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赵季平古诗词歌曲创作的特征与史学意义

来源 :音乐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long1984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赵季平是我国当代具有世界影响的著名作曲家,其音乐创作涉及影视音乐、交响乐、室内乐、民族管弦乐、歌(舞)剧音乐、歌曲等诸多领域,古诗词歌曲也是其中之一。取赵季平创作的古诗词歌曲《关雎》为对象,通过对作品创作背景、技法特征、艺术意蕴等的有机整体分析,力图诠释赵季平古诗词歌曲创作的特征与史学意义。
  关键词:赵季平;古诗词歌曲;《关雎》
  中图分类号: J616.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2172(2019)02 - 0123 - 05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19.02.014
  赵季平是我国当代具有世界影响的著名作曲家。 他的音乐创作从中国传统音乐的沃土里汲取营养、提炼神韵,并将西方音乐创作技法融化其内,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创作道路。他的音乐创作体裁广泛、题材多样,不论是影视音乐、歌(舞)剧音乐、歌曲,还是交响乐、民族管弦乐与室内乐,都“显示出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 ?譹?訛 ,不仅群众喜闻乐见,而且是专业圈内的经典。作为赵季平音乐创作的组成部分,古诗词歌曲是古典文学与音乐统一的综合艺术形式,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成为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以赵季平创作的古诗词歌曲《关雎》为对象,通过文献解读与作品分析,围绕赵季平古诗词歌曲创作背景、创作思想、技法特征、艺术意蕴及史学意义等进行有机整体的动态把握。
  一、创作背景
  音乐创作是一种受审美经验支配的精神创造活动,社会环境、社会观念、文艺思想及个人境遇等都对音乐创作产生着一定影响。马克思曾说:“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自己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赵季平的古诗词歌曲创作就是他在“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艺术结晶,不仅积淀了以往中国古诗词歌曲创作的文化成就,而且代表着中国古诗词歌曲创作的时代高度。
  古诗词歌曲是用古典诗词谱曲的音乐体裁,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可上溯至春秋时期,大体经历了诗经、楚辞、乐府、琴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曲等体裁的演变,今存《白石道人歌曲》《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碎金词谱》等是中国古代的经典成就。 近代以来,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潮流,一些作曲家开始将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传统作曲技术相结合,运用于古诗词谱曲,产生了《大江东去》([宋]蘇轼词,青主曲)、《我住长江头》([宋]苏轼词,青主曲)、《花非花》([唐]白居易诗,黄自曲)、《红豆词》([清]曹雪芹词,刘雪庵曲)等代表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涌现出桑桐、李劫夫、黎英海、王立平、金湘、罗忠镕、谷建芬等创作的古诗词歌曲,将中国古诗词歌曲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度。赵季平正是该类创作的代表之一,他的古诗词歌曲创作在继承中国古代歌曲创作的基础上,运用他自身的感知、情感和理智等主体功能机制,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产生了广泛影响。
  赵季平1945年出生于甘肃,生长在陕西,深受陕西民间音乐的熏陶,尤其喜爱陕北民歌、秦腔、迷胡调等。20世纪60年代,他考入西安音乐学院附中学习;1970年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被分配到陕西戏曲剧院工作,从事音乐创作;1978年到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进修。音乐学院的专业学习使他系统地掌握了西方作曲技法,而戏曲剧院的工作使他深刻地体悟到传统音乐的精髓,这无疑成为他日后音乐创作凸显浓郁民族风格的重要基础。赵季平曾说:“我们应该树立坚强的文化自信,……要握住民族精神的‘魂’,守住文化的阵地,在继承上寻求发展、创新,实现相互交融。” ?譺?訛 这是他始终坚持的文化品格,也是他音乐创作的终极追求。但他从不是原样运用、照抄照搬现成的传统音乐曲调,更不是简单、表面地进行“民族化”创造,而是从中国传统音乐里汲取精华、凝练神韵,并将其融化到自身创作的血液里,迸发出具有独特个性的音乐语言,贯穿于他创作的各类音乐体裁中。影视音乐是这样,交响乐是这样,民族管弦乐是这样,古诗词歌曲也是如此。
  二、创作特征
  赵季平创作的古诗词歌曲主要有以唐诗为词谱写的《怨情》 《黄鹤楼》 《静夜思》 《幽兰操》 《别董大》 《佳节思亲》 《阳关三叠》 《峨眉山月歌》 《永王东巡歌》 《清平调三章》等,收录于《赵季平创作歌曲精选》  中;此外,还有《关雎》 《虞美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他的古诗词歌曲创作遵循中国古典诗词韵律结构简练的规律,恪守中国传统作曲技法,追求词曲紧密结合,达成二者的高度统一。高静在分析《赵季平创作歌曲精选》中的十首古诗词歌曲后指出,从调式调性的角度说,赵季平的这十首古诗词歌曲全部采用中国传统七声调式,他“不仅在音阶上选择了传统的民族调式,在旋法上也高度遵循了传统旋律创作手法,较多使用同宫与旋宫转调技法,丰富旋律色彩” ,而且使旋律与诗词古典、朴素的文化韵味高度契合。例如,《别董大》这首歌曲由4个乐句组成,展现出中国传统音乐“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其中第一乐句“千里黄云白日曛”的旋律由D宫商调式转入D宫羽调式;第二乐句“北风吹雁雪纷纷”的旋律由D宫羽调式转入D宫角调式;第三乐句“莫愁前路无知己”的旋律则出现了旋宫转调现象,从D宫商调式开始,短暂转入G宫调式;第四乐句“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旋律从G宫调式转回D宫羽调式(谱例1)。
  从伴奏织体的视角看,赵季平古诗词歌曲的伴奏通常依据古诗意境设计,织体形态多样。如《别董大》第一乐句运用主和弦琵琶进行,描绘出高远萧瑟的画面;第二乐句为节奏紧凑的分解和弦织体,持续到第三乐句后半部分变化为不断上行的旋律式织体;第四乐句为琶音与分解和弦的结合,使乐曲在流畅的旋律中结束。从词曲结合的角度说,赵季平的创作充分考虑古诗词的音节和声韵,大多使用一字对一音的方式,契合了唐诗语言简练的风格特点,只有在旋律较长而歌词较短的情况才使用一字多音的方式。在《赵季平创作歌曲精选》收录的10首歌曲中,除了《清平调三章》《永王东巡歌》较多出现一字对多音的现象外,其余几首以一字对一音为主。例如《清平调三章》(之二、之三)中 “露”“香”“枉”“断”“看” “干”等歌词及其旋律结合均为一字对多音的方式,其中乐曲结束处的“栏”字配有三个音(谱例2)。   可以说,赵季平的古诗词歌曲创作旋律调式技法古朴,表现内容契合古诗词的主题,旋律与古诗词音韵结合紧密;不仅深入发掘了古典诗词本身蕴涵的音乐韵律美,并使其通过美的旋律得以彰显,而且令人沉浸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里,不由自主地生发出一种对人生、对社会、对国家的眷恋之情。
  三、古诗词歌曲《关雎》创作分析
  《关雎》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开篇,为上下句对称的四言体诗歌。它运用比兴、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了君子对淑女的爱慕之情;运用叠字、双声、叠韵等词汇,如“关关”“参差”“窈窕”等,赋予了诗歌以声韵的美感;以“琴瑟”“钟鼓”的音乐词语来表现诗歌的音乐灵动性,体现诗词的音律美。这首诗词既有浪漫的色彩,又有内在的文雅,真挚地表达出“发乎性情、止乎礼义”的传统爱情观。20世纪以来,曾有林海、胡德顺、吕守贵、沈忱、赵季平等为之谱曲,赋予其不同的解读,各具特色。赵季平谱曲的《关雎》采用再现的三段式结构创作而成,前有引子,中有间奏,后有尾声,其曲式结构见图1。
  引子(1~9小节):可分为4+5两个乐句,前4小节主和弦颤音演奏进入分解和弦式织体,于第9小节通过上下三度反复推进,最后通过高八度颤音引入A段。引子部分旋律蜿蜒起伏、自如流畅,宛若波纹在水面荡漾,勾勒出一幅纯净的水面风景画,预示着故事发生的场景。
  A段(10~17小节)为呈示段,是4+4两个平行乐句组成的乐段。整个乐段旋律平稳,其中第一乐句(10~13小节)为琶音伴奏,将在河中泛舟的君子悠然自得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第二乐句(14~17小节)为分解和弦伴奏,并在“窈窕淑女”的旋律中出现四度、五度跳进,两次出现八分休止的运用;及尔后“君子好逑”“寤寐求之”的八度大跳,与第一乐句形成鲜明对比,细致地描绘出君子对淑女心生爱慕的心理变化。接着以两小节(18~19小节)柱式和弦为间奏导入B段。
  B段(20~40小节)为展开段,由“4+5+4+4+4”  5个乐句组成。其中第一乐句(20~23小节)与第二乐句(24~28小节)为平行乐句,旋律采用同音反复的发展手法,缓缓推进、娓娓道来;第二句句末上行旋律进行,将君子追求淑女时“辗转反侧”的爱慕之情推向高潮(谱例3);第三乐句(29~32小节)与第四乐句(33~36小节)及第五乐句(37~40小节)为平行乐句,这三个乐句旋律缓缓上升,配合着柱式和弦、十六分节奏的上下进行,将歌曲推向高潮,直到第五乐句“之”字八拍拖腔的出现,将君子追求淑女时跌宕起伏的情绪波动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三个乐句描绘出君子“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纠结,流露出君子“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期待。接着通过六小节(41~46)的间奏,将乐曲引入再现段A。
  再现段A段(47~54小节)是呈示段的完全再现,旋律首尾呼应、渐次平缓,与波音和分解和弦伴奏织体交相辉映,再现出河边的美景,表现着君子趋于平静的内心和对淑女的思念之情。
  最后是两小节(55~56小节)尾声,力度渐弱,并在音程扩大的形式中结束于D羽调式的柱式和弦上,虽让人产生越来越远之感,但令人意犹未尽,沉醉于美好的回忆之中。
  承上所言,赵季平为《关雎》谱曲时,他将西方音乐和声体系融化到中国传统音乐创作技法中,使作品既有浓郁的中国民族调式(D羽调式)的风韵,又有西方音乐大调式(F大调)的明朗性格。此外,其和声运用也很有特色,尤其是用西方和声体系来塑造情境时,丝毫不失中国传统音乐的民族特色。
  四、古诗词歌曲《关雎》的历史意义
  古诗词歌曲《关雎》的创作遵循中国传统音乐“起、承、转、和”的结构模式,音乐结构工整。其音乐旋律既有西方元素又有中国民族风韵,是在继承中国传统音乐基础上的创新,既表现了赵季平对民间音乐的创造性继承和对民间音乐神韵的提炼,又体现为一种回归传统与创新意识的结合。民族音乐文化中熟悉的韵味在赵季平作品中自然流淌,西方音乐创作中常见的技法在赵季平的作品中若隐若现,他走在世界乐坛的前沿,又走进了中国历史文化纵深。他“不是将民歌、戏曲音乐片段拿过来加上简单的伴奏或复杂的现代织体;也不是用一句民间音乐乐汇作动机再加上现代或后现代的写作技法‘掰开揉碎’地作无穷的变化,单纯地彰显写作技术。他是根据内容的需要,将‘手段’和‘元素’用来表达真挚的思想感情”  。
  “季平的歌曲有着他鲜明的个性,他那饱受民间音乐滋润的动人曲调,是融汇了人民心灵当中的丰富感情,总给人以强烈的亲切感,过耳不忘。他的艺术个性和特有的地方风采完全地融合在了一起,而且不断有新的发挥,所以听他的歌曲常常是一曲惊人,不同凡响。” ?譻?訛 作为一位有担当、有责任、有使命感的作曲家,赵季平在2014年“两会”时接受新华网记者的采访中明确表示,自己有责任感、有义务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层面上作深入的思考。这种思考鲜明地贯穿于他的音乐创作实践中,呈现于他创作的每一部作品里。
  综上所述,赵季平创作的古诗词歌曲《关雎》以音乐的方式承载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当代音乐创作树立了榜样。他的古诗词歌曲创作为丰富中国音乐教学曲库、促进中国民族声乐教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素材;为深化作曲技术理论研究、推动中国音乐创作发展提供了参照对象。不论从音乐创作的成就和影响方面说,还是从音乐创作的数量和质量层面论,赵季平都是中国当代音乐发展史上值得后人学习的楷模。
  ◎ 本篇责任编辑 钱芳
  收稿日期: 2018-12-25
  作者簡介:王小天(1976—)男,硕士,硕士生导师,浙江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副教授(浙江杭州 310024)。
其他文献
摘 要: 邹鲁(1927—1972)出生于四川,1949年7月毕业于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四川音乐学院前身),并于1955年9月至1960年7月,由国家派送苏联,留学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他以传奇的一生映照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初建时期作曲家们追求创建中国乐派的理想和勤奋实践。青年时期的邹鲁曾经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讴歌,并以教书育人和音乐创作做为一生的工作。他的主要音乐作品无疑属于在那个得天独厚
期刊
摘 要: “音乐话题理论”自1980年代肇始以来,已经成为了最成功的音乐学/音乐分析理论之一。这一理论能够很好地与诠释性音乐分析相结合,因为在对音乐话题进行指认和解读的过程中,其客观性的诉求恰好能够为诠释性分析提供可靠的“历史视域”。对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第二幕“衣帽间危机”的解读,例证了音乐话题及其转义可以如何被运用到莫扎特歌剧的分析之中。  关键词: 音乐话题理论;诠释性分析;《费加罗的
期刊
摘 要: 传统社会中,演出书目形成“私定终身花园里,落难秀才中状元”的既定套路,形塑和表达着人们对于历史与文化的认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变革加剧,戏改运动勃兴,在戏曲界表现突出,塑造以《白蛇传》为代表的传统书目整改范本。旧版本兼具斗争性与封建性,经过社会舆论的批判和戏曲艺人的整改,形成时代特色明显的新版本,并推行于越剧界与评弹界。新版本以反封建为主题,在剔除糟粕与塑造形象等方面存在一致性,
期刊
摘 要: 卡尔·陶西格是西方钢琴艺术巨擘李斯特的得意门生,其瑰丽的弹奏技巧以及严谨的审美态度,形成了自身磅礴而不失文雅的钢琴艺术风格。《每日练习曲》是陶西格针对李斯特一脉钢琴艺术的基础性技巧练习教材,包含许多特色的技巧练习类型与对应曲目,如固定把位练习、轮指的针对性练习、琶音练习、弱势指练习以及和弦的综合练习等。  关键词:陶西格;《每日练习曲》;固定把位  中图分类号: J624.1
期刊
摘 要: 音乐史学是解释从过去到现代音乐现象发展的学问,是以研究和阐述音乐在人类社会发生、发展、变化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性为目的的。在人文学科的大背景下,音乐与文学相辅相成,解玉峰的《诗词曲与音乐十讲》仅通过十讲便将诗、词、曲与音乐的关系脉络梳理清晰,深入浅出地将学术研究观点表现出来,不仅为高校文学院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材,还为广大音乐与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本获益匪浅的参考读物。笔者以此书为例,试图将文
期刊
摘 要:自1986年冯光钰最早提出“同宗民歌”之概念并正式确立同宗民歌研究議题起,至今已经有30余年。在此期间,学界相关研究不断深入,成果丰硕,逐渐形成了重要的学术热点。同宗音乐研究早期主要集中在民歌领域,随后逐渐扩展到器乐、曲艺等其他层面。该研究主要以音乐传播学为研究核心理念,并以此生发出多种研究理论与思想,特别是历史民族音乐学研究理念的进入使同宗民歌研究呈现出新的面貌。从概念界定、分类标准、源
期刊
摘 要: 晋代阮咸于民间乐种中衍生出各种形态和名称的弹拨乐器,潮州秦琴算是其中比较独特的一个案例,不仅是其花边琴身造型比较少见,其柱制也自成体系,与其他乐种中的同类乐器差异较大。以潮州秦琴的特征和柱制为研究切入点,探讨其所呈现的音律形态,且于具体的音乐实例中分析潮州秦琴对潮乐音律特征的体现及其较为突出的特征音程。  关键词: 阮咸;潮州秦琴;《寒鸦戏水》;《福德祠》  中图分类号: J632.39
期刊
摘 要: 音乐剧是以戏剧为核心的舞台艺术,这就要求音乐剧唱段除了具备歌舞的娱乐性功能之外,还必须承担推动剧情发展的戏剧任务。通过研究音乐剧的成功作品,以西方经典唱段为例,从中发现其在唱段中的戏剧性创作规律,并在原创剧的创作和演唱中加以借鉴。  关键词: 音乐剧;戏剧性功能;西方经典唱段  中图分类号: J61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2172(2019)0
期刊
摘 要: 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中的管乐教育教学领域一直是一块模糊地带,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音乐教育的器乐教学一直是以钢琴教学为主,这与我国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是由一个时代的经济消费水平和文化认同层次共同制约的产物。随着新时代中国的蓬勃发展,GDP总量跃居世界前茅的背景下,物质文明的发展必然带动精神文明的飞速前进,在音乐教育中加入管乐教育的理念并能与现行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相适应是时代的要求,是一次音
期刊
摘 要: “表情达意、声情并茂”是声乐演唱实践所追求的目标,情感表达则是其中的核心问题。从民族女高音的演唱与教学实践出发,以八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民族女高音声乐作品为例,从民族声乐特定人文语境的角度,详细分析民族声乐情感表达的基本特点、民族声乐作品中的情感类型,在此基础上,探究民族女高音演唱中的情感角色定位及其演唱策略。  关键词: 民族女高音;情感表达;演唱技术;演唱分析  中图分类号: J61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