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享受生命成长的人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roxu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是,如何才能充分激发起学生参与的意识和自主探究的激情呢?在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的课堂上,我和我的学生们体验了一次自主学习,一齐收获了惊喜、激动与创造。
  片断一
  生1:老牛突然说话了,为什么牛郎不感到惊讶?
  生2:牛郎和老牛关系密切,不会感到惊讶。
  生3:牛郎对老牛很好,他知道老牛会说话也不会伤害他。
  生4:牛郎很孤独,正希望老牛能跟他说说话呢。
  生5:在牛郎看来,老牛说话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因为,在平时,牛郎闷得慌,哼小曲儿,老牛侧着耳朵,好像听得很有味儿;牛郎有什么心里话,嘴里就说出来,老牛咧开了嘴巴,笑嘻嘻的,好像明白他的心事。这说明老牛很通人性,牛郎心里也许早就认为老牛会说出话来。今天终于说出来了,不是很自然的事儿吗?
  【反思一】
  我们都知道“高山流水”这个成语故事,牛郎与老牛,相依为命,相互体谅,关系非同一般。牛郎所思所想,老牛亦必得之。牛郎与老牛各以其不同的方式表达着相同的心思,其灵魂相通之处,已非同一般。老牛的说话,对于牛郎而言,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学生的解读到了这个份上,还需要教师说多少呢?
  片断二:
  生1:王母娘娘为什么要趁牛郎不在家抓织女呢?
  生2:担心牛郎在家会阻拦她的行动。
  生3:王母娘娘是仙人,还会斗不过凡人?
  生4:王母娘娘不想把事情闹大。牛郎肯定不会眼看着织女被抓走,他一定会竭尽全力保护织女,一旦打斗起来,事情就会闹大了。
  师:有新意。但是,王母娘娘为什么会害怕把事情闹大呢?
  生5:人家会笑话她。
  师:为什么?
  生:……
  师:过去的婚姻谁做主?
  生:父母。
  师:俗话说,父母——
  生:之命,媒妁之言。
  师:现在牛郎和织女的婚姻通过父母和媒人了吗?
  生:没有。
  师:做父母长辈的会怎么想?
  生6:这是不好的事儿。
  生7:他们不孝顺。
  生8:这是件丑事。
  生9:家丑不可外扬。王母娘娘不想打起来,弄得沸沸扬扬,把事情传得到处都是。
  师:在中国古人的传统意识里,牛郎织女的自由婚姻就跟私通、私奔一样,有辱门楣,有辱帝王家的门风,影响帝王家的尊严和威严,所以王母娘娘极力遮盖,才会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来抓织女。同学们真会动脑筋,说得太棒了。老师根本就没有想到这点。
  生10(急迫地):老师,我还有疑问,王母娘娘法力应该很高强,为什么不能像孙悟空一样,把牛郎催眠了,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
  片断三
  生1:当牛郎追来的时候,王母娘娘为什么不干脆杀了牛郎,反而划条银河来隔绝牛郎织女呢?
  生2:王母娘娘担心牛郎被她杀死了,织女也会寻死,织女可是她最宠爱的外孙女啊。
  生3:王母娘娘担心牛郎死了,两个孩子没人照顾。
  师:王母娘娘还挺有人性的。
  生4:王母娘娘要让他们可望而不可及,让他们永远生活在痛苦之中。
  生5:王母娘娘要让他们生不如死。
  师:王母娘娘真狠毒啊。
  师:王母娘娘为什么这么狠毒?不是说织女是她最宠爱的外孙女吗?
  生6:因为织女触犯了天条。
  生7:因为织女丢了天庭的脸。
  师:是啊,在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万恶的旧社会里,平时对子女们宠爱有加的父母,一旦子女违反了他们的意愿,他们就认为冒犯了他们的尊严,认为是家门不幸,就会灭绝人性地残忍地伤害子女。在这一点上,不知大家有没有鲜活的例子作佐证呢?
  生8:我们学过《孙中山破鄙习》,古人都给自己的女儿裹小脚。裹脚的时候非常痛苦,而且从此以后,一辈子行走都很困难。是不是这些父母不爱自己的女儿呢?不是。他们认为这是为女儿好。如果谁不肯裹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师:是啊。是这么回事。在专制的社会里,一个再受父母宠爱的孩子,他的言行一旦违背了父母的意志和意愿,就会被视为给家庭、家族乃至国家民族蒙羞,就会受到极端无情的处罚。幸运的是,自由、平等、民主已经成为我们新时代的主旋律,旧社会一去不复返了。
  【反思二】
  一个不了解自己民族历史的人,其前行的步伐也不会高迈。不能欣赏民族文化的精粹意味着浅薄;不能正视民族文化的糟粕则意味着无知。我们每一个人的根就在民族之中,有精华的滋润,也有糟粕的侵害,只有正视它,解剖它,认识它的本质,这样,我们才能从传统的鄙俗中超脱而出,健康成长。这篇课文的教学,本无意于指向这样重大的课题,但是,令教者惊喜不已的是,在课堂生成中,学生们凭借自己的智慧,从文本的字里行间透析出了传统的毒汁。把课堂还给学生,也许更费时更费力,但是,收获却非传统课堂所能望之项背。
  总评
  如果说课始的质疑问难有利于学生熟悉课文,激发起阅读探究的欲望,那么精读课文之后的质疑则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甚至能够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思源于疑,没有疑问就没有思考,没有疑问就没有思维的乐趣。教学中,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了很多疑问,包括对课文漏洞或瑕疵的检测。通过质疑和共同解疑,学生不仅对民间故事这种文体形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牛郎织女义无反顾追求自由幸福、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品格也有了更深的体认,加深了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合作,个性化解读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与尊重,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乐园,学生真正成为享受生命成长的人。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以相差二十倍。”由此可见,新课标要求下的语文教师,应该把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看做一件大事,从而有意识地磨砺自己的语言,深入研究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做一个“会说话”的语文教师。    一、丰富多彩的导入语  1.童真童趣  《小小的船》是一首充满童趣,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儿歌。一进课堂,我就满脸向往地和学生说道:“同学们喜欢星星和月亮吗?老师像你们这么大
记者2月14日从中小学习字和书法教育高峰论坛上获悉,习字和书法已被列为天津市一至五年级地方课程,教材正在编写中,将免费向学生提供。  参加论坛的专家指出,汉字和书法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艺术能培养人的品德和审美,怡情冶性。但是,由于电脑普及以及过分重视外语等原因,现在很多学生忽略了对母语文字的学习与继承。而邻国日本、韩国却很重视汉字,很早就在中小学里开设了书道或书艺课程。  全国人大常委会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每一篇好的文章,都充盈着作者的情感,奔涌着作者的思潮,在一字一句之间,情感被渗透,被传达,被倾诉。教学中必须牢牢抓住文本中的情感因素,通过对字词句的品读,与作者、与文本中的各种人物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引发学生的内在体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心灵和
作文评语是老师与学生沟通次数较多、范围较大的一种文字交流方式,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中年级学生初试写作,就像婴儿牙牙学语,他们所用的每一个特别贴切的词语,所造的每一个特别精彩的句子,都使我兴奋不已。学生作文不但是学生作文能力的体现,也是其世界观、人生观的集中表现,所以教师的作文评语不但要在写作方法上进行指导,更要在学生的道德品质、为人处世等诸多方面进行引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可见,语文教学,首先是语言文字的教学,即教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那么,我们在语文实践中,如何利用语文课堂的主阵地,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呢?  一、评析好词佳句,感悟语言真谛  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本身的语言文字就各具特色,有的活泼生动,有的美妙绝伦,有的质朴纯真……许多课文都
低年级的写字教学在整个小学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大多数刚刚入学的孩子而言,写字基本还是一片空白。那么,如何以最肯定、最优美的线条,在这片空白之上勾勒出最新最美的图画呢?下面笔者想就自己的切身体会谈几点看法。    一、观察方法“导”中求——得之于心,应之于笔  “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影响学生写字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是观察力。学生对于汉字的笔画顺序、间架结构,都需要专注地观察和自我建构。俗话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注重品读,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文本语言的神韵,让语文课堂散发“美味”。  一、体验式品读——感受文本语言美  小学语文教材收录了很多文质兼美的课文,这些课文语言凝练含蓄,韵律优美,是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素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些课文进行体验式品读,让他们
话题作文不仅是高考作文的重要形式,而且是中考作文改革的方向,究其原因,是其文体和内容具有开放性的优势:学生围绕话题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表达什么就表达什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符合学生的写作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性。曾有人作过比较,在目前的教学体制下,小学生创新能力最高,初中、高中逐步退化。而高中生在作文教学、考试中已开始松绑,那小学生就更不应该给太多的束缚。如果说小学一、二年级是感
《家》是苏教版一年级的一首充满童趣的儿童诗。孩子们通过朗读这首诗可以感受到童年的快乐与幸福。这首儿童诗内容简单,孩子们可以很快理解到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意思。本文以《家》为例,具体分析怎样上好一堂小学低年级语文课。  一、情景教学,增强课堂趣味感  《家》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童诗,那这堂课笔者也要选择充满童趣的方式来开头,让学生在教学伊始就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与幸福。因此,我选择出示图片的方法来导入课文的
十几年前,先师何以聪送我一本沈蘅仲先生的《知困录——中学文言文备课札记》,旋又蒙沈先生送我签名的另一本《知困录——中学古诗词备课札记》,何师嘱咐我:“沈老师是有学问的老辈语文教师,你搞语文教学的,要好好读他的书。”后来,我真的好好读了这两本书不止一遍。对沈老师那种秉承乾嘉学风的治学功夫很是敬佩。沈老师每备一课,“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真正做到竭泽而渔的地步。也许有人认为用那样功夫来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