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l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实质就是一个师生对话的过程。在新课程改革教学实践过程中,“对话”这一教学模式越来越得到重视。于是“对话”走进了课堂教学,融入了课堂实践。
  关键词: 对话 平等 角色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对话式”课堂教学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实施“对话式”的教学,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课堂教学必须要以师生“平等”的方式进行
  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一个过程而已。过去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不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教师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平等”的方式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自己的角色从“权威教学”到“共同探讨”的转变,把自己当成是学生学习的助手,一位引路人,与学生共建一种平等、互教互学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进入平等的对话氛围,享有平等对话的权利,这是“对话式”教学的前提条件。
  在对话的过程中,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问题学生常常有不同的理解,有时学生的理解相互之间是对立的,有时甚至是教师备课时所没有想到的。此时教师就应放弃“权威”的表决权,避免终止对话。应及时抓住理解上的不同,让真知在分析辩论中展现。比如我在教学《平民总统孙中山》时,让同学们对孙中山精神进行点评赏析,本意让同学们了解孙中山以天下为公、甘于淡泊的精神,从而将这种精神贯穿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没想一位同学却说:“老师,我认为孙中山的某些精神在今天是有些不合时宜。”当时大家都一愣,我并没有当场否定他的发言,而是让他继续讲,他说:“老师,比如他的甘于淡泊的精神,在今天来看,用在生活上还是适合的,但用在学习上、工作上就不行了,尤其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如果一味地甘于淡泊,我想很难在这个社会上生存。”我听完,带头为他精彩而富有时代精神的发言鼓掌,并让其他学生即兴发言展开对话,同时因势利导地指出对文学作品中人物进行点评赏析时,要一分为二,要用辩证的观点。这种对话,不仅体现了对课文理解的多元化,而且促进教师与学生在平等的民主氛围中共同成长。
  二、课堂教学要灵活多变
  有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喜欢设计好话题,让课堂教学在自己设计好的思路走下去,我认为这样反而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理解。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预先设定固定模式,可在实施过程中开放地纳入源于个人的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临场体验,鼓励师生即兴发挥,超越预先制定的要求。也就是说教师可以灵活多变地授课,不受教材、课本、课时的限制。比如在语文②第一单元,主要是讲情感。里面三篇文章:《母亲》、《冰心:巴金这个人……》、《故乡的榕树》分别代表着三种情感:亲情、友情、乡情。我将这个单元设计成讨论课,以学生讨论为主。每六个同学分成一组进行讨论,讲述自己对三种情感的感受,然后每小组选一名同学发言。但是,有的小组还讨论到了其他的情感:爱情。这也超出了我预先设定的范围,但我认为,中学生处在青春发育时期,对爱情有一种迷惘、渴望,讨论爱情,也更贴近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爱情观,从而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所以我决定不再限定讨论的范围,让学生自由发挥。这样,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空前活跃。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积极。
  三、在课堂教学中要转换师生角色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教师是课堂的主人,对着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在做笔记,两者都成了书本的奴隶。而“对话式”教学的实质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手不管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就像一条奔腾的河流,如果没有了岸的约束,就会左冲右突、肆意泛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担任“组织者”、“引导者”这一角色,既要让这河水滚滚向前,又不让它冲出了堤岸。这样“对话式”教学就有了良好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身份是一名“组织者”、“引导者”。“对话式”教学是在平等、开放的氛围中进行的。因为高中刚刚实行课改,学生对讨论这一课堂模式还不是很习惯,再所任教的中学是全县唯一的重点中学,招收的生员片区大。不少学生来自不同乡镇各所中学,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都是生活在农村,大多交际不广,阅历不深,在公共场合说话时大多表现出口讷神态,仪态欠佳,或是脸红耳赤,抓耳挠腮,忸怩作态;个别敢说的不是音量低、语音含糊,就是语句不连贯、词不达意、缺乏条理。难免会出现课堂只有个别学生参与而课堂气氛冷淡的情况。而这时教师要调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其他学生参与进来。但由于“对话式”教学过程中讨论的次数较多,难免有时会出现课堂喧闹的情况。这时教师应弄清产生喧闹的原因,组织好课堂纪律,保证对话正常有序地进行;当学生各执己见、不能互相理解而争执不下时,教师要纠正对话双方的思维错位,使之正面碰撞。学生对话时对问题的回答,对某种观点的见解,固然有独特透彻的时候,但大多数时候是不成熟的,如不全面、尚未完全正确或者只停留在表面。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去思考、探究,启发学生继续对话。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
  在学生讨论时,教师也可积极地参与学生的讨论,对学生的见解给予一定的评价,以自己的学识、水平、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这当然要避免“抢戏”,在对话时学生始终是课堂的主角。通过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教师可以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及时地加以改进。学生也能在这一过程中受到启发,增长见识,找出自己的优缺点。
  “对话式”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它使学生在对话中丰富知识、增长见识、体现自我,使之成长为具有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合作精神的新世纪学生。
其他文献
摘 要: 教师的师风师德是履行自己崇高的社会职责的重要保证。加强教师师风师德建设,有利于树立教师良好的师德形象,以最优的姿态对待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成长。  关健词: 师风师德 教师形象  师德师风是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是教师在从事教育过程中形成的较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教师的师风师德是履行自己崇高的社会职责的重要保证。加强教师师风师德建设,有利于树
摘 要: 本文从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总目标出发,针对构建优化的课程体系、重视绪论教学和改革教学模式三个方面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机械制造基础》 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肩负着向生产实践的一线岗位输送合格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高职教育正逐步向“工学结合”的教
摘 要: 不同的历史时期中法关系也具有不同的特征,所以在研究中法关系时对不同历史时期的中法关系比较研究是一个重要方面,而采用量化衡量更能体现出不同历史时期中法关系的内在规律。  关键词: 中法关系 跨文化交际 定量衡量  国家双边关系根本上是由国家间的事件表现出来的,要定量衡量国家双边关系就必须把事件量化。随着应用数学的快速发展,国家双边关系的量化研究在国外发展较早,开始于196
摘 要: 目前,我国的中职教育在发展中过多地强化自己的“职业”特色,急功近利,普遍存在着忽视语文教育作用的现象。中等职业教育中语文教育一贯处境尴尬,甚至干脆沦为“副科”,致使职教的学生毕业后语文能力不强,文化底蕴薄弱,发展后劲不足。面对当今中职生源的素质,文章认为语文教学在中职教学中不应削弱,而应加强,关键是努力实施人文教育。  关键词: 中等职业 语文教学 人文教育  语文是从
贾谊《过秦论》云:“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其军征讨四方,攻城略地,“诸国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秦王以强大的军力横扫六合,以排山倒海之势一统天下,建立一个强大的秦帝国,声名之赫,显于史册。然始皇既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二世身死人手,为天下笑。曾经强大的帝国竟于一夕之间轰然坍塌,
摘 要: 初中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知识,语文教师应当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作者结合自身实践,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育策略。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人文素养 培育 策略  有人这样说过: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不缺乏聪明智慧,也不缺乏物质基础,他们缺乏的是精神品质与人文素养。所谓人文素养指的就是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修养,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人们在
摘 要: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而当前职业学校在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下,重视知识传授与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教学是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语文教师应主动担负起人文精神培养的重任,因此转变语文教学观念,改革语文教学实践,对于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人文教育 职业学校 语文教学 教育理念  1.人文教育的内涵及职业学校
也许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一些高中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表现得十分功利。他们不再像初中、小学老师那样在教学中注重情感的投入,为了能够有效增加学生卷面上的所谓分数,他们常常制订“严酷”的训练计划,不惜让学生“跋山涉水”、负重前行,他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就把自己放到了学生的对立面,并拉出一种“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骇人架势。在这样无情的严训中,学生显然成了被动挨训的“奴隶”,一腔怨言,满腹牢骚,更与何人说。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