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过:学习过程中,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与课外阅读的,大概是三七开。课外阅读的功效比课内阅读的功效高,这是有识之士的共识,即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只有在课外进行了大量的阅读,才能使课内所获得的学习方法得到实践和巩固,将方法发展为能力;学生只有在课外进行了大量的阅读,才能肥沃语文素养的根基和土壤,由阅读的量变引起语文素养的质变;学生只有在课外进行了大量的阅读,才能积累知识拓展视野,为终身的发展积淀丰厚的文化基础。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进、利用相关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多读书,会读书,读好书,培养自主的、创造的阅读能力,积累语言,积淀文化,提高素养,受用终身。
一、指导学生选择读物
在阅读内容上,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导”字上,即指导学生学会选择读物。 一是“趣”。对学生来说,兴趣是阅读的第一原动力。学生渴望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其出发点主要是满足自己的兴趣需要。他们初始是没有十分确切的目标的,不是为了完成某一个真切的任务而去读书,读书的心得是在熏陶渐染中获取的,读书其中,得乎其外。读书的功用主要在于获取生活信息,满足个人情趣,至于思想认识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则是在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日渐长进的。因此,我们不能将成人精心准备的“精神大餐”,哪怕是“满汉全席”摆到学生面前,强迫他们“细嚼慢咽”、“狼吞虎咽”,而必须淡化课外阅读的功利性,让“趣”一马当先,让学生在兴趣中自由地驰骋,快乐地徜徉。 二是“广”。老人长寿的经验之一是多吃五谷杂粮,吸取全面营养。同样,滋养心灵也需要“杂读”,只有阅读了荟萃人类智慧的各种读物,才能汲取生命成长的各种营养。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专看文学书,也是不好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地阅读,在博览群书的过程中实现厚积薄发,“如蜜蜂采花一样,只有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 三是“适”。虽说是学生自主选择,但不是放任自流,教师仍要发挥“导”的作用。时下书市的书,鱼龙混杂,泥石俱下,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那些适合自己年龄特点和身心健康的书来读,能按照自己个人的需要,自主挑选精品,摒弃糟粕,而不是不问青红皂白,拿到书就读。对适合学生阅读的时代新著、流行佳作,更需及时推荐,以免学生茫然无所适从,或是照单全收,或是不择而食。
二、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读书并无定法,采用何种方法,皆由个人阅读习惯而定,圈点勾画、寻章摘句、制作卡片、撰写心得、精读浏览、熟读成诵都是读书之法,各有其妙。但一般性的阅读方法,教师还是有必要介绍的。如“读”、“思”、“记”等。 “读”有三法:浏览性的泛读、探求性的速读和品味性的精读。快速阅读在时间上要求能尽量在短时间内完成阅读内容。在对内容的把握上要求能了解课文大意,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全局的概括了解。字斟句酌的研究式阅读要求对课文内容理解比较透彻,包括对一些小问题的探究。当然,这种阅读所用时间相对于快速浏览式的阅读所用时间要长得多。毕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要透彻得多。这两种阅读各有针对性。在语文课堂的自我学习中,往往可采取快速阅读的方式,一目十行,把握文章大意,然后是字斟句酌的研究性阅读,可以下放到对关键词,关键句子的理解,这样可以详细掌握课文内容。
一是浏览性的泛读。泛读就是大略地读。泛读可以增加阅读量。通过泛读,可以用较少的时间浏览大量的书刊,从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获得有关读物的总的认识,便于以后需要的时候去查找。因此,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式阅读,即“随便翻翻”,只要大致了解内容就行,这种方法可按“速读——寻找知识点——摘记”的程序进行。
二是探求性的速读。这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全球信息化的时代,书籍浩如烟海,谁也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书,即使穷其一生也只能读沧海一粟,沙塔一粒,而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多的信息,又必须阅读大量的书,所以需要一种快速查阅资料、选取所需信息的读书方法,这就要求“一目十行”、“走马观花”式的扫视速读。快速的阅读其奥秘在于让大脑跑在眼球前面,能适应新知识新信息几何倍增的特性,赶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是品味性的精读。对名篇名著和一些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认真读,反复读,心无旁骛地读,静心体会立意构思,仔细揣摩布局谋篇,咀嚼欣赏妙词佳句,犹如品陈酿的酒,需慢慢地抿,轻轻地呷,才能饮出其妙处,倘若真个“感情深,一口吞”,那便算不得酒中之人了。 “思”即思维。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就是学和思的统一。托尔斯泰也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所以对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教师也要进行指导,如通过“书评”、“阅读超市”等形式,组织学生对课外阅读进行交流评价。让学生将课外阅读中所见的大事要闻、奇闻逸事、民情风俗、自然风光等说出来,从主要内容、写作特点、读后感受等方面向大家推荐自己喜欢的书。对于名句名段、优美篇章,还要引导学生背下来。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对照比较、问题讨论、专题研究等阅读方法,提高辨识异同、综合评价的能力和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记”即笔记。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阅读是读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碰撞的过程,是读者调动自己的知识、情感储备去感悟、理解、体验的过程,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无论是瞬间的感悟,还是深思熟虑,都会有时过境迁的情形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随时将阅读过程中形成的“哈姆雷特”记下来,形成永不磨灭的痕迹。如做疑问笔记,将阅读时产生的心得、疑问随手写下来;做摘录笔记,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断摘录下来;做提纲笔记,将原来较长较深的文章用提纲形式摘录下来;做创作笔记,通过续写、改写、写读后感等进行再创作。
总之,语文老师要从选择读物和阅读方法两个方面,持之以恒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朝着“课内练方法,课外练能力”这个目标,切实有效地迈进。
一、指导学生选择读物
在阅读内容上,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导”字上,即指导学生学会选择读物。 一是“趣”。对学生来说,兴趣是阅读的第一原动力。学生渴望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其出发点主要是满足自己的兴趣需要。他们初始是没有十分确切的目标的,不是为了完成某一个真切的任务而去读书,读书的心得是在熏陶渐染中获取的,读书其中,得乎其外。读书的功用主要在于获取生活信息,满足个人情趣,至于思想认识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则是在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日渐长进的。因此,我们不能将成人精心准备的“精神大餐”,哪怕是“满汉全席”摆到学生面前,强迫他们“细嚼慢咽”、“狼吞虎咽”,而必须淡化课外阅读的功利性,让“趣”一马当先,让学生在兴趣中自由地驰骋,快乐地徜徉。 二是“广”。老人长寿的经验之一是多吃五谷杂粮,吸取全面营养。同样,滋养心灵也需要“杂读”,只有阅读了荟萃人类智慧的各种读物,才能汲取生命成长的各种营养。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专看文学书,也是不好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地阅读,在博览群书的过程中实现厚积薄发,“如蜜蜂采花一样,只有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 三是“适”。虽说是学生自主选择,但不是放任自流,教师仍要发挥“导”的作用。时下书市的书,鱼龙混杂,泥石俱下,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那些适合自己年龄特点和身心健康的书来读,能按照自己个人的需要,自主挑选精品,摒弃糟粕,而不是不问青红皂白,拿到书就读。对适合学生阅读的时代新著、流行佳作,更需及时推荐,以免学生茫然无所适从,或是照单全收,或是不择而食。
二、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读书并无定法,采用何种方法,皆由个人阅读习惯而定,圈点勾画、寻章摘句、制作卡片、撰写心得、精读浏览、熟读成诵都是读书之法,各有其妙。但一般性的阅读方法,教师还是有必要介绍的。如“读”、“思”、“记”等。 “读”有三法:浏览性的泛读、探求性的速读和品味性的精读。快速阅读在时间上要求能尽量在短时间内完成阅读内容。在对内容的把握上要求能了解课文大意,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全局的概括了解。字斟句酌的研究式阅读要求对课文内容理解比较透彻,包括对一些小问题的探究。当然,这种阅读所用时间相对于快速浏览式的阅读所用时间要长得多。毕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要透彻得多。这两种阅读各有针对性。在语文课堂的自我学习中,往往可采取快速阅读的方式,一目十行,把握文章大意,然后是字斟句酌的研究性阅读,可以下放到对关键词,关键句子的理解,这样可以详细掌握课文内容。
一是浏览性的泛读。泛读就是大略地读。泛读可以增加阅读量。通过泛读,可以用较少的时间浏览大量的书刊,从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获得有关读物的总的认识,便于以后需要的时候去查找。因此,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式阅读,即“随便翻翻”,只要大致了解内容就行,这种方法可按“速读——寻找知识点——摘记”的程序进行。
二是探求性的速读。这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全球信息化的时代,书籍浩如烟海,谁也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书,即使穷其一生也只能读沧海一粟,沙塔一粒,而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多的信息,又必须阅读大量的书,所以需要一种快速查阅资料、选取所需信息的读书方法,这就要求“一目十行”、“走马观花”式的扫视速读。快速的阅读其奥秘在于让大脑跑在眼球前面,能适应新知识新信息几何倍增的特性,赶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是品味性的精读。对名篇名著和一些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认真读,反复读,心无旁骛地读,静心体会立意构思,仔细揣摩布局谋篇,咀嚼欣赏妙词佳句,犹如品陈酿的酒,需慢慢地抿,轻轻地呷,才能饮出其妙处,倘若真个“感情深,一口吞”,那便算不得酒中之人了。 “思”即思维。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就是学和思的统一。托尔斯泰也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所以对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教师也要进行指导,如通过“书评”、“阅读超市”等形式,组织学生对课外阅读进行交流评价。让学生将课外阅读中所见的大事要闻、奇闻逸事、民情风俗、自然风光等说出来,从主要内容、写作特点、读后感受等方面向大家推荐自己喜欢的书。对于名句名段、优美篇章,还要引导学生背下来。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对照比较、问题讨论、专题研究等阅读方法,提高辨识异同、综合评价的能力和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记”即笔记。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阅读是读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碰撞的过程,是读者调动自己的知识、情感储备去感悟、理解、体验的过程,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无论是瞬间的感悟,还是深思熟虑,都会有时过境迁的情形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随时将阅读过程中形成的“哈姆雷特”记下来,形成永不磨灭的痕迹。如做疑问笔记,将阅读时产生的心得、疑问随手写下来;做摘录笔记,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断摘录下来;做提纲笔记,将原来较长较深的文章用提纲形式摘录下来;做创作笔记,通过续写、改写、写读后感等进行再创作。
总之,语文老师要从选择读物和阅读方法两个方面,持之以恒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朝着“课内练方法,课外练能力”这个目标,切实有效地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