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论语》中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看来,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达到获取知识,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发展智力的目标。
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基于以上认识,我在教学中注重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有利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自然而然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就如何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谈谈我的收获和体会。
激趣方法之一:把爱洒向每个学生
“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首先要让他喜欢你。”要想做一名好老师,学生喜欢的老师,首先要从爱孩子开始。这似乎是任何一位教师都懂得,任何一位教育工作者都会讲的道理。但把爱心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从心底里爱每一个学生,却是不容易做到的。爱是一门艺术,老师对学生的爱则更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实践的课题。溺爱只会害了学生,糊涂的爱只会误导学生,只有真诚而理智的爱才能引导学生向健康、和谐、友爱、成功的方向发展。我是这样做的:
1、给每个学生表达的机会
爱学生就应该尽可能的公平民主,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去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
2、相信并帮助每一个学生学好数学
“世界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那些谁都能教好、自学都能学好的学生并不难;难的是把那些不愿意学习的学生教得愿意学习,让那些对学习没兴趣的学生产生兴趣。
激趣方法之二:让数学教学紧贴生活
生活是一个数学大课堂,尽管小学生年龄小,经历少,但在他们的生活世界中,却广泛的接触到数、量、空间、图形等许多熟悉而又模糊不清的数学问题。数学教学要紧贴生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如此以来,课堂教学就会充满生活气息,学生易学乐做。我是这样做的:
1、紧贴生活举例子
针对当地的生活习俗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举例:在教学“有几枝铅笔”这一内容时,我一进教室就说:“同学们,今天正好是赶集的日子,街道两旁摆满了一筐筐又圆又大的桔子。从我老家赶来卖桔子的大叔硬塞给我两个桔子,我自己还从家里带了一个。大家帮我算算,我有几个桔子?”“3个,3个,”学生争先恐后的说。“你是怎么算的呢?为什么这样算?”有的学生说:“2+1=3。”有的说:“1+2=3。”有的说:“要把大叔给的桔子和老师自己带的桔子合起来。”这样的事例学生亲身经历过,所以他们不仅兴趣高涨,而且易懂易学。
2、多让实物进教室
学生不易理解的地方,往往教师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听得稀里糊涂,把实物带进课堂,学生轻松理解。我在上一年级“比较”这一内容中的一道习题时,带一大杯子开水、三只小杯子、一把勺子和一些红糖,先将三只小杯子里分别倒入满杯水、半杯水、一小半杯水,再在每杯水里放入同样多的一勺子红糖,让学生仔细观察三个杯子,猜一猜那杯水最甜?那杯水最淡?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个个七嘴八舌,兴趣高昂。最后让学生亲口尝一尝,验证自己的猜测。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训练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还让他们对这一知识牢记不忘。
激趣方法之三:让情境创设丰富多彩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置于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学生就会把课堂当成“乐园”,就会产生积极的兴趣和探求的欲望。我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创设情境:
1、故事激趣
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饶有趣味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活动中。我在教学“数松果”时,是这样导入的:星期天,天气特别好,小松鼠早早的起床和妈妈上山采松果,它们采呀采呀,快到中午的时候已经采一大堆了。松鼠妈妈说:“孩子,妈妈歇一会儿,你数数我们今天采了多少个松果?”这时我就让同学给小松鼠出出主意,怎样数又快又不易数错?学生气氛活跃,各抒己见,在争论中优化数法,引出5的乘法口诀的学习。
2、游戏激趣
教师通过创设一些有趣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既可以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和积极的心态下参与新知识的学习,延长注意力的集中时间,又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亲身经历探究知识和巩固知识的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数学的魅力。
总之,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方法很多,我们要从低年级数学教学开始,运用多种方法,常教常新,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从小就喜欢数学,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基于以上认识,我在教学中注重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有利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自然而然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就如何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谈谈我的收获和体会。
激趣方法之一:把爱洒向每个学生
“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首先要让他喜欢你。”要想做一名好老师,学生喜欢的老师,首先要从爱孩子开始。这似乎是任何一位教师都懂得,任何一位教育工作者都会讲的道理。但把爱心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从心底里爱每一个学生,却是不容易做到的。爱是一门艺术,老师对学生的爱则更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实践的课题。溺爱只会害了学生,糊涂的爱只会误导学生,只有真诚而理智的爱才能引导学生向健康、和谐、友爱、成功的方向发展。我是这样做的:
1、给每个学生表达的机会
爱学生就应该尽可能的公平民主,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去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
2、相信并帮助每一个学生学好数学
“世界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那些谁都能教好、自学都能学好的学生并不难;难的是把那些不愿意学习的学生教得愿意学习,让那些对学习没兴趣的学生产生兴趣。
激趣方法之二:让数学教学紧贴生活
生活是一个数学大课堂,尽管小学生年龄小,经历少,但在他们的生活世界中,却广泛的接触到数、量、空间、图形等许多熟悉而又模糊不清的数学问题。数学教学要紧贴生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如此以来,课堂教学就会充满生活气息,学生易学乐做。我是这样做的:
1、紧贴生活举例子
针对当地的生活习俗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举例:在教学“有几枝铅笔”这一内容时,我一进教室就说:“同学们,今天正好是赶集的日子,街道两旁摆满了一筐筐又圆又大的桔子。从我老家赶来卖桔子的大叔硬塞给我两个桔子,我自己还从家里带了一个。大家帮我算算,我有几个桔子?”“3个,3个,”学生争先恐后的说。“你是怎么算的呢?为什么这样算?”有的学生说:“2+1=3。”有的说:“1+2=3。”有的说:“要把大叔给的桔子和老师自己带的桔子合起来。”这样的事例学生亲身经历过,所以他们不仅兴趣高涨,而且易懂易学。
2、多让实物进教室
学生不易理解的地方,往往教师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听得稀里糊涂,把实物带进课堂,学生轻松理解。我在上一年级“比较”这一内容中的一道习题时,带一大杯子开水、三只小杯子、一把勺子和一些红糖,先将三只小杯子里分别倒入满杯水、半杯水、一小半杯水,再在每杯水里放入同样多的一勺子红糖,让学生仔细观察三个杯子,猜一猜那杯水最甜?那杯水最淡?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个个七嘴八舌,兴趣高昂。最后让学生亲口尝一尝,验证自己的猜测。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训练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还让他们对这一知识牢记不忘。
激趣方法之三:让情境创设丰富多彩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置于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学生就会把课堂当成“乐园”,就会产生积极的兴趣和探求的欲望。我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创设情境:
1、故事激趣
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饶有趣味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活动中。我在教学“数松果”时,是这样导入的:星期天,天气特别好,小松鼠早早的起床和妈妈上山采松果,它们采呀采呀,快到中午的时候已经采一大堆了。松鼠妈妈说:“孩子,妈妈歇一会儿,你数数我们今天采了多少个松果?”这时我就让同学给小松鼠出出主意,怎样数又快又不易数错?学生气氛活跃,各抒己见,在争论中优化数法,引出5的乘法口诀的学习。
2、游戏激趣
教师通过创设一些有趣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既可以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和积极的心态下参与新知识的学习,延长注意力的集中时间,又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亲身经历探究知识和巩固知识的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数学的魅力。
总之,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方法很多,我们要从低年级数学教学开始,运用多种方法,常教常新,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从小就喜欢数学,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