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成年人犯罪是当前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非常关注并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如何防范和遏制未成年人犯罪,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对云岩区看守所2008年度关押的未成年在押人员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云岩区看守所关押的未成年在押人员现状
通过统计《云岩区看守所新收在押人员登记表》,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云岩区看守所共关押未成年在押人员536人,具体情况见下表。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
(一)涉嫌“两抢一盗”犯罪突出。未成年人由于没有收入来源,身体素质较好,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相应的谋生手段,又容易产生攀比心理,因此,在未成年人犯罪中,暴力侵财类犯罪一直占有较大的比例,云岩区看守所2008年关押的未成年在押人员中,涉嫌盗窃犯罪的占未成年在押人员总数的9.70%,涉嫌抢夺犯罪的占27.24%,涉嫌抢劫犯罪的占47 57%,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侵财类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类型,而抢劫这种粗暴简单的犯罪类型更是占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多数。
(二)犯罪年龄低龄化,涉案人员受教育程度低。由于未成年人正处于成长过程中,具有极强的感知力、接受力、模仿力,但其知识少,阅历浅,涉世经验不足,缺乏对事物的辨别力、控制力,对事物和行为的理解带有片面性、主观性,对行为的规范意识普遍低下,是非不分。这导致未成年人易受不良因素的诱惑、刺激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云岩区看守所2008年共关押过3890名在押人员,其中未成年在押人员536.名,占关押总人数的13 78%,初中以下(含初中)学历309人,占未成年在押人员总数的76.31%。
(三)犯罪随意性突出。许多未成年人在犯罪前一般都未经过精心策划,往往只是一时冲动,只在偶然环境中犯罪,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有时仅仅为了抽烟的几块钱,或是为了刺激好玩,并无固定的目标,有时仅仅是因为打赌逞强。绝大多数犯罪都是临时起意,盲目为之,往往因一句话,一件事就可以诱发犯罪,对犯罪结果的估计不足,因此容易产生恶劣影响。
(四)未成年人犯罪的性别主要为男性。云岩区看守所关押的536名未成年在押人员当中,男生有503人,占总人数的93.84%。由于心理和生理上的差异,男性的好斗性、虚荣性远高于女性,所以男性未成年人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体。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一)地理因素
1、云岩区地处省会中心城区,是全省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由于其经济相对较发达,交通便利,吸引了大量贵阳周边地区的外来闲散人员,而司法机关基本不具有事前监督能力,管理难度不断加大。而且便利的交通,巨大的人流量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事前准备、具体实施、事后逃逸提供了方便,从另一方面促使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
2、云岩区经济发达,区内公司、企业林立,带来了许多的就业岗位,成为了贵阳以外进城务工人员的首选地之一,以致云岩区外来务工人员不断聚集,而随之入城的未成年人也逐年增加,但是由于流动家庭对子女的管理难度大,使得流动入城的未成年子女处于管理空档之中,而这些处于管理空档中的未成年人是最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侵蚀而走上犯罪道路的群体。
(二)家庭管理教育原因
1、父母对如何管理教育孩子方面的知识欠缺或缺乏相应的意识,即教育方法不对,要么娇宠溺爱,要么独断专行。前者未成年人自幼被父母宠爱有加,父母对其要求一律满足,使其养成好吃懒做,好逸恶劳,任性自私,没有自制力的不良习惯。而当这些未成年人一旦遭受挫折或欲望得不到满足,则往往失去自控走上邪路;后者未成年人从小得不到与家长沟通,缺少对家庭的温暖感和归属感,心理产生阴影,形成孤僻、冷漠、无情的畸形心理。这些性格上的缺陷使得未成年人在成长的道路上容易走向犯罪。
2、父母自身不良行为的误导,即教育内容不正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也是孩子的第一个模仿对象。青少年无论怎么叛逆,但是其骨子里已深深的打上了父母的烙印,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直接或间接影响子女的成长。假如父母自身行为不良,极易误导未成年人。例如,在押人员汪某某,1991年8月9日出生,因涉嫌盗窃罪被关押于云岩区看守所,在和他的交谈中了解到,他的父母都是以贩养吸的吸毒人员,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他14岁就辍学在家,和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青年混在了一起,整天游手好闲,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3、父母离异,家庭管理教育内容不完整。这种家庭,家庭自然结构遭到破坏,孩子失去或缺少了家庭应有的温暖和关爱,心理产生阴影易形成自闭、冷漠、自私、孤僻的畸形心理,容易在成长的道路上偏离常轨。在押人员刘某,1991年9月5日出生,因涉嫌抢劫罪犯被关押于云岩区看守所,据他反映,他15岁那年父母离异后,他和年迈的外婆相依为命,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他在网吧结交了三个辍学少年,从此四人组成了一个抢劫团伙,多次作案,最终被公安机关抓获。
(三)学校管理教育原因
1、不重视法制教育。当今社会由于过分强调升学率从而使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不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和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得学生不知法、不懂法、不守法、不惧法。
2、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教育问题未法制化,没有一部法律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入学作出明确完整的规定,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而造成无法入学的情况。另一方面,政府对公、私学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状况管理松散。居笔者了解,云岩区部分民办学校挫学率超过5%。但教育管理机构并不知情,以至有超过5%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未在学校管理教育系统管理中,而是游荡在社会中,处于无人监管状态,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四)社会原因
1、由于政府人、财、物力资源有限,对未成年人的管理机制、体系不完善,使得政府对辍学未成年人的管理在力不从心的基础上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因而此类未成年人實质上是处于无政府状态。
2、社会贫富差距过大,部分未成年人长期处于贫困状态,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周围环境的相对富裕,会让自制力不强的未成年人很容易产生一种速富的心理和仇富心态,从而滋生犯罪的想法。
3、不良思想文化的诱导和错误价值观念的影响。由于当今社会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范围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各种不良思想和价值观通过多种方式(电视、电台、网络等)进入人们的视野,辨别能力不强的未成年人很容易受到其影响从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3、经济原因。由于金融危机以致国内经济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资本缩水,导致经济发展缓慢,企业运行难度加大,企业裁员、减员情况时有发生,就业岗位逐渐减少,很多家庭生存负担越来越沉重,以致低收入家庭生活基础动摇,从而这些家庭重视生存而轻视子女教育的情况发生。
四、遏制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 (一)社会各界要正视未成年人犯罪的严峻现实。通过多种形式让人们认识到未成年人犯罪给未成年人自身和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未成年人是社会发展的希望和力量,而后备力量的腐蚀,定会减慢社会前进的步伐,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管理力度,使得游荡在社会中的未成年人的思想和行为得到正确的约束和引导,增强关心和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社会应尽可能的为未成年人创造一个优良的成长环境,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从根本上防止未成年人犯罪,这应作为全社会义不容辞的共同责任。
(二)充分发挥家庭预防的特殊作用。家庭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培养子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源头。在孩子的品行形成过程中,家庭环境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父母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祥和的家庭环境。家长要注意保持家庭的和睦团结,尽量不要把夫妻矛盾暴露在孩子面前,注意不在孩子面前吵嘴打架,避免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创伤。父母平时要加强与子女的沟通,在提供物质保障的同时,要花力气去关心、接近孩子,时时了解和掌握孩子的思想、学习、行为动态,发现不良苗头,要及时果断地采取有效方法引导孩子走上正确的轨道。其次要提高自身素养,为孩子树好榜样。俗话说,身教胜于言传。作为孩子接触社会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言行舉动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要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和法制观念,同时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正确的道德观去影响、教育子女,提高子女识别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耻、真与伪等鉴别能力,逐渐学会识别和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再次要重视与关注孩子的课余生活及“精神食粮”。家长要有意识地多为孩子提供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和优秀的文学、音乐、影视作品,鼓励孩子积极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对孩子观看的电视节目、计算机上网也要有选择有限制,要告诫孩子远离游戏机,禁止赌博和吸烟酗酒,一旦发现孩子有不良习气或不良爱好要及时制止、纠正。
(三)发挥学校的重点教育作用。首先要从娃娃教育抓起,抓早、抓好、抓苗头,力求将未成年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要做好中小学生的教育工作,特别是要下功夫抓好中学阶段的双差生、流失生的教育引导工作,有效地控制住中学生,流失生犯罪增长的势头,控制犯罪低龄化的发展,从根本上消灭犯罪根源。其次要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进行早期矫治时,一定要区别对待,因人制宜,在摸清被矫治人心理特点和形成原因的基础上,从未成年人的特殊性入手,循循善诱,因人施教,对症下药。有的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怀、鼓励和帮助,以情感化,晓以法理;有的需要中断与某些不良朋友的交往;最后学校要把应试教育改为素质教育,要把法制教育作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方面,切实抓紧抓好,要营造一个学法、知法、用法的氛围。加强对后进生的教育,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作法,注重教书,更注重育人,不要把“双差生”推向犯罪的边缘。未成年人犯罪以盗、抢案居多,犯罪手段从语言威胁发展到暴力殴打甚至持刀伤人。暴露了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时的薄弱点,学校应将法制教育作为专门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法制教育。要推行从政法机关聘请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的做法,协助学校加强法制教育。对流失社会的辍学生、双差生,要在了解和掌握辍学原因的基础上,主动配合学生家长有针对性的做好规劝工作,动员和帮助他们重新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学校要建立心理辅导岗位,在思想上进行诱导,情绪上进行疏导,学习上进行辅导,行为上进行督导,有力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四)坚持社会综合治理,减少诱发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因素。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不可能单靠一个部门、按照一种方法来解决,而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在各级人民政府组织领导下,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人民团体、城市居委会、农村村委会等各方面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各负其责,通过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要采取积极预防的措施,整顿包围未成年人的不良社会环境,消除产生犯罪的原因和条件。新闻、出版、影视、文艺等单位及文化娱乐场所要严格遵守《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违反有关规定的要坚决依法予以惩处。对未成年人出现的严重不良行为,要采取严加管教、训诫、收容教养、治安处罚等多种方式,及时进行矫治。对已经构成犯罪的未成年人的处理,必须充分体现“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贯彻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考虑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犯罪情况,与成年人区别开来。
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第一,要严格审核控制文化娱乐场所的开办,坚决取缔无证经营或违反规定的娱乐场所;第二,对持证经营的娱乐场所要组织经常性和突击性检查,特别对那些销售、播放黄色音像、淫秽读物的摊点、厅室、网吧进行认真检查,违规者坚决给予取缔。第三,加强对娱乐场所和游戏机室外围的巡逻检查,严格控制未成年人进入电子游戏室、录像室、歌舞厅、网吧等场所,同时为未成年人多提供一些健康的活动场所。第四,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扫黄”的方针,严厉打击和坚决取缔制黄、贩黄的犯罪活动,杜绝黄源,达到净化社会环境的目的。
解决好升学就业的衔接问题。完成义务教育后,未成年人处于学校和社会的过渡期,只有通过技能培训、创业辅导,帮助他们提高就业能力,尽快实现就业,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大量无业未成年人犯罪的现象正反映了当前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就业缺乏合理的引导措施,在学校和社会、就学和就业之间的衔接上存在欠缺。因此,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和发展各类职业教育,在技能培训方面要特别注意专业对口和适应就业市场需求,使义务教育和社会再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一、云岩区看守所关押的未成年在押人员现状
通过统计《云岩区看守所新收在押人员登记表》,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云岩区看守所共关押未成年在押人员536人,具体情况见下表。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
(一)涉嫌“两抢一盗”犯罪突出。未成年人由于没有收入来源,身体素质较好,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相应的谋生手段,又容易产生攀比心理,因此,在未成年人犯罪中,暴力侵财类犯罪一直占有较大的比例,云岩区看守所2008年关押的未成年在押人员中,涉嫌盗窃犯罪的占未成年在押人员总数的9.70%,涉嫌抢夺犯罪的占27.24%,涉嫌抢劫犯罪的占47 57%,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侵财类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类型,而抢劫这种粗暴简单的犯罪类型更是占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多数。
(二)犯罪年龄低龄化,涉案人员受教育程度低。由于未成年人正处于成长过程中,具有极强的感知力、接受力、模仿力,但其知识少,阅历浅,涉世经验不足,缺乏对事物的辨别力、控制力,对事物和行为的理解带有片面性、主观性,对行为的规范意识普遍低下,是非不分。这导致未成年人易受不良因素的诱惑、刺激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云岩区看守所2008年共关押过3890名在押人员,其中未成年在押人员536.名,占关押总人数的13 78%,初中以下(含初中)学历309人,占未成年在押人员总数的76.31%。
(三)犯罪随意性突出。许多未成年人在犯罪前一般都未经过精心策划,往往只是一时冲动,只在偶然环境中犯罪,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有时仅仅为了抽烟的几块钱,或是为了刺激好玩,并无固定的目标,有时仅仅是因为打赌逞强。绝大多数犯罪都是临时起意,盲目为之,往往因一句话,一件事就可以诱发犯罪,对犯罪结果的估计不足,因此容易产生恶劣影响。
(四)未成年人犯罪的性别主要为男性。云岩区看守所关押的536名未成年在押人员当中,男生有503人,占总人数的93.84%。由于心理和生理上的差异,男性的好斗性、虚荣性远高于女性,所以男性未成年人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体。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一)地理因素
1、云岩区地处省会中心城区,是全省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由于其经济相对较发达,交通便利,吸引了大量贵阳周边地区的外来闲散人员,而司法机关基本不具有事前监督能力,管理难度不断加大。而且便利的交通,巨大的人流量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事前准备、具体实施、事后逃逸提供了方便,从另一方面促使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
2、云岩区经济发达,区内公司、企业林立,带来了许多的就业岗位,成为了贵阳以外进城务工人员的首选地之一,以致云岩区外来务工人员不断聚集,而随之入城的未成年人也逐年增加,但是由于流动家庭对子女的管理难度大,使得流动入城的未成年子女处于管理空档之中,而这些处于管理空档中的未成年人是最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侵蚀而走上犯罪道路的群体。
(二)家庭管理教育原因
1、父母对如何管理教育孩子方面的知识欠缺或缺乏相应的意识,即教育方法不对,要么娇宠溺爱,要么独断专行。前者未成年人自幼被父母宠爱有加,父母对其要求一律满足,使其养成好吃懒做,好逸恶劳,任性自私,没有自制力的不良习惯。而当这些未成年人一旦遭受挫折或欲望得不到满足,则往往失去自控走上邪路;后者未成年人从小得不到与家长沟通,缺少对家庭的温暖感和归属感,心理产生阴影,形成孤僻、冷漠、无情的畸形心理。这些性格上的缺陷使得未成年人在成长的道路上容易走向犯罪。
2、父母自身不良行为的误导,即教育内容不正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也是孩子的第一个模仿对象。青少年无论怎么叛逆,但是其骨子里已深深的打上了父母的烙印,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直接或间接影响子女的成长。假如父母自身行为不良,极易误导未成年人。例如,在押人员汪某某,1991年8月9日出生,因涉嫌盗窃罪被关押于云岩区看守所,在和他的交谈中了解到,他的父母都是以贩养吸的吸毒人员,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他14岁就辍学在家,和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青年混在了一起,整天游手好闲,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3、父母离异,家庭管理教育内容不完整。这种家庭,家庭自然结构遭到破坏,孩子失去或缺少了家庭应有的温暖和关爱,心理产生阴影易形成自闭、冷漠、自私、孤僻的畸形心理,容易在成长的道路上偏离常轨。在押人员刘某,1991年9月5日出生,因涉嫌抢劫罪犯被关押于云岩区看守所,据他反映,他15岁那年父母离异后,他和年迈的外婆相依为命,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他在网吧结交了三个辍学少年,从此四人组成了一个抢劫团伙,多次作案,最终被公安机关抓获。
(三)学校管理教育原因
1、不重视法制教育。当今社会由于过分强调升学率从而使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不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和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得学生不知法、不懂法、不守法、不惧法。
2、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教育问题未法制化,没有一部法律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入学作出明确完整的规定,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而造成无法入学的情况。另一方面,政府对公、私学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状况管理松散。居笔者了解,云岩区部分民办学校挫学率超过5%。但教育管理机构并不知情,以至有超过5%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未在学校管理教育系统管理中,而是游荡在社会中,处于无人监管状态,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四)社会原因
1、由于政府人、财、物力资源有限,对未成年人的管理机制、体系不完善,使得政府对辍学未成年人的管理在力不从心的基础上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因而此类未成年人實质上是处于无政府状态。
2、社会贫富差距过大,部分未成年人长期处于贫困状态,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周围环境的相对富裕,会让自制力不强的未成年人很容易产生一种速富的心理和仇富心态,从而滋生犯罪的想法。
3、不良思想文化的诱导和错误价值观念的影响。由于当今社会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范围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各种不良思想和价值观通过多种方式(电视、电台、网络等)进入人们的视野,辨别能力不强的未成年人很容易受到其影响从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3、经济原因。由于金融危机以致国内经济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资本缩水,导致经济发展缓慢,企业运行难度加大,企业裁员、减员情况时有发生,就业岗位逐渐减少,很多家庭生存负担越来越沉重,以致低收入家庭生活基础动摇,从而这些家庭重视生存而轻视子女教育的情况发生。
四、遏制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 (一)社会各界要正视未成年人犯罪的严峻现实。通过多种形式让人们认识到未成年人犯罪给未成年人自身和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未成年人是社会发展的希望和力量,而后备力量的腐蚀,定会减慢社会前进的步伐,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管理力度,使得游荡在社会中的未成年人的思想和行为得到正确的约束和引导,增强关心和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社会应尽可能的为未成年人创造一个优良的成长环境,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从根本上防止未成年人犯罪,这应作为全社会义不容辞的共同责任。
(二)充分发挥家庭预防的特殊作用。家庭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培养子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源头。在孩子的品行形成过程中,家庭环境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父母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祥和的家庭环境。家长要注意保持家庭的和睦团结,尽量不要把夫妻矛盾暴露在孩子面前,注意不在孩子面前吵嘴打架,避免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创伤。父母平时要加强与子女的沟通,在提供物质保障的同时,要花力气去关心、接近孩子,时时了解和掌握孩子的思想、学习、行为动态,发现不良苗头,要及时果断地采取有效方法引导孩子走上正确的轨道。其次要提高自身素养,为孩子树好榜样。俗话说,身教胜于言传。作为孩子接触社会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言行舉动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要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和法制观念,同时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正确的道德观去影响、教育子女,提高子女识别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耻、真与伪等鉴别能力,逐渐学会识别和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再次要重视与关注孩子的课余生活及“精神食粮”。家长要有意识地多为孩子提供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和优秀的文学、音乐、影视作品,鼓励孩子积极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对孩子观看的电视节目、计算机上网也要有选择有限制,要告诫孩子远离游戏机,禁止赌博和吸烟酗酒,一旦发现孩子有不良习气或不良爱好要及时制止、纠正。
(三)发挥学校的重点教育作用。首先要从娃娃教育抓起,抓早、抓好、抓苗头,力求将未成年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要做好中小学生的教育工作,特别是要下功夫抓好中学阶段的双差生、流失生的教育引导工作,有效地控制住中学生,流失生犯罪增长的势头,控制犯罪低龄化的发展,从根本上消灭犯罪根源。其次要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进行早期矫治时,一定要区别对待,因人制宜,在摸清被矫治人心理特点和形成原因的基础上,从未成年人的特殊性入手,循循善诱,因人施教,对症下药。有的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怀、鼓励和帮助,以情感化,晓以法理;有的需要中断与某些不良朋友的交往;最后学校要把应试教育改为素质教育,要把法制教育作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方面,切实抓紧抓好,要营造一个学法、知法、用法的氛围。加强对后进生的教育,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作法,注重教书,更注重育人,不要把“双差生”推向犯罪的边缘。未成年人犯罪以盗、抢案居多,犯罪手段从语言威胁发展到暴力殴打甚至持刀伤人。暴露了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时的薄弱点,学校应将法制教育作为专门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法制教育。要推行从政法机关聘请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的做法,协助学校加强法制教育。对流失社会的辍学生、双差生,要在了解和掌握辍学原因的基础上,主动配合学生家长有针对性的做好规劝工作,动员和帮助他们重新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学校要建立心理辅导岗位,在思想上进行诱导,情绪上进行疏导,学习上进行辅导,行为上进行督导,有力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四)坚持社会综合治理,减少诱发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因素。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不可能单靠一个部门、按照一种方法来解决,而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在各级人民政府组织领导下,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人民团体、城市居委会、农村村委会等各方面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各负其责,通过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要采取积极预防的措施,整顿包围未成年人的不良社会环境,消除产生犯罪的原因和条件。新闻、出版、影视、文艺等单位及文化娱乐场所要严格遵守《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违反有关规定的要坚决依法予以惩处。对未成年人出现的严重不良行为,要采取严加管教、训诫、收容教养、治安处罚等多种方式,及时进行矫治。对已经构成犯罪的未成年人的处理,必须充分体现“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贯彻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考虑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犯罪情况,与成年人区别开来。
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第一,要严格审核控制文化娱乐场所的开办,坚决取缔无证经营或违反规定的娱乐场所;第二,对持证经营的娱乐场所要组织经常性和突击性检查,特别对那些销售、播放黄色音像、淫秽读物的摊点、厅室、网吧进行认真检查,违规者坚决给予取缔。第三,加强对娱乐场所和游戏机室外围的巡逻检查,严格控制未成年人进入电子游戏室、录像室、歌舞厅、网吧等场所,同时为未成年人多提供一些健康的活动场所。第四,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扫黄”的方针,严厉打击和坚决取缔制黄、贩黄的犯罪活动,杜绝黄源,达到净化社会环境的目的。
解决好升学就业的衔接问题。完成义务教育后,未成年人处于学校和社会的过渡期,只有通过技能培训、创业辅导,帮助他们提高就业能力,尽快实现就业,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大量无业未成年人犯罪的现象正反映了当前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就业缺乏合理的引导措施,在学校和社会、就学和就业之间的衔接上存在欠缺。因此,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和发展各类职业教育,在技能培训方面要特别注意专业对口和适应就业市场需求,使义务教育和社会再教育有机结合起来。