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思辨,有机关联,得体表达

来源 :广东教育·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cyyeast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据近期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命题分析】
  1. 价值引领
  2017年全国Ⅰ卷作文题依然秉承了“立德树人”的命题精神,题目呈现出民族文化的自信、发展的省思,既有家国情怀,又有国际视角。试题通过关键词的自由组合,有机关联,让考生深度思考传统与现代,饱含着情感讲述“美丽中国”的故事,既有批判性思维的理性思辨,又有饱含深情的情感传达。让考生站在民族自信的立场,客观理性地观照传统文化和现代发展,更清醒地审视中国,传递正向思维,坚信民族文化。
  2. 试题类型
  今年全国Ⅰ卷高考作文,依然沿袭了前两年全国Ⅰ卷任务驱动型作文类型。一般而言,任务驱动型作文具有指令性、情境化、矛盾性、思辨性、限制性等特点。就指令方面而言,2016年全国Ⅰ卷的作文题,对象指令主要呈现的为教育问题,内容指令为侧重对漫画所呈现的现象思考,思维指令为对比思辨教育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体式指令侧重议论性质的文体;而今年的全国Ⅰ卷高考作文对象指令为“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十二个关键词,体现对象多元化,且在有机关联的前提下可自由组合,内容指令领域多样性,有经济、文化、环境、科技等,思维指令开放性、思辨性强,可有同质化组合、也可异质化组合,体式指令即文体的选择更加多样性。
  3. 材料选用
  今年全国Ⅰ卷高考作文材料选用具有如下特点:
  时代感:今年高考作文不回避热点,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广阔的视野和“关键词”的形式,体现时代的主旋律,既有文化同源,又有文化多元;既有文化传承,又有科技创新,既有文化自信,又有现实反思。引導学生走出狭隘的空间,以更广阔的视野,更开阔的胸襟,更敏锐的思维思考现实,将个人的理想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凸显年轻学子朝气蓬勃的思想状态和多维思辨的理性精神。
  多维性:2015、2016年全国Ⅰ卷高考作文从材料的选用上聚焦化,2015年全国Ⅰ卷高考作文,材料单一,就是“老陈总在高速公路上打电话”一事,分析聚焦于“情、理、法”上;2016年全国Ⅰ卷高考作文,材料以比对式的漫画形式呈现,分析聚焦于“教育现象背后深层思考”;而2017年全国Ⅰ卷高考作文,材料以“关键词”的形式呈现,内容触角广泛,且均为当下的热词。
  4. 立意空间
  丰富的材料内容,给考生以开阔的思考和立意空间。只要考生对社会、时代保持足够的关注,并能独立思考,一定会有广阔的写作空间。
  【深度解读】
  考生在考场上如何迅速、准确地审题,且敏锐地运思成文呢?我认为,可把握如下几个关键点:
  1. 抓核心词
  找出核心词:找准材料中的核心词,对于考生精准审题非常关键。材料中的核心词主要是两类:“内容”和“要求”核心词。
  就2017年全国Ⅰ卷作文题而言,“内容”核心词,自然就应该是十二个“中国关键词”;“要求”核心词为“选择两三个”“你所认识的”“外国青年”“读懂”“选好”“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建议考生在审题的时候,有意识地把关键词圈画出来,以防遗漏。
  分析“内容”核心词:这个环节至关重要,要准确地剖析关键词背后的内涵。十二个“中国关键词”所涉猎的范围、类型、内涵等都要清晰。分析核心词的内涵部分,在下文“思维拓展” 部分会详细分析。
  分析“要求”核心词:“选择两三个”意味着不可多选、也不可少选,且选择的应有一定的价值;“你所认识的”意味着你熟知的,有一定认识深度的;“外国青年”强调写作的对象,他(她)是一个泛指对象,你可以写一个不具体的“外国青年”,也可聚焦一个具体的“外国青年”,并且,还要关注对象的文化背景、民族、语言等。一句话,就是要表达得体,即对什么人说什么话,对什么人怎样说话;“读懂”也即要求作者要熟悉,且能说好,让“外国青年”从不熟悉到熟悉,从不够了解到更深地了解;“选好”意味着所选择的“中国关键词”要有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选好”就意味着立意有高度;“有机的关联”,“有机”意味着有紧密的联系,换句话说,“有机的关联”就是所选“中国关键词”之间存在着某种逻辑关联;“明确文体”,即文体明晰。考生应该有强烈的文体意识,切忌写出“四不像”的文章。
  考生能准确地寻找到核心词,且能领会核心词的内涵,就能精准地审好题。这是行文前关键的第一步。
  2. 思维拓展
  思维拓展,重点是对“内容”核心词的内涵、外延的理解及与之相关的联想。这决定着考生文章的质量。考生首先要学会选择,选择几个自己最熟悉的“中国关键词”,且能深入分析其内蕴与关联。
  “一带一路”:它是我国的国家战略, 是“丝绸之路”文化的延伸,不仅是经济交流,还是文化交流,甚至政治交流,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
  “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它能促进中外之间更好地交流,是一张中国文化名片。
  “广场舞”:是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但也存在着扰民的问题。
  “中华美食”:凸显了我国美食文化,但在当下,食品安全问题令人堪忧。
  “长城”: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遗产,在古代,具有防御功能,在某种意义上说,反映了积贫积弱的时代境遇。   “共享单车”:它是互联网经济创新的表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代表着绿色出行,当然,在推进过程中,也出現过诚信缺失的状况。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传统中国的灿烂文化,为高雅文化。
  “空气污染”: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过度追求GDP的产物,与绿色发展理念背道而驰。
  “美丽乡村”:我们自然想到美丽的新农村,不仅自然环境美,而且精神生活丰富;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年青人进城务工,美丽的乡村正在消逝,滋生了“乡愁”。
  “食品安全”: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面临的挑战,是诚信缺失的体现。
  “高铁”:是中国当下的一张名片,是科技创新的产物,让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同时,高铁走向世界,也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
  “移动支付”:是科技创新的产物,方便、快捷。
  3. 思维聚合
  今年全国Ⅰ卷作文题有诸多限制,在此前提之下,考查学生即时选择与判断的能力,特别是作文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判断力决定审题立意的高度。
  思维聚合是立意的核心,把两三个关键词组合起来,一定要找到它们的“有机点”,即逻辑关联点,可以是正向组合、反向组合;也可以是同质组合、异质组合……只要它们之间存在合理的逻辑关联均可。
  如:长城 京剧,二者均为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华美食 移动支付,科技创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让美食文化变得更加便捷;广场舞 美丽乡村,呈现的是美丽乡村的精神生活;共享单车 空气污染,前者代表绿色出行,后者代表环境的破坏,两相比对,呼唤绿色环境;共享单车 移动支付,凸显的是生机勃勃的科技创新;广场舞 京剧,是雅俗文化的碰撞;长城 一带一路,是古代的封闭保守与当下开放自信的比照,凸显民族的自信;大熊猫 空气污染 美丽乡村,关联于环境保护;广场舞 共享单车 食品安全,关联于公民素养……
  找到了关键词的关联点,还需要权衡,权衡用这一组关键词行文是否最具意义和价值;是否最容易拓展行文。当确定了一组关键词后,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显得尤为关键。
  材料要求“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它暗含着语体特征和表达方式,基于“外国青年”这一对象,考生要有强烈的“读者意识”,才能让“外国青年”更好地读懂中国,所以,书信、解说词等方式,为最恰当的表达方式。它能让“外国青年”感到亲切,行文更活泼,文章更具感染力。
  另外,这个作文题很容易陷入泛泛而谈的境地,要写得切近心灵,感染心灵,就必须在内容上聚焦,以大化小,以虚化实,让你的介绍具体可感。
  以今年全国Ⅰ卷高考作文优秀下水文《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致外国的青年朋友》为例。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致外国的青年朋友
  中山市教研室 张 华
  “北上广深”,你一定听过吧?
  它们是中国大城市的代表,和你熟悉的巴黎、纽约、莫斯科、罗马、悉尼一样,高楼林立,车水马龙,霓虹闪烁。在中国,还有许多崛起和正在崛起的城市,它们同样多姿多彩。在互联网时代,我知道,了解一座城市比认识一个人更为容易。所以,如果要读懂中国的城市,我给你的建议是:上网。
  趁着互联网的触角尚未完全伸展的时候,我迫不及待想带你走进中国的乡村,那里会有笑春风的桃花,会有一种你在网上看不到的美丽。好吧,我愿意用汉字讲述给你听。
  我的家乡在粤北的一个小山村里,村名叫桃子。
  在我小的时候,村里只有一条羊肠小道,沿着山谷,曲曲折折,蜿蜒到山的外面,蜿蜒到大城市,蜿蜒到遥远的外国。
  今天,山村的名字依然纯朴未变,但是,羊肠小道早已“面目全非”,养胖了,拉直了,变美了。站在高处眺望,你会看见,一条宽敞的水泥乡道,伸向远方。顺着道路的方向,我可以清晰地告诉你,远方是什么地方,远方的远方是哪个国家。
  乡村的小河流,日夜不息,它流走了我摸鱼的童年,流走了乡里人灌溉的时光,流走了祖辈们滋养的岁月。今天,如果你来到这条小河,你一定会惊讶:两山之间,竟然“一桥飞架南北”,气势如虹,间或有一列长长的火车,“呜——”,飞驰而过。你猜对了,那就是神话般的中国高铁。
  像飞机一样,高铁一下子拉近山村与世界的距离,但是,因为就坐落在祖祖辈辈留下的土地上,高铁又比飞机更能让人感受到远方朋友的温度和气息,有一种从未有过的亲切。像许多中国农民一样,我的乡亲们早已习惯欣赏这每天闹钟般的火车鸣曲,只是有些年龄尚小的孩子们,常常托着下巴,望着远逝火车遐想,目光入神而悠远。
  他们在想什么呢?没准在遐思中,正乘着这趟列车,奔向你的国家呢。
  高铁下的田地上,绿油油或者金灿灿的一大片,山间的风吹来,会带来一阵阵乡野的味道。咦?怎么看不到披戴着蓑笠的农民?他们忙碌而劳累的身影在哪儿?就在这块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土地上,施肥、浇水、耕田、收割,他们早已开始了大面积的机械化生产。
  朋友,如果你来到我的家乡,我一定要让你留宿几天,让你在青山绿水中,住一住他们的别墅,尝一尝他们的新鲜蔬果。夜幕降临时,山村四周虽然依旧漆黑寂静,俨然日落而息的旧农村,但你完全没必要这么早入睡。你可以信步来到从前所没有的桃林广场,那里有另一番的景象等着你。一柱十几米高的巨型环形灯,将整个广场照得亮如白昼。乡村妇女们,陆陆续续走过来,三个,五个;一排,两排……很快,众人早已随着《最炫民族风》的节拍,跳起了独具特色的广场舞。
  比起旧榕树下黑灯瞎火的拉家常,今天桃林怀抱的她们,在旋律里,在脚步声中,在肢体的飞扬中,融入了更多幸福的笑声。
  多年前,我领略过瑞士瓜达的山村美景,亲濯过荷兰羊角村的小河流,我曾迷醉那样如诗如画的乡村场景。今天,我很自豪地告诉你,我的家乡,我的乡亲们,也有着如诗如画的甜蜜生活。   这样美丽的乡村,确实与城市不一样,它葆有阡陌纵横的田园风光,又弥漫着高铁带来的现代气息;这种乡村的美丽,与外国不一样,它涌动着亘古不灭的乡愁,又演绎着动感的广场舞姿。
  我还想告诉你的是,在中国,这样的美丽乡村越来越多。
  当然,如果你执意要来寻访我的乡村,我建议你春天出行;如果你还要问“你的家乡到底在哪里呀?”我一定会大声告诉你和全世界: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作者选择了“高铁”“广场舞”“美丽乡村”三个关键词,有机融合,呈现了日新月异的当下中国“桃花源”。本文采用了对话式的叙述,聚焦于美丽的粤北小山村“桃子”,有画面,有情境,更有亲和力。在描绘如诗如画的美丽山村时,把“高铁”嵌入美丽的山村,实现了自然风情与创新科技的有机融合,“以夜幕降临时”自然过渡到“广场舞”,就形成了自然风情、创新科技和乡村文化三者的水乳交融,凸显了动人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可读性极强。
  【备考启示】
  2017年全国Ⅰ卷作文题,从素材到审题,从拓展到聚焦,从构思到表达,给我们诸多启示,2018年高考作文备考应重点注意以下几点:
  1. 关注
  首先,要始终关注“立德树人”这一命题核心,深入领会其精神价值。
  其次,要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关注生活。感悟、思考鲜活的当下,既要有传统的文化精神,又要有前瞻的国际视野;既要有创新精神,又要有人文精神。考生要有敏锐的时代触角,以灵敏的思维思考社会、时代,以饱满的热情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新时代青年。
  最后,要关注时代的声音。以理性的姿态审视,以批判性思维甄别,让自己成为一名拥有正向思维、自信乐观、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的时代学子。
  2. 积累
  素材积累为作文拓展的关键。
  积累要广泛。广泛涉猎各种素材,可以是正面的,可以是反面的,也可以是辩证的。多维积累,才能打开思维的视野。
  积累要细致。对庞杂的素材细致地分类整理,如:传统文化类、科技创新类、教育思想类、体育精神类、企业发展类等等,分好类别,才能信手拈来。
  思想积累为作文深刻的内核。
  思想积累要深刻。积累思想,为积累的核心。在素材积累时,要强化批判性思维,质疑、澄清、批判、建立,通过逻辑推理,形成基于事实的结论,凝练成自己的思想。另外,对同一个热点,要积累不同的声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可以通过课前三分钟演讲、“每周一谈”、辩论等方式训练。
  方法积累为写作的关键。
  积累审题方法。审题方法,只有基于训练,才能变成自己的有效方法。无论是怎样的作文题,均要善于抓住“核心词”,包括内容和要求方面的;还要学会深入剖析“核心词”的内涵,在显性的“核心词”背后,分析清“隐性”的内涵。当然,各种类型的作文题的审题要领也要了然于胸,在此不一一赘述。
  积累行文方法。尽管作文行文,反对模式化,但仍然需要章法。議论类的文章,也讲究“起承转合”,如何引出,如何例举,如何分析,如何推断,如何过渡,如何收束,这些方法都是需要不断积累的。叙述类的文章,需要积累如何述说故事,如何设置悬念,如何切近读者等方法。讲故事的能力,同样可以通过“三分钟故事会”的演讲方式来提升。
  3. 表达
  特别要注重语体形式。学会用恰当的语体形式,推心置腹地表达自己的体验、情感和思想。表达中要有鲜明的“读者意识”,也即写作者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读者”的立场去表达,才能真正做到字字入心,入情入理。
  责任编辑 廖宇红
其他文献
伏安法测电阻或电功率是历年的常考点,近年来考题出现了单表法(借助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R0)测电阻或电功率的考题。  单表法主要有三种:一是“伏阻法”(电压表 电阻),二是“安阻法”(电流表 电阻),三是“等效替代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结合欧姆定律应用。实际操作中要通过多个开关的接通和断开,或者单刀双掷开关来实现对两次电压或电流的测量。  一、“伏阻法”(电压表 电阻)  “伏阻法
【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小林漫画”作品改编)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名师点评】  2019年的高考已落下帷幕,全国九套作文题目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全国Ⅰ卷的“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全国Ⅱ卷的“青春接棒,强国有我”,天津卷的“爱国情怀”,北京卷的“
2021年1月,实施新高考的八个省联合举行了2021年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从各省命制的历史试题看,湖北、河北、辽宁、重庆、湖南的开放性试题所用材料都涉及到历史大事年表、广东省所命制的开放题也通过数轴方式间接运用了历史大事年表,这体现出在新高考背景下,围绕某一主题利用历史大事年表设置问题情境,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分析并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命题者共同关注的焦点。  一、八省联考开放题的借
在高考英语读写任务中争取高分的关键是写作的语言表达以及对话题观点的见解。关于如何在考场中迅速联想与话题相关的观点,笔者建议在读写任务中学会“抓住关键,以小见大”,即抓住阅读材料中的关键词,对此进行放大并展开论述,快速联想相关的观点,因为“读写任务”的阅读材料与考生的写作任务一定有相关性,所以阅读的材料可作为写作的观点素材的来源。但为了避免照抄原文从而导致失分,建议不要照搬一个句子或观点,而是抓住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高考全国卷从2012年到2018年所选的文本均为小说,并且以中国现当代小说为主,外国小说为辅。篇幅在1500字左右,直接选用原作或对原作删改,或从长篇作品中抽取片段对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等层级不同的考点有不同程度的考查。这一题型命题重点在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
近日,贵州省纪委监委通报了5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其中,毕节市大方县自然资源局局长黄家发官僚习气严重的问题引人关注。这位黄局长“官架子”着实不小,2011年至2020年,黄家发任大方县自然资源局(原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期间,在单位食堂,必须由其先行打饭后,其他干部职工方可用餐。  有人可能会说,不就是提前打个饭嘛,至于这么上纲上线吗?这是一种特权吗?  什么是特权呢?概括来讲,所谓
【原题】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 第三句
近年来,全国卷的文言文选文比较单一,都是人物传记,而且一般选自“二十四史”正史。2016年全国Ⅰ卷《宋史·曾公亮传》,2016年全国Ⅱ卷《明史·陈登云传》,2016年全国Ⅲ卷《明史·傅珪传》;2017年全国Ⅰ卷《宋书·谢弘微传》,2017年全国Ⅱ卷《后汉书·赵憙传》,2017年全国Ⅲ卷《宋史·许将传》;2018年全国Ⅰ卷《晋书·鲁芝传》,2018年全国Ⅱ卷《后汉书·王涣传》,2018年全国Ⅲ卷《宋
【时文展示】  “三代内无大学生”是新“出身论”吗?  张贵峰  10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公布该校的自主招生政策:将在明年自主选拔录取招生考试中实行“圆梦计划”。其中要求被推荐的考生平时成绩排名为所在中学的前10%,且家庭中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农村户籍学生。此项改革措施刚出炉,却引来“新出身论”等质疑。  在“寒门难出贵子”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的当下,中国人民大学自主招收农村贫困生要求“三代无大学生
一、设计性与生成性的课堂矛盾  教学过程中设计性与生成性问题是一组相对的概念。我国古代先贤的启发式教学、古希腊对话式的教学、中世纪教会学校模式都将设计性与生成性并举。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设计性越来越占据了高位,生成性逐渐处于从属地位。及至在我国过去几十年的中学课堂中,最常见的课堂模式就是教师以教材中某课课文(或是某个主题)为中心,在教师用书的“指导”下,提出一系列预设性问题,在45分钟内以教授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