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感召下,原来一讲到底的“填鸭式”教学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现在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但由于农村教育资金短缺,僧多粥少,远远不能满足每个教师每星期每节课都能用上多媒体教学,所以课基本上都还在教室内课堂上讲解。很多情况下,由于多年重复教学的原因,最初的教学激情也慢慢减退,教学又成了机械的重复。那么,如何避开这种恶性循环、保持课堂的常讲常新呢?那就需要教师钻研教材,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
一、新课导入要有抓劲
1、设置情境 酝酿感情
如在上《春》时,首先出示画的蜡笔画:一条弯曲的乡村小路,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一户人家,一缕炊烟……同时配上磁带上的唢呐独奏《百鸟朝凤》。这样既能让学生感受春天的诗情画意,又能感受春天那份跳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很快就将学生引入朝气蓬勃的氛围中。
2、设置悬念 激活兴趣
在教《落难的王子》一课时,首先设置悬念:王子一般都住在金碧辉煌的王宫里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衣食无忧,生活无愁,文章是写这样一位王子吗?不!那么课文是在写王子什么样的生活遭遇呢?请同学们在阅读中找出答案。有了悬念的引导,学生立即主动积极地进入课堂,加强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识。
3、改动题目 以点带面
在上《孔乙己》时,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再把题目改为《一个()秀才》。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对“秀才”一词加以修饰,如:“站着喝酒而穿长衫”、“唯一”等。这样点面结合,既注重了阅读训练,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从而加深了他们对人物的了解。
二、主体课堂要有嚼劲
1、运用插图 涌现智慧
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先让学生听配音朗诵,品味诗的意境和韵味;再让学生去揣摩皇帝的性格;进而展开联想和想象:当时的社会是怎样一个社会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注意课前插图中的小细节,如满大街的小狗、鸭子、房顶上的一对黑猫……由此,学生扩大了时空范围,拓宽了思路,开掘了深度。学生在创造性的想象中闪现着智慧的光芒。
2、对比联系 发现新意
在学吴敬梓的《范进中举》时,结合鲁迅的《孔乙己》进行对比联系,看看在刻画人物方法与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方面有什么异同,从而体会人物的不同命运和性格。深入理解不同的文章寄寓的作者不同的感情,发现新意,从而把握文章的结构、主题和思想意义。
3、倒挂葫芦 新水流出
对《羚羊木雕》一文教读时,提出:结尾“我要回羚羊木雕伤心了”,既然如此,为什么要要回呢?于是,根上的问题被提了出来,然后加以引申:“还有其他更好的处理办法吗?”由此,学生深入探讨,更好地感知前因后果。这样学生既理清了课文脉胳,同时也感受到了平时待人的重要。
4、分角色 当主人
在教《皇帝的新装》时,第一步,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课文;第二步,分角色朗读;第三步,各角色来评价“自己”,说说“自己”对当时社会的看法,并提出治国建议等。并让学生即兴演说:“假如我是国王……”这种方式另辟蹊径,让学生深刻理解了文章的深意。
5、组织竞赛 多种多样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也很重要,上好这类活动课,能帮助学生拓展视野,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老师为活跃气氛,达到教学效果,努力营造一种竞争气氛,如举行成语接龙,讲故事比赛等等,学生从中学到知识,得到教育,受到启迪。
三、尾声课堂要有后劲
1、绘图手工 有助消化
在课文内容与日常生活相距较远时,教师要善于运用同学们的动手能力,绘画、手工等来帮助“消化”,在教《月亮上的足迹》时,为加深同学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他们绘制火箭升空示意图,并鼓励他们用纸张将火箭制作出来,这种方式使同学们对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2、主题延伸 给人教育
为了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时需结合实际,对主题加以延伸。《最后一课》小结时,让同学们谈谈对自己母语的认识。既增强了同学们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给他们以爱国教育。
3、改变结局 奇思妙想
《孔乙己》一文的结局是孔乙己“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自此以后,再没有见到孔乙己又来咸亨酒店渴酒了,却不再“站着渴酒”,而是坐着喝了,那会是什么情景呢?由此,让学生结合背景人物、性格等进行想象,写一个片断,对孔乙己及人们的神态、动作、语言等进行刻画。这种改变结局的方式,可以启发学生思维,也更贴近了当时的社会及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这种改动方式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此上种种,既引发了孩子们的乐趣,也调动了老师上课的积极性。从而使上课又成了一件充满激情的事情,课堂又成了一个五彩斑斓的舞台。一片沉寂的课堂“活”了起来,原本狭小的课堂也变得宽广起来,淡而无味的老生常谈又能常讲常新了。
(作者联通:441200湖北省枣阳市太平三中)
一、新课导入要有抓劲
1、设置情境 酝酿感情
如在上《春》时,首先出示画的蜡笔画:一条弯曲的乡村小路,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一户人家,一缕炊烟……同时配上磁带上的唢呐独奏《百鸟朝凤》。这样既能让学生感受春天的诗情画意,又能感受春天那份跳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很快就将学生引入朝气蓬勃的氛围中。
2、设置悬念 激活兴趣
在教《落难的王子》一课时,首先设置悬念:王子一般都住在金碧辉煌的王宫里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衣食无忧,生活无愁,文章是写这样一位王子吗?不!那么课文是在写王子什么样的生活遭遇呢?请同学们在阅读中找出答案。有了悬念的引导,学生立即主动积极地进入课堂,加强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识。
3、改动题目 以点带面
在上《孔乙己》时,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再把题目改为《一个()秀才》。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对“秀才”一词加以修饰,如:“站着喝酒而穿长衫”、“唯一”等。这样点面结合,既注重了阅读训练,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从而加深了他们对人物的了解。
二、主体课堂要有嚼劲
1、运用插图 涌现智慧
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先让学生听配音朗诵,品味诗的意境和韵味;再让学生去揣摩皇帝的性格;进而展开联想和想象:当时的社会是怎样一个社会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注意课前插图中的小细节,如满大街的小狗、鸭子、房顶上的一对黑猫……由此,学生扩大了时空范围,拓宽了思路,开掘了深度。学生在创造性的想象中闪现着智慧的光芒。
2、对比联系 发现新意
在学吴敬梓的《范进中举》时,结合鲁迅的《孔乙己》进行对比联系,看看在刻画人物方法与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方面有什么异同,从而体会人物的不同命运和性格。深入理解不同的文章寄寓的作者不同的感情,发现新意,从而把握文章的结构、主题和思想意义。
3、倒挂葫芦 新水流出
对《羚羊木雕》一文教读时,提出:结尾“我要回羚羊木雕伤心了”,既然如此,为什么要要回呢?于是,根上的问题被提了出来,然后加以引申:“还有其他更好的处理办法吗?”由此,学生深入探讨,更好地感知前因后果。这样学生既理清了课文脉胳,同时也感受到了平时待人的重要。
4、分角色 当主人
在教《皇帝的新装》时,第一步,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课文;第二步,分角色朗读;第三步,各角色来评价“自己”,说说“自己”对当时社会的看法,并提出治国建议等。并让学生即兴演说:“假如我是国王……”这种方式另辟蹊径,让学生深刻理解了文章的深意。
5、组织竞赛 多种多样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也很重要,上好这类活动课,能帮助学生拓展视野,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老师为活跃气氛,达到教学效果,努力营造一种竞争气氛,如举行成语接龙,讲故事比赛等等,学生从中学到知识,得到教育,受到启迪。
三、尾声课堂要有后劲
1、绘图手工 有助消化
在课文内容与日常生活相距较远时,教师要善于运用同学们的动手能力,绘画、手工等来帮助“消化”,在教《月亮上的足迹》时,为加深同学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他们绘制火箭升空示意图,并鼓励他们用纸张将火箭制作出来,这种方式使同学们对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2、主题延伸 给人教育
为了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时需结合实际,对主题加以延伸。《最后一课》小结时,让同学们谈谈对自己母语的认识。既增强了同学们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给他们以爱国教育。
3、改变结局 奇思妙想
《孔乙己》一文的结局是孔乙己“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自此以后,再没有见到孔乙己又来咸亨酒店渴酒了,却不再“站着渴酒”,而是坐着喝了,那会是什么情景呢?由此,让学生结合背景人物、性格等进行想象,写一个片断,对孔乙己及人们的神态、动作、语言等进行刻画。这种改变结局的方式,可以启发学生思维,也更贴近了当时的社会及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这种改动方式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此上种种,既引发了孩子们的乐趣,也调动了老师上课的积极性。从而使上课又成了一件充满激情的事情,课堂又成了一个五彩斑斓的舞台。一片沉寂的课堂“活”了起来,原本狭小的课堂也变得宽广起来,淡而无味的老生常谈又能常讲常新了。
(作者联通:441200湖北省枣阳市太平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