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办学规模日益扩大、专业方向逐步分化、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尤其是学分制的进一步推进和完善,教学组织及其管理也日趋复杂化,教务管理不再是单纯的行政管理,它已成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适应这些新的变化,改进高校现有的教务管理模式,提高日常教务管理工作效率,教务管理必须走规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道路。教务管理信息化,是指在教务管理过程中广泛的用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是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及信息社会所有的重要组织和理论管理方式在教育教学领域中饰演的一系列过程。高校办学规模、内部结构及管理模式都发生了变化, 教学资源日趋紧张, 教务管理具有独特的复杂性、繁琐性, 因而管理難度也凸现出来。
近几年,专门针对教务管理研发的教务管理系统在各高校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涵盖了教务业务中的各个功能部件,从学籍、注册、排课、选课、考试、成绩、教学评价、教材等诸多方面形成一体化管理模式,全面支持广域网络办公模式,它改变了以前手工操作的管理方式, 使教务管理步入了电脑化、网络化的时代,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其优势在于:一是统计、检索、传输速度快;二是节省人力物力;三是执行性强, 当管理者一旦对信息系统发出规定的指令, 它不会受其他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变更; 四是准确性高, 信息化的管理对资料输入、数据的录入、统计、分析更加的准确;五是保密程度高, 学生的个人信息只能通过个人密码系统才能看到。
教务管理系统是教学资源的信息化整合查询和信息管理综合使用系统,可以实现教务信息的集中管理、分散操作、信息共享,使传统的手工教务管理朝数字化、智能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并为进一步实现完善的计算机教务管理系统和校园信息系统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务管理系统从管理和使用的角度分为两个部分:教务管理端和学生使用端。前者主要由系统管理员和各院系教务员及任课教师使用,后者则是主要面对学生。
一、教务管理的特点
(一)个性化问题突出,不同层次、规模的高校,管理制度和教学改革进程以及观念不同,教务管理模式存在差异。
(二)时效性强,随着改革的深入、弹性学习年限的不断引入,专业与培养方案以及课程的不断调整,可能导致每学年的教务管理不断都有新的要求。
(三)分布式的分层管理:随着学院规模的扩大,教务工作量日益增大,对教务工作提出了校、系二级分层管理或者校、院、系三级分层管理的要求。多校区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分布式网络化要求。
(四)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要求高;不仅要求对数据进行存储、统计、分析、输出,而且要逐渐构建数据仓库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辅助决策扶持系统促进教务管理模式和水平迈向一个新阶段。
(五)管理经验与软件系统需要密切配合,一方面需要使管理人员的观念逐步适应管理系统的要求;另一方面需要管理系统设计人员深刻领会管理内容特点和经验,最大限度的降低管理系统的复杂性。
(六)信息废气与信息孤岛,新系统对已有系统的数据需要继承,信息在各个系统之间需要共享,学校内部之间的系统需要需要整合。
二、教务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由于缺乏一套完整的教务管理信息交换规范, 因此不能通过网络实现高校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致使各部门之间有大量的冗余数据,造成了信息资源建设的极大浪费,阻碍了教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二)系统缺乏灵活性、可扩充性和开放性。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专业培养方案的不断调整,对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灵活性要求越来越高。目前的教务管理系统,多数不具有扩充性,对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新要求,难以进行及时调整,因此,造成了一些管理系统不能长期稳定的应用。
(三)缺乏相应的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 这是高校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的难点。
(四)教务管理人员的信息管理能力偏低。
三、对策
(一)完善教务管理系统的各项功能,加强教务管理信息库的建设。教务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涉及到了教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在系统应用过程中,要鼓励教务人员、教师和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对系统不完善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见。此外,还要加强学校的各级资源数据库建设,开放各种资源供学生、教师查询,同时又要加强查询权限的管理,保护信息系统的安全。教务管理信息库的建立和完善使教务管理人员能准确、完整、全面的获得反映教务系统运行状态的各种数据、资料,从而让教务管理工作更具有超前性、系统性、准确性,同时借助信息的传递与反馈,及时进行调控与修正,以实现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最优化运行。教务管理信息化对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求,而教务管理人员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队伍不稳定,变动性大,不利于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影响了教务管理信息化进程。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管理机制。随着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使得原有的管理程序和处理方法都因信息技术的运用而改变,导致部分规章制度与教务管理信息化不配套。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困难并不是技术问题, 而是管理模式、管理机制和管理观念等方面的问题。教务管理信息化是一项规范、严密、科学的系统工程,要根据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制定适应信息系统的教学观规章制度,教务管理各级工作人员都应严格遵守并执行其规章制度,不应因某些特殊或不正当的原因进行系统的非正常操作。形成长效机制,从管理上确保数据的准确和一致,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管理的标准化、程序化和规范化。
(二)重视教务管理队伍建设。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务管理信息化的进程,拥有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务管理队伍是推动教务管理信息化的关键。高校要定期对教务管理人员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培训,不断提高高校教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学校还要采取激励措施,尽量减少教务管理人员的变动。此外,要做到:精细分工、责任到人,实行学校与院系两级分工合作,共同管理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模式。
(三)、建立教务管理操作流程公开化。高校具有多学科、层次、部门的特点,各教学部门相对独立,相互交流不多,易造成教学环节冲突的现象。而且教务具备规律性操作的特征,因此制定教务管理的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并制作成相应的办事流程,有易于充分利中教务信息,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并能提高工作效率。
(四)、理清教务管理思路。在教务管理中实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五)、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完善的教务制度是教务信息管理的前提和保障
。在制定相关制度的时候,必须保证其规范性、严密性和可操作性,切实体现教务管理的的要求。规范化的教务管理是信息化的依托,在实际工作中,要求相关管理者本着认真、严谨的态度,在执行政策和规章制度上坚持按章办事。
参考文献:
[1] 陈敏.探索在学分制条件下的高校教务管理改革.《商业文化:学术版》 2011年第5期 221-222
[2] 李文博.完善高校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几点建议. 《中国电力教育:上》 2011年第6期
[3] 雷婷 .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企业导报》 2011年第4期
[4] 孙彦学.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探索与研究. 《科技信息》 2010年第11X期 160-160页,119
近几年,专门针对教务管理研发的教务管理系统在各高校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涵盖了教务业务中的各个功能部件,从学籍、注册、排课、选课、考试、成绩、教学评价、教材等诸多方面形成一体化管理模式,全面支持广域网络办公模式,它改变了以前手工操作的管理方式, 使教务管理步入了电脑化、网络化的时代,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其优势在于:一是统计、检索、传输速度快;二是节省人力物力;三是执行性强, 当管理者一旦对信息系统发出规定的指令, 它不会受其他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变更; 四是准确性高, 信息化的管理对资料输入、数据的录入、统计、分析更加的准确;五是保密程度高, 学生的个人信息只能通过个人密码系统才能看到。
教务管理系统是教学资源的信息化整合查询和信息管理综合使用系统,可以实现教务信息的集中管理、分散操作、信息共享,使传统的手工教务管理朝数字化、智能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并为进一步实现完善的计算机教务管理系统和校园信息系统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务管理系统从管理和使用的角度分为两个部分:教务管理端和学生使用端。前者主要由系统管理员和各院系教务员及任课教师使用,后者则是主要面对学生。
一、教务管理的特点
(一)个性化问题突出,不同层次、规模的高校,管理制度和教学改革进程以及观念不同,教务管理模式存在差异。
(二)时效性强,随着改革的深入、弹性学习年限的不断引入,专业与培养方案以及课程的不断调整,可能导致每学年的教务管理不断都有新的要求。
(三)分布式的分层管理:随着学院规模的扩大,教务工作量日益增大,对教务工作提出了校、系二级分层管理或者校、院、系三级分层管理的要求。多校区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分布式网络化要求。
(四)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要求高;不仅要求对数据进行存储、统计、分析、输出,而且要逐渐构建数据仓库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辅助决策扶持系统促进教务管理模式和水平迈向一个新阶段。
(五)管理经验与软件系统需要密切配合,一方面需要使管理人员的观念逐步适应管理系统的要求;另一方面需要管理系统设计人员深刻领会管理内容特点和经验,最大限度的降低管理系统的复杂性。
(六)信息废气与信息孤岛,新系统对已有系统的数据需要继承,信息在各个系统之间需要共享,学校内部之间的系统需要需要整合。
二、教务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由于缺乏一套完整的教务管理信息交换规范, 因此不能通过网络实现高校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致使各部门之间有大量的冗余数据,造成了信息资源建设的极大浪费,阻碍了教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二)系统缺乏灵活性、可扩充性和开放性。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专业培养方案的不断调整,对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灵活性要求越来越高。目前的教务管理系统,多数不具有扩充性,对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新要求,难以进行及时调整,因此,造成了一些管理系统不能长期稳定的应用。
(三)缺乏相应的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 这是高校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的难点。
(四)教务管理人员的信息管理能力偏低。
三、对策
(一)完善教务管理系统的各项功能,加强教务管理信息库的建设。教务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涉及到了教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在系统应用过程中,要鼓励教务人员、教师和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对系统不完善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见。此外,还要加强学校的各级资源数据库建设,开放各种资源供学生、教师查询,同时又要加强查询权限的管理,保护信息系统的安全。教务管理信息库的建立和完善使教务管理人员能准确、完整、全面的获得反映教务系统运行状态的各种数据、资料,从而让教务管理工作更具有超前性、系统性、准确性,同时借助信息的传递与反馈,及时进行调控与修正,以实现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最优化运行。教务管理信息化对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求,而教务管理人员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队伍不稳定,变动性大,不利于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影响了教务管理信息化进程。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管理机制。随着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使得原有的管理程序和处理方法都因信息技术的运用而改变,导致部分规章制度与教务管理信息化不配套。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困难并不是技术问题, 而是管理模式、管理机制和管理观念等方面的问题。教务管理信息化是一项规范、严密、科学的系统工程,要根据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制定适应信息系统的教学观规章制度,教务管理各级工作人员都应严格遵守并执行其规章制度,不应因某些特殊或不正当的原因进行系统的非正常操作。形成长效机制,从管理上确保数据的准确和一致,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管理的标准化、程序化和规范化。
(二)重视教务管理队伍建设。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务管理信息化的进程,拥有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务管理队伍是推动教务管理信息化的关键。高校要定期对教务管理人员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培训,不断提高高校教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学校还要采取激励措施,尽量减少教务管理人员的变动。此外,要做到:精细分工、责任到人,实行学校与院系两级分工合作,共同管理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模式。
(三)、建立教务管理操作流程公开化。高校具有多学科、层次、部门的特点,各教学部门相对独立,相互交流不多,易造成教学环节冲突的现象。而且教务具备规律性操作的特征,因此制定教务管理的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并制作成相应的办事流程,有易于充分利中教务信息,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并能提高工作效率。
(四)、理清教务管理思路。在教务管理中实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五)、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完善的教务制度是教务信息管理的前提和保障
。在制定相关制度的时候,必须保证其规范性、严密性和可操作性,切实体现教务管理的的要求。规范化的教务管理是信息化的依托,在实际工作中,要求相关管理者本着认真、严谨的态度,在执行政策和规章制度上坚持按章办事。
参考文献:
[1] 陈敏.探索在学分制条件下的高校教务管理改革.《商业文化:学术版》 2011年第5期 221-222
[2] 李文博.完善高校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几点建议. 《中国电力教育:上》 2011年第6期
[3] 雷婷 .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企业导报》 2011年第4期
[4] 孙彦学.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探索与研究. 《科技信息》 2010年第11X期 160-160页,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