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据近期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命题分析】
1. 价值引领
2017年全国Ⅰ卷作文题依然秉承了“立德树人”的命题精神,题目呈现出民族文化的自信、发展的省思,既有家国情怀,又有国际视角。试题通过关键词的自由组合,有机关联,让考生深度思考传统与现代,饱含着情感讲述“美丽中国”的故事,既有批判性思维的理性思辨,又有饱含深情的情感传达。让考生站在民族自信的立场,客观理性地观照传统文化和现代发展,更清醒地审视中国,传递正向思维,坚信民族文化。
2. 试题类型
今年全国Ⅰ卷高考作文,依然沿袭了前两年全国Ⅰ卷任务驱动型作文类型。一般而言,任务驱动型作文具有指令性、情境化、矛盾性、思辨性、限制性等特点。就指令方面而言,2016年全国Ⅰ卷的作文题,对象指令主要呈现的为教育问题,内容指令为侧重对漫画所呈现的现象思考,思维指令为对比思辨教育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体式指令侧重议论性质的文体;而今年的全国Ⅰ卷高考作文对象指令为“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十二个关键词,体现对象多元化,且在有机关联的前提下可自由组合,内容指令领域多样性,有经济、文化、环境、科技等,思维指令开放性、思辨性强,可有同质化组合、也可异质化组合,体式指令即文体的选择更加多样性。
3. 材料选用
今年全国Ⅰ卷高考作文材料选用具有如下特点:
时代感:今年高考作文不回避热点,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广阔的视野和“关键词”的形式,体现时代的主旋律,既有文化同源,又有文化多元;既有文化传承,又有科技创新,既有文化自信,又有现实反思。引導学生走出狭隘的空间,以更广阔的视野,更开阔的胸襟,更敏锐的思维思考现实,将个人的理想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凸显年轻学子朝气蓬勃的思想状态和多维思辨的理性精神。
多维性:2015、2016年全国Ⅰ卷高考作文从材料的选用上聚焦化,2015年全国Ⅰ卷高考作文,材料单一,就是“老陈总在高速公路上打电话”一事,分析聚焦于“情、理、法”上;2016年全国Ⅰ卷高考作文,材料以比对式的漫画形式呈现,分析聚焦于“教育现象背后深层思考”;而2017年全国Ⅰ卷高考作文,材料以“关键词”的形式呈现,内容触角广泛,且均为当下的热词。
4. 立意空间
丰富的材料内容,给考生以开阔的思考和立意空间。只要考生对社会、时代保持足够的关注,并能独立思考,一定会有广阔的写作空间。
【深度解读】
考生在考场上如何迅速、准确地审题,且敏锐地运思成文呢?我认为,可把握如下几个关键点:
1. 抓核心词
找出核心词:找准材料中的核心词,对于考生精准审题非常关键。材料中的核心词主要是两类:“内容”和“要求”核心词。
就2017年全国Ⅰ卷作文题而言,“内容”核心词,自然就应该是十二个“中国关键词”;“要求”核心词为“选择两三个”“你所认识的”“外国青年”“读懂”“选好”“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建议考生在审题的时候,有意识地把关键词圈画出来,以防遗漏。
分析“内容”核心词:这个环节至关重要,要准确地剖析关键词背后的内涵。十二个“中国关键词”所涉猎的范围、类型、内涵等都要清晰。分析核心词的内涵部分,在下文“思维拓展” 部分会详细分析。
分析“要求”核心词:“选择两三个”意味着不可多选、也不可少选,且选择的应有一定的价值;“你所认识的”意味着你熟知的,有一定认识深度的;“外国青年”强调写作的对象,他(她)是一个泛指对象,你可以写一个不具体的“外国青年”,也可聚焦一个具体的“外国青年”,并且,还要关注对象的文化背景、民族、语言等。一句话,就是要表达得体,即对什么人说什么话,对什么人怎样说话;“读懂”也即要求作者要熟悉,且能说好,让“外国青年”从不熟悉到熟悉,从不够了解到更深地了解;“选好”意味着所选择的“中国关键词”要有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选好”就意味着立意有高度;“有机的关联”,“有机”意味着有紧密的联系,换句话说,“有机的关联”就是所选“中国关键词”之间存在着某种逻辑关联;“明确文体”,即文体明晰。考生应该有强烈的文体意识,切忌写出“四不像”的文章。
考生能准确地寻找到核心词,且能领会核心词的内涵,就能精准地审好题。这是行文前关键的第一步。
2. 思维拓展
思维拓展,重点是对“内容”核心词的内涵、外延的理解及与之相关的联想。这决定着考生文章的质量。考生首先要学会选择,选择几个自己最熟悉的“中国关键词”,且能深入分析其内蕴与关联。
“一带一路”:它是我国的国家战略, 是“丝绸之路”文化的延伸,不仅是经济交流,还是文化交流,甚至政治交流,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
“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它能促进中外之间更好地交流,是一张中国文化名片。
“广场舞”:是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但也存在着扰民的问题。
“中华美食”:凸显了我国美食文化,但在当下,食品安全问题令人堪忧。
“长城”: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遗产,在古代,具有防御功能,在某种意义上说,反映了积贫积弱的时代境遇。 “共享单车”:它是互联网经济创新的表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代表着绿色出行,当然,在推进过程中,也出現过诚信缺失的状况。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传统中国的灿烂文化,为高雅文化。
“空气污染”: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过度追求GDP的产物,与绿色发展理念背道而驰。
“美丽乡村”:我们自然想到美丽的新农村,不仅自然环境美,而且精神生活丰富;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年青人进城务工,美丽的乡村正在消逝,滋生了“乡愁”。
“食品安全”: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面临的挑战,是诚信缺失的体现。
“高铁”:是中国当下的一张名片,是科技创新的产物,让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同时,高铁走向世界,也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
“移动支付”:是科技创新的产物,方便、快捷。
3. 思维聚合
今年全国Ⅰ卷作文题有诸多限制,在此前提之下,考查学生即时选择与判断的能力,特别是作文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判断力决定审题立意的高度。
思维聚合是立意的核心,把两三个关键词组合起来,一定要找到它们的“有机点”,即逻辑关联点,可以是正向组合、反向组合;也可以是同质组合、异质组合……只要它们之间存在合理的逻辑关联均可。
如:长城 京剧,二者均为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华美食 移动支付,科技创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让美食文化变得更加便捷;广场舞 美丽乡村,呈现的是美丽乡村的精神生活;共享单车 空气污染,前者代表绿色出行,后者代表环境的破坏,两相比对,呼唤绿色环境;共享单车 移动支付,凸显的是生机勃勃的科技创新;广场舞 京剧,是雅俗文化的碰撞;长城 一带一路,是古代的封闭保守与当下开放自信的比照,凸显民族的自信;大熊猫 空气污染 美丽乡村,关联于环境保护;广场舞 共享单车 食品安全,关联于公民素养……
找到了关键词的关联点,还需要权衡,权衡用这一组关键词行文是否最具意义和价值;是否最容易拓展行文。当确定了一组关键词后,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显得尤为关键。
材料要求“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它暗含着语体特征和表达方式,基于“外国青年”这一对象,考生要有强烈的“读者意识”,才能让“外国青年”更好地读懂中国,所以,书信、解说词等方式,为最恰当的表达方式。它能让“外国青年”感到亲切,行文更活泼,文章更具感染力。
另外,这个作文题很容易陷入泛泛而谈的境地,要写得切近心灵,感染心灵,就必须在内容上聚焦,以大化小,以虚化实,让你的介绍具体可感。
以今年全国Ⅰ卷高考作文优秀下水文《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致外国的青年朋友》为例。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致外国的青年朋友
中山市教研室 张 华
“北上广深”,你一定听过吧?
它们是中国大城市的代表,和你熟悉的巴黎、纽约、莫斯科、罗马、悉尼一样,高楼林立,车水马龙,霓虹闪烁。在中国,还有许多崛起和正在崛起的城市,它们同样多姿多彩。在互联网时代,我知道,了解一座城市比认识一个人更为容易。所以,如果要读懂中国的城市,我给你的建议是:上网。
趁着互联网的触角尚未完全伸展的时候,我迫不及待想带你走进中国的乡村,那里会有笑春风的桃花,会有一种你在网上看不到的美丽。好吧,我愿意用汉字讲述给你听。
我的家乡在粤北的一个小山村里,村名叫桃子。
在我小的时候,村里只有一条羊肠小道,沿着山谷,曲曲折折,蜿蜒到山的外面,蜿蜒到大城市,蜿蜒到遥远的外国。
今天,山村的名字依然纯朴未变,但是,羊肠小道早已“面目全非”,养胖了,拉直了,变美了。站在高处眺望,你会看见,一条宽敞的水泥乡道,伸向远方。顺着道路的方向,我可以清晰地告诉你,远方是什么地方,远方的远方是哪个国家。
乡村的小河流,日夜不息,它流走了我摸鱼的童年,流走了乡里人灌溉的时光,流走了祖辈们滋养的岁月。今天,如果你来到这条小河,你一定会惊讶:两山之间,竟然“一桥飞架南北”,气势如虹,间或有一列长长的火车,“呜——”,飞驰而过。你猜对了,那就是神话般的中国高铁。
像飞机一样,高铁一下子拉近山村与世界的距离,但是,因为就坐落在祖祖辈辈留下的土地上,高铁又比飞机更能让人感受到远方朋友的温度和气息,有一种从未有过的亲切。像许多中国农民一样,我的乡亲们早已习惯欣赏这每天闹钟般的火车鸣曲,只是有些年龄尚小的孩子们,常常托着下巴,望着远逝火车遐想,目光入神而悠远。
他们在想什么呢?没准在遐思中,正乘着这趟列车,奔向你的国家呢。
高铁下的田地上,绿油油或者金灿灿的一大片,山间的风吹来,会带来一阵阵乡野的味道。咦?怎么看不到披戴着蓑笠的农民?他们忙碌而劳累的身影在哪儿?就在这块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土地上,施肥、浇水、耕田、收割,他们早已开始了大面积的机械化生产。
朋友,如果你来到我的家乡,我一定要让你留宿几天,让你在青山绿水中,住一住他们的别墅,尝一尝他们的新鲜蔬果。夜幕降临时,山村四周虽然依旧漆黑寂静,俨然日落而息的旧农村,但你完全没必要这么早入睡。你可以信步来到从前所没有的桃林广场,那里有另一番的景象等着你。一柱十几米高的巨型环形灯,将整个广场照得亮如白昼。乡村妇女们,陆陆续续走过来,三个,五个;一排,两排……很快,众人早已随着《最炫民族风》的节拍,跳起了独具特色的广场舞。
比起旧榕树下黑灯瞎火的拉家常,今天桃林怀抱的她们,在旋律里,在脚步声中,在肢体的飞扬中,融入了更多幸福的笑声。
多年前,我领略过瑞士瓜达的山村美景,亲濯过荷兰羊角村的小河流,我曾迷醉那样如诗如画的乡村场景。今天,我很自豪地告诉你,我的家乡,我的乡亲们,也有着如诗如画的甜蜜生活。 这样美丽的乡村,确实与城市不一样,它葆有阡陌纵横的田园风光,又弥漫着高铁带来的现代气息;这种乡村的美丽,与外国不一样,它涌动着亘古不灭的乡愁,又演绎着动感的广场舞姿。
我还想告诉你的是,在中国,这样的美丽乡村越来越多。
当然,如果你执意要来寻访我的乡村,我建议你春天出行;如果你还要问“你的家乡到底在哪里呀?”我一定会大声告诉你和全世界: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作者选择了“高铁”“广场舞”“美丽乡村”三个关键词,有机融合,呈现了日新月异的当下中国“桃花源”。本文采用了对话式的叙述,聚焦于美丽的粤北小山村“桃子”,有画面,有情境,更有亲和力。在描绘如诗如画的美丽山村时,把“高铁”嵌入美丽的山村,实现了自然风情与创新科技的有机融合,“以夜幕降临时”自然过渡到“广场舞”,就形成了自然风情、创新科技和乡村文化三者的水乳交融,凸显了动人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可读性极强。
【备考启示】
2017年全国Ⅰ卷作文题,从素材到审题,从拓展到聚焦,从构思到表达,给我们诸多启示,2018年高考作文备考应重点注意以下几点:
1. 关注
首先,要始终关注“立德树人”这一命题核心,深入领会其精神价值。
其次,要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关注生活。感悟、思考鲜活的当下,既要有传统的文化精神,又要有前瞻的国际视野;既要有创新精神,又要有人文精神。考生要有敏锐的时代触角,以灵敏的思维思考社会、时代,以饱满的热情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新时代青年。
最后,要关注时代的声音。以理性的姿态审视,以批判性思维甄别,让自己成为一名拥有正向思维、自信乐观、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的时代学子。
2. 积累
素材积累为作文拓展的关键。
积累要广泛。广泛涉猎各种素材,可以是正面的,可以是反面的,也可以是辩证的。多维积累,才能打开思维的视野。
积累要细致。对庞杂的素材细致地分类整理,如:传统文化类、科技创新类、教育思想类、体育精神类、企业发展类等等,分好类别,才能信手拈来。
思想积累为作文深刻的内核。
思想积累要深刻。积累思想,为积累的核心。在素材积累时,要强化批判性思维,质疑、澄清、批判、建立,通过逻辑推理,形成基于事实的结论,凝练成自己的思想。另外,对同一个热点,要积累不同的声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可以通过课前三分钟演讲、“每周一谈”、辩论等方式训练。
方法积累为写作的关键。
积累审题方法。审题方法,只有基于训练,才能变成自己的有效方法。无论是怎样的作文题,均要善于抓住“核心词”,包括内容和要求方面的;还要学会深入剖析“核心词”的内涵,在显性的“核心词”背后,分析清“隐性”的内涵。当然,各种类型的作文题的审题要领也要了然于胸,在此不一一赘述。
积累行文方法。尽管作文行文,反对模式化,但仍然需要章法。議论类的文章,也讲究“起承转合”,如何引出,如何例举,如何分析,如何推断,如何过渡,如何收束,这些方法都是需要不断积累的。叙述类的文章,需要积累如何述说故事,如何设置悬念,如何切近读者等方法。讲故事的能力,同样可以通过“三分钟故事会”的演讲方式来提升。
3. 表达
特别要注重语体形式。学会用恰当的语体形式,推心置腹地表达自己的体验、情感和思想。表达中要有鲜明的“读者意识”,也即写作者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读者”的立场去表达,才能真正做到字字入心,入情入理。
责任编辑 廖宇红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据近期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命题分析】
1. 价值引领
2017年全国Ⅰ卷作文题依然秉承了“立德树人”的命题精神,题目呈现出民族文化的自信、发展的省思,既有家国情怀,又有国际视角。试题通过关键词的自由组合,有机关联,让考生深度思考传统与现代,饱含着情感讲述“美丽中国”的故事,既有批判性思维的理性思辨,又有饱含深情的情感传达。让考生站在民族自信的立场,客观理性地观照传统文化和现代发展,更清醒地审视中国,传递正向思维,坚信民族文化。
2. 试题类型
今年全国Ⅰ卷高考作文,依然沿袭了前两年全国Ⅰ卷任务驱动型作文类型。一般而言,任务驱动型作文具有指令性、情境化、矛盾性、思辨性、限制性等特点。就指令方面而言,2016年全国Ⅰ卷的作文题,对象指令主要呈现的为教育问题,内容指令为侧重对漫画所呈现的现象思考,思维指令为对比思辨教育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体式指令侧重议论性质的文体;而今年的全国Ⅰ卷高考作文对象指令为“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十二个关键词,体现对象多元化,且在有机关联的前提下可自由组合,内容指令领域多样性,有经济、文化、环境、科技等,思维指令开放性、思辨性强,可有同质化组合、也可异质化组合,体式指令即文体的选择更加多样性。
3. 材料选用
今年全国Ⅰ卷高考作文材料选用具有如下特点:
时代感:今年高考作文不回避热点,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广阔的视野和“关键词”的形式,体现时代的主旋律,既有文化同源,又有文化多元;既有文化传承,又有科技创新,既有文化自信,又有现实反思。引導学生走出狭隘的空间,以更广阔的视野,更开阔的胸襟,更敏锐的思维思考现实,将个人的理想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凸显年轻学子朝气蓬勃的思想状态和多维思辨的理性精神。
多维性:2015、2016年全国Ⅰ卷高考作文从材料的选用上聚焦化,2015年全国Ⅰ卷高考作文,材料单一,就是“老陈总在高速公路上打电话”一事,分析聚焦于“情、理、法”上;2016年全国Ⅰ卷高考作文,材料以比对式的漫画形式呈现,分析聚焦于“教育现象背后深层思考”;而2017年全国Ⅰ卷高考作文,材料以“关键词”的形式呈现,内容触角广泛,且均为当下的热词。
4. 立意空间
丰富的材料内容,给考生以开阔的思考和立意空间。只要考生对社会、时代保持足够的关注,并能独立思考,一定会有广阔的写作空间。
【深度解读】
考生在考场上如何迅速、准确地审题,且敏锐地运思成文呢?我认为,可把握如下几个关键点:
1. 抓核心词
找出核心词:找准材料中的核心词,对于考生精准审题非常关键。材料中的核心词主要是两类:“内容”和“要求”核心词。
就2017年全国Ⅰ卷作文题而言,“内容”核心词,自然就应该是十二个“中国关键词”;“要求”核心词为“选择两三个”“你所认识的”“外国青年”“读懂”“选好”“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建议考生在审题的时候,有意识地把关键词圈画出来,以防遗漏。
分析“内容”核心词:这个环节至关重要,要准确地剖析关键词背后的内涵。十二个“中国关键词”所涉猎的范围、类型、内涵等都要清晰。分析核心词的内涵部分,在下文“思维拓展” 部分会详细分析。
分析“要求”核心词:“选择两三个”意味着不可多选、也不可少选,且选择的应有一定的价值;“你所认识的”意味着你熟知的,有一定认识深度的;“外国青年”强调写作的对象,他(她)是一个泛指对象,你可以写一个不具体的“外国青年”,也可聚焦一个具体的“外国青年”,并且,还要关注对象的文化背景、民族、语言等。一句话,就是要表达得体,即对什么人说什么话,对什么人怎样说话;“读懂”也即要求作者要熟悉,且能说好,让“外国青年”从不熟悉到熟悉,从不够了解到更深地了解;“选好”意味着所选择的“中国关键词”要有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选好”就意味着立意有高度;“有机的关联”,“有机”意味着有紧密的联系,换句话说,“有机的关联”就是所选“中国关键词”之间存在着某种逻辑关联;“明确文体”,即文体明晰。考生应该有强烈的文体意识,切忌写出“四不像”的文章。
考生能准确地寻找到核心词,且能领会核心词的内涵,就能精准地审好题。这是行文前关键的第一步。
2. 思维拓展
思维拓展,重点是对“内容”核心词的内涵、外延的理解及与之相关的联想。这决定着考生文章的质量。考生首先要学会选择,选择几个自己最熟悉的“中国关键词”,且能深入分析其内蕴与关联。
“一带一路”:它是我国的国家战略, 是“丝绸之路”文化的延伸,不仅是经济交流,还是文化交流,甚至政治交流,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
“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它能促进中外之间更好地交流,是一张中国文化名片。
“广场舞”:是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但也存在着扰民的问题。
“中华美食”:凸显了我国美食文化,但在当下,食品安全问题令人堪忧。
“长城”: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遗产,在古代,具有防御功能,在某种意义上说,反映了积贫积弱的时代境遇。 “共享单车”:它是互联网经济创新的表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代表着绿色出行,当然,在推进过程中,也出現过诚信缺失的状况。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传统中国的灿烂文化,为高雅文化。
“空气污染”: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过度追求GDP的产物,与绿色发展理念背道而驰。
“美丽乡村”:我们自然想到美丽的新农村,不仅自然环境美,而且精神生活丰富;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年青人进城务工,美丽的乡村正在消逝,滋生了“乡愁”。
“食品安全”: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面临的挑战,是诚信缺失的体现。
“高铁”:是中国当下的一张名片,是科技创新的产物,让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同时,高铁走向世界,也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
“移动支付”:是科技创新的产物,方便、快捷。
3. 思维聚合
今年全国Ⅰ卷作文题有诸多限制,在此前提之下,考查学生即时选择与判断的能力,特别是作文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判断力决定审题立意的高度。
思维聚合是立意的核心,把两三个关键词组合起来,一定要找到它们的“有机点”,即逻辑关联点,可以是正向组合、反向组合;也可以是同质组合、异质组合……只要它们之间存在合理的逻辑关联均可。
如:长城 京剧,二者均为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华美食 移动支付,科技创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让美食文化变得更加便捷;广场舞 美丽乡村,呈现的是美丽乡村的精神生活;共享单车 空气污染,前者代表绿色出行,后者代表环境的破坏,两相比对,呼唤绿色环境;共享单车 移动支付,凸显的是生机勃勃的科技创新;广场舞 京剧,是雅俗文化的碰撞;长城 一带一路,是古代的封闭保守与当下开放自信的比照,凸显民族的自信;大熊猫 空气污染 美丽乡村,关联于环境保护;广场舞 共享单车 食品安全,关联于公民素养……
找到了关键词的关联点,还需要权衡,权衡用这一组关键词行文是否最具意义和价值;是否最容易拓展行文。当确定了一组关键词后,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显得尤为关键。
材料要求“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它暗含着语体特征和表达方式,基于“外国青年”这一对象,考生要有强烈的“读者意识”,才能让“外国青年”更好地读懂中国,所以,书信、解说词等方式,为最恰当的表达方式。它能让“外国青年”感到亲切,行文更活泼,文章更具感染力。
另外,这个作文题很容易陷入泛泛而谈的境地,要写得切近心灵,感染心灵,就必须在内容上聚焦,以大化小,以虚化实,让你的介绍具体可感。
以今年全国Ⅰ卷高考作文优秀下水文《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致外国的青年朋友》为例。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致外国的青年朋友
中山市教研室 张 华
“北上广深”,你一定听过吧?
它们是中国大城市的代表,和你熟悉的巴黎、纽约、莫斯科、罗马、悉尼一样,高楼林立,车水马龙,霓虹闪烁。在中国,还有许多崛起和正在崛起的城市,它们同样多姿多彩。在互联网时代,我知道,了解一座城市比认识一个人更为容易。所以,如果要读懂中国的城市,我给你的建议是:上网。
趁着互联网的触角尚未完全伸展的时候,我迫不及待想带你走进中国的乡村,那里会有笑春风的桃花,会有一种你在网上看不到的美丽。好吧,我愿意用汉字讲述给你听。
我的家乡在粤北的一个小山村里,村名叫桃子。
在我小的时候,村里只有一条羊肠小道,沿着山谷,曲曲折折,蜿蜒到山的外面,蜿蜒到大城市,蜿蜒到遥远的外国。
今天,山村的名字依然纯朴未变,但是,羊肠小道早已“面目全非”,养胖了,拉直了,变美了。站在高处眺望,你会看见,一条宽敞的水泥乡道,伸向远方。顺着道路的方向,我可以清晰地告诉你,远方是什么地方,远方的远方是哪个国家。
乡村的小河流,日夜不息,它流走了我摸鱼的童年,流走了乡里人灌溉的时光,流走了祖辈们滋养的岁月。今天,如果你来到这条小河,你一定会惊讶:两山之间,竟然“一桥飞架南北”,气势如虹,间或有一列长长的火车,“呜——”,飞驰而过。你猜对了,那就是神话般的中国高铁。
像飞机一样,高铁一下子拉近山村与世界的距离,但是,因为就坐落在祖祖辈辈留下的土地上,高铁又比飞机更能让人感受到远方朋友的温度和气息,有一种从未有过的亲切。像许多中国农民一样,我的乡亲们早已习惯欣赏这每天闹钟般的火车鸣曲,只是有些年龄尚小的孩子们,常常托着下巴,望着远逝火车遐想,目光入神而悠远。
他们在想什么呢?没准在遐思中,正乘着这趟列车,奔向你的国家呢。
高铁下的田地上,绿油油或者金灿灿的一大片,山间的风吹来,会带来一阵阵乡野的味道。咦?怎么看不到披戴着蓑笠的农民?他们忙碌而劳累的身影在哪儿?就在这块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土地上,施肥、浇水、耕田、收割,他们早已开始了大面积的机械化生产。
朋友,如果你来到我的家乡,我一定要让你留宿几天,让你在青山绿水中,住一住他们的别墅,尝一尝他们的新鲜蔬果。夜幕降临时,山村四周虽然依旧漆黑寂静,俨然日落而息的旧农村,但你完全没必要这么早入睡。你可以信步来到从前所没有的桃林广场,那里有另一番的景象等着你。一柱十几米高的巨型环形灯,将整个广场照得亮如白昼。乡村妇女们,陆陆续续走过来,三个,五个;一排,两排……很快,众人早已随着《最炫民族风》的节拍,跳起了独具特色的广场舞。
比起旧榕树下黑灯瞎火的拉家常,今天桃林怀抱的她们,在旋律里,在脚步声中,在肢体的飞扬中,融入了更多幸福的笑声。
多年前,我领略过瑞士瓜达的山村美景,亲濯过荷兰羊角村的小河流,我曾迷醉那样如诗如画的乡村场景。今天,我很自豪地告诉你,我的家乡,我的乡亲们,也有着如诗如画的甜蜜生活。 这样美丽的乡村,确实与城市不一样,它葆有阡陌纵横的田园风光,又弥漫着高铁带来的现代气息;这种乡村的美丽,与外国不一样,它涌动着亘古不灭的乡愁,又演绎着动感的广场舞姿。
我还想告诉你的是,在中国,这样的美丽乡村越来越多。
当然,如果你执意要来寻访我的乡村,我建议你春天出行;如果你还要问“你的家乡到底在哪里呀?”我一定会大声告诉你和全世界: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作者选择了“高铁”“广场舞”“美丽乡村”三个关键词,有机融合,呈现了日新月异的当下中国“桃花源”。本文采用了对话式的叙述,聚焦于美丽的粤北小山村“桃子”,有画面,有情境,更有亲和力。在描绘如诗如画的美丽山村时,把“高铁”嵌入美丽的山村,实现了自然风情与创新科技的有机融合,“以夜幕降临时”自然过渡到“广场舞”,就形成了自然风情、创新科技和乡村文化三者的水乳交融,凸显了动人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可读性极强。
【备考启示】
2017年全国Ⅰ卷作文题,从素材到审题,从拓展到聚焦,从构思到表达,给我们诸多启示,2018年高考作文备考应重点注意以下几点:
1. 关注
首先,要始终关注“立德树人”这一命题核心,深入领会其精神价值。
其次,要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关注生活。感悟、思考鲜活的当下,既要有传统的文化精神,又要有前瞻的国际视野;既要有创新精神,又要有人文精神。考生要有敏锐的时代触角,以灵敏的思维思考社会、时代,以饱满的热情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新时代青年。
最后,要关注时代的声音。以理性的姿态审视,以批判性思维甄别,让自己成为一名拥有正向思维、自信乐观、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的时代学子。
2. 积累
素材积累为作文拓展的关键。
积累要广泛。广泛涉猎各种素材,可以是正面的,可以是反面的,也可以是辩证的。多维积累,才能打开思维的视野。
积累要细致。对庞杂的素材细致地分类整理,如:传统文化类、科技创新类、教育思想类、体育精神类、企业发展类等等,分好类别,才能信手拈来。
思想积累为作文深刻的内核。
思想积累要深刻。积累思想,为积累的核心。在素材积累时,要强化批判性思维,质疑、澄清、批判、建立,通过逻辑推理,形成基于事实的结论,凝练成自己的思想。另外,对同一个热点,要积累不同的声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可以通过课前三分钟演讲、“每周一谈”、辩论等方式训练。
方法积累为写作的关键。
积累审题方法。审题方法,只有基于训练,才能变成自己的有效方法。无论是怎样的作文题,均要善于抓住“核心词”,包括内容和要求方面的;还要学会深入剖析“核心词”的内涵,在显性的“核心词”背后,分析清“隐性”的内涵。当然,各种类型的作文题的审题要领也要了然于胸,在此不一一赘述。
积累行文方法。尽管作文行文,反对模式化,但仍然需要章法。議论类的文章,也讲究“起承转合”,如何引出,如何例举,如何分析,如何推断,如何过渡,如何收束,这些方法都是需要不断积累的。叙述类的文章,需要积累如何述说故事,如何设置悬念,如何切近读者等方法。讲故事的能力,同样可以通过“三分钟故事会”的演讲方式来提升。
3. 表达
特别要注重语体形式。学会用恰当的语体形式,推心置腹地表达自己的体验、情感和思想。表达中要有鲜明的“读者意识”,也即写作者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读者”的立场去表达,才能真正做到字字入心,入情入理。
责任编辑 廖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