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鹤发童心在,花甲莫谓迟。修史扬正气,撰文颂今时。恒心集旧报,妙手编新诗。笔耕永不止,朋辈赞为师。”这是一位好友赠予我的诗,它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我退休后的工作与生活。2005年我退休后,仍然过着忙碌充实的日子,或收藏报纸,或撰文编书,并参与了《横峰县民政志》的编撰工作。有人说我的一生以书报为友,与笔墨结缘,堪称“文字人生”。
集报藏报
说起集报,我完全是出于爱好。由于投稿的需要(以便掌握报社的地址)和报社用稿需求,我萌发起集藏报纸的念头。另外,报纸集思想性、知识性于一体,集藏报纸后便于查资料、学历史、求知识。通过购买、交换、向单位索要等办法,我收藏了全国各省、市、县,各行各业的不少报纸。为了购得喜爱的报纸,有一次我花了300多元在南昌报友黎裕盛那里购买了各种试创报、号外几十份。当看到2000年1月1日出版的《广州日报》,我爱不释手:这份200个版面、100多万字的报纸,介绍了广州上个世纪的历史风云、新旧变化、风土人情等,简直是“百科全书”。该报图文并茂、色彩鲜艳,代表了新世纪报纸业的较高水平。另外,我还花了1500余元购得用丝绸印制的《香港回归报》和1949后每年10月1日的《人民日报》等。如今我收藏到各类报纸8000余种,其中试、创刊号几百种,另有各种专题报、号外、周刊等。
我集报的目的不是为收藏而收藏,而是为了运用。在重要节日或纪念重大事件时,我将自己集藏的报纸按类别拿出来展览。2001年7月1日和2006年7月1日,我先后举办了两次个人报展,受到全县各界的好评,几任县委书记还为我的报展题词。
通过集报,我集藏了资料,积累了知识。几年来,我还编辑出版了《古今联话选编》、《古今诗话选编》和《报缘》3本书。
撰文编书
我从学生时代起就爱好写作,参加工作后,我发表过教学论文、特写、散文、小说,曾被别人戏称为“杂家”。早在1983年,我在《天津日报》副刊发表过一篇文学作品,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鼓舞。从此,我便有感而发,经常写身边的事、熟悉的人和切身感受,每年都发表一些短小的散文、随笔。有时为完成一篇文章,我会遗忘妻子交待的家务;有时灵感来了,我会半夜起来奋笔疾书。功夫不负有心人,2002年,我将自己多年来发表和撰写的文学作品,整理编辑成集,取名为《抹不去的记忆》(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该书问世后,受到许多文学爱好者的称赞。有人在书评中称我是“一株扎根在红土地上不争天时、不争地利、无私奉献的葛……具有葛一般的情怀”。这主要缘自我写文章不矫揉造作,感情真挚,就像我做人一样,朴实无华。
“烂熟于心,厚积薄发,平时多写,随时待用,不为发表而写,更不要急于发表”,这是我写作的体会,也是我同年轻作者交流的经验。2005年,我的第二本书《闲言碎语》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收集了我退休后写的散文、随笔。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我已年过六旬,有人认为人过60便什么也做不成了,但我以为这个年龄是成熟、收获的年龄。我体脑并用、文武结合,写作时如果有了灵感,写很长时间都不知疲倦。如今我担任了县老年体协副主席、老年科学学会会长之职,为宣传普及老年体育健身活动,时而撰写论文,时而帮人改稿;我还担任了县作家协会主席,身边常常围着一些年轻朋友,我给他们讲课、辅导。不久前,我的一位老同学为我书写并装帧了一副对联:“集报藏报,集藏古今文化;编文撰文,编撰美好人生。”
是的,有的人一生在经济浪潮中奋力拼搏,创造出的物质财富令人赞叹;而我一生与书报结友,辛勤耕耘,“文字人生”也闪耀光辉!
集报藏报
说起集报,我完全是出于爱好。由于投稿的需要(以便掌握报社的地址)和报社用稿需求,我萌发起集藏报纸的念头。另外,报纸集思想性、知识性于一体,集藏报纸后便于查资料、学历史、求知识。通过购买、交换、向单位索要等办法,我收藏了全国各省、市、县,各行各业的不少报纸。为了购得喜爱的报纸,有一次我花了300多元在南昌报友黎裕盛那里购买了各种试创报、号外几十份。当看到2000年1月1日出版的《广州日报》,我爱不释手:这份200个版面、100多万字的报纸,介绍了广州上个世纪的历史风云、新旧变化、风土人情等,简直是“百科全书”。该报图文并茂、色彩鲜艳,代表了新世纪报纸业的较高水平。另外,我还花了1500余元购得用丝绸印制的《香港回归报》和1949后每年10月1日的《人民日报》等。如今我收藏到各类报纸8000余种,其中试、创刊号几百种,另有各种专题报、号外、周刊等。
我集报的目的不是为收藏而收藏,而是为了运用。在重要节日或纪念重大事件时,我将自己集藏的报纸按类别拿出来展览。2001年7月1日和2006年7月1日,我先后举办了两次个人报展,受到全县各界的好评,几任县委书记还为我的报展题词。
通过集报,我集藏了资料,积累了知识。几年来,我还编辑出版了《古今联话选编》、《古今诗话选编》和《报缘》3本书。
撰文编书
我从学生时代起就爱好写作,参加工作后,我发表过教学论文、特写、散文、小说,曾被别人戏称为“杂家”。早在1983年,我在《天津日报》副刊发表过一篇文学作品,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鼓舞。从此,我便有感而发,经常写身边的事、熟悉的人和切身感受,每年都发表一些短小的散文、随笔。有时为完成一篇文章,我会遗忘妻子交待的家务;有时灵感来了,我会半夜起来奋笔疾书。功夫不负有心人,2002年,我将自己多年来发表和撰写的文学作品,整理编辑成集,取名为《抹不去的记忆》(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该书问世后,受到许多文学爱好者的称赞。有人在书评中称我是“一株扎根在红土地上不争天时、不争地利、无私奉献的葛……具有葛一般的情怀”。这主要缘自我写文章不矫揉造作,感情真挚,就像我做人一样,朴实无华。
“烂熟于心,厚积薄发,平时多写,随时待用,不为发表而写,更不要急于发表”,这是我写作的体会,也是我同年轻作者交流的经验。2005年,我的第二本书《闲言碎语》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收集了我退休后写的散文、随笔。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我已年过六旬,有人认为人过60便什么也做不成了,但我以为这个年龄是成熟、收获的年龄。我体脑并用、文武结合,写作时如果有了灵感,写很长时间都不知疲倦。如今我担任了县老年体协副主席、老年科学学会会长之职,为宣传普及老年体育健身活动,时而撰写论文,时而帮人改稿;我还担任了县作家协会主席,身边常常围着一些年轻朋友,我给他们讲课、辅导。不久前,我的一位老同学为我书写并装帧了一副对联:“集报藏报,集藏古今文化;编文撰文,编撰美好人生。”
是的,有的人一生在经济浪潮中奋力拼搏,创造出的物质财富令人赞叹;而我一生与书报结友,辛勤耕耘,“文字人生”也闪耀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