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谐是社会的追求,也是教育的追求。和谐教育需要和谐课堂,学生只有在和谐的教育下,和谐的课堂中,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走进新课程,我们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把更多发展的空间留给了学生。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 ,而是引领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教师要给孩子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在平等自主,探究的课堂中去学习,给学生一个情感、自主、对话、体味思维快乐的课堂,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和谐天地。
一、潜心解读文本,弹性预设课堂教学
教材是知识的外化形式,是教师用来教学的工具。教材只有回到教师、学生生命体之中,才能被充分激活。课改后的教材,留给教师更多的是对教材的解读,对教材的整合与超越。因此,教师解读教材文本并不仅仅读懂其原有之意,还要主动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进行广泛联系,对教材文本进行高屋建瓴的超越与重新建构,从而使书本与现实化为充满生机的统一体,使语文课程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挥。
教学实践证明,灵活的板块式教学设计,是弹性预设的首要特征。教师根据文本特点,结合教学重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教学环节设计成几个大的板块。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活动的板块设计,在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学生,尽管产生的问题可能多种多样,甚至截然不同,但是由于有充分的预设,所以教师不会手足无措。即使出现在这些预设之外的情况,也能够很快想出应对的策略,及时化解。
二、充分尊重学生,真实展现教学过程
课堂是师生生活的一部分,它是变化莫测、丰富多彩的,但是,我们教师常常把教学过程当作一种理想状态来设计。在课堂中,我们总是觉得学生的情感体验还不够到位,朗读还不够有滋有味,而我们又总是想尽了办法要达到自己设计中的理想状态,课堂就变得机械、沉闷、程序化,缺乏了应有的生气和乐趣。和谐语文课堂追求的是一种真实、自然。我们要调整心态,俯下身子看孩子,孩子的世界毕竟与我们的世界是不相同的,学会等待,学会宽容,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孩子是真实的完美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了解不同学生对知识、态度、情感、价值观接受的真实情况,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充分尊重学生,为所有学生提供均等的交流机会。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松开手,放宽心,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受,去领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说:“在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如果学生亲自去研究和发展某种东西,亲自去把握具体的事实和现象,那么这种驾驭知识的情感就会更加强烈。”只要学生积极参与就予以鼓励,不要怕学生失误,而是要千方百计找出其值得肯定的地方,给予恰如其分的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上进心。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才能促使学生的智能与情感和谐发展。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好自己的引导作用,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生发和谐。
三、善待学生疑问,灵活解决课后存疑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有效教学途径。我们知道,一些成绩一般的学生也懂得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但由于基础和能力等诸多原因,这种独立性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怎样使设计的问题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且具有一定的坡度和差异,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独立思考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关键。
首先,设置的问题难度必须适中。问题太易,学生会产生厌倦和轻视心理;太难,学生会望而生畏。教师设置的问题应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果子” ,从而使独立思考具有可能性。其次,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留下充足的时间,以确保多数同学对提出的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后,再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使课堂的知识容量与思维容量和谐匹配,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同步发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此,课后存疑是正常现象,是一种真实的、和谐的课堂表现。在我们的课堂中,经常会出现这样几种现象:有时是问题还未解决已经下课了;有时是学生对讨论的问题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教师事先没有想到而无定论的;有时学生的质疑是与本课关系不大,解决起来费时,但确有意义的问题。当课堂中出现了其中任何一种情况,我们教师不要将问题搁置,也不要“快刀斩乱麻”下个定论,应采取存疑的方法,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给学生留下探索的余地,引导他们课后通过翻阅相关书籍、上网查阅资料、动手实践等途径去研究,留到恰当的时机交流解决。课后存疑,尊重了学生语文实践中的感受,呵护了学生在语文实践中闪现的智慧火花,给予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时空,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学习真正成了他们生命的历程。这样,学生才能学有动力,学有激情,学有创新,才能感到自己是个新知的发现者、研究者。
为解决课后存疑开展的学习是开放的,这样的学习是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这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探究学习的能力、多元思维的品质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也对教师自身不断发展、成长有着重要作用。教师与学生在解疑中教学相长、和谐共进。
语文是丰富的,语文课堂更是多彩的,让我们尽力走好这“三步”,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和谐天地,让语文课堂生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一、潜心解读文本,弹性预设课堂教学
教材是知识的外化形式,是教师用来教学的工具。教材只有回到教师、学生生命体之中,才能被充分激活。课改后的教材,留给教师更多的是对教材的解读,对教材的整合与超越。因此,教师解读教材文本并不仅仅读懂其原有之意,还要主动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进行广泛联系,对教材文本进行高屋建瓴的超越与重新建构,从而使书本与现实化为充满生机的统一体,使语文课程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挥。
教学实践证明,灵活的板块式教学设计,是弹性预设的首要特征。教师根据文本特点,结合教学重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教学环节设计成几个大的板块。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活动的板块设计,在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学生,尽管产生的问题可能多种多样,甚至截然不同,但是由于有充分的预设,所以教师不会手足无措。即使出现在这些预设之外的情况,也能够很快想出应对的策略,及时化解。
二、充分尊重学生,真实展现教学过程
课堂是师生生活的一部分,它是变化莫测、丰富多彩的,但是,我们教师常常把教学过程当作一种理想状态来设计。在课堂中,我们总是觉得学生的情感体验还不够到位,朗读还不够有滋有味,而我们又总是想尽了办法要达到自己设计中的理想状态,课堂就变得机械、沉闷、程序化,缺乏了应有的生气和乐趣。和谐语文课堂追求的是一种真实、自然。我们要调整心态,俯下身子看孩子,孩子的世界毕竟与我们的世界是不相同的,学会等待,学会宽容,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孩子是真实的完美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了解不同学生对知识、态度、情感、价值观接受的真实情况,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充分尊重学生,为所有学生提供均等的交流机会。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松开手,放宽心,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受,去领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说:“在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如果学生亲自去研究和发展某种东西,亲自去把握具体的事实和现象,那么这种驾驭知识的情感就会更加强烈。”只要学生积极参与就予以鼓励,不要怕学生失误,而是要千方百计找出其值得肯定的地方,给予恰如其分的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上进心。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才能促使学生的智能与情感和谐发展。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好自己的引导作用,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生发和谐。
三、善待学生疑问,灵活解决课后存疑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有效教学途径。我们知道,一些成绩一般的学生也懂得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但由于基础和能力等诸多原因,这种独立性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怎样使设计的问题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且具有一定的坡度和差异,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独立思考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关键。
首先,设置的问题难度必须适中。问题太易,学生会产生厌倦和轻视心理;太难,学生会望而生畏。教师设置的问题应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果子” ,从而使独立思考具有可能性。其次,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留下充足的时间,以确保多数同学对提出的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后,再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使课堂的知识容量与思维容量和谐匹配,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同步发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此,课后存疑是正常现象,是一种真实的、和谐的课堂表现。在我们的课堂中,经常会出现这样几种现象:有时是问题还未解决已经下课了;有时是学生对讨论的问题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教师事先没有想到而无定论的;有时学生的质疑是与本课关系不大,解决起来费时,但确有意义的问题。当课堂中出现了其中任何一种情况,我们教师不要将问题搁置,也不要“快刀斩乱麻”下个定论,应采取存疑的方法,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给学生留下探索的余地,引导他们课后通过翻阅相关书籍、上网查阅资料、动手实践等途径去研究,留到恰当的时机交流解决。课后存疑,尊重了学生语文实践中的感受,呵护了学生在语文实践中闪现的智慧火花,给予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时空,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学习真正成了他们生命的历程。这样,学生才能学有动力,学有激情,学有创新,才能感到自己是个新知的发现者、研究者。
为解决课后存疑开展的学习是开放的,这样的学习是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这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探究学习的能力、多元思维的品质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也对教师自身不断发展、成长有着重要作用。教师与学生在解疑中教学相长、和谐共进。
语文是丰富的,语文课堂更是多彩的,让我们尽力走好这“三步”,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和谐天地,让语文课堂生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