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鲷攻略

来源 :海峡钓之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鲷为高级海鱼,分布于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及台湾省等地的沿岸、港湾。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范围亦较广。黑鲷虽然对低温的适应能力也很强,但在10℃以下即停止摄食,5℃以下就有死亡的危险。
  黑鲷属于温热带沿岸杂食性底栖鱼类,喜栖息于砂泥底的内湾水域以及礁岩砂岸交会的水域,有时也会进入河口。喜欢吃有壳的贝类、小型蚝类、小型虾蟹等生物。幼鱼期全为雄性,长到三四龄后,才转变为雌性。黑鲷生性敏感多疑,警戒性强,大型的黑鲷一般在晚上才会靠岸觅食。黑鲷对盐分的适应能力亦很强,可以在含盐度较高的水域生活。其生长速度甚快,10℃~32℃的水温状态下,均能适应生存。
  黑鲷钓组:具体而言,钓黑鲷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感钓法,另一种是浮标钓法。而在这两种钓法中,直感钓法又演化出源自日本的前打和落入钓法;浮标钓法又可分作长浮标、阿波单锥浮标、双单锥水中浮标、天狗潜水浮标,乃至全游动、半游动钓法等等。
  以刚入门的钓者来说,钓黑鲷好像是一门深不可测的学问。其实,只要您有兴趣从事这项钓游活动,在不影响工作和家人相处的情况下,假以时日,应该也是高手一名哦。
  “阿波”,作为浮游矶钓中的首选浮标,其名称与“波”(即球型设计)完全无关,而是起源于日本德岛县一个叫阿波的地方。九十年代初期,小西河人、细田利彦、和泉富等钓鱼名人,研发出一种以梧桐木和黑坛木结合为一体的蛋型浮标。梧桐木和黑檀木都是非常坚硬的一种树木,所不同之处在于黑檀本身密度极高,份子量重,同时会沉于水中。因此蛋型浮标的上面使用梧桐木,下面使用黑檀木,以胶粉合成。其制成品在水中稳定性佳、自重够,非常适合在关东地区使用。德岛县的地理环境是面向太平洋,为礁岩海岸,位于黑潮本流附近,流水极适合黑毛和鱲鱼的生长,所以当地盛行矶钓活动。因此,这种由德岛县钓手经过长期发展的阿波钓法,主要特点是注重钓手能够掌握潮流变化,透过操控钓组的技巧,在不同的潮流情况下,预测对象鱼的泳层,再经过诱饵的效应,发挥诱钓同步的最高精髓。
  水中浮标。所谓水中浮标,就是本身会自己下沉的一种中通浮标,一般在造型上要比阿波浮标小,在水比较深,起码超过4米以上才有作用。太浅的钓场,应该是不必要用到水中浮标的。水中浮标的功能大概有以下几点:
  (1)水中浮标在风大的时候,可以帮助抛投。
  (2)在浪涌比较大的钓场,如果作钓的位置比较高的话,从上而下看下去,会比较清楚地看到钓饵的大约位置,从而可以准确地施打诱饵。
  (3)在浪涌大时,它能够在水中产生一股阻力,发挥稳定钓组的功效。
  说完了水中浮标的好处,那么,它有没有坏处呢?有的。当您加了水中浮标之后,我们赖以判断鱼讯的阿波浮标便显得反应稍为迟缓了,如果碰到有小鱼来盗饵,也就不容易发觉到。
  多数黑鲷在找东西吃时都有几个共同的特征:它们懂得利用海底礁岩为屏障,躲在周围(特别是后方)伺机进食;常常会守在波浪打上岩石反冲下海时激起的白沫带外围,甚至直接冲进白泡沫堆里找食物。黑鲷为什么喜欢躲在水底的礁石后方?原因是:(1)岩石后方比较避流,可节省体力;(2)自己可以机动地冲入流水中攫取食物;(3)食物经常会自动送上门(流水在石头后方形成倒卷的涡流,会把食物卷进来)。至于白沫带的意义就是:(1)矶钓鱼种多半对吃海藻颇有兴趣,尤其是生长在潮间带的藻类,而白沫带就是发生在这个区域的现象;(2)黑鲷就算不爱吃藻类,岸上或靠近岸边的海域也是供应食物的重要场所。当波浪冲上岩石反冲下海时,会带着许多生物、有机物等一起灌入海的深处,然后再随着白泡翻涌出去,因此鱼群常守在白沫带外围捡拾这类食物;(3)波浪从礁石上灌回海里时,会将空气卷入水中制造大量溶氧,使鱼类乐于聚集在此。
  黑鲷是喜欢在底层活动的鱼种,而且不止浅海沿岸有其鱼踪,深达二十多米的地方也钓得到它,就算偶尔跑到中上层水域,也必然是在有屏障之处。
  水流怎样看?选择标点有三大考虑要素:潮流、暗礁、白沫带。这里面暗礁与白沫带的重要性前面已经说过了,且即使是初学者也不难看出它们的位置。但潮流呢?它有哪些种类?我们又如何知道它在哪里?方法其实很简单:(1)寻找本流。所谓“本流”,并不是某种特定流况的固定称呼,而是相对来说一个区域内比较强大的、速度快的、最主要的一股水势。通常那种方向固定(意指在涨潮或退潮过程中方向固定,潮水转换后方向即可能改变)且表面波浪起伏甚大,浮标钓组一进入就会被迅速带走的流(即使用特大浮波也无法停留),就被称为本流。但有的时候流速并不那么强劲,波浪起伏也不那么大的水势也会被叫做本流,其原因就是它跟钓场上别的水流比较起来要强大些的原因;(2)寻找支流。这“支流”二字也不是专有名词,乃是相对于本流而言比较小区域的、速度慢的、不容易引起波浪变化的水势。此类潮流有沿着海岸推送者,也有冲向海岸或往外流出者,其成因包括风力、波浪、潮汐现象与本流的分支等,且多半会受海岸地形、海底状态影响而改变方向、速度、规模。一般说来,这种流水不大容易凭海洋表面状态加以分辨(至少初学者常常看不出来),但却不难靠某些佐证来发现它,那就是借观察漂流物、诱饵、浮标等的走向而加以判读;(3)寻找潮目。所谓“潮目”,就是方向不同的两股(或两股以上)流水相互交会、撞击,或方向虽相同但流速不同的两股水流相互摩擦,因而造成一个表面比较平整无波、看似甚少流动、杂物容易停滞的水区。这种地方也不难凭肉眼分辨,你只要看到上述平整无波、杂物容易停滞的水域,把钓组投入后可见它会持续在里面打转而不容易漂走的,即是潮目;(4)寻找洄流带。运动中的潮流如果碰到障碍(例如暗礁、凸岬),或海域深度改变,亦或是从静止水域旁边擦身而过之时容易造成一坨翻涌打转的水团,这就是“洄流带”。钓者只要注意看前述有障碍之处、深度变化之处、静止水域与流水交界之处等,就很容易发现它了;(5)寻找反拨潮。一道道涌向岸际的波浪,带着大股大股的海水打上礁石,然后再返身灌回大海,这些水必须有个路径流出去,此种路径就叫做“反拨潮”,其方向均为从岸边往外海流者。要寻找反拨潮,除了可利用观察浮标的流动情况加以验证外,还可以注意看波浪造成的白泡沫。假如有一条持续往外拖出去相当距离的白浊水域(所谓白浊是指细碎白泡沫造成的水色泛白而非真的水浑浊),那就是了。
其他文献
昆山的差头司机真是厉害  领教过一次  去年十月去昆山同行友人欲吃奥灶面,便叫了差头昆山出租车,起步费6元,上面书写  “限乘5人”。  我们一行正好五个,对此政策表示十分欢迎。  待上车后,司机说:“怎么这么多人?”  我们理直气壮地反问:“不是限乘5人?”  司机言简意赅又镇定自若地驳斥:“我不算人啊!”  众正恍然大悟间,奥灶面馆已到。  #¥·#¥%¥%怎么就说了两句话的工夫,它就到啦? 
期刊
钱庄的远去,已是小有时日的事情。  借助豫园内园的那块石碑,我们确定了上海有钱庄的历史是在1776年前。依据是碑文上刻有从1776到1795年期间(即清乾隆四十一年至六十年)上海106家钱庄的名字,还有12名钱业公所董事的大名。写记刻文的日子是在1797年,也就是清嘉庆二年。众所周知,公所是个行业的组织和管理的机构,它的诞生是足以表明上海当时钱庄的昌盛繁荣。  站在上海放眼全国,中国有钱庄的日子还
期刊
满街都是商品。新起的商厦。满当当的货柜(香水、服装、皮具……)。熙熙攘攘的人群。在这时,一个书店出现,就像是一个绿洲出现。  在南京路上的新世界商厦,几年前,楼上,我看到一间小小的书店。太窄了,它只能沿墙壁放一圈书柜,当中再放一条书柜。书从下而上,摞着,叠着,平放着。我看到黑大春的诗集,西川的诗集,很少的印数,一般卖书人避之不及的,这儿就有。这儿的书店老板是文学爱好者吗?或者,一位诗人?  书堆使
期刊
白人少女要回国了。那艘巨轮的甲板上站满了数百位离别的人,每个人都在激动地挥着手,向岸上的亲人、朋友告别。而她却,动不动地靠着栏杆,凝望着远处那辆熟悉的黑色轿车。里面坐着的是她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他在车上没有下来,然而他的目光是否在人群拥挤的轮船上触到了她?他对她难以释怀的感情是否会跟随着她的离去而走远?她对他说过,她永远都不会爱上他的。但是为何此时一行清泪会不知不觉地挂在少女的脸上?那是怎样莫名的
期刊
约翰·J·肯尼迪的病情和造假出乎人们的意料。在媒体看采,他是年轻活力的榜样。然而事实上他是在巨大的病痛和早逝的阴影中度过一生的。  1947年9月21日,——个30岁的美国政治家在伦敦克拉里奇斯饭店倒下了,一个朋友把他送到了一家诊所。幸运的是,这个朋友帕米拉·丘吉尔是温斯顿·丘吉尔的儿媳妇,社交广泛,她叫伦敦一个最著名的医生为这位年轻人作了诊视。这个医生检查后对帕米拉说:“你的那个美国青年活不过一
期刊
人是怀旧的动物,因为旧时的场景承载着我们的过去。可是,当看到自己的城市里那些熟悉的景物正一点一点地消亡,丧失了载体的怀旧之心,只能空落落的无所依托。  城市亮丽的新景观,令无数外来客“惊艳”。位于城市中心地带的港汇商厦是一幢仿希腊式的建筑,高高的台阶让人生出自然的敬畏。不过,看上去神圣的港汇却是很懂得媚俗的,它时而在自己门前树起一个带有前卫艺术风格的巨型运动员形象,时而又用数万只新鲜柑橘堆砌起一片
期刊
钱宁的《留学美国》1996年初版时,曾风行全国,惊动海外,被译成英文、日文。今年年初,此书又再版发行。作为一部优秀的新闻纪实作品,书中记述了70年代末期以来,一代中国留学生在海外的经历、感受、梦想,以及文化环境和社会体制的急剧变化对他们思想意识的深刻影响。最近,笔者和钱宁谈起此书,以及今日的美国……  问:新版《留学美国》发行之日,正是伊拉克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自你当年写作和后来出版《留学美国
期刊
18岁,那时的我是否在个很遥远的星球上?为什么回想的时候脑子里一片空白?还是用计算器加减一下吧:1993年9月从江西考到上海读大学,17岁的生日刚过;那么1994年是18岁,在读大二!呀,变这么弱智了!忍不住套用网友的口头禅骂了一句。又宽慰自己,都是科技进步给闹的。冥思苦想着,黑暗的脑海里终于漏出了一缕阳光:  “逝者如斯夫?”对了,那时的我最喜欢用这句话来拜托自己能在考前抓紧时间复习。因为从小就
期刊
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时,《东京爱情故事》正在这个城市播放,每天清晨走在去学校的路上,总能看到三二成群的学生叽叽喳喳地讨论着昨晚刚刚播放过的剧情,说着她们有多讨厌那个里美而完治怎么那么傻之类的话,眉飞色舞,亢奋不已。我从她们身边走过,神情漠然;那时,18岁的我正在读高三。  我在午后咄咄的阳光里抬头看易,易被笼罩在一片金光闪闪中,面目模糊。我说什么突如其来的爱情,我只知道突如其来的测验,突如其来的补课,
期刊
于我而言18岁令我联想起一种非常工业化的气味——方便面,每天临睡前的夜宵。这并不意味着我的18岁有多黑色,恰恰相反,我早在当年的3月份便获大赦,是最早一批直升保送生。换言之,在绝大部分同龄人获得终生难忘的黑色记忆的同时,我度过了一段几乎空白的日子。学生时代的时间观念就是一张满满腾腾的课程表,籍此来分割上午、中午、下午、晚上。因此,突然之间可以扔掉课程表,如同从高压氧舱一下子给甩到没有引力的太空。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