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记忆,自己的“老屋”,她伴随我们成长,我们生活。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再回老家了,自从上高中以来,全家就从村里搬出来住进了我们的新房子,后来就很少回去村里。这些年也一直在外面,每年就回那么一两次家,所以几乎是没有时间在去看看那间老屋。上次妈妈打电话来说:“家里的老屋要拆了。”我瞬间思绪万千,才想起我已经好几年没有回去好好看看你,过去的种种记忆在大脑里面不断地加载,一幅幅画面感就像播放电影一样一一浮现出来。这些年任你在风雨中站立,没有我们居住你里面,你一定很孤独吧!
前几日从西藏回到家里小住了几日就要赶回公司上班,我专程跑回村里去看来看它现在的样子,以前的你真的不见了。没有了石墙瓦砾,没有了木头做的大圆柱,更不见那黑木门和古式的窗子,更没有了儿时我一张抬头张望的烟囱,很明显这些都被拆了,现在留下的就只剩一堆垒起来的石头,孤零零地堆在那边。我一下子回到了一家人住在老屋的日子里,那些年老屋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伴着我出生、成长 ,记忆就这样在脑海里不断涌现,像打开龙头的自来水一样哗哗往外流。
1 四合院
我们家的老屋和其它几家的房子围成了一个四合院,在南方有四合院是特别少的,所以那个时候在村里就感觉与众不同。这个很宽很大的四合院占据了我绝大部分的童年记忆,它成了我们儿时玩耍活动的场所,是我们那个大院里最快乐的地方。
在我们这个四合院里共有六户人家,家家房屋相连中间公用一道墙,南面有一个大门,大家一起用,这个四合院就是这样形成的。每家门前都有一条水道接通四周把水排到外面,那时候我们把它叫作小沟,你家在门前干什么都能看到。所以这么几乎人家在一个四合院里特别热闹,而且每家一般都有两个孩子,我们基本上是一起长大的。在我的童年记忆里,四合院里的小伙伴总是总是会一起玩耍,白天各自的父母都去干活了,把我们留在家里,我们就在里面玩游戏、跳绳、躲猫猫、过家家,总会把外面的小朋友吸引进来,那时候不会像现在这样有各种各样的玩具车,更没有漂亮的芭比娃娃,但是我们的童年很快乐很烂漫。
记得印象很深的一次,因为这一次也给我眼睛旁边留下了一道小小的疤痕。那时大院外面的孩子跑来我们院里跟我们一起玩游戏,不知道因为什么事情,玩着玩着突然跟我们院里的一个小伙伴吵起来,后来他把他哥哥叫来打了那个孩子,我当时特别勇敢地冲上去,不料他哥手里的一个尖木块已经朝我飞过来,瞬间就流血了。这事当时还挺严重的,后来都闹到父母那里去了。现在想起来,那时候虽然我们小,但是我们知道是一个大院的,我们经常一起玩耍,我们是一家人,所以也不允许外面的人欺负。这事过去很多年了,但每当我在镜子面前看到那个小小的疤痕时,我总会用手去摸摸,然后竟然会很开心地笑了,原来我小时候的勇敢有迹可寻,总会把我带回到过去那快乐的时光中。
那时候院里根本没有水泥地板,外面也不通柏油马路,我们会随随便便地坐在地上抓泥巴一玩就是一个下午,我们想吹五彩泡泡的时候会自己找来瓶子,在瓶子里面装满水然后放一些洗衣服使劲摇啊摇,跑去房子后面的地里去摘麦管来蘸一下就朝着小伙伴们吹,我们总会想尽千奇百怪的办法来给自己快乐,吃饭的时候我们总爱凑热闹,抬着碗拿着筷子在碗里盛满菜就端着跑出来,跟别的小伙伴一起玩,刚开始的时候爸妈总在后面叫唤,久而久之,我们跑多了,父母也就习惯了,只要我们不惹事,他们允许我们跑出来,只要在这个大院里就行。
我们的童年就是这样过来的,这个四合院给了我们很多快乐时光。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也渐渐长大,会在这个大院里种植各种各样的花,而且互相交流,互相照顾,那时候约着小伙伴一起去山上总能挖到各种兰草,尤其是火烧兰特别常见,挖回来以后我们悉心地照料着,等它栽活,长大,开花。
日子就是这样一天天溜走,这个四合院伴着我们出生,成长,然后背上小书包,它给了我们最美好的记忆。
2 四个民族
“大杂居,小聚居”成了我们大院最好的解释,因为我们这个四合院里有四个民族。一个是哈尼族,一个是佤族,一个是彝族,还有就是汉族,在这个村里,我们仿佛成了最好的民族组合。我们几家的房屋材料基本相同,一楼都是墙土砌成,二楼三楼则是木制,房顶都是向前后倾斜,瓦砾铺盖在上面,当然我们处于不同位置也是不同的结构设计。
比如佤族他家的的门刚好与我家相对,他们家老屋还多了一个阳台,而我家没有,哈尼族的房门开朝外面,但也留有后门,四个民族的老屋就是这样把我们连结成一个团结的整体。
少数民族在我们那里对于我们来说其实很容易分辨,因为语言、皮肤显而易见就可以区分出来。虽然一起生活了很多年,但是有些东西是刻在骨子里的,语言上我们已经互相能听得懂,总是一听就可以去边他家是什么民族,以前是哪儿的,时间一长我们也并不奇怪。我们相处得很好,总会互相串门,你来我家吃饭,我去你家吃饭,这些在乡里村间是很常见的事情。
我们也过不同的节日,各民族都有着属于自己的节日、风俗、习惯。以前很多事情不知道,而且小的时候不懂就问,不会考虑说话处事什么的。
那时候知道跟我一起长大的那个佤族小伙伴耳朵是刺通的,因为她很小很小就一直戴着耳环,后来才知道她那时一出生老人就必须用针传统,而且他们族女人一般都不剪发,所以个个都是长辫子,他们皮肤稍微黑点,她们的服饰装扮,那时候我已经伴着这些民族文化成长,所以慢慢地在心里也不再好奇,好像是习惯了的事情。
我也知道我的民族哪些是禁语,哪些事应该懂得,我也知道我们以酒待客,我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那天是过火把节,也就是我们族的过年,那天各地的亲朋好友都汇聚在一起喝酒,大家手牵手围着大火一起唱歌跳舞,无论你是彝族,还是汉族,只要来者都是客,彝族人会用他们的待客之道来招待你,即使根本就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也没关系,跟着大家一起开心就好。这些风俗文化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已经形成了一种意识在心里面。随着成长,随着后来再到县城上学,再然后到大城市生活,身边总会有很多人来问我关于这些问题,有时候他们还会用好奇或者羡慕或者异样的眼光来看待我。知道原来少数民族和汉族是不通婚的,知道后来才渐渐和汉族通婚,所以他们都是来自远方的媳妇,才造就了这样一个民族组合,而且各地婚俗礼节还是不一样的,我也知道了这些民族的分布地区,他们家乡的气候环境,好像小的时候一直就是听这些阿姨们说他们家乡的事长大的。 但是无论我们是汉族、彝族,还是佤族、哈尼族,我们家家户户都过春节,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团结的大家庭,不再分民族,不再不通婚,不再你不来我不往。我总是感到很幸运,大院里面有四个民族,我们已经形成了相亲相爱的一家,很小的时候就成长于这样一个环境中似乎更懂得包容与理解,知道怎么去说话,怎么去做事,我们也共同说着一门语言:汉语。
四个民族,在老屋的连结下,我们就是这样相亲相爱的一家。
3 四季
春去秋来,花谢花开,老屋在四季的更迭中似乎也是在变化的。老屋有三层,第一层主要是吃饭,第二层是卧室,第三层堆放粮食,基本家家户户的结构都是这样的,这样地结构总是有它存在的道理,这也跟四季有关。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就被屋檐上面的燕子吵醒,我们知道春天来了。看着这些小燕子,我们笑逐颜开,从来不会去伤害它,因为爸妈一直说燕子来了是喜事。一大早,公鸡就喔喔叫,门前拴着的那条大狗也不安静了,提醒着我们该起床了春耕了。
春天就是这样一个播种的季节,屋顶上的烟囱早早就升起,家家户户忙着播种,这个时候粮食是空的,所以老屋在这个季节会处于一种游离的状态,早晨把种子到处去,晚上回来门前堆满了柴火,一进一出,就是这样。父辈们已经会很好地去计划,每天,明年,以后。这些都是祖祖辈辈的经验总结,老屋就这样给了他们一个家,一个温暖的地方。
夏天的电闪雷鸣,狂风暴雨似乎会来得更猛烈,庄稼发起了一节节长高,门前小沟里的水有的时候还会长满,我们大伙儿穿着水鞋带上锄头就去掏,有的时候还把全身湿透了,没准爸妈就是一顿打。房顶却漏雨了,我们小孩不懂事,跟随着爸妈去三楼在电筒光滴照耀下一处一处去寻找漏雨的地方,每发现一处就觉得特别新奇,学者爸妈拿盆去接水。而且还不忘作记号,等到不忙的时候爸爸就爬到房顶去扇瓦。我们抬头张望着,总想着要是我长大我也可以爬这么高啊。还记得那时候正处于换牙时期,要是我们当中谁刚好缺牙,说话的时候“不关风”,就会被大家笑,而且长辈总是有一句话“上牙要丢在房顶上,下牙丢在床底下,这样掉了的牙齿才会长出来”,所以每一次掉牙我们都会很谨慎把牙齿丢到该丢的地方,每天都在感觉到底有没有长,而且不敢用手去触摸,那时候长辈的话从来不会怀疑。
秋天,到处是一派金灿灿的风景。老屋里透着一股丰收的气味,到处堆满了粮食,我们跟着父母后面跑来跑去,一会上二楼,一会上三楼,土豆放在这间,玉米放在头顶,而且那时候有些玉米还要留着叶子把它串挂起来,我们可爱做这样的事情了。我们一般把玉米放在三楼,这样离太阳更近,容易风干,把串挂的玉米放在二楼,因为有一定空间,也方便做事,把土豆堆在某个角落,不让阳光直射,所有的这些都是经验、都是文化。勤劳、善良、 淳朴,我想也是在那时候 从父辈那得到了传承。
“下雪了,下雪了,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冬天就这么悄悄地到来,整座老屋是静谧的,它仿佛睡着了一半,跟动物一样也进入冬眠。屋檐上的燕子不再叫了,听妈妈说它已经飞到温暖的地方去过冬,房顶上的烟囱也不会早早地就升起来,似乎在整个冬天的笼罩中,一切都在静止,老屋也是但是它不忘记输出温暖输出热量,我们在它温暖的怀抱着取暖,既使是寒冷的冬天,我们也会感觉到很暖和。妈妈总是不忘记给我们添置新衣服,她早早地就把一些粮食储存起来,比如她会提前做一些干菜,一些萝卜,我们一家过着安静的小日子。春节来临,我们贴春联,挂灯笼,伴随着鞭炮声,我们迎来了新年,终于又长大一岁了,那时候就是这样盼着望着,说是终于,说是快要到了,老屋就这样陪我们过了无数个这样的春夏秋冬。
四季的气息,就是这样在老屋中散发出来,每一季都有它独特的味道!
老屋就是这样,它给我带来了很多、很多。渐渐地,我们都长大了,以前四合院里的人家逐渐都盖起了新房子,都搬走了,儿时的那些小伙伴也各自有着属于自己的生活,我也好几年没有回去来,留下那一件件空空的老屋孤零零地伫立在那里。而如今老屋也老了,它已经不再像当年那样热闹、温暖。或许人和老屋就应该是互相需要,我们需要它,它也需要我们,当我们一个个离开时,它也在孤独中老去。
那晚,我做了一个梦,梦里我们一家还住在那间老屋里,日子虽然紧凑但是我们快乐,我们一家人在一起。我梦到了隔壁邻居家的姐姐早门前叫我上学,我梦到我们在一切吹洗衣粉水的泡泡,我梦到我们一起过家家……
总会在某个闲暇时光里,回忆起那些小时候,那些曾经,那时即使在睡梦中都会笑的一段日子,没有烦恼,没有压力,没有这时间一切的纷扰
站在阳台上吹着风,夕阳穿过胸膛,看着眼前的照片高楼大厦,想起了曾经那间老屋。老屋老了,很多东西就这样在时光中渐渐消逝,但是它给我带来的那段童年记忆却一直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我拥有过那一群天真可爱的小伙伴,我有一段美好的少年时光,我成长于这样一个多民族聚居在一起的四合院里,还有爱我的爸爸、妈妈,他们带给我的是我一生的财富,那段记忆,留存至今直至永远!
总编辑点评
刘正轩的散文《老家的那所老屋》真正打动我的心的是质朴无华,通篇文章里,我看不到什么华丽的辞藻和“为赋新诗强说愁”式的娇柔做作,看到更多的是清新和隽永的风格。在作者的笔下,我们不难看到作者出生在4个民族和谐相处的四合院里,去融入到多民族群居下的生存环境;不难看到作者笔下的故乡的四季更迭。
可以这样说,刘正轩的散文还有一种“原生态式”的元素,在这种““原生态式”的文风中,我想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社会,没有去玷污到作者的心灵深处,亦没有改变到作者的语境,就像山野飘来的风,是那样的淳朴、忠厚,让读者细细读来,别有一番风味在心头。清新、隽永的文风,真挚的情感递进、交融,是这篇散文主要特色。如果非要让我指出此文的不足,我想尚缺乏对人生的思考和哲理意趣的流露,这有待于作者今后在文学创作中加以改进的地方。尽管此文有它的瑕疵之处,但是我依然会给他点赞。
作者单位
西藏华泰龙矿业开发有限公司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 850000
前几日从西藏回到家里小住了几日就要赶回公司上班,我专程跑回村里去看来看它现在的样子,以前的你真的不见了。没有了石墙瓦砾,没有了木头做的大圆柱,更不见那黑木门和古式的窗子,更没有了儿时我一张抬头张望的烟囱,很明显这些都被拆了,现在留下的就只剩一堆垒起来的石头,孤零零地堆在那边。我一下子回到了一家人住在老屋的日子里,那些年老屋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伴着我出生、成长 ,记忆就这样在脑海里不断涌现,像打开龙头的自来水一样哗哗往外流。
1 四合院
我们家的老屋和其它几家的房子围成了一个四合院,在南方有四合院是特别少的,所以那个时候在村里就感觉与众不同。这个很宽很大的四合院占据了我绝大部分的童年记忆,它成了我们儿时玩耍活动的场所,是我们那个大院里最快乐的地方。
在我们这个四合院里共有六户人家,家家房屋相连中间公用一道墙,南面有一个大门,大家一起用,这个四合院就是这样形成的。每家门前都有一条水道接通四周把水排到外面,那时候我们把它叫作小沟,你家在门前干什么都能看到。所以这么几乎人家在一个四合院里特别热闹,而且每家一般都有两个孩子,我们基本上是一起长大的。在我的童年记忆里,四合院里的小伙伴总是总是会一起玩耍,白天各自的父母都去干活了,把我们留在家里,我们就在里面玩游戏、跳绳、躲猫猫、过家家,总会把外面的小朋友吸引进来,那时候不会像现在这样有各种各样的玩具车,更没有漂亮的芭比娃娃,但是我们的童年很快乐很烂漫。
记得印象很深的一次,因为这一次也给我眼睛旁边留下了一道小小的疤痕。那时大院外面的孩子跑来我们院里跟我们一起玩游戏,不知道因为什么事情,玩着玩着突然跟我们院里的一个小伙伴吵起来,后来他把他哥哥叫来打了那个孩子,我当时特别勇敢地冲上去,不料他哥手里的一个尖木块已经朝我飞过来,瞬间就流血了。这事当时还挺严重的,后来都闹到父母那里去了。现在想起来,那时候虽然我们小,但是我们知道是一个大院的,我们经常一起玩耍,我们是一家人,所以也不允许外面的人欺负。这事过去很多年了,但每当我在镜子面前看到那个小小的疤痕时,我总会用手去摸摸,然后竟然会很开心地笑了,原来我小时候的勇敢有迹可寻,总会把我带回到过去那快乐的时光中。
那时候院里根本没有水泥地板,外面也不通柏油马路,我们会随随便便地坐在地上抓泥巴一玩就是一个下午,我们想吹五彩泡泡的时候会自己找来瓶子,在瓶子里面装满水然后放一些洗衣服使劲摇啊摇,跑去房子后面的地里去摘麦管来蘸一下就朝着小伙伴们吹,我们总会想尽千奇百怪的办法来给自己快乐,吃饭的时候我们总爱凑热闹,抬着碗拿着筷子在碗里盛满菜就端着跑出来,跟别的小伙伴一起玩,刚开始的时候爸妈总在后面叫唤,久而久之,我们跑多了,父母也就习惯了,只要我们不惹事,他们允许我们跑出来,只要在这个大院里就行。
我们的童年就是这样过来的,这个四合院给了我们很多快乐时光。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也渐渐长大,会在这个大院里种植各种各样的花,而且互相交流,互相照顾,那时候约着小伙伴一起去山上总能挖到各种兰草,尤其是火烧兰特别常见,挖回来以后我们悉心地照料着,等它栽活,长大,开花。
日子就是这样一天天溜走,这个四合院伴着我们出生,成长,然后背上小书包,它给了我们最美好的记忆。
2 四个民族
“大杂居,小聚居”成了我们大院最好的解释,因为我们这个四合院里有四个民族。一个是哈尼族,一个是佤族,一个是彝族,还有就是汉族,在这个村里,我们仿佛成了最好的民族组合。我们几家的房屋材料基本相同,一楼都是墙土砌成,二楼三楼则是木制,房顶都是向前后倾斜,瓦砾铺盖在上面,当然我们处于不同位置也是不同的结构设计。
比如佤族他家的的门刚好与我家相对,他们家老屋还多了一个阳台,而我家没有,哈尼族的房门开朝外面,但也留有后门,四个民族的老屋就是这样把我们连结成一个团结的整体。
少数民族在我们那里对于我们来说其实很容易分辨,因为语言、皮肤显而易见就可以区分出来。虽然一起生活了很多年,但是有些东西是刻在骨子里的,语言上我们已经互相能听得懂,总是一听就可以去边他家是什么民族,以前是哪儿的,时间一长我们也并不奇怪。我们相处得很好,总会互相串门,你来我家吃饭,我去你家吃饭,这些在乡里村间是很常见的事情。
我们也过不同的节日,各民族都有着属于自己的节日、风俗、习惯。以前很多事情不知道,而且小的时候不懂就问,不会考虑说话处事什么的。
那时候知道跟我一起长大的那个佤族小伙伴耳朵是刺通的,因为她很小很小就一直戴着耳环,后来才知道她那时一出生老人就必须用针传统,而且他们族女人一般都不剪发,所以个个都是长辫子,他们皮肤稍微黑点,她们的服饰装扮,那时候我已经伴着这些民族文化成长,所以慢慢地在心里也不再好奇,好像是习惯了的事情。
我也知道我的民族哪些是禁语,哪些事应该懂得,我也知道我们以酒待客,我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那天是过火把节,也就是我们族的过年,那天各地的亲朋好友都汇聚在一起喝酒,大家手牵手围着大火一起唱歌跳舞,无论你是彝族,还是汉族,只要来者都是客,彝族人会用他们的待客之道来招待你,即使根本就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也没关系,跟着大家一起开心就好。这些风俗文化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已经形成了一种意识在心里面。随着成长,随着后来再到县城上学,再然后到大城市生活,身边总会有很多人来问我关于这些问题,有时候他们还会用好奇或者羡慕或者异样的眼光来看待我。知道原来少数民族和汉族是不通婚的,知道后来才渐渐和汉族通婚,所以他们都是来自远方的媳妇,才造就了这样一个民族组合,而且各地婚俗礼节还是不一样的,我也知道了这些民族的分布地区,他们家乡的气候环境,好像小的时候一直就是听这些阿姨们说他们家乡的事长大的。 但是无论我们是汉族、彝族,还是佤族、哈尼族,我们家家户户都过春节,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团结的大家庭,不再分民族,不再不通婚,不再你不来我不往。我总是感到很幸运,大院里面有四个民族,我们已经形成了相亲相爱的一家,很小的时候就成长于这样一个环境中似乎更懂得包容与理解,知道怎么去说话,怎么去做事,我们也共同说着一门语言:汉语。
四个民族,在老屋的连结下,我们就是这样相亲相爱的一家。
3 四季
春去秋来,花谢花开,老屋在四季的更迭中似乎也是在变化的。老屋有三层,第一层主要是吃饭,第二层是卧室,第三层堆放粮食,基本家家户户的结构都是这样的,这样地结构总是有它存在的道理,这也跟四季有关。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就被屋檐上面的燕子吵醒,我们知道春天来了。看着这些小燕子,我们笑逐颜开,从来不会去伤害它,因为爸妈一直说燕子来了是喜事。一大早,公鸡就喔喔叫,门前拴着的那条大狗也不安静了,提醒着我们该起床了春耕了。
春天就是这样一个播种的季节,屋顶上的烟囱早早就升起,家家户户忙着播种,这个时候粮食是空的,所以老屋在这个季节会处于一种游离的状态,早晨把种子到处去,晚上回来门前堆满了柴火,一进一出,就是这样。父辈们已经会很好地去计划,每天,明年,以后。这些都是祖祖辈辈的经验总结,老屋就这样给了他们一个家,一个温暖的地方。
夏天的电闪雷鸣,狂风暴雨似乎会来得更猛烈,庄稼发起了一节节长高,门前小沟里的水有的时候还会长满,我们大伙儿穿着水鞋带上锄头就去掏,有的时候还把全身湿透了,没准爸妈就是一顿打。房顶却漏雨了,我们小孩不懂事,跟随着爸妈去三楼在电筒光滴照耀下一处一处去寻找漏雨的地方,每发现一处就觉得特别新奇,学者爸妈拿盆去接水。而且还不忘作记号,等到不忙的时候爸爸就爬到房顶去扇瓦。我们抬头张望着,总想着要是我长大我也可以爬这么高啊。还记得那时候正处于换牙时期,要是我们当中谁刚好缺牙,说话的时候“不关风”,就会被大家笑,而且长辈总是有一句话“上牙要丢在房顶上,下牙丢在床底下,这样掉了的牙齿才会长出来”,所以每一次掉牙我们都会很谨慎把牙齿丢到该丢的地方,每天都在感觉到底有没有长,而且不敢用手去触摸,那时候长辈的话从来不会怀疑。
秋天,到处是一派金灿灿的风景。老屋里透着一股丰收的气味,到处堆满了粮食,我们跟着父母后面跑来跑去,一会上二楼,一会上三楼,土豆放在这间,玉米放在头顶,而且那时候有些玉米还要留着叶子把它串挂起来,我们可爱做这样的事情了。我们一般把玉米放在三楼,这样离太阳更近,容易风干,把串挂的玉米放在二楼,因为有一定空间,也方便做事,把土豆堆在某个角落,不让阳光直射,所有的这些都是经验、都是文化。勤劳、善良、 淳朴,我想也是在那时候 从父辈那得到了传承。
“下雪了,下雪了,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冬天就这么悄悄地到来,整座老屋是静谧的,它仿佛睡着了一半,跟动物一样也进入冬眠。屋檐上的燕子不再叫了,听妈妈说它已经飞到温暖的地方去过冬,房顶上的烟囱也不会早早地就升起来,似乎在整个冬天的笼罩中,一切都在静止,老屋也是但是它不忘记输出温暖输出热量,我们在它温暖的怀抱着取暖,既使是寒冷的冬天,我们也会感觉到很暖和。妈妈总是不忘记给我们添置新衣服,她早早地就把一些粮食储存起来,比如她会提前做一些干菜,一些萝卜,我们一家过着安静的小日子。春节来临,我们贴春联,挂灯笼,伴随着鞭炮声,我们迎来了新年,终于又长大一岁了,那时候就是这样盼着望着,说是终于,说是快要到了,老屋就这样陪我们过了无数个这样的春夏秋冬。
四季的气息,就是这样在老屋中散发出来,每一季都有它独特的味道!
老屋就是这样,它给我带来了很多、很多。渐渐地,我们都长大了,以前四合院里的人家逐渐都盖起了新房子,都搬走了,儿时的那些小伙伴也各自有着属于自己的生活,我也好几年没有回去来,留下那一件件空空的老屋孤零零地伫立在那里。而如今老屋也老了,它已经不再像当年那样热闹、温暖。或许人和老屋就应该是互相需要,我们需要它,它也需要我们,当我们一个个离开时,它也在孤独中老去。
那晚,我做了一个梦,梦里我们一家还住在那间老屋里,日子虽然紧凑但是我们快乐,我们一家人在一起。我梦到了隔壁邻居家的姐姐早门前叫我上学,我梦到我们在一切吹洗衣粉水的泡泡,我梦到我们一起过家家……
总会在某个闲暇时光里,回忆起那些小时候,那些曾经,那时即使在睡梦中都会笑的一段日子,没有烦恼,没有压力,没有这时间一切的纷扰
站在阳台上吹着风,夕阳穿过胸膛,看着眼前的照片高楼大厦,想起了曾经那间老屋。老屋老了,很多东西就这样在时光中渐渐消逝,但是它给我带来的那段童年记忆却一直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我拥有过那一群天真可爱的小伙伴,我有一段美好的少年时光,我成长于这样一个多民族聚居在一起的四合院里,还有爱我的爸爸、妈妈,他们带给我的是我一生的财富,那段记忆,留存至今直至永远!
总编辑点评
刘正轩的散文《老家的那所老屋》真正打动我的心的是质朴无华,通篇文章里,我看不到什么华丽的辞藻和“为赋新诗强说愁”式的娇柔做作,看到更多的是清新和隽永的风格。在作者的笔下,我们不难看到作者出生在4个民族和谐相处的四合院里,去融入到多民族群居下的生存环境;不难看到作者笔下的故乡的四季更迭。
可以这样说,刘正轩的散文还有一种“原生态式”的元素,在这种““原生态式”的文风中,我想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社会,没有去玷污到作者的心灵深处,亦没有改变到作者的语境,就像山野飘来的风,是那样的淳朴、忠厚,让读者细细读来,别有一番风味在心头。清新、隽永的文风,真挚的情感递进、交融,是这篇散文主要特色。如果非要让我指出此文的不足,我想尚缺乏对人生的思考和哲理意趣的流露,这有待于作者今后在文学创作中加以改进的地方。尽管此文有它的瑕疵之处,但是我依然会给他点赞。
作者单位
西藏华泰龙矿业开发有限公司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 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