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纤维上的膜电位变化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sdlz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4-0145-01
  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与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近年高考的热点,而神经纤维膜电位变化曲线的考查更是其中的难点。复习时应透彻理解基础知识,并结合典型题目掌握解题的规律方法。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1兴奋产生的机理
  K+主要分布在神经细胞膜内,Na+主要分布在神经细胞膜外。未受刺激时,K+外流,形成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静息电位的大小取决于K+平衡电位;受到刺激时,Na+内流,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产生兴奋,并与临近未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进而形成局部电流。在动作电位发生后的恢复期间,将内流的Na+排出,同时将透出膜外的K+重新移入膜内,恢复原来的离子浓度梯度,重建膜的静息电位。在神经纤维的膜外放置连接两个电极,中间连接电流表,会测到连续的电位变化。电位的变化呈现双相动作电位。如果将其中的一极损伤或阻断,则会呈现单相动作电位。将神经浸润于无Na+的溶液时,不能产生动作电位。改变膜外的Na+浓度,不影响静息电位的数值,但可改变动作电位的幅度和速率,变化规律是与膜外Na+浓度成正相关。
  1.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引发的电位变化曲线解读(以单相动作电位为例)
  a段——静息电位、外正内负,K+通道开放;
  b点——0电位;bc段——动作电位,Na+通道开放;
  cd段——逐渐恢复静息电位;
  de段——静息电位。
  2.膜电位变化曲线典型题目解题指导
  2.1典型例题分析
  例1.神经电位的测量装置如右上图所示,其中箭头表示施加适宜刺激,阴影表示兴奋区域。用记录仪记录A、B两电极之间的电位差,结果如下面曲線图。若将记录仪的A、B两电极均置于膜外,其它实验条件不变,则测量结果是:
  答案 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电流表指针偏向负极指示负电位。适宜的刺激使神经细胞产生兴奋,兴奋向两侧传递。将电极均置于膜外,当兴奋传至A时,AB之间就有电位差会形成电流,电流表指示负电位;当兴奋传至B时,AB之间也会形成电流,电流表指示正电位,两种情况下的电流方向相反。
  例2.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作材料,在神经纤维的表面放置两个相距2~3厘米的电极a和b,在图中的刺激点给予较强的电刺激(如图所示)。依据观测到的电流表指针偏转情况所绘出的曲线是:
  解析:电刺激传到a时, a点变为负电位,然后恢复原来的0电位。电刺激传到b时,b点变为负电位,然后恢复原来的0电位。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相反。
  答案 C
  2.2解题规律总结
  刺激的位置不同(在电极的左侧或右侧),神经纤维上产生的动作电位的变化不同。
  只要两个电极都连接在神经纤维的无损伤部位,则会呈现双相电位变化。
  神经纤维膜内外的Na+的浓度变化,兴奋时引起动作电位的幅度就会发生改变。
  有的题目中规定了电流表的正极和负极,做题时要注意辨析。
  参考文献:
  [1]王玢.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9~24
  [2]吴相钰,陈守良,葛明德.陈阅增普通生物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61~165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4-0118-02  问题教学的渊源可以先后追溯到古希腊苏格拉底的“对话式”辩论、近代美国杜威的“通过解决问题进行学习”的思想。而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在完成实践性作业时创设问题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有的问题情境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可以组成一个问题系列,出现在问题系列中的问题应按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以相
期刊
【摘要】数学作为一门极具抽象性与维度性的学科,学生需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及逻辑思维,方能更好的理解与掌握那些抽象性知识。图形乃是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重要构成,可谓随处可见,其主要作用是将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化、具体化,辅助、引导学生更好的对初中数学知识加以理解与掌握。文章以九年级数学中切线内容为例,探讨图形教学应用策略。  【关键词】数学教材 图形教学 九年级 切线  【中图分类号】G633
期刊
【摘要】本研究选取广东省某独立院校的115名一年级英语专业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57名实验组的学生进行了为期18周的以学习檔案袋作为主要工具的元认知策略培训,旨在研究元认知策略培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学习档案袋的元认知培训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培训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效果显著,并对学生的学习观念、学习策略的使用和自我监控和评估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元认知
期刊
【摘要】试卷评讲课是高三数学教学的主要课型之一。帮助学生发现并纠正错误、弥补缺陷、完善知识系统和思维能力,是试卷讲评的重要目的。本文将从论述高三数学试卷的有效策略,以评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关键词】高三数学 试卷讲评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4-0123-01  高三数学试卷讲评课是高三复习阶段的重要课型之一,特别是高三第
期刊
【摘要】数学分析课程在高校学生的基础课程中占有很大比重,具有内容多、系统性强、跨度广的特点,尤其对于数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了其后续课程的学习质量。数学分析课程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全面而扎实的数学理论,也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基于此,本文列举了数学分析课程教学的难点,并对此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和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希望能提高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质量。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数学教学有了更多的要求。其中就包括数形结合法的应用。实际上高中数学的核心思想就是数形结合,同时也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可以有助于高中生的思维锻炼,促使他们提升解题能力,教学效果也会得到显著提升。对此本文重点分析对数形结合教学法进行分析,并对它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数形结合 应用 三角函数辅助角公式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
期刊
【摘要】所谓“分层次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按照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将所有学生分组。实施分层教学法的教师可以针对各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设定不同的教学要求,按照不同内容的教学方案,实施教学培养,让所有学生都能在教学中受益匪浅。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分层次 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4-0123-02  引言  英国教育家布
期刊
【摘要】学习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的各种情境,以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难、探索求解。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精心创设学习情境,可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于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情境 创设 教学 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
期刊
【摘要】数学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本文试从创设情境,提供条件,强化意识等方面入手,促进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实现真正意义的知识内化。  【关键词】情境 自主 探究  【基金项目】《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验》,课题编号:KYC644。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4-01
期刊
【摘要】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已经形成潮流席卷全国中小学校。本文结合理论思考和实践体会,从翻转课堂的关键特征入手,分析阐述翻转课堂的内涵、结构和作用,从而加深一线教师对翻转课堂的全面理解,促进翻转课堂实践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翻转课堂 课堂结构 微课 导学案 云平台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4-0151-01  “翻转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