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生本教育的大力推广,使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然而,在生本教学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个别教师的个体行为与生本教学理念所要求的教学行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引起我们对生本教学实践出现问题的思考。
只关注个体,忽略了全体
在生本教学的课堂上,有些教师为了保证课堂进度,提高教学效率,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多样性,将常态化的课堂演变成与部分优生的对话,于是我们看到,那些所谓的优生都显得非常活跃和积极,而差生更多的时候似乎是一个旁观者、听众,极少发表见解、参与任何的小组讨论和探究,甚至不发表任何意见,以至于其他同学讨论到哪里他们都跟不上,甘当配角,久而久之,优生越来越优,差生的队伍却有扩大的趋势。究其原因,是这些教师在实施生本教学过程中,对差生没有更多的关注,不重视他们在学习小组中的地位,没考虑到这一层次的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人为设置了学习障碍,导致他们信心不足,学习热情低落。
以生为本应该不分厚薄,不计优劣,不用精英式教学的虚假繁荣来掩盖对普通学生的漠视,要时刻关注所有个体的学习状态,不让学生游离于主体学习之外,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梯度的学习目标,强化他们的自信心,推动他们学习的热情,发挥他们内在的学习潜能,使他们成为合格生、优生。
只追求形式,忽略内在思维
生本教学强调以生为本,不但要高度尊重学生,而且要充分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因而生本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单向的,而是交叉的、多向的、互动的,是师生不断地共同构建新知识模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担当好组织者、调控者、参与者、点拨者的角色。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在师生互动的问题上又过分地追求“形”上的互动,忽略了真正激发起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曾经听过一教师讲《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一课,课前老师布置学生寻找生活周围的有关权利和义务的例子、材料。课上,老师组织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汇报材料,讲有关权利和义务的故事,组织学生参加了情景表演活动,还进行了分组的小辩论会等等。活动一个接一个,场面热热闹闹,一节课下来,我悄悄问身边的一个学生:“学完这节课,你知道什么是义务了吗?”学生抛出了一句话:“那是大人们的事。”
师生互动,是建立在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入理解,对学生心理、智力和体能的充分了解基础上,运用恰当的活动形式激发而成的,互动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但不能过分追求“形”上的互动,而要淡化形似,追求神似。只有当互动成为师生的一种共同需要和习惯时,才能激发学生去思考,有思才有得,没有激发起学生思考的互动,应该是无效活动。因而,组织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必须考虑学生能学到什么,能收获到什么。
只追求预设,忽略生成
生本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过程,是一个随机应变的模块。在课堂上,巧妙生成,及时地利用教学智慧调整教学预设,适度点拨,让学生深层感悟或触类旁通,引领学生获取新的知识,这个过程并没有淡化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也不是任由学生率性学习,反而,忽视课堂教学中的生成,一味按教学预设计划行事,就会失去生本教育的良机。在听一教师上《社会流行对中学生影响》一课时,讲到时下很多人崇拜台球神童丁俊晖,学生向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丁俊晖台球打得非常棒,又为国家争得了巨大荣誉,我们学生“追”他“学”他有什么不妥?授课教师显得很民主,随即让学生展开了讨论。但不一会儿,该教师就叫停了讨论,并没有就此问题引导、启发学生,而是甩下了一句:总之,我们中学生“追星”会造成很多不良的影响,希望同学们不要盲目追随。然后继续按其课前设计好的教案讲下去。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该教师仍未从根本上改变以教师为主的观念,没有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充分利用教学智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心捕捉,及时、有效地筛选、利用教学活动中生成的有利于促进学生思考的情景、资源,并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这样就可以使课堂教学实施由“执行教案”走向“互动生成”,使我们的教学更符合生本的要求。
责任编辑 魏文琦
只关注个体,忽略了全体
在生本教学的课堂上,有些教师为了保证课堂进度,提高教学效率,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多样性,将常态化的课堂演变成与部分优生的对话,于是我们看到,那些所谓的优生都显得非常活跃和积极,而差生更多的时候似乎是一个旁观者、听众,极少发表见解、参与任何的小组讨论和探究,甚至不发表任何意见,以至于其他同学讨论到哪里他们都跟不上,甘当配角,久而久之,优生越来越优,差生的队伍却有扩大的趋势。究其原因,是这些教师在实施生本教学过程中,对差生没有更多的关注,不重视他们在学习小组中的地位,没考虑到这一层次的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人为设置了学习障碍,导致他们信心不足,学习热情低落。
以生为本应该不分厚薄,不计优劣,不用精英式教学的虚假繁荣来掩盖对普通学生的漠视,要时刻关注所有个体的学习状态,不让学生游离于主体学习之外,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梯度的学习目标,强化他们的自信心,推动他们学习的热情,发挥他们内在的学习潜能,使他们成为合格生、优生。
只追求形式,忽略内在思维
生本教学强调以生为本,不但要高度尊重学生,而且要充分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因而生本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单向的,而是交叉的、多向的、互动的,是师生不断地共同构建新知识模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担当好组织者、调控者、参与者、点拨者的角色。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在师生互动的问题上又过分地追求“形”上的互动,忽略了真正激发起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曾经听过一教师讲《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一课,课前老师布置学生寻找生活周围的有关权利和义务的例子、材料。课上,老师组织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汇报材料,讲有关权利和义务的故事,组织学生参加了情景表演活动,还进行了分组的小辩论会等等。活动一个接一个,场面热热闹闹,一节课下来,我悄悄问身边的一个学生:“学完这节课,你知道什么是义务了吗?”学生抛出了一句话:“那是大人们的事。”
师生互动,是建立在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入理解,对学生心理、智力和体能的充分了解基础上,运用恰当的活动形式激发而成的,互动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但不能过分追求“形”上的互动,而要淡化形似,追求神似。只有当互动成为师生的一种共同需要和习惯时,才能激发学生去思考,有思才有得,没有激发起学生思考的互动,应该是无效活动。因而,组织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必须考虑学生能学到什么,能收获到什么。
只追求预设,忽略生成
生本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过程,是一个随机应变的模块。在课堂上,巧妙生成,及时地利用教学智慧调整教学预设,适度点拨,让学生深层感悟或触类旁通,引领学生获取新的知识,这个过程并没有淡化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也不是任由学生率性学习,反而,忽视课堂教学中的生成,一味按教学预设计划行事,就会失去生本教育的良机。在听一教师上《社会流行对中学生影响》一课时,讲到时下很多人崇拜台球神童丁俊晖,学生向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丁俊晖台球打得非常棒,又为国家争得了巨大荣誉,我们学生“追”他“学”他有什么不妥?授课教师显得很民主,随即让学生展开了讨论。但不一会儿,该教师就叫停了讨论,并没有就此问题引导、启发学生,而是甩下了一句:总之,我们中学生“追星”会造成很多不良的影响,希望同学们不要盲目追随。然后继续按其课前设计好的教案讲下去。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该教师仍未从根本上改变以教师为主的观念,没有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充分利用教学智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心捕捉,及时、有效地筛选、利用教学活动中生成的有利于促进学生思考的情景、资源,并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这样就可以使课堂教学实施由“执行教案”走向“互动生成”,使我们的教学更符合生本的要求。
责任编辑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