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尝试与体会——以《环境影响评价》为例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xi1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科学专业的骨干课程,做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有机结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一直是主讲教师努力实现的目标。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环境影响评价的课程特点,提出了引入案例式教学、渗透环评工程师职业资格培训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亲自设计和参与实际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以及加强主讲教师自身的能力培养等多种措施,以期为学生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知识体系以及胜任实际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保障。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 教学方法 改革
  
  一、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特点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内容涉及环境监测、环境管理、环境法学、环境经济学以及清洁生产等相关专业的诸多知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广泛而繁琐的内容给学生们的理解和记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环境影响评价同时是加强环境管理、防治污染、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应用性。扎实的理论可以为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实践可以促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二者紧密结合可以相得益彰。笔者作为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和环境影响评价课
  程设计的主讲教师,就几年来的尝试和体会谈谈自己的认识,抛砖引玉,以期与同行探讨。
  
  二、促进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几点尝试
  
  1.联系社会实际,引入案例式教学
  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环境保护专业技术工作,学生在实践之前,学习起来难免觉得枯燥、吃力。在课堂教学中联系社会实际,引入实例,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笔者曾在讲授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之初对学生进行过咨询式问卷调查,90%以上的学生希望能够接触更多的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是现今大学教育中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之一。案例教学的优势在于密切联系实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目的性和实效性。在教学中穿插案例教学是高效率利用课堂学时,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案例主要有两个来源途径。一个是主讲教师的工作经验,尤其是亲自主持或参与的环境影响评价项目。例如,在讲解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知识,学生对环评工作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之后,可以以难度适中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为例,先介绍一下项目的基本概况和当地的环境概况,然后让学生针对具体的项目,考虑如何进行环境影响识别、确定评价重点、划分评价等级以及应当采取什么样的环保措施等等,最后展示经过专家评审的环境影响报告书,针对学生们的回答进行总结,肯定他们认真思考的同时也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提醒他们环境影响评价过程当中既要考虑全面又要抓住重点。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案例的另一个来源为社会重大环境事件。例如,曾于2005年引起极大反响的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从最初的网络关注到后来的国家环保总局举行的“圆明园防渗工程听证会”,再到圆明园迟迟找不到合适的环评单位。由于这个事件集纳了当下最热门的关键词,诸如:公众知情权、民主监督、科学决策、听证会、环境影响评价、民族历史、文物保护等等,因此这一事件的标签意义更具警示作用。在了解了上述背景情况之后,学生们对由清华大学环境影响评价室编写的《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显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大大改善了教学效果。引入类似的环境事件,一方面可以增长学生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关注社会,同时意识到环境影响评价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并且公众参与在环境影响评价的决策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环境专业人员,我们应该具有更强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责任感。教师举例的同时,提醒学生如果有类似的案例,可以放到课堂上大家一块儿讨论,各抒己见,集思广益。
  2.关注社会需求,渗透职业资格培训内容
  社会对环境影响评价从业人员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也愈来愈高。2004年,为了提高环境影响评价专业技术人员素质,确保环境影响评价质量,国家人事部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联合推出了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资格制度。2005年5月,我国首次举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大部分学生对此制度和考试产生了浓度的兴趣,特别希望主讲教师能够就环评工程师的要求、作用、培训方式、考试科目和难度以及有效期等问题进行讲解,因为他们觉得可能以后会用到这方面的知识。但是课程体系与资格培训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教学内容和职业资格培训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以课本基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基础上,教学中适当渗透必要的职业资格培训的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资格培训在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中的渗透渠道有两种。一种是培训教材中重点内容的渗透。笔者曾就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目前使用的教材(陆书玉主编,高教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教材《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资格考试的培训教材进行过比较,结果发现课程教材的系统性较好,内容较为全面,但细节内容不够具体,而培训教材更加注重环评工作中的应用性,将实践中常用但是记忆有一定难度的内容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讲解。例如,在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这部分内容上,课程教材中只简略提到工作等级分为三级,而培训教材中详细介绍了等级划分的依据为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量、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受纳水域的规模和水质要求,并且除了文字描述之外,还以表格的形式给出了具体的划分依据,实际工作中可以很方便地查阅并且便于记忆,而这部分内容是在进行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必须用到的,因此有必要在课程讲解过程中加以补充。另一种渗透渠道是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资格考试习题集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内容繁琐,适量的习题对课本内容有很好的辅助作用,但是2005年之前很难查阅到难度适宜、内容适当的习题,但是自从有了环评工程师资格考试以后,有专业人员编写了适合资格考试的习题集,给环评教学带来了很大方便。尤其是习题集中有大量的选择题和案例分析题,主讲教师只需进行选择,相比自己出题既省时又省力,效果很不错。当然这里需要注意的就是要选择难度适中的习题,既能够巩固他们的课本知识,又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针对学生们的反应也需要有一定的应对技巧。在告知习题是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资格考试题目的情况下,如果他们能够顺利回答正确,他们往往表现出更加的自信和更高的学习热情。但是如果回答不上来,就会表现得有些消沉,有时甚至觉得老师在故意难为他们。这时要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环境影响评价的复杂性,让他们认识到真正的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需要牢固掌握更多的内容才能适应实际的工作需要。
  3.完善教学计划,充分利用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
  环境影响评价的课程特点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为进一步巩固教学效果,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也为将来的研究和实际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实践性教学环节必不可少。中国海洋大学在新的教学计划制订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将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安排在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讲解结束之后的以短学时课程和实践性教学为主的短学期,34学时。恰当的时机,适当的学时为学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基本保障。综合时间、经费、安全以及评价难度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6-8个人,以校内餐厅、图书馆、学生宿舍和教学大楼为例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要完成评价报告表的内容,学生必须通过互联网查寻最新的环境标准和当地的自然环境状况,到后勤基建处查找相关的工程资料,到图书馆查阅有关污染源的计算手册,利用课堂学过的基础知识进行污染治理措施的可行性分析,向有实践工作经验的教师和专家进行请教。整个实践过程学生以准“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的身分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的编制,掌握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的编制流程,协调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组的分工以及与咨询专家的相关关系。这种模拟的实际工作过程能帮助学生明白进入环境影响评价课题组后,自己能从哪些辅助性的事情开始工作,从而缩短学生进入环境影响评价实际工作岗位后的适应期,增强了就业的竞争能力。
  4.树立教师威信,参加环境影响评价培训
  每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除了选好教材,注重教学手段,具有饱满的热情以外,还要求主讲教师具有较高的威信,而威信往往建立在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之上。“给学生一勺水的前提是自己拥有一桶水”的老师才是让学生信服的老师。因此,笔者作为主讲教师曾参加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组织的环境影响评价上岗培训班,并获得了环境影响评价上岗资格证。目前正在为考取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而积极准备。通过参加培训及考试,更新了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了驾御课堂的艺术,也进一步促进了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结语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同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针对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问题上,筆者总结了几点经验并且取得一些成效,也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但是还有些方面需要改进,例如,可以邀请环评领域的资深专家就其专长做专题报告,或者邀请评审专家讲讲真正的环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希望通过主讲教师的不懈努力,可以让学生们在求学阶段能够掌握更多的实用技能。
  
  参考文献:
  [1]黄雪夏.《环境影响评价学》教学探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7):73.
  [2]邓喜红.高职高专院校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消费导刊,2007,(2):88.
  [3]陈润羊等.“环境管理与质量评价”课程群建设的改革与实践研究[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2):190-193.
  [4]熊辉,张秋根.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教改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4,(2):109-110.
  [5]彭辉辉.《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J].专业教学研究,2007,(7):76-77.
  [6]郭廷忠.环境科学专业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教育教学杂志(高等教育版),2006,143(12):17-18.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大学本科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建立新型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是高校老师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本文提出了一个创新能力培养新型模式,通过创新意识的设置、创新精神的倡导和创新过程实践等方法,为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尝试一条可行有意义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教育 实验教学模式 创新能力    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基石,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创新能力是实现创新过程的前提
【摘要】 本案例对象是一名15岁高功能孤独症学生。该生存在行为问题:怕“鬼”,并由此问题引发出一系列影响自身正常生活和滋扰他人的行为问题。在课堂教学和自然情境下,通过对“死亡”主题学习,促进学生客观认识死亡和“鬼片”。通过加强家校沟通和“我的家”的主题学习,形成家校合力,建立学生在家庭中的安全感,从而解决滋扰他人的行为问题。  【关键词】 孤独症 高功能 怕“鬼”  【中图分类号】 G635.5 
【摘要】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自主游戏活动是让幼儿在直接感知的操作中得到自由、满足和快乐。而幼儿园整天活动,自主游戏占重要地位,它可以让幼儿自由选择和自由活动,使幼儿在活动中收获知识、技
【摘要】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大、负担加重,不少学生因不堪学业压力的增大而出现心理疾病,或抑郁、或焦虑,甚至有部分学生因为个人意志力不够坚定,因为承受不住偶然失败的打击而轻视自己的生命,出现了自残甚至自杀的行为。如此种种行为的出现,让我们为一个个年轻生命院惜、为学生身体健康担忧的同时,更应当反思现前教育中存在的不足,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意志力培养,注重对学生坚韧意志品质的锤炼,才能帮助学生铸就美好
【摘要】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内核,弘扬工匠精神是大趋势,培养幼儿专注、探索、合作,乐于动手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势在必行,混龄班木工游戏是3-6岁幼儿混在一起,通过选择适宜自己的木工工具和材料,采用项目式团队合作的方式,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专注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 混龄教育 木工游戏 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01
【摘要】严复的“信、达、雅”三个字精辟地概括了翻译的标准,但在实践中达到这个标准,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汉荚翻译中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一味追求译文流畅、文辞优美,忽略乃至偏离了原意;另一种是过于拘泥原文字句,机械地从字面上“对号入座”,译文不顺而且难懂。这两种倾向都不符合“信、达、雅’’标准。我国的翻译工作一直在进步、在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时间里,解决了大量出现的新问题、新词汇、新提法,在
[摘要]计算机对等网络 (P2P)技术是目前网络技术的研究热点。本文根据教学需要设计一套即时通讯软件,原理简单,成本低,易于实现。我们从P2P技术的基本概念、应用范围和技术特点进行分析,并介绍了网络模型设计和系统结构模型设计。从而方便大家了解其P2P技术,实现其教学功能,并很好地向实际推广应用。  [关键词]P2P局域网TCP/ IP UDP即时通讯    一、 P2P技术    1.P2P技术介
[摘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离不开每个层次的有效管理。尤其是高校学生工作队伍中的辅导员,要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上传下达,承上启下,其作用非常重要。然而,辅导员常常被忙不完的烦琐事务缠身,因此经常因为无暇深思教育管理中那些需要探索的新课题而感到无奈。要切实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必须摆脱“事务型”的管理的束缚,进而成为“智慧型”的管理者。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智慧型”的管理者,笔者认为
[摘要]:拓展训练采取的是“先行后知”的体验式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育模式,让学员在愉快、积极的参与中学到知识、领悟道理,通过亲身体验来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果敢、顽强、自信、团结等优良品格的形成。能力中最卓越、最出色的部分升华到可能达到的顶峰。MBA作为一种职业化训练,是未来企业家的“黄埔军校”,本文就二者结合的必要性做了简单分析。  [关键词]:MBA 拓
摘要 笔者系统地论证了干栏这一建筑语言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以及干栏这一建筑形式的建筑价值。在现代城市迅速发展的今天,面对人类数量的急剧增大、土地面积的急剧减少以及我们周围的生存状态和岌岌可危的生态环境等一系列未来城市环境的思索和设想。将干栏这一古老建筑形式引为今用,从干栏语言中得到启发和思考。为城市建筑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找寻良好的发展契机与尝试。  关键词 解放陆地 空间避让 保护生态环境 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