查法。笔者以某地农村十数所中学的全体道德与法治教师以及随机选择的数百名学生为调查对象,为其发放调查问卷,渗透核心素养培养问题,询问教师的教学现状,并针对问卷结果分析教师关于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情况。
3.对比分析法。笔者随机选择某家农村中学近20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堂教学,旁听教师的讲课情况,与典型的核心素养教学课堂建立对比,评估农村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教学情况。
通过以上三种研究方法,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在观察农村中学教师教学状况的同时,针对分析产生教学问题的原因。
(二)农村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现状及原因分析
结合以上三种观察研究法的分析结果,可以得知农村道德与法治中学教师对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现状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太过注重形式,没有考虑中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由于新课程改革较为注重素质教育,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变革授课方法,尽量摒弃知识接受性灌输的现况。比如合作教学法的错误实施,部分农村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用合作教学法的方式太过死板、僵硬,他们认为新课改强调了学生之间的学习合作互助,还要求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团队素养、协调水平、人际交往能力。那么就应当把合作教学法当做授课的固定模式,成为每天学生都必须经历的学习流程。发展到最严重时,好像不经历小组讨论合作,整堂课就缺少了灵魂。这样的教学模式看似热热闹闹、煞有其事,但在实质上已经被形式化和教条主义所蒙蔽,完全忽略了学生个人对知识的思考、感悟。
原因分析:首先,有些农村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提供的学习主题并没有合作学习的意义,在实质上就是单纯的“为赋新词强说愁”。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第三课“发现自己”的教学为例,与其让学生们以小组形式讨论如何“认识自己”,不如让学生自主学习思考,这样反而可以避免学生的思维受其他人的影响,能敢于正确的评价自己。归根结底,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问题都适合应用合作教学法,还需要教师仔细斟酌,合理调整授课模式。
2.“满堂灌”教学模式“换汤不换药”
以往农村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教学模式大多以“满堂灌”为主,换言之,也就是不考虑学生是否理解知识内容。而是单纯的将知识重难点列举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公式化的套用在试卷上。虽然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农村中学教师尝试将教学途径向素质教育方面发展。但这其中有所失误的是,教师将“满堂灌”模式转变成了“满堂问”模式,在课堂上大量引入问题,意图支配课堂节奏。问题内容虽然多变,有填空题、选择题、是非题、问答题等多种模式,但实质上只是新瓶装旧酒。教师只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简单做一下对错判断,或者补充讲解一下知识内容,中学生在这种“疯狂问答”的学习过程中,往往应付教师的思路就已经疲于奔命,更没有余地来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
原因分析:有些农村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曾经学习过问题教学法,他们认为问题可以提高中学生的思考活力,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核心素养。但他们对于问题教学法的理解比较片面。问题教学法并非盲目无脑的引入教学问题,而是要将问题与合作讨论结合到一起,保障学生的思维弹性。否则,大量的问题轰炸只会让学生产生思维疲惫感[2]。此外,问题内容也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感。要做到由浅至深,逐渐引领中学生的思考深度,这样才能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品质。因此,“满堂问”授课模式其实是一种另类的知识灌输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必然十分被动,无法体现教学的有效性。
3.教师的关注点不够全面
既然当前的课程改革强调核心素养教育,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农村中学教师的关注点就要更为全面。但当前有部分道德与法治教师明显存在教学偏向的倾向,更为关心思维敏捷、学习优异的学优生,对学困生、学庸生明显没有一视同仁,从而让教学过程中出现优者愈优、差者愈差的恶性循环。同时,许多农村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没有意识到培养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性。这也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过强,习惯在教师的指挥下开展学习活动,十分欠缺主动学习意识。 原因分析:由于新课程教育理念普及的不够彻底,部分农村中学教师依旧抱有陈旧的授课理念。崇尚将教学资源集中给优秀的学生,放任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学生自生自灭。这种教学理念太过功利性,仅以保证教学的优秀率为前提,农村中学教师应当积极改正这个教学弊端。
二、基于核心素养,农村中学教师的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研究
(一)基于核心素养,农村中学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特点分析
在核心素养教育的基础上,农村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的课堂有效教学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1.教学具有开放性
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公共生活”第一课“我们的公共生活”的教学为例,为了教导学生提高在社会中保护自己的意识,需要通过开放性的课堂为学生普及社会生活中存在哪些不健康、不安全的真实事件。比如教师可以播放青少年误入传销组织,被哄骗教唆去从事黄赌毒等非法工作,从而锒铛入狱,不仅让他们的父母感到痛苦,也毁掉了他们的人生。通过视频,可以启发农村学生的思考,因为农村环境龙蛇混杂,视频中的事例很可能就发生在他们的身边。看到视频中主人公的下场,学生们就会产生自我保护的意识,这也体现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
2.教学中渗透情感
考虑到农村中学生的思维还比较偏向于感性层面,若想在保证核心素养教育的基础上构建高效课堂,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让学生能对生活、自然、学习等方面充满热情。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维护公共利益”第七课“心系公共利益”的教学为例,为了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组织志愿者活动,比如“宣传保护环境标语”“为敬老院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等等,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深化自身的思想情感与责任意识。
3.教学内容贴合实际
如果农村中学教师想要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必然要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充分联系到一起。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基本上都是对生活经验的总结。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公共规则”第五课“心中有法”的教学为例,针对第三节“善用法律”的课程讲解,教师就可以引入生活中的“农民工讨薪”“社会不良青年勒索钱财”“公交车抢方向盘”等案例,引发学生的讨论思考,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契合到一起,帮助学生进一步将道德与法治知识内化于心。
(二)农村中学教师课堂有效教学的操作实例
教学内容:《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社会生活讲道德》第四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