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力量源泉,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我們可以这样来理解问题意识的意义: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这种心理驱使个体积极思维,进而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适宜的环境
学生不敢提问,是因为被教师那严肃的表情和紧张的课堂气氛镇住了。为此,教师上课的言行要亲切自然,将自己融入到学生当中,尊重每一个学生,不要给学生划等级,要关注学生萌芽出的智慧火花,积极评价,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觉得自己比其他同学能干,甚至比老师还能干,这样,学生就会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心理,在民主、“不用怕”的氛围中乐意去挖掘更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证明自己确实“高人一等”。
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学生天性好奇心重,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课程教学活动应顺应这一个规律,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他们充分披露灵性,发展个性。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鼓励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这是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创设良好环境的重要一环。对学生要欢迎质疑,欢迎争辩;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这实质上也是要教师对学生的问题意识有积极而合理的评价,建立这一个积极合理的基本准则,不仅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还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发展。
二、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科学的教育方法
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以及适宜的环境和气氛,而且还要依靠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有人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于是在短暂的时间里给学生提很多问题。这实质上仍然是“填鸭式”的满堂灌,毫无意义。只有科学地设置问题情景,适时、适量、适度地处理好问题材料,使学生进入适宜的教学状态,才能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要做到这一点,应考虑到问题设置的尺度。
1.难度。问题的设置应有一定的难度,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活动,要使他们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可以“跳一跳、摘挑子”。
2.跨度。问题的设置应有主次、轻重之分。紧扣教学内容和中心环节,注意问题的内在联系以及知识的前后衔接。
3.坡度。问题的设置要由易到难,由简入繁,由小到大,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4.密度。问题的设置应疏密有间,有一定的停顿时间,以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
5.广度。问题的设置,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同时还应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专为少数人设置。将活动的水平定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才具有教育的价值。因此教师在进行学生主体实践活动设计的时候,需要对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进行深入的了解,并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做出准确的判断。
一、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适宜的环境
学生不敢提问,是因为被教师那严肃的表情和紧张的课堂气氛镇住了。为此,教师上课的言行要亲切自然,将自己融入到学生当中,尊重每一个学生,不要给学生划等级,要关注学生萌芽出的智慧火花,积极评价,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觉得自己比其他同学能干,甚至比老师还能干,这样,学生就会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心理,在民主、“不用怕”的氛围中乐意去挖掘更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证明自己确实“高人一等”。
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学生天性好奇心重,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课程教学活动应顺应这一个规律,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他们充分披露灵性,发展个性。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鼓励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这是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创设良好环境的重要一环。对学生要欢迎质疑,欢迎争辩;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这实质上也是要教师对学生的问题意识有积极而合理的评价,建立这一个积极合理的基本准则,不仅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还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发展。
二、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科学的教育方法
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以及适宜的环境和气氛,而且还要依靠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有人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于是在短暂的时间里给学生提很多问题。这实质上仍然是“填鸭式”的满堂灌,毫无意义。只有科学地设置问题情景,适时、适量、适度地处理好问题材料,使学生进入适宜的教学状态,才能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要做到这一点,应考虑到问题设置的尺度。
1.难度。问题的设置应有一定的难度,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活动,要使他们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可以“跳一跳、摘挑子”。
2.跨度。问题的设置应有主次、轻重之分。紧扣教学内容和中心环节,注意问题的内在联系以及知识的前后衔接。
3.坡度。问题的设置要由易到难,由简入繁,由小到大,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4.密度。问题的设置应疏密有间,有一定的停顿时间,以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
5.广度。问题的设置,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同时还应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专为少数人设置。将活动的水平定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才具有教育的价值。因此教师在进行学生主体实践活动设计的时候,需要对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进行深入的了解,并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做出准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